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成立抗日团体
1937年11月,在文庙小学召开了丰县县委恢复会议,重新组建了丰县县委,王文彬任书记,赵万庆为组织部长。随后,在丰县中学开办了农民训练班,100余名青壮年农民参加学习,王文彬与李贞乾、孙叔平等都去授课,讲解抗日救国的意义、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东北抗战经验、中共党史、井冈山红军斗争情况、海陆丰农民起义经过等。
11月14日,县成立慰问出征军人家属委员会,李贞乾担任常务委员。11月27日,李贞乾会同黄体润等人,议定成立丰县义勇壮丁常备队,组织开展每晚训练、出巡、缉捕汉奸等活动。
李贞乾向王文彬提出了加入共产党的请求,王文彬高兴地说:“非常欢迎!”转而认真地对李贞乾说:“不过,根据你目前的情况,需要你在国民党内部做些工作,关于加入组织的事情,我负责介绍你入党,这个你尽管放心。我们的党员有各种情况,有的并不适合公开身份,以后你会明白。”
李贞乾见王文彬同意了他的请求,就不在说什么,心中只有一条,他要努力为共产党工作,因为他是共产党的人了。
为了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李贞乾和孙叔平等又在丰中举办农民抗日训练班,由李贞乾、王文彬、孙叔平等讲课,训练青年农民100多名。接着又办了知识分子训练班,参加者是中小学教师、进步学生和农村知识青年260余人。
为领导湖西地区人民进行抗日斗争,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建立鲁西南工委。1937年11月上旬,中共鲁西南工委正式成立,由白子明(白学光)任书记,孙衷文、江明为委员,领导济宁、鱼台、单县、成武、曹县、定陶、郓城、菏泽、巨野等县中共党的工作。工委委员孙衷文曾到单县协助开展党的工作。同月,单县东部、东北部及北部先后建立了潘庄、曹马、芳桂三个党支部,各支部积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并发展了一批农村党员。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中共苏鲁豫皖特委按照延安发出的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1937年11月迁入徐州,在徐州北关统一街牙税局设立了公开办事机构,秘密办事机构设在坝子街民众教育馆。
11月底,第五战区成立了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下设组织、宣传、战勤三个部,李宗仁亲任主任委员,聘请国民党的党政军要员和苏、鲁、皖三省知名人士为委员,并邀请郭子化(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以社会名流身份为总动委会委员。
郭子化在徐州一带是众所周知的“老共产党员”,五四运动期间,他在徐州七师上学,是徐州学生运动领袖;大革命时期,他在武汉负责筹办江苏省党政训练班工作期间,江苏各县党政界头面人物大都参加过训练班,徐州一带国民党上层人物许多是他的同学、熟人。
总动委会是个半官方、半群众性的组织。在总动委会的下设机构中,组织部是个权力机构,战区所属各省、县群众抗日团体都要在组织部登记,登记就属合法。
在中共苏鲁豫皖特委的指示下,中共铜山工委书记郭影秋担任了组织部总干事。组织部长、副部长都是挂名的,具体工作都由干事去做。总干事下设青年干事、职工干事,中共党员唐秉光、徐致雨分别担任了青年干事和职工干事。不久,郭影秋又当选为总动委会常务委员。这样,边区特委基本控制了总动委会组织部,便利了特委统战工作的开展。台儿庄战役期间,总动委会举办了“保卫大徐州宣传周”,郭影秋等制作了宣传提纲,宣传周搞得声势浩大,轰轰烈烈。邳县等地群众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奔赴前线。
第五战区总动委会成立后,公布了各级动委会组织条例。条例是由郭影秋组织起草,经中共河南省委特派员刘文审阅后,提交总动委会讨论通过而公布的。按照条例规定:各级动委会是动员民众抗日的领导机构,应动员民众抗日,组织民众抗日,武装工人、农民,肃清汉奸。按总动委会的组织条例规定,各县相继成立了动委会。各县动委会的主任委员均由国民党主要行政官员兼任,另由总动委会派指导员一人去做实际工作。
由于郭影秋担任了总动委会组织部总干事,经过斗争争取,第五战区所属20多个县所派任的动委会指导员,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或倾向共产党的进步人士,丰县的陈筹、沛县的苗宗藩、萧县的李砥平、砀山县的尹夷僧、邳县的栗培元、睢宁县的吴季诺、宿迁县的于化琪、永城县的刘平江和枣庄煤矿的张福林等都是共产党员,宿县的郭子豪、烈山煤矿的张云榭等则是进步人士,他们具体负责动委会的实际工作。不久,丰县成立了抗日动员委员会,身为共产党员的王文彬参与领导,李贞乾全力支持王文彬,为抗日动员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7年11月,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萧县黄口召开特委委员及19个县代表参加的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洛川会议精神。会议确定今后的中心任务是: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发动群众和坚持武装斗争。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萧县黄口镇召开的特委扩大会议,吸收了徐西北各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中共砀山党组织派尹夷僧参加了会议。尹夷僧回到砀山,根据黄口会议精神,积极做砀山国民党当局上层人物的工作,很快促成了砀山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的建立,并参加了砀山县动委会的工作。与此同时,为了加强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尹夷僧主持在砀山县城第二高等小学开办抗日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有小学教师、青年学生等共90多人,训练班除学习抗日理论外,还进行了军事训练,这为后来建立抗日武装奠定了基础。
黄口特委扩大会议后,特委委员兼沛县县委书记张光中回到沛县,沛县县委在沛北宋庄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研究了发展抗日武装问题。决定以共产党员为主,在农民自卫队的基础上,尽快拉起县委领导的抗日武装。于是,以农民保家自卫的合法名义,广泛发动群众,筹粮筹款,购置武器弹药,很快拉起了一支五六十人的抗日武装。1938年2月,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为加强对这支队伍的领导,把从陕北来的一部分红军干部和爱国青年学生派来沛县,协助县委在沛北宋庄举办了一期抗日青年军事训练班。
193712月20日,李贞乾会同黄体润等人,向新任丰县县长董玉珏建议裁员减薪、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国民党丰县教育局借口为蒋介石捐资祝寿,强行扣发全县小学教师1个月的工资。
王文彬和大家研究,乘李贞乾在教育界有影响之机,及时组织全县教师群起抗议。
一天,教育局召集全体教师在文庙小学开会,局长王如勋装模作样地进行动员。他软硬兼施地说:“给蒋委员长捐资祝寿,是对党国忠诚的体现,我相信大家会踊跃参加,谁反对就是反对蒋委员长……”
教师们被激怒了,纷纷质问王如勋:“捐献应该自愿,怎么能强迫呢?县长、局长的薪金比我们多,为什么不扣呢?”
王如勋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在一片愤怒的口号声中匆匆溜走,教育局只好收回强迫捐献的成命。
在这次斗争胜利的基础上,由李贞乾、陈筹等人协助,王文彬组织举办了丰县第一期知识分子训练班。
王文彬亲自授课,介绍全国抗战形势,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爱国师生在国家存亡之际,积极投身伟大的抗日救国事业。
结业时,大家纷纷表示:“宁作断头鬼,不当亡国奴。”
王文彬介绍一部分学员去延安学习深造,另一部分则留下从事敌后抗日救亡工作。
接着,王文彬与李贞乾商议,成立了丰县第一个公开的抗日团体“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王文彬亲自起草了宣言、章程,主持了成立大会,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使许多人深受教育。
【编者按】第八章的文字勾勒出湖西地区抗日力量聚合的关键轨迹:中共丰县县委重建后,王文彬与李贞乾以训练班为阵地播撒革命火种,鲁西南工委与苏鲁豫皖特委的联动则构建起更广阔的组织网络。第五战区总动委会的设立,成为国共合作背景下共产党推动统战工作的巧妙舞台,郭影秋等党员借机构之力掌控实权,既合法动员民众,又为武装斗争埋下伏笔。从教师抗议苛捐到“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成立,每一次行动都在淬炼群众的抗争意识,也让湖西抗日的组织基础愈发坚实。王文彬的战略眼光与李贞乾的号召力相辅相成,既借统一战线之名行发动群众之实,又在斗争中悄然壮大革命力量,尽显乱世中共产党人的智慧与担当。丰县的抗日武装将如何从训练班走向实战?总动委会这一 “半官方” 平台,会在后续抗日斗争中遭遇怎样的国共摩擦?当战火逼近湖西,那些经训练班培养的青年与农民,又将在战场上书写怎样的故事?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