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三十章 诲人不倦(1)

作者: 毕化霄 点击:143 发表:2025-05-16 14:55:58 闪星:2

  1963年国庆前夕,中文系毕业班的学长们首先发起办了一份贴在墙上的小报,人们将其称之为“墙报“,刊名为《红士土》,意谓培育红色文人学士的沃土。此报办得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张贴在中文系大走廊最显眼的一面墙上,由此引发了全系各学年、各班级争相创办墙报的热潮。华阳他们班也不甘落后,班委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开会商讨如何创办本班的墙报。班主任和同学们推荐由华阳及另外四位同学共同组成编委会,他们具体负责办报的选题策划、组织稿件、版式设计以及编审、定稿、书写、配图等等工作。

  办墙报得有刊名,经过研究,决定起名为“继承者”,意谓要做继承革命事业及传统文化的后来人和继承者。但是,由谁来题写这个刊名呢?华阳想起了自己有一天去《现代汉语》任课老师郑严老师办公室向老师请教有关现代汉语的问题时,看见当时郑老师正伏案写字,写的是隶书,那些字写得十分清新俊逸、美观大方。他便提议请郑老师题写此报的刊名,大家一致赞成并让华阳代表大家去请求郑老师。

  华阳来到郑老师的办公室,见郑老师正在备课,便迟疑地站在门口轻声地说:“老师您好,您正忙呢?不好意思,不知我能否打扰您一小会儿?”

  郑老师抬头微笑着说:“是华阳啊,有事吗?快进来,别客气,有事请说。”

  华阳说明了来意,想不到郑老师立即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说:“这是好事,你们能自主办墙报非常好,这对你们每个人的学习和进步都会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对你们的发展和未来都很有意义,应该说,办报办刊的地方向来是造就文坛人才的摇篮,我很赞成你们尝试办报,也大力支持。你们让我题写刊名我很荣幸,就是再忙也得出把力啊。你稍等,我这就写。”

  华阳立即将墙报纸版双手递上,并与郑老师一起将其平铺在桌子上,郑老师提起毛笔,蘸饱香墨,略微观察并思谋了一会儿,便伏案按照华阳所指已经留白的刊头位置,端端正正地题写了“继承者”三字。

  郑老师题写完刊名后,华阳赶紧趋前一步,庄重地站在题字前,一边欣赏一边赞叹:“老师,您这三个字写得真是太好了,我觉得这种字体特别好,既美观又端庄,有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美感。请问,这就是隶书吧?”

  郑老师说:“对,这就是常说的隶书,也叫八分体。”

  华阳说:“啊!您这三个字写得真是太美了,可以称得上隶书中的佳品啦!我也十分喜欢这种字体,它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我也喜欢临隶书字贴,但功夫欠佳。您在这方面有很深的研究,造诣很高。那么,我能否占您一点宝贵时间,趁今天这么好的机会,请您给我讲讲这种隶书呢?”

  郑老师爽快地应道:“好吧,正好今天的课都上完了,现在我就给你分享一点儿吧,也只能是先简括地说一说,因为这也是一门学问,要细讲那可得等待以后若能开设书法课的话,作为书法课来讲,得讲好多堂课呢,短时间是无法讲透的。”

  华阳说:“太好了,但我有个不情之请,想请您先简括地给我讲一讲,然后再请您给我写几个字,以前我也就是自己临临隶书帖,不太得法,我也想好好地练练隶书,行吗?”

  郑老师高兴地说:“好的,虚心好学是一种优良的品质。”紧接着,他便讲了起来:“这种隶书由来已久,概括地说,之所以把隶书也叫‘八分体’的是因为它将秦小篆割掉二分取八分,把原隶体割掉八分取二分,此后隶书就被称做‘八分体’,其结构与篆体、隶体都有相似之处,此书法的特点是取左右分布之势,横长竖短,一波三折,它更具有艺术美感。它是隶书中的第三个阶段,也是隶书中的艺术字体。好了,今天先简单介绍这些,以后有机会咱们再切磋,好吧?下面就献丑再给你写几个字,你若看好,也可以练练,希望对你能有用。俗话说,字如其人,千万不要轻视书写汉字这件事,因为写一手好字可以看出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味,在一定意义上说,在书法的章法里,在一笔一划书写的规矩中蕴含人生和做人的道理,凡是能够常年坚持不懈地习练书法的人,久而久之,定会从中感悟出世人最起码应当做到严正守体,端端正正,正直正派,堂堂正正,中规中矩。”

  华阳难掩激动,兴奋地说:“好,谢谢您,今天您不仅给我班的墙报题写了这么好的刊名,又给我讲了这么多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和难得的知识,堪称至理名言、真知灼见,弟子一定铭记在心,并身体力行!而且您又能给我个人写些可供临摹和习练的字,我真是太幸运了,有幸得到您的墨宝,我太高兴了,弟子一定谨遵老师的教诲。十分感恩您这让人没齿难忘的大恩大德。谢谢!谢谢!”

  郑老师说:“别客气,下面我给你写几个字你先练练。”说罢,老师又取出一大张宣纸铺展在大桌子上,略微思忖了一下便提笔,伏案写了起来。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一些清丽、俊美又飘逸的文字跃然纸上,每一笔每一划都富有极强的力度感,字字划划一丝不苟而且鲜明生动。待这些字干透后,郑老师轻轻地将其卷起来递给华阳,并说:“今天先写一些散字,我觉得这些字已囊括了隶书的基本笔划,并非成句,是为了练基本作参考,掌握了基本笔划是写好隶书的基础,你先练练。”

  华阳毕恭毕敬地双手接过刊名题字及字样,然后深深地给郑老师连鞠三躬,说:“再次感谢老师的厚爱以及所赠的墨宝,我会好好地珍视它们,并用它们激励自己不断地学习,争取不断进步的!谢谢!谢谢!”然后走出郑老师的办公室,欢天喜地地拿着郑老师题写的刊名回班级交差。

  讨得了郑老师题写的刊名之后,大家就进入了紧张的组稿、审稿、选编以及版式设计等一系列工作阶段。在几位编委的发动之下,班上许多人都认识到这墙报是个课内外师生互动的良好机会,可以检验每个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如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跃班级文化生活的良好形式,也是练笔,施展才华,不断进步的平台。许多人都不想错过这么好的机会,于是,大家都立即行动起来,挖空心思地思谋并抓紧撰写稿子,一时间,稿件如雪片般飞到各位编委的手中,形成了一个投稿热潮。编委们都十分兴奋,也都立即操作起来。几位老师包括班主任和郑老师及写作课的汪老师等在课余时间也来助阵,帮助出谋划策,指导对稿件的选择和修改等等环节,华阳和几位编委同学都从中学到了一些新知识以及编辑、校对的技能和技巧,真是受益匪浅。

  一周后,这份饱含着师生们心血而且散发着浓浓墨香的墙报闪亮登场,张贴在距离楼梯很近的一面雪白的墙壁上,立即引来众多师生驻足观看,继而轰动了全系,连续数日,每天都有人前来阅览,一时竟成了中文系师生们的热门话题。

  虽然华阳们只是刚刚入学不久的新生,与先行办报的学长们尚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他们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又得力于几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助力,又由于有《红士土》作为参照,因此,无论整体设计、选题策划、稿件选取等等方面都做到了精益求精,一时间好评如潮,竟成了“后起之秀”。特别是郑老师的题写的刊名,更是十分出彩,这是一个阶段以来所出墙报中,唯一一款用任课老师亲笔所书的真迹做刊名的墙报,独一无二,出类拔萃,人见人爱!

  这次“牛刀小试”的成功,给了华阳们不小的鼓舞,接下来,他们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在短短半学期里又接连出刊了五六期。

  这个阶段的实践及历练,华阳们个个收获满满,为他们日后的前途和多年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说来还真有点儿不可思议,仿佛冥冥之中竟主宰了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生旅途,竟是“从小看大”!人们都说:“年少时的性格,可以推算出后来的命运。”后续之情是:华阳毕业几年后辗辗转转竟然调入一家杂志社参与创办了一份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在全社人员们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之下,三年后把这份期刊办成了国家认定的“全国百家优秀期刊”之一(俗称“百强期刊”),并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省内最佳期刊”等荣誉称号而且高居省内十家“最佳期刊”榜首。另外那几位编委同学毕业后也都无一例外地先后走上了编辑岗位,譬如:一位苏青同学走进北方一城市的电视台,起初做编辑,后升任总编室主任;另一位王文同学进入一家省级报社,他也是先做编辑,后又升为某版主编;还有一位叫资娟的女同学先是在一家全省重点高中做语文教师,之后又进一所大学做教师,后来被北京的一个以出版及平面设计为主的艺术中心请去做了艺术总监,多年来,经她手策划并出版了多种图书;另一位叫肖凤的女同学进入了一家科技出版社也做了编辑。此是的话,容后再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三十章(1)节以墙报创办为切入点,巧妙串联起书法艺术、师生情谊与职业伏笔。1963年国庆前夕,中文系学子以墙报《继承者》叩响文学实践之门。郑严老师挥毫题写刊名时,隶书中“一波三折”的笔意,恰如青年们在时代浪潮中求索的姿态——既承续革命传统,又浸润笔墨春秋。字里行间,书法之美与时代印记交织,堪称微观叙事中的匠心之作。从师生共议刊名到墙报轰动全系,这场“牛刀小试”不仅是文字的操练,更暗伏着命运的伏笔:若干年后,编委会成员竟集体踏上编辑之路,将校园里的办报热忱,化作了改写时代文化版图的力量。当隶书的横撇竖捺遇见历史的转折,这些青年的笔锋又将如何勾勒未来?当华阳在墙报编辑中初露锋芒时,金瑛在医学院是否也开启了属于她的实践篇章?郑严老师题写的“继承者”三字,能否在“文革”风暴中成为华阳的精神盾牌?那位调任市委的章雷老师,会否在政治运动中与华阳的办报经历产生交集?而若干年后华阳创办“百强期刊”的历程中,又将遭遇哪些与校园墙报时代相似或相异的挑战?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