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二章 接受新思想

作者: 梁成琛 点击:147 发表:2025-08-01 17:16:59 闪星:2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传到丰县后,丰城和附近乡镇的中小学热烈响应。6月初,千余名师生在城东体育场集会,旅外丰籍学生王如勋、谢大道等回丰参加了集会,丰县女子小学教师张淑英发表声援五四运动的演讲,会上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严惩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亲日派卖国贼”等口号,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

  鲁西南地区反应也很广泛和强烈,济宁、兖州、邹县、曹州等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和集会。7月,徐州召开加丰、沛、肖、砀、邳、睢、铜、宿(迁)八县学生代表会议。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政府的统治,促进了人民群众的觉醒,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觉醒。他们走向社会,深入工农,在实践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接受了新思想,认识到旧社会的腐败、颓废和进行改造的必要。这为湖西革命斗争的发展为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逐渐在丰县的先进分子中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在丰县地区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湖西地区的传播。

  1920年上半年,陈亚峰、解慕唐、郭子化、戴蔚侠、苏鸿鉴、徐怀云、张继超、冷启英等十多名学生组成一个读书会,阅读从北大寄来的《新青年》《列宁传》《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等进步书刊。共产主义者李大钊对徐州青年学生的进步寄予厚望,并直接给予书函指导。在以后的两年里,他曾派北大学生陈德荣、毕瑞生多次来徐传达北大革命运动的新形势,使七师进步青年认识到,要推翻旧社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势在必行。

  1921年春,以陈亚峰、郭子化、解慕唐为首的学生,在七师组建起共产主义小组,广泛宣传马列主义。为了使活动开展得更广泛,由徐州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成员发起成立了公开的组织一一赤潮社,参加者有30余人。“赤潮社创办了石印刊物《赤潮旬刊》,宣传共产主义理论与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在徐州和周围的学生中很有影响。

  1921年,李贞乾考取徐州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受“赤潮社”的影响,他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平民教育》和《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经济学说》等进步报刊和马克思主义书籍。在陈家安、郭邦清等人的影响下,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和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道理。他一面学好功课,一面用“希林”等笔名为《赤潮》等报刊撰写抨击时弊的文章。他目睹了广大人民饱受的兵灾之苦,深感对这黑暗的社会非揭露改造不可。在他创作的一篇名叫《谋生》的短篇小说里,借叙述一个学生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李贞乾在校的表现和乡里人们的赞许,让李敬章脸上有光,做父亲的感到他的一个儿子开始有出息了,成熟了,自然也就想到了一件事:儿子该成家了。

  这时,李贞乾的表现让一个女生产生了爱慕之情,那女生学习优秀,长得又漂亮,一心追求李贞乾。李贞乾考虑对师秀文的真挚感情,他拒绝了那个女生的倾心。很快,学习中的李贞乾与农村姑娘师秀文结婚,婚后夫妻关系十分融洽。

  李贞乾不但本人好学,而且还善于耐心帮助别人,经常同他接触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他的教益。

  李贞乾也是兄弟中的良师益友。三弟李秉真到了十多岁时,见两个哥哥和较大的弟弟均被送入学校读书,父母独将秉真留家务农,对此颇为不满,成天牢骚满腹。李贞乾贞乾知道后,一方面向秉真作解释工作,一方面借回家度寒暑假时,像老师一样教秉真学习文化课。有一次,李贞乾的寒假期满,第二天即要离家返校,从头天晚上8时开始,直至第二天凌晨2时许;尽管寒气逼人,睡意不时袭来,他还教秉真200多字。由于李贞乾贞乾坚持不懈地耐心教诲,仅仅有一年半学历的秉真,后来经过考试,居然取得了小学教员的文凭。

  1925年,李贞乾的七弟李秉良出生。这时正处于国共合作的第一次高潮中,也正处于北伐战争的前夕。北伐战争时期,大革命的潮流进一步激发了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作为一个思想进步的青年,在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影响下,更进一步激发了革命热情。由于几千年封建枷锁束缚,广大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辛亥革命之后,虽然提倡男女平等,但女孩子能够上学读书者也少得可怜。为了给女孩子上学提供方便,有的县办了女校。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男教师愿到女校任教的很少,李贞乾勇敢地从封建桎梏中挣脱出来。7月,他自愿报名到丰县女子高小任教。

  在女子高小任教期间,李贞乾不仅精心备课,认真传授文化知识,还积极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反帝反封建;教学生唱文明歌,演文明戏;带领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因此,他深受学生的爱戴,成为丰县教育界出类拔萃之士。

  李贞乾是个“大学迷”,他在徐州省立第七师范毕业后,终于在1926年考取了大学,但因家庭生活困难,事与愿违,未能入学。

  1926年9月,李贞乾到丰县教育局任职,并兼任丰县二区学委委员。

  北伐战争时期,福建督军李厚基被打垮,时任李部师长的王献臣逃回丰县,为躲避丰县国民政府的追捕,且寻求政治靠山。

  王献臣与李贞乾的舅父是旧交,便让李贞乾的舅父说情,要到李新庄躲避。李贞乾的父亲李敬章不好拒绝王献臣“暂时避身”的请求,便与儿子商议,答应王献臣作为亲朋暂住李家。李贞乾虽不愿与之为伍,但父亲和舅父之命难违,所以担很大风险去保护他。好长一段时间,王献臣就住在李家。

  1927年,李贞乾在丰县中学任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二章以历史洪流为幕,细腻的勾勒出李贞乾从知识青年到革命火种的蜕变轨迹。“五四”惊雷震醒湖西大地,“马列”星火在鲁西南悄然燎原。李贞乾于时代浪潮中觉醒,从七师校园的进步青年到女校讲台的启蒙者,他以笔为刃划破黑暗,以心为灯照亮蒙昧。家庭羁绊与革命理想交织,他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埋下伏笔,每一步抉择都暗合着一个民族的觉醒密码。个人成长与时代风云共振,既见李贞乾冲破封建桎梏的勇毅,亦显他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坚韧平衡,字间藏锋,史韵厚重。王献臣的暂住会为李家招来怎样的风波?在教育局任职的李贞乾,将如何在体制内延续革命火种?当国共合作的浪潮转向,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会面临怎样的考验?那些被他启蒙的学生与家人,又将在时代变局中扮演何种角色?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