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八路军老战士李和旺回忆录(18)

作者: 李丽 点击:134 发表:2025-07-27 09:56:34 闪星:4

                                     第三部分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50年)

 

                                     十八、跃进大别山(一)

      1947年8月上旬,大雨滂沱,鲁西南等地区到处都是积水,蒋介石心中窃喜,准备炸黄河堤把我们部队淹死。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心急如焚,天天派人侦查敌情、水情。原准备南进之前与华野配合打几仗,但现在情况变了,只好立即报请中央提前行动。因此华野西进兵团陈士榘、唐亮的四个纵队如何作战就要由刘、邓决定,可刘、邓忙于部队南进,又要赶在蒋介石炸堤前面,无暇接见陈、唐,只好在临行前给西进兵团陈士榘通话,陈请示如何打?刘答打一张和牌(四川牌九一句术语),就是说在这四个纵队中抽一个纵队粘住敌人,掩护我军南下,剩下三个纵队大踏步运动,待机歼敌。陈士榘参谋长一听心领神会,马上答应行动。

      于是,我们的部队于8月7日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17]行动,用品字战术打破了蒋介石的哑铃(陕北大,山东大,中间细)战术。部队分左、中、右三路,三纵在左为东路军,沿成武、虞城、鹿邑、界首一直线,直插大别山的固始金寨,六安霍山地区。一纵及中原独立旅在右,为西路军,沿曹县、宁陵、拓城、项城、上蔡一线,直捣罗山宣化占黄陂地区。野战军指挥部率二、六纵队居中沿沈丘、项城、息县前进,直奔大别山腹地。

      为隐蔽主力,突然跃进,令十一纵队和军区部队在鲁西南地区大张声势,并到黄河渡口佯动,造成我军渡河北上的声势,以迷惑吸引疲惫敌人,使敌人继续在黄河边上进行合围。豫、皖、苏部队破击平汉路,中原独力旅破击陇海路,使敌追兵受阻,中央决定三军配合,刘邓大军从中央突破,直趋大别山,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一部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率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右一军,自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三军为犄角,成品字形逐鹿中原,机动歼敌。

       毛主席说,三路大军纵横驰骋江淮河汉,迫使蒋军被动,在战略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刘邓南征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当我们的部队南征已走了三天,蒋介石才收到空军侦察报告,说共军去向不明,影踪全无。蒋介石闻此气急败坏,连声说谁敢谎报军情,我就把他就地正法。当年花园口决堤淹死89万中国人的残忍手段再也不能实现了,只好抽调部队搜索跟踪。

       我们七旅十九团三营也和兄弟部队一样,每天以100多里的速度急行军。越往南越热,8月的气温高到三十八九度,战士身背背包,再加上武器、弹药,给养、水壶,洋锹、洋镐等,至少都有30公斤以上,高温季节坐在电扇下面还要出汗,背的那么重、走的那么急,战士身上能不出汗吗?他们的衣服整天都被汗水湿透了,有的战士路途中暑,特别是北方的战士,热得受不了,就往水坑里跳,一进去就溺水。一路上病号特别多,我的工作整天忙个不停,行军和大家一起走路,一到宿营地,就跑到班排检查病号,或在医务所诊病,每天睡眠不足,觉得十分疲劳。

       北方的战士由于饮食不习惯,经常吐酸水。遇到溺水的患者,当时也想不出好办法,只有利用水牛,让患者趴在水牛背上吐水,可是效果不佳,战士们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这一路的行动,除了走平地,就是通过黄泛区,踏泥涉水,或者走浮桥。我们东路军在进军路上没有碰到阻击,很快就渡过了沙河、涡河、汝河、淮河。可是,中军就不同了。8月23日下午,大军进到汝河北岸,六纵的先头部队刚渡过一个团,就与敌人遭遇。河南岸敌八十五军的一个旅占领了油坊店至汝南埠一线,三面防守,构筑了野战工事,布成了一条火力夹道,五架飞机轮番轰炸扫射,汝河浮桥多次修复,多次炸断,渡河器材基本用光,整个战场形势非常紧急。

       刘邓首长来到先头部队渡河指挥所。六纵队首长将情况汇报后,果断命令冲上去,狭路相逢勇者胜,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冲过去。如果过不了河,大军将有覆灭的危险,因为背后追兵三个师距离我们只有三十公里,前后夹击,背水作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邓政委做出三点指示:一、各部门立即将机密文件烧毁。二、桥头之敌被我压缩到村内时,不管飞机轰炸和火力封锁,直属部队迅速通过,过河后到齐一个单位,就走一个单位。三、按预定地点宿营。部队受命后,觉得眼前是一场生死搏斗。敌机轮番低空轰炸,浮桥着了火,南岸敌人枪弹落在桥上,桥打垮了,工兵们扛门板、芦苇、秫秸,铺在桥上,战士们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和敌人的枪炮跳入水中,用身体顶着门板和芦苇扎的浮桥,部队踩着没修好的浮桥,营连长跑在第一线,握着手榴弹,挺着刺刀,口号喊着,坚决保卫首长安全,要敌人让路,敌人不让路就消灭他,勇猛地冲,杀开一条血路。

       刘邓首长在两名卫士长、四名警卫员的护卫下,手中握着手枪和战士一起冲过浮桥。我们六纵的领导、战士和首长的警卫员像神兵天降冲入敌人堑壕,正在堑壕里射击的敌人简直惊呆了。紧接着,我们又渡过了淮河。渡淮河时,背后的敌人距我们只有30里。敌人番号查清的有四十八师、五十八师、六十五师、五十二师、十五师、三十一师、七师、十师和骑一旅共19个旅。

       当时,我们中路只有6个旅,渡河器材没有,经过探查后决定涉水,把可走之路沿途插上标杆。我军刚刚渡完,洪水猛涨,尾追的敌人十九个旅被隔在岸北。

       8月30日,我们整个大军到达了大别山,把战争引到了蒋管区,敌人不甘心失败,把围攻我们的兵力增加到23个旅。

       毛主席对这个战略行动做了三种估计:一、消耗了,站不住脚,退回来。二、消耗了,站不稳脚,转圈子。三、消耗了,站住脚。

       我们按照中原局的计划,以三个旅在皖西展开,两个旅向鄂东展开,九个旅在商城罗山地区一面牵制敌人,一面就地展开,掩护地方党的工作。

       敌人见此,以重兵摆在平汉铁路东侧,阻止我们向桐柏山、大洪山地区发展,以一部兵力分散清缴,妄图摧毁我刚建立的地方政权,把我军逐出大别山。

       我们于9月上旬在商城以北的何风集地区,打击了战斗力较弱而又孤立的敌滇军一个师。中旬,在商城以西的中铺地区歼敌一个团。下旬,又在光山附近打击了东援之敌一个师。经过三次作战,把敌机动兵力全部调到大别山以北,保障了大别山南部和皖西的部队展开。但三次作战却不理想,没有全歼敌人,主要是部队刚由内线转到外线,北方转到南方无后方,又缺乏山地水田作战经验,饮食不习惯,穿不惯草鞋,语言不通,地形不熟等等。虽然也进行过教育,但未修整及政治思想动员,对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再加群众未发动,政权未建立,粮食要自己筹,伤员要自己抬,因此,部队一时显现出疲惫和纪律松弛现象。

       针对上述情况,野司首长邓政委在光山的王家大湾召开了高干会议,进一步做了动员,后在部队中进行贯彻三查三整(查思想,查斗志,查纪律)。在三查三整的运动中,我们团集中排以上干部进行整顿。我在这次运动中检查了自己的骄傲情绪。有一次,马夫把我的马搭放到水中,被子湿了,我不高兴,与他争吵起来,并掴了他一耳光,受到营首长批评,至今心服口服,一直铭记于心。

       经过整顿认识到,大别山人民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由于三次撤出受到敌人极端残酷镇压,人民有顾虑。要迅速把群众发动起来,必须积极开展宣传工作,说明我军已经发展壮大,这次打回来是歼灭敌人100多个旅之后的战略进军,我们再不会走了。号召部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联系群众的作风,担负起打仗做群众工作,筹集给养等三大任务。

       我们那时天天行军,指战员背着沉重的粮食、弹药,翻山越岭,又值雨季,身上常常是湿的,到了宿营地,还得自己淘米做饭,打草鞋、打马掌,有时吃不到油盐。尽管如此,部队纪律很好,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影响群众,群众逐渐活跃起来,与部队密切合作。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到9月底,我们解放了23个县城,歼敌正规军6000余人,反动武装800余人,建立了民主政权17个县,初步实现了战略展开。

       10月10日,中央发表《解放军宣言》《土地法大纲》和解放军口号,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原局发出了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成立了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每个纵队各抽三个团作军区基本武装,各调一至两名干部和翻身战士参加地方工作。当时,集结在大别山北部的敌军6个师妄图合击光山、新县地区的我军主力。我三纵队乘鄂、豫、皖西的敌人空隙,在六安东南的张家店,把运动中的八十八师六十二旅全部消灭,这是在大别山无后方的条件下第一次打大仗。

       这次战斗速战速决,只有两三个小时就解决了战斗。我们缴获了很多战利品,战士们很长时间抽不到烟,这次战斗我们把敌人的粮食、仓库占了,由于撤出得快,领导让我们扛些粮食、香烟,所以我们都抽到了香烟,每个人都很高兴。

       这时,友邻部队也打了胜仗,攻下了团风、浠水、广济、英山、武穴等城市,进到长江北岸的望江地区。至此,我军控制了长江北岸三百余公里地域,威震大江南北。蒋介石见状,速调四十师和五十二师的八十二旅追截我军。

       敌人孤军来追,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良机,遂用小分队把敌人诱到高山铺附近的险要地段。这是一个狭长的山谷。我军埋伏到洪武山、马骑山、界岭山的两侧,用了四个纵队的兵力包围敌人。敌人发现形势不妙,就夺山头企图突围。但是,闹腾了一天一夜也没有逃脱。

      第二天,10月26日上午9时,我们发起总攻,敌人立刻崩溃,个个举手投降,12000多人全部消灭。此时,高山铺上空的敌机还投下热馒头、烧饼,我们战士正好饱餐一顿。

       那时,我们三营是预备队,只换了一顿枪弹,还未来得及发起冲锋,友邻部队就解决了战斗,馒头烧饼一个也没吃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这是一次重大战略转变,三路大军跃进大别山,给国民党集团一个措手不及。战斗推进到敌人的辖区,建立了根据地,打开了局面。正如毛主席所说,三路大军纵横驰骋江淮河汉,迫使蒋军被动,在战略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刘邓南征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