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组建抗日武装
1938年2月20日,丰县动委会召开会议,王文彬、陈筹、李贞乾、董雪山、董玉珏、黄体润等人参加了会议。丰县动委会进行改组,由李贞乾任主任,陈筹(共产党员)任常务委员兼秘书。会上通过了三项决定:一是派干部下乡协助各区组织抗日自卫队;二是培训抗日干部;三是抓紧军、警、壮丁的政训工作。
丰县动委会召开会议之后,各区也相继成立了动委会,二区动委会由史为功、冯景沂(区委书记)等人组成,其余各区动委会也大都在各区区委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县、区还先后成立了“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抗日救国组织。这些组织成了共产党发动群众,训练干部,组织抗日武装的合法组织形式,对共产党的迅速发展和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为开展湖西抗日游击战争莫定了基础。
根据党的指示,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作好思想、组织上的准备工作,王文彬与李贞乾等先后在王寨、徐楼等地开办了“农民游击训练班”、“妇女工作训练班”,吸收有一定觉悟的贫苦农民、青年学生、进步教师及少量的国民党左派人物进行训练,培养了一批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军事人员。同时,从中发展了一批党员,为建立抗日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准备了骨干,积蓄了革命力量。
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积极建议下,第五战区招募这批青年,先后举办了“抗日青年训练班”和“抗敌青年军团”,由共产党方面选派郭影秋、匡亚明、陈筹、佟子实等担任政治教官。各县动委会也相继开办了“抗日青年训练班”,每期受训人数约几百至上千人。各级动委会培养的大批青年骨干,奋战在抗日最前线。
在徐州沦陷的前夕,中共徐州特委决定,将其所辖地区,以津浦和陇海铁路为界划分为4个区,分别成立区委。王文彬任中共徐西北区委书记,负责组建徐西北区委。他及时地主持召开了各县党的负责人会议,分析了形势,研究布置了丰、沛、肖、砀沦陷后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等各项工作任务。仅两三个月的时间,青年救国团便发展成为拥有几万人的群众抗日组织。职工抗日联合会、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救国团等如雨后春笋,遍地皆是,第五战区有血性、有爱国心的人都纷纷投入抗日救国活动。
1938年4月,徐州沦陷前夕,中共徐西北区委书记王文彬在丰县召开丰、沛、萧、砀、铜五县党的负责人联席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沦陷后如何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武装的问题。中共砀山党组织根据会议精神,正确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关于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正确路线。尹夷僧和孟宪琛等积极组建抗日武装。
1938年3月,在湖西建立了徐西北区委由王文彬任书记,陈筹任组织部长兼任中共丰县县委书记,郝中士任宣传部长,统一领导浦路西、陇海路北的丰县、沛县、萧北、砀北、铜北镶地的党组织。这时的萧宿永地区亦属徐西北区委领导。
一天,王文彬找李贞乾谈话,正式通知他,经过中共徐西北区委研究,已经批准了他加入共产党的要求,并说:“鉴于你在国民党方面的影响,暂时不公开你的共产党员身份,只作个别党员秘密加入,因为你是个特殊身份的人,虽然区委批准了你入党,但对你的特殊情况需要上级组织掌握,这个情况,我已经向上级组织做了汇报,先作为特殊党员处理。在上级没有公开你的党员身份之前,党内的事情只有我和你联系。”
李贞乾表态说:“我既是共产党的人了,只需要为共产党干事就行了,其他我不在乎。”
黄体润在1938年3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自抗战开始后,共产分子即在丰积极活动,贞乾因受共产重要分子孙叔平熏陶,早经加入。其最近所主张之县事,皆共产党所主张者也。”他还在3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贞乾与余言:共产党在丰组织民众,训练民众,确与政府合作,并无反政府抗日等事。余云:抗日力量应当联合起来,时迫事急,岂容内部再生摩擦。”从黄体润这两天的日记中,也反映出李贞乾思想成熟的过程和当时的政治态度。
王文彬调任中共徐西北区委书记后,丰县县委书记由陈筹接任,张如任组织部长,乔彬(女)任宣传部长,康文斌任军事部长,委员有赵万庆、段霖。县委隶属中共徐西北区委领导。
4月29日,丰县动委会改组,设常务委员9人,董雪山兼主任,陈筹兼秘书,李贞乾兼组织部长。
4月,旧军阀、丰北地主武装头子王献臣东山再起,被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委任为游击总指挥部第四支队支队长。
王文彬根据中共苏鲁特委的决定,打算先在萧县、丰县、砀山、铜山等县发动了武装起义。
5月初,在中共徐西北区委在丰县三河尖召开丰县、沛县、萧县、砀山、鱼台五县联防会议,成立五县联防办事处。五县联防办事处是共产党、国民党联合组成的统一战线机构,统一领导湖西地区的抗日斗争。由国民党沛县县长冯子固任办事处主任,李贞乾任副主任。王文彬在丰、沛、萧、铜、砀五县党的负责人会议,要求各县加强动委会的领导,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发展抗日武装,至少要搞30支枪。
丰县各界上层代表人物,由于对抗战前途的认识不同和其它各自的原因,对抗战发生了分歧,形成两大派;一派主张逃跑,敌强我弱,抗战必败,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派以国民党县长董玉珏为代表,另一派主张和丰县50万人民一起坚持抗战到底,誓死不当亡国奴,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这一派以李贞乾为代表。
李贞乾利用动委会这一合法组织,将原来在李新庄受过训练的六七十名贫苦青年农民和学生集合起来,作为抗日游击队的骨干力量,并带头把自己家的和本村本族的20多支步枪和弹药全部献出来,动员亲戚朋友和热心抗战的爱国人士把枪支弹药献出来,还筹集了些钱购买了部分武器弹药。
5月13日,李贞乾和其弟李坤若在丰县东北李新庄组建了一支60人的农民抗日武装——丰县人民抗日义勇队,李贞乾任队长,县委书记陈筹任指导员,孙鹤一任参谋长。丰县人民抗日义勇队的日常训练由李贞乾的二弟李坤若和老红军孙鹤一负责。
【编者按】第九章的文字聚焦1938年湖西抗日力量的组织化跃升:徐西北区委的建立标志着党组织对丰沛萧砀等县的统一领导形成,王文彬以精密部署推动五县联防与武装筹备,李贞乾则从统战对象蜕变为秘密党员,他组建的义勇队成为地方武装的核心力量。动委会改组、训练班扩容与群众团体勃兴,共同编织起抗日动员的网络,而国共两派在抗战路线上的分歧,又为敌后斗争埋下复杂伏笔。从组织架构搭建到武装雏形显现,湖西地区的抗日斗争正从宣传动员转向实战准备。此章中秘密党员的特殊身份、统一战线的灵活运用、武装力量的扎实筹建等情节,彰显了共产党人在乱世中凝聚民心、直面危局的智慧与决心。丰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将如何应对日军的直接进攻?五县联防机制能否在敌后形成有效合力?王献臣等地主武装会成为抗日盟友还是潜在阻碍?李贞乾的秘密党员身份,又将在未来的国共摩擦中面临怎样的考验?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