第十章 湖西沦陷
1938年5月,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机关迁至滕峄边区,并由隶属河南省委改属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领导。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峄县墓山附近召开特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将沛、滕、峄三县人民抗日武装合并,特委通过李明扬的统战关系争取到“人民抗日义勇队”的番号,以沛、滕、峄等县的人民抗日武装为主,成立“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即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特委委员张光中任总队长,何一萍任政委,下辖3个大队,约600余人。
1938年5月15日,日军第九师团一个旅团约2000人,分两路向萧县县城进攻,在孙、圩子、周圩子、瓦子口,被刘汝明部119师击溃。16日,敌增援部队经瓦子口迫近县城,守军139师配合县大队坚守县城,激战竞日。18日拂晓,日军一部窜入县城展开巷战。10时,师长李兆英下令突围,县长王雪琴、大队长耿继贤在突围中牺牲,萧城陷落。日军盘踞萧县数日,烧、杀、淫、掠无所不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被害百姓3000余人,仅城东牛眠、城南房庄被杀者千人。
5月17日,日寇逼近丰城,当时守城的国民党驻军第四十八师庞炳勋部三十九旅和丰县保安团约2000多人,一枪未放,弃城而逃。日寇仅以平射炮向城内轰击几炮就轻易地占领了丰县城。驻丰县戴套楼的国民党丰县常备队闻风丧胆,弃枪而逃,总队长黄体润成了光杆司令,逃避到山东单县蔡堂。
国民党丰县的军政要员也都如惊弓之鸟,逃到谢楼策划分散躲避事宜。县长董玉珏南逃到安徽阜阳。日军在丰城烧杀抢掠,城内尸骨堆积,血雨腥风,阴森袭人。
丰城民众推选潘玉田为丰县治安维持会长与日军联系接洽,藉以安定城内秩序。潘玉田是丰县城关北店子村人,原系旧军阀的一名团长。维持会设在丰城西关路北老当典内,负责发放“良民证”。“良民证”是临时用白布条做的,上面写“浮村少佐”。老百姓要回家出入城门,走到日军前,首先要出示“良民证”,然后鞠躬敬礼,口称“太君”,日军便下放行令:“开路,开路!”
丰城沦陷,国民党县长董玉珏率随从逃亡,其他官吏逃散。
在这一片混乱之际,李贞乾回到李新庄。
李贞乾向家乡父老表明他的抗战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不当亡国奴;路死路埋,坑死坑埋,血战到底,决不妥协!”
接着,李贞乾同共产党员陈筹等人,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当时,许多共产党员和越来越多的热心抗日的爱国知识分子,经常来往李新庄,李新庄很快成了抗日活动的联络站。
凡是来李新庄的人,食宿大多由李贞乾家招待。
不久,李贞乾家多年的积蓄全都用光了,李贞乾说服父亲,卖掉了21亩土地。
为了支援抗日武装的活动,李贞乾全家26口人全力以赴,踊跃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李贞乾除教育兄弟几人积极参加抗战外,还将家中一切财物最大限度地提供出来,支援人民抗日义勇队,如房屋、粮食、枪支、弹药、马匹等。为了节省个人生活上的开支,他毅然决然地改掉了长期吸烟的习惯,并表示抗战不获得最后胜利,决不开戒。他从不考虑自己的衣着、饮食,就是连家庭的安危、个人的生死也置之度外。
在李贞乾组建丰县人民抗日义勇队的同时,王文彬、孙兆立、王襄九、孙明魁等在丰县三区王寨开办农民训练班,在此基础上又拉起了一支农民抗日武装。
为了支持抗日救亡运动,王文彬的叔父王泗桥将家产捐助给革命大家庭,不仅鼎力支持王文彬的妻子、弟弟、妹妹参加革命,而且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帮助王文彬开展工作,家中十几口人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随着徐西北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找王文彬联系工作的越来越多,当时他家尽管已经过着“卖地借贷度生涯”的拮据生活,但只要是到他家的人,不论熟识与否,他总是热情款待,有时对一些同志还送些盘缠费。
在此基础上,李贞乾和王文彬、郭影秋、张如、孙鹤一等人,进一步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
1938年5、6月间,赵万庆、尹学渊(尹夷僧)、康文彬、康文惠、阎树棠等丰县共产党干部以及陈殿祥(陈旭)、王厚基、尹道乾等,把国民党庞炳勋部从台儿庄战场撤退时丢弃在农村的一部分枪支搜集起来,在华山尹小楼一带组建了一支抗日武装。
渠伯奎、仇善存等在渠楼成立了近百人的抗日游击队,仇善存任队长。
王运堂、王运畅、王运凯以及王隆太(王子丰)、王开聪等,把王姓的枪支集中起来,在丰三区王大庄、汪楼等处建立了三区抗日武装,王运凯任队长。
马乐山和张西华等在丰西北张后屯、张集建立了抗日武装。
季风舞等在丰县南宋楼季庄组建了抗日游击队。
徐宗胥、徐厚义、陈正模等在徐老家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
黄佑仁、王昌恩、黄佑文、渠时湘等在丰四区便集、首羡一带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
丰县沦陷后,在中共丰县县委的领导下,筹建了较大的抗日武装队伍,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如欢口镇王庄村爱国士绅王茂玲,把自己看家护院的6支长短枪和粮食献给了区中队。顺河镇东黄庄村抗日家属黄张氏,其子黄汝贤任游击队指导员,为了帮助刚组建的游击队解决枪支弹药等问题,毅然卖掉110亩土地,将卖地款全部送给抗日队伍。
5月中旬,金乡县城沦陷之后中共金乡县工委把原来疏散的人员集中起来,以此为基础,在金乡城南耿楼组成了一支20余人的抗日武装,由耿荆山、翟子超、叶道友负责领导。不久,又收缴了溃退下来的国民党二十九师一个排的枪支、弹药。至此,这支队伍发展到50余人。
5月18日,日军进入铜山三区魏庙、马坡一带,国民党区、乡长逃跑,社会一片混乱,土匪乘机蜂起,王清惠即领导游击训练班学员掩护群众向微山湖边避难。土匪头子籍兴科,对和尚庄这支武装非常忌恨,当日军过去之后,乘王清惠带领游击队返回和尚庄保护群众麦收之机,带领匪徒数百人包围了和尚座,抢走训练班步枪二十余支,王清惠仅带随身短枪跑到夏楼朱华家里。这时夏楼党支部已筹集轻机枪一挺、步枪二十余支,因受土匪威胁仍守秘密。
5月17日,北路日军进占丰、沛县城,向徐州进行迂回包围。5月18日,沛县沦陷,当天,中共沛县县委领导成员苗宗藩、郝中士、李公俭等在五区桑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五区的武装为基础,建立抗日游击队。会后,建立了一只八十多人、四十多支枪的队伍,队长由民主人士杨懋修担任。这支新建的抗日武装,尚未集合齐,在沛北刘新庄与刘振邦、封建雄的地主土匪武装相遇,同住一村,由于缺乏军事斗争经验,加之思想麻痹,结果大部分强制被土匪收缴。5月下旬,郝中士在铜山三区马崮召开和尚庄党支部的王清惠、葛口党支部的张洪义、夏楼党支部的朱华、吴传楼党支部的吴光道、马崮党支部的韩方元五人会议,指出:南路日军已从阜阳北上占领陇海铁路黄口车站,北路日军已出丰县占领陇海铁路李庄车站,徐州国民党军队已陷入日军大包围中,危在旦夕;要求各党支部迅速组织武装,以和尚庄游击训练班为基础组建游击队,定于5月23日在马崮、葛口、夏楼、吴传楼四个支部带领武装到和尚庄集合,正式建立人民抗日义勇队游击大队。会后,马崮等各党支部成员分头活动,联络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动员枪支,又拉起一支二十多人的武装队伍,由郝中士带领,活动在沛南、铜北一带。
砀山沦陷后,尹夷僧任中共砀山特支书记,并通过张登先、马昭做蒋嘉宾的工作,动员他和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蒋嘉宾欣然接受。
宿县、永城相继沦陷后,宿县党组织先后建立了宿东游击支队、宿南游击大队、宿西抗日游击队。原中共永城工委成员王卓然、陈觉民与原国民党永城县长鲁雨亭(开明士绅)取得联系,决定以永城县长鲁雨亭的名义号召组织抗日力量。鲁雨亭首先建立起抗日武装。陈觉民等人又争取改造了8个红枪会自卫团长和其他小股武装。
5月底,沦陷后的萧县一片混乱,土匪蜂起,有的为了自卫成立“联庄会”。当时活动于萧宿永边境的土匪有11大杆,从夹河寨至黄口有5大杆,每杆几十人至几百人不等。后来一部份被抗日政权改造为抗日武装,一部份被苏北挺进总指挥李明扬收编。萧城沦陷后,党组织在萧县组建抗日武装,积极组织群众破坏经过萧县境内的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拔掉敌人据点,打击日伪军。这时,在陇海路北有中共萧铜工委书记周峰为指导员、耿兴义为大队长的陇海大队,共计100多人枪。5月底,共产党人朱玉林将黄口区队四五十人改编为抗日游击队。萧县人民抗日游击队是继丰县人民抗日义勇队之后成立的另一支湖西抗日武装,耿蕴斋、孟振声率领这支游击队活动于萧西张大屯、曹瓦房一带。
王文彬任徐西北区委书记不久,以抗日大局为重,派共产党员王效斌利用亲戚关系,动员黄体润出来抗战,同时让李贞乾接触黄体润,答应帮助他收拢已经打散的丰县常备队。
黄体润,字玉山,江苏丰县城南黑楼村人,生于1896年,少年时,在城南“务本”高小学习,毕业后考入徐州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学习,至民国九年(1920年)毕业,曾在肖县郝集小学任教,民国十四年任丰县教育局县视学。民国十五(1926)、十六(1927)年任丰县师范学校校长。北伐后,任国民党丰县县党部监察委员,丰县县政府第一科科长,民国二十五(1936)年任丰县教育局长。黄体润兄弟三个,取名体润、体仁、体信。二弟黄体仁,曾在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毕业后,考入青岛大学文学院,两年后,怀着“科学强国”的信念,离开青岛大学,考入同济大学工学院测量系,本科四年,预科两年。预科两年专攻德语,后因家庭学费拮据,休学一年,到汉口德国银行服务,积攒学费。复学两年后再次遇到学费困难,于是再次休学,考取隶属行政院的威海卫管理公署任六级检查员。后在云南思茅服务并赴缅甸仰光教书,著有《滇缅杂忆》。
李贞乾与黄体润曾经是江苏省立第七师范的校友,黄体润比李贞乾大7岁,颇有爱国之心,对李贞乾的才干和为人非常赏识。李贞乾对黄体润也很尊敬,二人非常投缘,常以兄弟相处。受王文彬的委托,李贞乾去说服黄体润站出来抗日。
黄体润看到共产党是坚决抗战的,又见李贞乾诚心诚意地劝说,因而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合作。
6月,黄体润组织临时县政府,黄体润任代理县长,组织了丰县义勇壮丁常备队。接着,董玉珏也回到丰县,没费举手之劳又当上了丰县县长,董玉珏兼丰县义勇壮丁常备队大队长,黄体润任副大队长。
【编者按】第十章的文字展现了1938年湖西地区沦陷后的抗日图景:日军铁蹄踏破丰、沛、萧、砀等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国民党守军望风而逃,社会陷入混乱。危难之际,李贞乾毁家纾难组建义勇队,王文彬等共产党人联络各方力量,多地群众武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统战工作亦见成效,黄体润等国民党人士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共同在这片饱经蹂躏的土地上燃起救亡之火,为后续抗日武装的整合与发展奠定了复杂而坚实的基础。同时,此章描述的统战工作的推进让不同立场的力量暂时汇聚的情节,彰显了民族危亡面前的凝聚力。各地分散的抗日武装会如何走向联合?黄体润与董玉珏的合作能否稳定丰县局势?土匪武装是会被收编为抗日力量,还是成为抗日绊脚石?湖西抗日武装又将如何应对日军更残酷的扫荡?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