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动荡年代

“文革”中的许多人和许多事,渐渐让华阳痛切骨髓地体味到了人生之苦和世事无常以及世事难料,特别是在这动荡的年代里,他亲眼看到了许多人的一些令人不齿的行径,体验到了人性的丑陋,让他看到了社会以及人生最阴暗的一面:友情被利用;亲情被污染;爱情被玷污;道德被扭曲;良心被出卖……在“文革”中,有的家庭就因为所持观点分歧便针锋相对,则夫妻同床异梦,离心离德,甚而划清界限,反目成仇,好端端的一个家变得四分五裂;有的亲属或家人之间不讲亲疏,不顾伦理,勾心斗角,互设陷阱;同志和同事之间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为了争权夺利,为了一己私欲,为了报复泄愤,什么大恩厚义,什么孝养呵护,什么亲眷友朋,什么生死莫逆,什么礼义廉耻,什么品格道义,统统抛到脑后。有的人为了达到目的,灵魂可以出卖,脸面可以丢尽;亲人或同道反目,弟兄或哥们儿背叛,甚至连最圣洁的爱情都拿来作为等价交换的筹码;还有些人粗野地鞭打老师及同学,有的人捏造谣言,编造谎言陷害他人;一些人野蛮地对美丽的校园、教学楼、设施、设备、仪器等公共财产恣意损坏;还有些人动不动就抄家,打砸抢烧杀宝贵文物、古董、古迹、古建筑、古籍,还美其名曰“扫四旧”等等,等等。在那个变异又变态的时期,在那个动荡而疯狂的年代,社会秩序乃至家庭秩序大乱……华阳又想到,自己的父母也是被他们自己曾经提拔或接济过的人打倒,批斗,游街,而华阳自己也是虽然心中充溢着恼怒却无力保护亲人而无奈,可以说,有些人已经疯狂到没有什么不敢做,没有什么不敢干的了,什么法律法规,什么规章制度统统不放在眼里。看到这些惨不忍睹的景象和乱象,不禁让人痛心疾首,可以说是,社会不安定,生活不稳定,人人自危,国家、社会、人心都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人将不人!
华阳深感震惊和震撼,他的心灵震颤不已,思维震荡不宁……他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悲哀与凄凉……还有些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彻底地颠倒了……华阳一再叩问:作为一个精神正常的人,活在这个世间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自己一个人吃喝玩乐吗?如果人的一生只是为了口腹之欲,为了衣着光鲜,为了美色成群,那么,这种所谓的饮食男女又与畜类有何不同?如果只是为了名利和地位而蝇营狗苟,投机钻营,卖友求荣,甚而男盗女娼,阴险诡诈,那么,这样的人连禽兽畜生都不如!这时候,他不由自主的怀念起了“文革”前的那些年——从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初五六年,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是那么幸福,社会风气是那么淳朴,人与人之间是那么融洽,社会是那么安定,家庭是那么和谐。他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好好地想一想,认真地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想一想生命的终极意义,相对于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终极意义而言,其实,那些短视的追求以及暂时的利益,真的不算什么。自己应当好好地思考一下,人生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
此后,华阳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思考,他想,前些时期都怪自己年少轻狂,不知深浅,轻信盲从,不懂利害,才走到这一步,才被人利用,也因此成了一些人的目标,现在全市几乎已经陷入了“敌对”和“武斗”的漩涡,今后又将如何走向,如何发展一时很难预料。既然自己已经看清并认清了对与错以及优和劣就应当清醒的对待这一切。他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自知自己确实无能为力去改变那些阴暗而污浊的动荡和乱象,那么,既然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而自己又不想再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或推波助澜,就不能再参与其中了,那就只有采取迂回或逃避的方式——设法脱离,逍遥,游离!他将自己的苦恼和思索讲给金瑛听后,金瑛又将这些都讲给她的养父母听,因为那时各处打人或抓人已经比比皆是,几乎司空见惯,她养父母也十分害怕华阳发生什么意外,既然华阳有意退出并躲避,如果躲在他们华家或亲属家的话,其实并不保险也不安全,况且华阳的父母都已“靠边站”,于是养父母就主动提出让华阳悄悄地搬到他们家里来住,隐蔽一个阶段不去学校,以躲避别有用心之人的算计甚而加害。两位老人既然深爱自己的女儿,他们理所当然地要“爱屋及乌”地爱女儿的心上人啦!两位老人为了女儿和准女婿的安全及其未来,他们竟然不顾及这样做有可能引来街坊邻里的误解甚而流言蜚语,他们竟然一切都豁出去了。
两位老人做了决定之后,便立即告诉了女儿。金瑛立即去找华阳。此时,华家老少正为华阳的安全问题犯愁呢,听到金瑛把这个办法一说,不禁喜出望外,觉得这个办法十分稳妥,便立即同意了,并对金瑛一家千恩万谢。事不宜迟,夜长梦多,说走就走,华阳的父母马上为华阳打点好行李,让华阳他俩拿了行李搬到了金瑛家,并让金瑛把谢意带给准亲家。
金瑛因自己的身世及家庭出身等原因,从运动一开始,她便与两位老人商议后,决定自己不参加任何派别,一直处于游离状态,因此,从此他们竟然在金家二老的监护之下,过起了像模像样,轻松自在而又美满的小日子。
金瑛在大学里有一个很要好的同班同学,名叫汤小玉,她是四川省自贡市人,从小随其姥姥来到哈尔滨,在哈市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在她读大二时,姥姥不幸病逝,只剩下她孤苦无依,孑然一身,但是,她是个很要强又自立强力很强的女孩子,这种突如其来的家境变化并没有击倒她,她仍然坚持一个人在哈市读大学,她家并不富裕,仅靠父亲一人的工资维系家计,因此她只能靠父亲每月寄来的少量生活费艰难度日,刻苦治学。金瑛见她如此艰难,不仅经济拮据,而且因为举目无亲而十分孤独,就主动去接近她,善意地资助她,并像姐姐般地照顾她。汤小玉当然求之不得,她们很快就成为了形影不离且无话不谈的闺蜜、朋友、好姐妹。
为了解决小汤的困难,金瑛经常热情邀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免费让她在自己家里吃住,有时还将自己的衣物赠送给小汤。她们不仅“文革”前在学校里一起学习,在家里也是在一起看书,复习,就像自己的亲姐妹一样。
金瑛的养父母也都是心很软又心肠很热的人,她们对女儿的这一义举也很赞同,在行动上也很支持并且积极配合。每逢女儿带着小汤来家之时,他们不仅不反感,不歧视,不冷淡,反而十分热情地接待她,就像对待自己的闺女一样。
那小汤也是典型的四川妞,生就的乖乖女的形象,不仅小模样长得十分乖巧而秀气,而且还“很会来事儿”,深谙处事之道,既勤快又聪明,故而深得金瑛全家人的喜爱。小汤生性活泼好动,又能歌善舞,她是她们班级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每逢年节之际,学校召开联欢晚会时,她都会表演独唱或是歌舞等等文艺节目。由于她们经常在一起,特别是周日休息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在金瑛家里,所以,以前每逢华阳来金瑛家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遇见小汤,尤其是这个阶段华阳就住在金家,因此,小汤与华阳也十分熟悉。小汤也和金瑛一样不参加任何派性组织。
那年春节前夕,金瑛和小汤从学校参加完联欢晚会回来,一进门,她们就大讲特讲联欢晚会上的欢乐场面以及各种趣闻,华阳津津有味地听着她们的描述,不时也会插嘴附和着,她们对华阳的热情参与和精准见地,时常报以会心的微笑,这微笑既是赞许又是奖赏。
小汤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册歌本,华阳接过来顺手翻开一页,见那是一首民歌《摇篮曲》。由于华阳的视谱能力较强,他只浏览了一遍便轻轻地哼唱了起来:“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连声,好像那琴弦声啊,娘的宝宝睡在梦中,他微微地露出笑容,啊……啊啊……啊……”那歌声低回婉转且悦耳悠扬,在房间里四处飘荡……两位女孩儿原本正在帮助母亲择菜,听见华阳唱得如此投入又很动听,不禁停下手,呆呆地静默着仔细聆听他的歌唱。待他一曲唱完,歌声还未落定,她们就情不自禁地热烈拍手叫好。
小汤说:“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你们大家快瞧,金瑛都听得痴迷了,整个人都傻掉了。其实,这支歌华阳主要是为金瑛你唱的,因此他才那么投入,那么深情。如果在这屋子里只有你们俩人的话,那么,金瑛肯定是会被华阳给唱得甜甜地睡着了。他唱的这才真叫催眠曲呢!唱得那味儿腻腻的,甜甜的,柔柔的,真像是在哄着他的宝宝睡觉觉儿似的,真叫人既羡慕又妒忌啊!如果早知道华阳唱得如此美妙而迷人的话,就应该在开联欢晚会的时候,把他作为特邀嘉宾请去,让他与金瑛一起合唱这首歌。我敢说,你们的演唱肯定会引起轰动!”
金瑛见小汤说得如此露骨,甚至于有点“肉麻”,她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一直红到了脖子根儿,心里怦怦直跳……为了打破窘境,她一边往外屋走,一边冲着小汤瞪了一眼,说道:“就你话多,你不说话,没人拿你当哑巴卖了!”说罢,她一推房门跑了出去。她刚刚跑出去,屋里的人们不禁一阵哄堂大笑……
因为就要过春节了,学校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电影票,本来她俩准备结伴一起去看,可是,临近电影开演前一个来小时的时候,她们刚要出发去电影院,这时,金瑛的一个亲戚家的小姐妹突然跑来说,她的妈妈有点儿急事要请金瑛立即去她家帮忙。金瑛一时无法推辞,她就让华阳与小汤一起去看,可是,金瑛的养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担心,对于让这一对少男少女,又是孤男寡女的一起去看电影她有些放心不下,当即现出一副惴惴不安的神情。但是,既然金瑛已经把话说出了口,怎么好更改呢,生怕引起误会,也只好顺其自然了。华阳看在眼里,可是他心里却十分坦然,他想,既然金瑛这么信任自己,而自己又是那么爱恋着她,自己就一定要做得坦坦荡荡,绝不能做出对不起她的事情来,也一定要让所有的人都放心。
到了电影院看电影时,小汤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心想自己和金瑛是最要好的朋友,尽管她对华阳也很有好感,但是她想到,金家一家人对自己一直非常好,可以说是有很大的恩情的,自己怎么能忘恩负义地争夺闺蜜的男朋友呢!那也太不道德了,自己决不能恩将仇报。另外,她又想起,姥姥在世时,从小就教导自己,对有恩于自己的人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所以,对他俩的爱情自己不仅不能破坏,反而应当尽力地做些撮合和助力的事情,既然他俩都是自己真正喜爱的人,就要设法让他们快乐并幸福。想至此,她便愈发谨慎起来,虽然俩人的座位紧挨着,号连号,但是,他俩都是正襟危坐,规规矩矩,心无旁骛,目不斜视,俩人从始至终都默默不语,只是专心致志且目不转睛地看电影,直至从电影院回到金家,一直是相安无事。进入金家后,见金瑛已经回来了。她们娘儿俩都仔细的观察华阳和小汤,见俩人都十分自自然然的样子,便都放下心来。此事之后,金瑛对华阳的信任度进一步增长,对华阳的爱则更加深厚了。
【编者按】第三十七章于时代浊流中打捞人性微光,以华阳的视角剖开“文革”岁月的荒诞与沉重。当社会秩序在动荡中崩解,友情沦为筹码、亲情异化为利刃,作者却以细腻的笔触在废墟之上勾勒出坚守与温情——金瑛一家冒风险接纳华阳,汤小玉在孤苦中恪守道义,恰如寒夜里未熄的烛火。文中《摇篮曲》的低吟与电影院“正襟危坐”的恪守,以细节的诗意场景反衬时代的粗粝,而“三观颠倒”的叩问与对淳朴年代的追思,则赋予叙事以哲学厚度,更是在政治狂潮中筑起温情的诺亚方舟。在批斗游街与武斗阴云的背景下,人物于逼仄现实中寻求的精神突围,既是个体命运的挣扎,亦是一代人在历史漩涡中的灵魂肖像。当华阳在金家的庇护下暂得安憩,汤小玉的赤诚与金瑛的信任,正悄然编织着超越时代创伤的情感网络,于黑暗中孕育着微光般的希望。此章如手术刀般精准剖开时代病灶,在“文革”的荒诞底色上,铺陈出人性的明暗图谱。华阳的反思、金瑛的坚守、汤小玉的赤诚,构成动荡年代里的情感三棱镜,既折射出社会秩序崩塌下的个体困境,亦映现着道义良知的不灭微光。华阳在金家的隐蔽生活能否长久避开时代风波?汤小玉对华阳的好感与对金瑛的道义,会否在未来滋生隐秘的情感张力?当“文革”武斗愈演愈烈,金瑛一家的庇护所是否会成为新的危险漩涡?华阳与金瑛的爱情能否在时代的碾压下始终坚如磐石?汤小玉孤身一人的处境,又是否会在后续情节中引出新的命运转折?这些在动荡中相依为命的年轻人,终将如何穿越历史的迷雾,寻得各自的人生归途?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