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实习军医的故事 后记

作者: 明月几时有 点击:372 发表:2025-08-01 21:39:31 闪星:3

        后记


        毕业五十载,再续同窗情

 

        2024年金秋十月,原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五队的部分同学在美丽的武夷山聚会。同学聚会是一场时光的盛宴,大家一见面就像久别重逢的战友,重温军校校园生活的一些人和事。

        武夷山同学聚会结束不久,参加聚会的梁祥彬同学不幸病逝,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震惊,怎么也没有想到,同学聚会才短短2个月竟成永诀。想起武夷山聚会前一个月,9月27日他通过“武夷山群”加了我的微信,并发了一张原武汉军区学员的合影,告诉我他原来也是老武汉军区的,他的战友目前还在我们医院(原武汉军区总医院)上班,让我回武汉后代问他的战友好。他说“这个秋天有太多的思念,希望能在武夷山见一面。”

        在武夷山匆匆的旅游活动安排中,一直没有机会跟他说话,直到旅游的第二天晚饭后,刘爱华同学说梁祥彬明天要先行返京,马文学同学的夫人钱冬蓉主任交代让我们去看看他。于是,我们几个女生一起去他住的房间探望他,把马文学夫妇送给我们的康乃馨花转送给他。正好下午参观大红袍母树景观区买的茶叶蛋还剩一个,看他的手颤抖接茶叶蛋的样子,我剥去鸡蛋壳递给他,他非常高兴地对我们说,“真是受宠若惊,有机会定会报答众伊。”他把我们送的康乃馨带回了北京,与家里养的水竹放在一起,取名为“武夷竹花”,说这个“武夷竹花”是他的75岁的生日礼物,拍了一组“武夷竹花”照片,并在照片上标注了“生日快乐!”。

        回去后不久他就住院了,听说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307医院住院),通过熟人关系了解到他的病情,也一直关注着他的救治经过。听钱冬蓉主任说,梁祥彬同学身体一直不好,患有多种疾病,刚做完关节置换手术,拄着拐棍来参加同学聚会,他说:“这次不来参加聚会,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感叹他得有多么大的毅力,怀着对生命的渴望与不舍,带着全身的病痛坚持参加武夷山同学聚会啊!他制作的武夷山聚会视频“一山一水一杯茶”,留下他此生最美丽的绝唱。

        我想起2016年在广州毕业四十周年聚会时,赵勇、夏向南等几个同学相约去看孙居坚教员,当时我正在宾馆理发室洗头,没来得及和她们一同前往孙教员家。回到武汉不久,接到他女儿孙菊心的电话,告知孙教员去世的消息,那一年,没有去看孙教员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我还想起在校期间不幸病逝的陈大新同学,他到军医大学上学前,是一名基层医院的军医,先后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上世纪60年代,脑积水的治疗尚是难题,仅有初中文化的陈大新,凭着过人的智慧和责任心,提出使用针灸疗法刺激大脑皮层,改善脑脊液循环,排除脑积水治疗方案。他冒着风险先在自己身上扎针,从中选出最有效的穴位,再为患有脑积水的病人治疗,治愈脑积水的患儿数百例,创造了医学奇迹。他独创的“督脉针刺疗法”,编入《实用内科学》一书。在校期间经常见他戴着墨镜,往返于教室、宿舍和饭堂之间,才知道他患了“睑板腺癌”,已经做了5次手术治疗。1976年5月毕业前夕,由于癌细胞转移到颅内,病情加重,治疗无效,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记得他去世的那天,同学们都在收拾行李准备离校,队领导通知大家以各班为单位,到病房向陈大新同学遗体做最后的告别。陈大新住院期间,在附属医院实习的同学几次去看他,见他忍着疼痛尽量不用止痛药,去世前他说“别再给我用药了,留给更需要的病人吧。”他在病床上整理的《战场急救百例》,字迹从工整到歪斜,完成的74个案例却个个堪称经典。仁心仁术,心系人民疾苦,胸怀无疆大爱,这就是陈大新同学作为一名军医不变的本色。1977年陈大新同学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的模范军医”光荣称号,并批准为革命烈士。

        听说我们毕业以来,有确切消息已经去世的同学有26名。感叹生命无常,短暂如流星划过,悠长似无尽等待,在有限的生命里,应珍惜每一个时刻,在相互尊重和关爱的环境中,使人生更加美好和丰盈。我们要爱我们的伟大的祖国,是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我们提供了安稳的生活环境;爱自己的家庭,在家人的陪伴中感受温暖和依靠;爱老师和曾经同窗共读的大家,这份师生情、同学情、战友情是青葱岁月中最珍贵的宝藏。

        五十年光阴流转,半个世纪的时光已经远去,蓦然回首,那些岁月的印迹早已深深地烙在心底……。我1972年10月入校,1974年6月入党,那年还不满20岁,2024年是我光荣在党五十年。回首过往,感恩于党和军队的培养,上大学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感恩学校领导和教员们孜孜不倦的教诲,奠定了我治病救人的初心;感恩同学们真诚的帮助,让我汲取了你们的优秀品质和学习能力,成为不断地提升自己职业素养的动力。

        如今,我们虽不再年轻,但所幸还不算太老,记忆尚未模糊,武夷山聚会返回后,我动笔写了几篇回忆在军医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文章,特别是1975年9月,我们班在梅田矿务局医院实习时,遇到一次矿难事件,我们参与救治的经历,得到同学们的关注和鼓励。同学们鼓励我有时间一定要多写点,写写我们当年单纯而富有激情的青春岁月;写写我们在实习期间留下的烙印,为今后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写写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的坚守,将“救死扶伤”的使命深植心中,用自己一生的行为诠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因为时间久远,很多细节都渐渐淡去,当年我们班的16位同学现在是天各一方,微信群成了我们跨越五湖四海,重新相聚的桥梁。大家在微信里你一句、我一句,共同回忆那份纯真美好的实习生活,往事如潮水般的涌来,仿佛就在眼前。在回忆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缅怀过去岁月,更是在吸取力量,让爱充满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晚年时光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愿这本承载着我们回忆的《实习军医的故事》文集,成为我们之间情感的纽带,让我们的同学情谊永远延续下去,在岁月的长河里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全文完。

                                                                   2025年5月  

 微信图片_20250801213152_89.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篇《实习军医的故事》文集的后记,它不仅交代了创作的缘起——在微信群的共同回忆中打捞青春岁月,更升华了文集的意义:让“救死扶伤”的初心成为跨越时光的纽带,让同学情、医者情在岁月长河中持续绽放光彩。这不仅是对一段青春的回望,更是对一代医者精神的致敬。推荐阅读。编辑:梦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