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三十章 诲人不倦(2)

作者: 毕化霄 点击:130 发表:2025-05-16 14:56:34 闪星:2

  回过头来再说华阳自从喜获郑老师的墨宝后,便愈发爱上了书法,他经常读一些有关书法的书籍,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花几十元买了一部大部头的《中国书法大字典(影印版)》,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可以说是重金购得啦!他经常从这部《书法大字典》中检索一些字来临摹,特别是隶书,那是他最钟爱的书体。华阳有时还拿着习练的字去请教郑老师,郑老师每次都实事求是地对这些字的优劣得失加以评点,还赐教一些成熟的技巧和经验。可以说,研习和临摹隶书字体成了华阳的“每日必修课”,他十分勤奋,几乎每天都要抽出两三个小时揣摩,临摹,书写,有时竟废寝忘食,甘于孤寂,甚而周日或一些节假日,别的同学都结伴出行或聚会或游玩或娱乐去了,而他却婉拒了邀请,一个人躲在小教室或寝室里,研读,临摹,书写隶书字体。他不仅习练毛笔字,还习练硬笔书法,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华阳坚持不懈,每天习练,渐渐地居然也写得有模有样了,久而久之,他的隶书水准竟然有了可观的飞跃。

  有一天,他又在小教室练字,其间他去卫生间解手,这时,一个叫李正的男生来教室取他课桌里的一本书,看到了华阳的习字,他观看了一会儿,边看边点头赞许,临走时,他拿出纸笔写了几句赞叹的评语:“华同学,你的隶书写得很好,真的是十分中规中矩、完美无瑕、无懈可击,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衷心祝贺你,请继续努力吧!”写完,他将纸条放在华阳习字旁边,因为急着要去赴约,便拿上自己要取的书,不待华阳回来就匆匆地离开了。华阳回来看见了纸条,心想,李正的评价有点过誉了,但这种过誉之中也饱含了学友的深情厚谊及鞭策与鼓励,自己还应虚心、虔心地研习及修炼,以不辜负老师及同学的好意和期望。这得衷心感谢恩师郑老师的殷殷教诲!故而华阳对郑老师的恩德没齿难忘。

  其实,华阳对郑老师怀有崇敬之情由来已久,而且是多方面促发的,这崇敬之情不止在书法方面,在学业方面也受益匪浅,郑老师给华阳他们班级主讲《现代汉语》课,郑老师在汉语语音学方面真的是造诣颇深,华阳曾经看到郑老师制作的一些卡片,每一张卡片上都对某一个字的音、形、意做了详解,特别是该字发音都有详细的标示,不仅有现代的“汉语拼音”注音,还有旧时“国音字母”标注的标准音,也有世界通用的“国际音标”,亦有此字形、音、意等等的起源及其演变的简要介绍,可以说,“一卡在手,一目了然,字音、字形、字意、字源、演变应有尽有”。于此,郑老师认真作学问、虔心治学的态度与精神可见一斑,对此华阳赞叹不已,他从中也学到了在学习和读书时善作卡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方面,郑老师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他平时说话或是讲课时总是操着一口十分地道的标准的汉语语音,听起来很美,从他口中发出的每一音和每一句都发音纯净,字正腔圆,板板眼眼,清朗贯耳,掷地有声,很有磁性,富有穿透力。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语音是不急不缓、抑扬顿挫很有弹性、磁性和音乐感,听起来很舒服,不亚于播音员的播报标准语音。华阳发现,不仅自己很愿意听郑老师说话和讲课,班上绝大多数人也都如此,他那铿锵有力且悦耳动听的语音,听起来令人心神愉悦并精神振奋,汉语在他这里不只是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是优美的语音艺术,他用十分动听的话音牢牢地吸引并抓住了众人的心。有人认为《现代汉语》是门比较枯燥的课,然而听他讲《现代汉语》却不仅不枯燥,反而成了乐事。因此,每到他来讲授《现代汉语》之时,课堂上几乎座无虚席,特别是有一位男生和另两位女生,在郑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了一些正确发音、练声以及朗读和播音的技巧,他们的汉语发音越来越纯正,后来竟被学校广播站选去做了学校广播站的播音主持。华阳也在郑老师的指导和矫正之下,改正了一些北方口音中的偏差,说话和朗诵时的语音向普通话的标准语音靠近了许多。

  此外,郑老师还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唱歌十分悦耳动听,很有吸引力,仿佛有种难以抵挡的魅力,他最爱唱的一首歌是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他常在一些集会或晚会上演唱,很受欢迎,常常获得“满堂彩”。他不仅用汉语唱,有时还用俄语演唱,他曾经教过的另一位中文系留校做教师汪老师曾经满怀赞叹之情地说,他把这首歌简直唱绝了,可以说是“直逼歌曲的精髓,已经超越了原唱,比原唱更能触动人的心灵!”他常教别人唱这首歌,他教唱时十分认真,也很严格,每字每句,一板一眼,绝不含糊,甚而要求字正腔圆,要求不仅必须守调而且吐音也必须标准并清晰,就像他讲课或演讲那样。他还亲口教华阳唱这首歌,这首歌也成了华阳演唱的保留曲目,每逢与家人及亲友们集会或是聚餐时,兴之所至,华阳必定先唱这首歌,而且一唱就是几十年,每逢唱起这首歌,郑老师的音容笑貌总会浮现在眼前,久久不忘,真是“师恩难忘”啊!

  让华阳感动、感恩的事情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尽数。总而言之,郑严老师是位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备而且才华横溢的教授,是位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是位令人崇敬的学者、老前辈,是位可敬可爱的师长、仁者、挚友,令人无比崇敬,感恩感戴!据说,后来他老人家善终仙逝时,在其葬礼上,吊唁大厅里奏响的不是往常的哀乐,而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这样的时日,在这样的场合奏响这样一首歌曲确实是前所未有而且闻所未闻,不知这是他老人家的临终遗愿呢,还是其他人很有想法的有意安排?倘若果真是有意安排,那么,这其中不知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一种深层寓意。但当时却是“一鸣惊人”地触动了在场众人的心灵,感染了厅内厅外所有人,这天籁之音般的乐曲把在场的所有人都从那种沉郁、哀伤而悲痛的情绪之中解脱了出来,转化为慈爱与忆念的追思深情,这种与众不同的异样氛围四处漫溢着,挥之不去,以至于葬礼已经过去了数日,仍有许多人还在谈论、热议、传播着……其效应是,仿佛郑老师依然健在,仍然活在人们的心里和忆念里,还在诲人不倦一般,并且关于他话题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和街谈巷议的鲜活话题!

  有一天,前面提到和华阳寝室门对门的汪大壮老师在和华阳聊天时谈到郑老师,汪老师说,他还没毕业留校前,曾经是郑老师的学生,也领受了郑老师的许多殷殷教诲。可以说,他老人家德隆天地,恩重如山!

  说起汪大壮老师,那真是“名师出高徒”啊,汪老师也是位搞教育的好手,和郑老师一样是诲人不倦的名师,他是写作课教师,在讲写作课时,他时常强调,作文很考验写作者的日常文学积累,可以考验人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述能力。作为学生不仅要掌握一些写作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及实践训练水平,在写作文之前必须审透并审准题目,只有审准题目才能布局谋篇,在此基础上,紧紧地扣住主题,围绕主题写开去,才能令文章主题鲜明,不跑题,因此,作文的题目非常关键,尤其是高考的试题,当拿到作文的题目时,首先要仔仔细细地做文题分析,只有全面而正确地领会了文题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正如文学人常说的那样:“好题一半之。”

  过了几年后,他撰写了一部《建国以来高考作文文题分析》的著作,当华阳毕业后辗转进入杂志社做编辑后,他将这部书稿交给华阳,希望能够出版,可巧那时华阳正好负责增刊,于是将这部书稿作为重点选题上交并获批准,其后不久便顺利出版。此为后话,容后再表。

  前面也说过,华阳刚入学时,汪老师是刚刚毕业留校任教的高材生,他还与华阳同住一栋学生宿舍二楼,与华阳所住寝室是门对门,则成为对门的邻居,一年后,他结婚时分得了房子他才搬走。

  相处日久,华阳和汪老师成了亦师亦友、亲如手足的良好关系。“文革”中,汪老师曾经被打入“牛棚”隔离了好几个月,他的原配妻子是第32中学的孙老师,当时正有孕在身,一个人住在校内一所小平房里,当时正是严寒冬季,华阳与下一届师弟傅祥曾经多次相约去他家看望孙老师,并为她干点力所能及的粗活,如挑水、搬煤、劈柈子等。

  毕业后,华阳与汪老师从未断过联系,甚而有那么十多年他俩隔三差五都会见上一面,后来他的一双儿女大毛和曼丽见到华阳都十分亲热地管华阳叫“华叔”,华阳和他们说过多次,让他们不要叫“华叔”,应叫“华哥”。可是他俩始终不改。

  华阳毕业分配时,由于还存在派性歧视,分配方案榜上揭示他被分到了克东,当时他有家困的实情,即全家四口人中有二人患重病:父亲患动脉硬化和脑血栓病多年,已失去自理能力;哥哥患精神病经常离家出走;母亲有工作,不能总是请假在家看护俩病人,家困状况十分严重。当时,若能照顾一下即使是分在哈市周边乡村的话,他也能就近在课外业余时间常回家帮助并分担一下母亲的重担。当时,华阳不断地到母校找相关的校、系领导陈述苦衷,得到了汪大壮老师、李志主任、谢富副主任、任茂老师,还有校学生处李秀兰老师等人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帮助华阳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特别是多次向省教育厅高教处打报告。几个月后,终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和共同努力下获得了改派,华阳被改派回哈尔滨。

  说来也挺有缘,华阳分回哈尔滨后兜兜转转调到一家锅炉厂工作了几年,此厂就在林园路上,与母校的林园路大墙隔道相望,更巧的是,汪老师全家也分了新房,所住居室就在母校林园路大墙边的教师家属楼的二楼,站在他家窗前就能清晰地看见那家锅炉厂。从此,他们的来往就更加方便而且频繁了。有时在汪老师家华阳还能遇见前来造访的其他学年的同学。

  后来华阳调入杂志社做编辑时,还帮汪老师出版发行了前面提到的,他写的那部著作《建国以来高考作文文题分析》,一时成了许多学校应届高考备考生及语文教师的热门课外参考书。

  此外,汪老师多次举办诗歌创作研讨会或诗集首发式以及诗友沙龙之类的活动,有时也邀华阳参加,大家坐在一起畅谈,谈诗论作,切磋琢磨,好不快哉!

  华阳著作的两部诗集皆是汪老师和另一位同为系友的多产诗人田高原作的序。

  后来汪还引荐华阳进入同一师门,在一起共学同修。

  总而言之,华阳与汪老师既是师生关系又是亦师亦友、亲如手足,也是缘分颇深、同师麾下(恕不展开)因缘际会的同门同宗、共修同道的师兄弟关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三十章(2)节以“书法研习”与“声乐传承”为双轨,串联起华阳与郑严、汪大壮两位恩师的深厚情谊。作者以“字如其人”的书法哲学与“好题一半文”的写作理念,将知识传承与人性光辉熔于一炉,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师道的深情礼赞。华阳在郑严老师的墨香与声韵中,拾得隶书的筋骨与汉语的魂魄——从《中国书法大字典》的重金购藏,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岁月传唱,师者的笔墨与歌喉,早已化作他生命的经纬。而汪大壮老师的写作之道与雪中送炭,则让学术传承与人间温情在时代褶皱里交织。当郑老师葬礼上的俄国民歌取代哀乐,当汪老师的高考作文分析稿经华阳之手付梓,两代学人的精神接力,早已超越了师生之谊,成为穿透时光的文化薪火。只是不知,这浸透墨香与歌声的师生缘,将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续写新章?当华阳凭借郑老师的书法功底与汪老师的写作教诲在杂志社崭露头角时,“文革” 风暴是否会冲击这份文化坚守?郑老师葬礼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特殊安排,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时代隐喻?汪老师引荐华阳进入的“同一师门”,又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他的文学道路与人生选择?而华阳与金瑛的情感,会否在这些师友故事中泛起新的涟漪?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