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七章【抗战】忆《光荣的成长》的英雄故事之回去

作者: 老马 点击:113 发表:2025-07-23 10:33:03 闪星:1

  《回去》的背景是日军对沂蒙山区的“扫荡〞,每一次“扫荡〞,都会对八路军部队带来伤亡,根据地面积缩小。徐树荣在一次战斗中左脚负伤,和部队失去联系,他先是柱着拐,后来是爬,过山岭,淌河流,经过不断地思想斗争,抱着爬也要找回部队的信念,克服各种困难,在老乡掩护下终于找回部队。

  这个找回部队的故事,让我想起父亲刘乃晏,他在抗战时先后两次在沂蒙山区反“扫荡〞斗争中与部队失散又找回部队。

  第一次与部队打散,是1941年10月底,用6天时间,父亲带领3名掉队的战士(1名战士中途逃跑)克服困难,十分艰难地找回了部队,继续投入打击日寇的战斗。第二次是1941年冬季大青山突围战中,父亲与部队失散,带领6名战友(途中3名牺牲,1名负伤)用12天时间,历经磨难出生入死地找回部队,可谓历经苦难铸忠魂。

  父亲曾对我多次讲过他与部队失散后又找回部队的故事。我曾几次问过父亲,那个时候,刚开始就你一个人,面对气势汹汹的日伪军,你敢于亮剑;面对凶险,你硬是坚持下来。面临生死你是怎么想的?父亲回答我:1942年之前,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我军有些人扛不住当逃兵或叛徒了。我坚决不当叛徒,不当逃兵,那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定要找回部队。多么朴素真诚地回答,透露出父亲的理想信念,革命斗争再艰难,也要挺过来,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老一辈革命战士都是这样的。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


                                             回去

                                                  徐树荣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日子里,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永记不忘的。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这么一次……

  1943年刚开春,那时我们一营驻在沂水河东边的秋家王峪。阴历正月21日夜里,日本鬼子突然来扫荡沂蒙山区。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我们连背包也来不及打就迅速转移,鬼子紧跟着屁股撵,枪子、炮弹一个劲地从身旁“嗖嗖〞地掠过。在部队转移至沂水河西边十多里的塞子崮(山)时,不幸我的左脚负了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这时,东方蒙蒙发亮了,枪声还没有停息下来,可以看到附近几座山头上仍冒着一股股的硝烟。我怕白天被鬼子搜山时发现,急忙将枪藏在一个山洞里,连伤口也顾不得包,就空着身子下山了。

  耿家王峪离这里有20多里,当时我决心回去。因为那里是我们的老根据地,只要鬼子一走,我们的人又会回去的。于是我向一位逃难的老乡要了件破棉褛和一块布条,把黑色的棉军装换下来,又将伤口包了一下,顺手拣起一根小拐棍,就独自往回一瘸一瘸地走去。这一带是山区,平川地很少,那鬼子搜山的冷枪声,不断从近处的山头上传来。为了不叫鬼子碰到,我不走正路,专拣沟崖羊肠小道走。

  太阳有一竿多高了。我瘸着左腿,一跛一跛地向前步行着。由于走的是崎岖的崖根沟底,石子、小树根不断碰着我的脚。刚翻过几座小山包后,左腿就隐隐作起痛来。我坚持着继续往前迈步,腿却越来越痛了,后来眼睛金花直冒,我只好找一个隐蔽的石崖边,坐下来休息,顺便检查下伤口。一解开布条,只见脚上的血已和布袜黏在一起了,扯都扯不动。我也无心检查了,又将伤口包好。但这时脑子里却涌出一连串的问号:路虽然只有20多里,但脚负了伤怎么办?假如能走,万一半路遇上敌人怎么办?前面还有很多山,能过去吗……我真被这些问题难住了,心中竟畴躇起来。虽说那时我参军已经3年了,也遇到过几次“扫荡”,但像今天这样的情况,却还是第一次,我想起革命的艰难,竟暗暗地伤心起来。

  但我一转念:光难过有什么用呢?敌人留给我的是一条死路,家里等着我的是母亲饿着肚子的哭声。我又想起亲如一家人的战友,首长,觉得还是要回去,回到抗日队伍里去!

  太阳照到了头顶上,我又困难地向前走了,走一段歇一段,走时尽量把步子放得慢些,轻些。如果万一碰到敌人,我早考虑好了:一个是只承认自己是老百姓,一个是和敌人拼。

  走着走着,又翻过了几个坡。这时太阳慢慢移到西山了,两条腿也越来越感到沉重了。

  山沟里刮着刀子一般的冷风,风吹得古树野草发出尖厉的叫声。我一面注意周围的动静,一面心急地往前移动着步子。我爬上一座山时,却意外地发现山下横躺着一条河。

  “沂水河〞我突然惊喜的喊了出来,心中感到非常兴奋。我知道沂水河离驻地不到10里路了。离家近了!我高兴的忘记了疼,加快步伐往山下走去。当我站在沂水河边的时候,太阳已沉入西山,黄昏来临了。

  河上的冰早已化了,水面上浮着细碎的冰块,向下漂去,但我忽然犯起愁来:原来这条河上是没有桥的。按平时我五、六步就可以跨过去,但现在却不好办,伤口一沾水就会烂的……。

  “这么多山爬过了,难道就被眼前这一条不到二丈宽的河挡住了吗?〞我卷起棉裤,将左腿曲起提出水面,用两只手扶着拐棍,像踩独脚高跷似的一蹦一蹦得跳过去。冰冷的河水,像许多根针,直往腿上扎;河底的流沙,老是把脚脖子埋住,行动非常缓慢。越向前走水越深,到了河心,水齐到了膝盖上面,把棉裤都打湿了,行动更加慢了,最后连跳都跳不动了,我正站在河心打主意如何过河去,忽听到河对岸传来一片“刷刷〞的脚步声,还夹杂着依里哇啦的吆喝声和枪支的碰磕声,这声音渐渐向河边走来……

  “鬼子!”我大吃一惊,一面紧握着手中的拐棍,一面就把左腿往水里一插,就“哗哗〞淌过了河,接着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准了一个坑坑,就扑下去迅速隐蔽起来。幸好这时天黑了,鬼子没有发现,他们在离我三十步的地方过了河,径直朝我来的方向走去了。

  这时天完全黑了,我在坑里躺了一会,听听没有动静了,想站起来继续赶路,但当我撑起身子,一股钻心的剧疼立刻传遍我的全身,眼前金花乱飞,一个踉跄摔倒在地上。过了一会,我才微微的透过气来,一摸那只负伤的左脚,巳冻成了蹦硬的冰疙瘩,只要轻轻碰它一下,就像有一根针直往心窝里扎。

  “这会可算完了,我再也回不去了。〞我坐在地上,看着黑乎乎的四周,心里有说不出的沉重,不禁轻声地叹息起来。“徐树荣啊徐树荣,难道你走到这里就为止了吗?难道你到这里就算革命到头了吗?难道你不想为牺牲的战友和自己的负伤报仇吗……”我突然问起自己来,猛然间,脑袋里好像被谁敲了一下,“嗡”地一响,我打了个寒战,忽然清醒了许多。“不,我才19岁,革命还没到头,我还没有报仇,我要回去,回到首长和战友的身边去。〞突然从心里涌出一股激情,感到迫切需要回去,我怀着渴望,将两只手趴在地上,不顾一切地向前爬了起来。

  夜风在耳边“丝丝〞的掠过,吹进了袖筒和襖领。我用两只手交替按在地上向前爬,不一会,手被冻得麻木了,我就用两个胳膊肘爬。爬着爬着,两条腿越来越沉重了,伤口一阵阵地疼痛,肚子也饿得“咕咕”地叫起来,心里直翻腾,我休息了几次,又继续向前爬。

  夜渐渐深了,星星在我头上闪着亮。我认定了方向,忍着痛,忍着寒冷和飢饿,继续不断地向前爬着。

  离目的地愈近,心情愈是急迫,我一面爬一面向前面的黑暗中探视,好像同志们就藏在这深深的夜里。又爬了一会,忽然发现有一道白花花的东西摆在面前。起先我一愣,爬近一看,原来是条公路,心情豁然开朗了许多;我知道我们住的村,紧靠着这条公路,果然,爬不多久,就听见远处有“汪汪”的狗叫声。我心里更加高兴,这时我真想大声地喊出来:“同志们,我回来了!我还要和你们一起去打日本鬼子!〞我急促地喘着气,不知从哪来的一股劲,拼命地向前爬。

  天快亮的时候,我终于爬到了耿家王峪的村口,叫开了一家老乡的门。老乡是个老大爷,姓钟,他告诉我村里的敌人还没有走,叫我不要出去了,我就在钟大爷家里住下了,一面隐蔽养伤,一面焦急地等部队回来。

  第四天,敌人果然走了,我们部队回来时,同志们一见到我都高兴得像什么似的,都争着问我是怎么回来的。我含着兴奋的眼泪,激动地把我走、爬了一天一夜的情况告诉了同志们……

  评论员黑猫警长老师评论:这篇记叙文章以其生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26军战士们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尤其是通过徐树荣和作者父亲刘乃晏的故事,深刻展现了革命战士在极端困境中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文章叙述流畅,情节紧凑,细节描写生动,令人仿佛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勇与牺牲精神。其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革命胜利的无限崇敬与向往,是一篇感人至深、激励人心的佳作。

  青墨留香老师评论:这篇文章以《光荣的成长》为引,通过徐树荣负伤后艰难归队,以及作者父亲两次与部队失散又坚持找回的故事,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意志。在敌人的围追堵截和伤痛折磨下,他们宁死不当逃兵,以超乎常人的毅力重回队伍。文章质朴的语言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满是对革命先辈的敬仰,读来令人震撼,更让我们懂得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

  铁骨柔情老师评论:《回去》是一篇感人至深的革命回忆录,通过徐树荣同志在抗战时期与部队失散后历尽艰险归队的真实经历,生动展现了革命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意志。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普通战士在极端困境中的心理斗争和实际行动,折射出整个革命队伍的精神风貌。 文中两个细节尤为动人:一是负伤战士用布条简单包扎伤口继续前行,二是主人公在思想动摇时通过回忆战友和首长来坚定信念。这些细节真实反映了革命者在生死考验面前的选择。作者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集体记忆交织,通过“我父亲”的相似经历,形成历史回声,强化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文章最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刻意拔高英雄形象,而是如实记录了革命者在困境中的脆弱与坚强,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结尾处“太阳慢慢移到西山”的描写,既是对艰难归途的真实写照,也暗喻着革命事业终将迎来曙光。全文以平实的叙述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让读者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老马

  2025.5.31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七章血与火淬炼的归途,生与死考验的初心,两代战士的寻队故事,是刻在骨血里的忠诚史诗。作者以深沉的笔触,将徐树荣负伤归队的艰险历程与父亲刘乃晏两度失散寻队的峥嵘往事交织,字里行间满是烽火岁月的烙印。从拄拐跋涉到匍匐前行,从思想挣扎到信念如磐,革命战士“爬也要回部队”的执着,在两代人的故事里灼灼生辉,尽显信仰的力量。徐树荣在钟大爷家养伤时,是否曾遭遇敌人的突袭?父亲带领战友突围时,那些牺牲的同志留下过怎样的嘱托?支撑他们在绝境中前行的,除了信念,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力量?倾情推荐阅读赏析!欢迎广大文友积极踊跃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