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三十六章 多事之秋(1)

作者: 毕化霄 点击:111 发表:2025-05-20 15:49:41 闪星:2

  1964年下半年,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党中央做出决议,文科学生要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农村四清运动”)。以后又扩展为所有大学生都要参加“农村四清运动”。这种“运动”就是由省、地、县派干部组成工作组,到农村通过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发动农民群众揭发农村社队干部经济上的问题,清理账目、清理工分、清理仓库、清理财务,所以简称“四清”。这样一来,经过经济思想整顿之后,也就是工作组和群众的帮助,使得农村有问题的干部认识到自己已经脱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脱离了无产阶级立场,脱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下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回到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立场和毛主席革命路线上来,进而使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这个运动的开始是毛泽东直接抓起来的,也得到党中央的一致认同。当时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前十条”。后来,刘少奇又主持制定了一个“后十条”。

  毛泽东历来认为,中国的教育脱离实际,一个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家门到学校门,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容易搞唯心主义,容易搞修正主义。因此,他认为,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还不是完全知识,特别是文科学生毕业后还必须到实践第一线去,把自己学习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完全知识。基于毛泽东的这些观点,中央指令高教部,要让全国各大专院校都动员并组织学生分期分批下乡加入农村四清工作队参加“农村社教”。

  到了1965年,这时的华阳已经是大三的学生,哈尔滨联合大学也在党中央、省市各级党组织的统一组织安排下,开展了城乡“四清”,哈尔滨联合大学下去的第一批都是文科学生。待到8月份,当动员华阳他们下乡参加搞社教的时候,大家都十分兴奋,认为这是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

  1965年8中旬,华阳他们作为哈尔滨联合大学派出的第二批师生下乡参加农村社教人员来到了鸡东县,参加农村社教三结合工作队(即军队干部、地方干部和大学师生三结合),根据工作队的建制和组织系统,按系、年级、班级分别与军队干部及当地派出的干部混合编队,依次组成工作团、分团、大队,到鸡东县各个公社及各大队。华阳所在班级包的是银峰公社,全班40人,分成5组分别到5个大队。各组都有老师领队。华阳那组进驻的是光荣大队,共有8名同学,领队老师是校刊主编刘省三先生。说起这位刘省三先生,那可是大有来头,据说,他是上世纪30年代初就参加了工农红军的老革命,他从原籍山东省齐河县的一个乡村入伍后,就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北方打到南方,和共产党领导的军民一起,不仅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直到把国民党军队全部赶出大陆。他身经百战,立下汗马功劳,还多次受伤,身上留有不少伤疤。解放后,他在参加广西剿匪的一次战斗中右眼不幸中弹,救治无效则右眼球被切除,装了一只义眼。后因这项伤残,他不得不转业到地方供职。由于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文化水平较高,在部队曾经参与过报纸的编辑工作,便先转业到了山东大学从事校刊的编辑工作。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哈尔滨大学建校时急需各类人才,与刘省三是同乡的校党委副书记张杰敏费尽周折才把他从山东大学调入哈尔滨大学,做校刊主编。

  回过头来再说在“农村社教”工作队的几件事。有一天的清晨,吃过早饭后,工作队成员们和当地的大队长及会计等人都在大队部办公室里看报。刘省三先生拿起一张新来的《人民日报》,他先看头版,当他看到头版头条文章前面配发着毛主席的大幅标准照,照片的旁边又配发了林彪的一幅题词:“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刘省三先生略一思忖就说:“林彪这人可了不得,将来他的地位在七常委中还会往前提。”当时,党中央常委会的七常委排序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林彪排第六位,而且是十大元帅中仅有朱德和林彪俩人入列。可以说,他的地位已经够高的了。当时在场听到刘省三先生断言的许多人都对他这一断言一时还不太理解,故而不敢认同,都持有半信半疑的态度,个个只是姑妄听之,不敢信之。

  待到农村社教结束后,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一致通过的“五?一六通知”在“两报一刊”乃至全国各大报刊上正式发表,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已经全面发动,其后不久,人们赫然发现,林彪已经成为了中共中央副主席,是仅次于毛主席的第二号人物,并被确定为毛主席的接班人。此时,当初那些听到刘省三先生预言的人,都对他一语中的的政治敏锐性十分钦佩。个个自愧弗如。

  还有一些值得提及事情,就是在“农村社教”的那段日子里,华阳一直表现的较好,譬如:他除了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而且吃苦耐劳,并在工作组领导指示下,扎根于群众中发动群众揭摆“四不清”问题,还组织群众忆苦思甜及学唱革命歌曲,以提高群众觉悟都来积极参加运动;为了调查一些经济问题以及甄别干部,他还受工作组委派多次去外地做调查,不辞辛苦,任劳任怨,每次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有时他在列车上还主动热情地带领车厢里的旅客学习《毛主席语录》,受到旅客们的热烈欢迎和表扬。这一切都被领导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一次党支部开会研究组织发展问题时,刘省三先生提出将华阳作为重点人选之一,当时军队干部领队提出他们的一个张排长也作为重点人选之一,但是,此前不久张排长因为追求一个青年女社员,违犯了工作队纪律而受到了严厉批评和警告,刘省三先生坚决不同意,认为此人刚犯了错误又受到警告处分,此时不宜作为人选之一。可是,那个军方领队则也坚决不同意把华阳作为重点人选,可他又没有正当理由,就是三个字:“不同意”(顺便提一下,这个军干领队原本是在国民党军队做军医,解放战争时期,他随整个部队一起投诚,之后部队被编入了解放军编制)。结果双方僵持不下,竟至不欢而散。关于发展新党员的议题便被搁置了起来。对刘省三先生的知遇之恩,华阳没齿不忘,与刘省三先生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也愈来愈深厚。此为后话,容后再表。

  1966年年初,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社教工作队宣布给工作队成员放假一周,可以回家探亲团圆兼欢度春节。大家都十分高兴,第二天,大家就立即打点行装,分头各奔东西,迅疾回家。

  当华阳急匆匆地赶到家中时,已是傍晚时分了。他迫不及待地推开房门,就见母亲和金瑛正在包饺子,饺子还未下锅呢。

  听到开门声,她们心里奇怪,心想,这是谁呀,这么不懂礼貌,到人家来串门,也不先敲敲门,怎么推门就往里闯?她们立马转过头来看究竟是谁来了,见是一个脸色略黑而透红,头戴一顶黄色大狗皮帽子,穿着一身厚厚的军棉袄和军棉裤,足下登一双大号军勾棉鞋,手提一只旅行包的年轻人正朝着她们嘿嘿嘿地笑着……她们竟然楞是没能认出华阳来。华阳只好先开口啦:“你们怎么不认识我了?我是华阳啊!”她们这才猛然醒悟,再仔细观看后,说:“可不就是华阳吗,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啦?”她们边说边迎上来接下华阳的帽子和旅行包,又帮他脱下棉衣再换上拖鞋,这才看清他的五官原貌,只是脸色已经不是原本的白皙,却是略黑而透红,而且有些粗糙。难怪一时竟难以辨认。接着,他们坐在一起,嘘寒问暖地聊了起来,母亲说:“正好,我们正包饺子呢,一会儿就包好了。”华阳急忙去洗了手,挽起袖子就参与进来,仨人一起包饺子。待他们包好饺子后不大一会儿,华阳的父亲也下班回到家来。见父亲进门,华阳故意先不打招呼,就两眼盯着父亲不吱声。父亲刚进门时,第一眼见华阳也是略微一楞,继而说道:“哎呀,我当是谁呢,才认出这是华阳回来了,你的脸色咋变化这么大?但是却变得比以前壮实多了。好,真好,我说,人啊,就得出去锻炼锻炼,只有磨炼才能更健康!”

  两天后就到了春节,华阳去给一些老同学和好朋友家拜年或去探望的时候,几乎是每到一个人家刚一进门时,他若不先开口说他是谁,人家都认不出他来,而是看着他直发愣。

  除此之外,华阳在起居方面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不做家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而是争先恐后地争做家务。在饮食方面也不再挑三拣四,挑食偏食了,而且饭量大增。这是因为当初他们刚到农村时是八九月份,正是农村“青黄不接”的时节,他们工作队队员是要吃“百家饭”的,每天换一家去吃饭。那时几乎家家都是“瓜菜代”的饮食,基本上都没有粮食做主食,如果还能有点土豆、地瓜和窝瓜之类的充饥就很不错了。如果谁在吃饭时这不吃那也不吃的,那就只能是挨饿了,因此,在吃每一顿饭时,无论男女老少,都是饭菜一上桌,大家就争先恐后并狼吞虎咽地填饱肚子,生怕吃少了不抗饿,并且懂得了不再浪费,故而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现在吃饭时哪怕是掉一个米粒或一块饭渣子都会立即捡起来吃掉,不再像以前那样弃之不顾了。

  华阳这次回来探家的种种表现,不禁令人感叹:知识分子到农村去锻炼,去历炼,经风雨见世面,确实是能够锻炼人并陶冶人的身心啊!

  华阳他们在鸡东参加农村社教八个多月后,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帮助地方把组织和思想工作都整顿好之后,便都撤离返校,结束了在农村社教(四清)中的工作。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其实,社教(四清)运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文化大革命”这十年动荡的前奏和预演。

  当初,1963年9月1日,华阳入学时,哈尔滨联合大学的党委书记是祝幕,据说,1935年12月9日在当时的北平(今北京)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了抗日救国运动,此运动史称“一二·九运动”,目标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进一步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国。运动很快发展到全国各地,为1937年开始的全国抗战准备了条件。当时祝幕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这个运动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一二·九运动”之后,祝幕辗转奔赴了革命圣地延安。他可以称得上是革命老干部,也是光荣的革命功臣。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哈尔滨联合大学创立,可是学校创立不久,原来的书记兼校长便升任省政府副省长而离校,祝幕被上级委派接任哈尔滨联合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并兼校长,他还当选了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所走的是一条红色的革命道路,是党的忠诚战士,也是党的政策方针路线的坚定维护者和执行者。多年来,他在哈尔滨联合大学党委书记任上期间,把哈尔滨联合大学办成了一所全国一流的综合类大学,充分显现了他的非凡领导能力和强劲的综合工作能力。另外,他还是位天才的演讲家,他的演讲能力出类拔萃,每逢他给全校师生及教职员工们做报告时,人们不仅不逃避反而都争先恐后地准时去参会聆听,致使能容纳两千多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和走廊都站满了人。当祝幕书记的讲话开始之后,整个会场便会立即鸦雀无声,与会者一个个都全神贯注,双目圆睁,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聆听这位颇受敬重的老书记所说的每一句话及每一个字。据说,这位“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中共地下党员,确实是位阅世深厚,久经历练,学识渊博,能力非凡的老革命、老干部,很受党中央重视,当初他受委派来哈尔滨联合大学任职党委书记兼校长的“任命状”,还是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署的呢!可见,国家对这所大学的重视程度以及这所大学在我国教育界的位置之高。不然的话,怎么会委派祝幕书记这位重量级的人物前来担纲领导和管理这所大学呢?!故而,全校师生员工都为能有如此功劳高、级别高、学识高、能力高的书记兼校长而引以为豪,引以为傲。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三十六章(1)节故事以四清运动为叙事主轴,将个人成长、政治预言与时代脉络熔于一炉。华阳在农村的脱胎换骨,刘省三的政治预判,祝幕书记的传奇履历,构成三重交织的叙事线索。银峰公社的发展入党之争,既是个人际遇的微观切片,也是体制内部矛盾的缩影;而林彪题词引发的预言,则如命运的谶语,在历史尘埃落定后显现出惊人的洞察力。这场运动不仅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成人礼,更是整个时代走向裂变的预演。1960年代的历史洪流中,四清运动如同一面棱镜,既折射出青年学子投身社会实践的赤诚,也映照着时代风云的诡谲变幻。华阳在鸡东农村的淬炼,从细枝末节的生活蜕变到惊心动魄的政治预言,从基层工作的跌宕起伏到校园领袖的传奇往事,共同编织出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刘省三的政治敏锐性,是否会在即将到来的 "文革" 中为他招致灾祸?华阳与刘省三亦师亦友的关系,能否在动荡年代中延续?祝幕书记作为 "一二・九运动" 元老,将如何应对 "文革" 浪潮的冲击?华阳在四清运动中未竟的入党事宜,会否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迎来转机?那位反对华阳入党的投诚军医,会否在派系斗争中成为关键人物?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