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道业解惑

回过头来再说说华阳考大学前后的那段经历,当年的高考不亚于古时的科举考试,能考上高等学府者是很稀少的,每年全国数以百万、数以千万应届高中毕业生,而全国各大专院校的录取名额总共仅有三十几万,能被录取进入高等学府者可谓“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佼佼者,堪为凤毛麟角,寥若晨星!
转眼之间已经临近高考了。华阳和金瑛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之中,他们之间见面的次数也减少了。那一天,他们好不容易抽出了一点儿时间相约来到他们经常幽会的地方。一见面,金瑛就对华阳说:“这些天的复习太紧张了,学校几乎每天都安排补课,想出来可真不容易啊,老师一再强调,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努力拼搏很难通过。这些天我都有些挺不住了,你怎么样啊?”
华阳说:“高考前的紧张状态是很正常的,要想考出好成绩,特别是被高校录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咱们绝对不能气馁,我相信,凭借咱们的实力,一定能够考取理想的学校,我相信自己,也相信你,我能行,你也一定能行!让咱们共同努力,一起奋斗,加油吧!”
华阳的自信心强烈地感染了金瑛,他看见她刚才还有点儿沮丧甚而六神无主的样子,现在脸上已经有了些许红润,有了些许光彩。见金瑛的自信心在增强,华阳知道她是基于平时对自己的了解和信任才陡然增强了信心的。为了给她更大的鼓励,他又说:“你放心好了,只要能给我一个机会,我就决不会辜负人们的期望,我也不会让你失望,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的。我相信你也是一样的,也决不会让我失望,也一定会给我带来惊喜的。当然,机会也不能完全靠别人恩赐,更不能等待,有时,机会是靠自己给自己的。”
由于再过两天就要填报“报考志愿”了,而这些天以来,华阳一直在是报考中文专业还是报考历史专业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他对这两个专业都有意,虽然比较而言,他对中文更偏爱一些,可是,他觉得历史专业也很吸引自己。他想,趁此机会何不征求一下金瑛的意见呢!于是说道:“瑛子,再过几天就要填报志愿了,我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在文科里又分文史哲法等专业,你觉得我报考哪个专业比较合适?”金瑛没有立即做出回答,也没多加评论,而是反问他:“你觉得在这几个专业里,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呢?”
华阳说:“我还是比较喜欢中文专业。”
金瑛立即说:“那你就应该报考中文专业,报考专业一定要选自己最喜欢也是自己最擅长的,因为兴趣和爱好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每一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一个人只有按照自己最快乐的方式去活才能活出个样儿来,俗话说:‘人生苦短’,关键是要设法让自己化苦为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华阳问她:“你的志愿已经定好了吗?让我也来给你参谋参谋好吗?”
金瑛说:“那太好了。我很想学医,想报考医科院校。你觉得怎么样?”
华阳说:“为什么?你的文科那么好,为什么不报文科?”
金瑛说:“我可没你那么有才,这两年你一直在文史班里学习,你的文科水平已经大大地提升了,跟你比我已经显得落伍了,我可不敢报考中文专业。另外,我觉得世界上最宝贵的是生命。况且这些年来,眼见我的养父母一直被疾病折磨着,我也曾经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因此,我想要自己努力学好医学知识,将来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要用自己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去守卫和维护人们的健康,去挽救更多的生命。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更有价值,活得也更有意义!”
华阳立即表示赞同:“女孩子学医挺不错的,这也适合于你的性格——温柔、细致、会体贴人,你的心地又那么善良,最适合做医生了。我想,如果你能考上医科院校,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医生的话,那么,你肯定会成为一位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我祝愿你能够顺利地考上理想的医科院校。”
金瑛微笑着说:“谢谢你的良好祝愿。我相信就凭你的实力,你考上理想的学校和理想的专业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她的话让他犹豫多日的心一下子安定了下来,他立即下定了决心,在其后的填报志愿时,在“报考志愿表”上,无论是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也不论是哪所学校,在专业栏里,他都一律填报了“中文专业”。
1963年8月的一天,一纸“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华阳的手上。经过不懈努力,华阳终于考入了自己报考的第一志愿——哈尔滨联合大学的中文系,这是一所综合类本科大学。他手捧着这张“录取通知书”,心情万分激动,他思绪澎湃,想自己十几年寒窗苦读,如今终于有了回报,有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良好开端,想自己不论是七月流火还是寒冬腊月的百折不挠苦读,也不论是废寝忘食并夜以继日地拼搏,都是为了能够让自己顺利地考进高等学府的殿堂,想自己“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种种经历,如今总算有了一个让自己满意,也让家人和亲友们认可的结果,如今自己已经成为了全家族中第一个本科大学生,这怎能不叫自己激动和兴奋呢!进入高等学府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奠定良好基础,成为一个较高的起点。他觉得这个结果的取得,除了与学校及老师们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分不开而外,还有金瑛的不断鼓励和支持,也有来自爱情的力量。他想,应该把这个好消息马上告诉金瑛,也应该让她为此而高兴。于是,当天他就兴冲冲地跑去向她报喜。
他来到金瑛的面前,将“录取通知书”递到她手里。她看完通知书,兴高采烈地说:“真是太好了,你真太了不起了,真是呼风风起,唤雨雨来啊,我由衷地祝贺你啊!不过,我就没你那么幸运了,好像是受了政审的影响,我没考上原来报考的第一志愿——医科大学,而是被医学院录取了。”
见金瑛说到这里时现出不快且失落的神情,华阳赶紧安慰她说:“你也不必过于失落,其实,我觉得,只要是能够进入高等学府,不管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当然,学校的条件好坏,师资力量的强弱固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还在于自己,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嘛!人们都说,小学阶段要学得轻松快乐,中学(含高中)阶段要定向优选、刻苦努力,夯实基础,而大学阶段则要基本上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所以,我认为,只要是进入了高等学府,身处大学的学习及研读的大环境、大氛围之中,只要自己要强、上进,发奋、努力,就一定能够学有所长并大有作为。另外,我还是得再一次谢谢你,是你从咱们初中毕业前后,就一再鼓励我,激励我,并赠给我‘英雄100号’金笔——预祝我‘金榜题名’,这我可是一直牢记在心的,现在不是正好应验了么!你应该再祝贺咱们才对啊!”
听了华阳的见解以及鼓劲之辞,金瑛的心情渐渐地变得舒畅并愉悦起来,她绽开笑脸,说:“是啊,我是该祝贺你,祝贺你考上了这么好的名牌大学,也祝贺你今后能努力读书和学习,增长才华,‘笔写春秋’,用‘英雄100号’金笔多多地写一些好文章,多多地创作一些佳作!将来成为‘百分百的文化英雄’!”
由于在考大学前近一年的时间里,华阳和金瑛都在拼搏之中,他们几乎很少有时间在一起,神经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的备考状态,不常见面,彼此早已渴望并思念了。现在好不容易高考已经结束了,俩人的神经也一下子放松下来,于是,他俩相商一定要在这个假期好好地补偿一下。因此,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他们经常相约结伴出游,尽情地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
有一天,他们从兆麟公园游玩到很晚才归来,他一直把她送到了她家门口。他见她已经伸手去推大门了,于是转身欲回家,可是,他刚刚走了几步又情不自禁地回过来想再看她一眼,想不到她并没有推门进去,仍然呆呆地站在门口看着自己,她的眼里流泄着依依不舍的目光……就在这一瞬间,他们的目光碰撞在一起,他感觉到她的目光热辣辣的有些灼人,便情不自禁地冲上前去,她也向他扑过来,俩人热烈地拥抱在一起,紧紧地相拥着,身体贴得很紧很近,近得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和呼吸……她浑身情不自禁地颤抖着,一时竟有些难以自持,便顺势软软地躺进了他双臂环抱的暖怀中……冥冥之中,他觉得和她仿佛很久很久以前,甚至于几十年、上百年前就相识、相亲、相爱过,仿佛就是一家人一般,有种十分温暖并十分亲切的感觉,好像有种天缘,似乎他们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了走到一起……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才清醒过来,急忙将对方松开并相互整理好已经被弄乱了的衣服和头发。在临分手时,她对他轻轻地说:“过几天你就要到大学报到去了,走进高等学府可不同于在一般的学校了,恐怕学习会很紧张,而且必须住校,不像我们医学院可以走读不必非得住校,这样也好,更便于照顾养父母。你就安心地去上大学吧,不必为我们操心,也不用总想家,叔叔和婶婶那里我会常去帮你照看的,你就放心好啦!”从此以后,他们的关系更加密切无间了,每逢见到她或想起她,他的心里都会有一种甜滋滋且暖融融的感觉。他们的情感越来越热,就像冲开了闸门的洪水一般倾泄不止……
过了几天,华阳就到学校报到了,他的大学生活正式开始了。进入大学以后,他才深切地感受到,大学是他们这些新生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学生活确实不同于小学和中学,仿佛就是你自己的事情,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老师和家长们这时都已不同于对待小学和中学的学生那样,事事都指导你,督促你。
尽管华阳初进高等学府,也有许多的不适应,但是,他还是十分欢喜的,因为自己已经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综合类大学,而且是中文系。其实,从他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他就觉得自己离实现理想的距离在拉近——文科专业的定向已经确立,这等于说,自己在实现将来做作家或编辑、记者的梦想之路上又迈出了更大的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所大学有许多国内、省内数一数二的专业,尤其是中文系在国内众多文科院校中位居一流,不仅整体规模大,而且历史悠久又师资力量雄厚。华阳觉得自己很幸运,此校有这么多的优势,一定会将自己的文学之路推向很远很远。正像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中文系开学典礼上,华阳发现系领导和教师的发言特别精彩,他们是在谆谆教导新生们要从下面一些方面循序渐进并不懈努力。对其中的几个要点华阳认真地做了详实的记录,作为自己今后在大学生活中必须谨遵的教诲和不懈努力的方向,他对老师们的这种认真负责,循循善诱,授业解惑的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下定决心以这些老师作为学习、效法的好榜样。来自方方面面诸如此类的鞭策与激励,促发了华阳的激情,他对今后的大学生活美好前景的追求和向往更加强烈了,他下定决心自己要成为尊师重教并又红又专的好学生。
系党委书记、系主任及任课老师们在讲话中都谆谆教导说:“认真地读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要多思考,多模仿,多创作,通过读别人的作品可以领会其中的写作技巧,学到较好的写作手法,再把这些东西通过自己的创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就能形成你自己的边读边想边抄边学的良好方法。”
又有老师说:“学习语言文字和阅读好书,最忌的就是手懒,许多伟人及文化名人,都有“手中无笔不读书”的好习惯,他们读到哪儿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尽量养成心手合一的好习惯。其实,动手写就是一个锻炼思维的过程,它让你把读的过程变成了思考和吸收以至写作的过程。要学会积累,要养成记日记或周记的习惯,以及积累素材的习惯,不能是记流水账似的东西,而要把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都记录下来,要持之以恒,要日积月累,因为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即使是相同的事情,它每天发生的角度和环境以及它产生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你细心地去观察,留心周围的生活,你每天都会有一些全新的发现和收获。在观察和积累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慢慢地成熟起来,认知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在不断地增强。”
又有老师说:“读书就像吃饭,人要吃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才能健康,读书也是一样,要读那些好书,有益的书,而且要杂一些,各种各样的都应当涉猎一些,正所谓博闻强记,杂而不乱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又说:“读书不单单是年幼和年轻时的事情,其实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古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因为读书既是猎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健康的良药。我国有一位年近百岁的学者,他每天读书,写作不辍,这位老人直到九十多岁仍在写作和搞科研,他有句名言是:‘智者勇,仁者胜。’他认为:‘对于养生,读好书比营养补药更胜一筹。’专家们认为,读好书不仅可以提供精神营养,还可以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令大脑健康及心理健康,促进健康长寿。当然,读书要选择好书来读,选择那些品味高雅、积极向上、意境深远、文字优美的好书来读。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领会其中广博而深奥的道理,从中探寻无穷无尽的知识,体味其间美妙动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另外,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要勤于动脑设法将书读懂并读透,读出自己的见解来;要勤于动手认真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至写出自己的文章来,这就叫做‘读写结合’。”
开学后不久,中文系团委书记郅越给新生们上了一堂党课,他讲得十分生动,他越讲越兴奋,讲着讲着他一时竟激动地说:“我们作为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一定要做党的好助手和驯服工具,比如说,你的面前有两盘菜,一盘是肉菜,一盘是素菜,请问,你吃哪盘?”可能因为这是党课,大家考虑应该循着艰苦朴素作风的思路去回答,便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吃素菜。”出乎意料的是,郅越书记摇头晃脑并拉长了声音说:“不……对……”于是同学们立即改口说:“那我们就吃肉菜吧。”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郅越书记又摇头晃脑,拉长声音而且提高了语调说:“也……不对……”听到此言,同学们一头雾水,困惑不解,议论纷纷,觉得回答吃素菜不对,回答吃肉菜也不对,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那到底回答什么对啊?正当此时,只听见郅书记高声说道:“你们说的都不对,应该是……党叫你吃哪盘,你就吃哪盘!”这么一番问答,真有点儿像“脑筋急转弯”的智力测验,令人忍俊不禁。接着,他又讲了许多有关做党的驯服工具的道理。由于同学们多年来受到了许多政治思想教育,因此许多人都认为作为新中国青年,做党的驯服工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的这场讲解同学们觉得十分有趣,他的讲解方式虽然有点奇特和幽默,但是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难以忘怀。虽然有时会被同学们拿来当做谈笑之资,但也起到了一定的政治思想教育作用。
人们都说,教师应甘为人梯,要助人攀登人生巅峰;教师应做车舟,要助人驰往美好的未来。还有人说,教师的品德和学养对学生的熏陶,可令学生终生受益。因为所谓“学习”说到底就是遵循和效法师长的教诲,努力汲取文化科学知识。
其实,老师是很可以称作“伟大”的人,他可以塑造人的灵魂,老师对于自己学生的未来担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正如韩愈《师说》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真正能成为“为人师表”“为世师范”的师者可以影响很多人,能够影响他的学生很多年乃至一生。在华阳的心目中有两、三位老师最让他难以忘怀,其中一位叫章雷的老师。高考结束,各院校开始录取工作,哈尔滨联合大学负责筛选录取新生的负责人就是章雷老师,这章老师不仅人十分精明而且长得也十分帅气。待新生入学后,章老师来到华阳所在班级,与华阳等同学们相识了,不知为何他对华阳格外关注,从此,他在各个方面都给予华阳一些照应,他们的关系处得十分密切。但是,想不到不到一年,章老师竟被调到市委工作去了。华阳想他,就到市委去找他,也常去章老师的家里看望他,为报答老师的知遇之恩,华阳还经常帮他做一些抄写及誊清之类的事情。俩人的亲密的关系一直保持了好多年。
另一位令华阳难以忘怀的就是汪大壮老师,他不住教师宿舍,因为他是两年前留校的教师,留校后他理应搬进教师宿舍,但他却不肯搬去,仍然住在他做学生时所住的第四学生宿舍二楼的一间寝室。想不到华阳入学后所住的寝室与他成了近邻而且是对门,他们在校时朝夕相处了四五年,华阳毕业后他俩仍然保持着很好的友情。在“文革”中,汪老师曾经在当时的派性斗争中被对立面群众组织打入“牛棚”隔离关押起来,在此期间,华阳和下一届师弟傅祥还多次去他家,为了照顾他那已经怀孕的夫人——第32中学的孙老师,帮助她干些比较粗重的零活……多年后,华阳著作出版的几本诗集都有汪老师为之做的序言,而且即使是华阳毕业后俩人也从未断过联系,竟成了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另外,还有教《现代汉语》的郑严老师和校刊的主编刘省三老师,在后面的章节中,笔者将做进一步表述。
【编者按】第二十九章以高考为叙事锚点,串联起华阳的学业抉择、情感进阶与师生缘契,细节中见时代印记。华阳与金瑛在高考的独木桥前并肩奋斗,以音乐为媒的情愫与对未来的憧憬交织,终双双踏入高等学府。他在中文系的求学路上,既受金瑛“兴趣为灯”的报考点拨,亦得师长“读写结合”的治学教诲,从章雷老师的知遇之恩到汪大壮老师的亦师亦友,学术与情谊的双重滋养让他初窥文学殿堂的门径。然而,当“驯服工具”的政治话语与象牙塔的纯粹理想相遇,当时代的风云渐起,这位青年的文学之路与情感轨迹,又将在历史的褶皱里如何铺展?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知识青年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求索,将学习方法论的探讨与人物关系的递进自然融合,为后续故事埋下关于时代洪流与个人成长的深刻伏笔。当华阳在中文系深耕文学时,金瑛在医学院的从医之路将遭遇何种挑战?章雷老师调任市委后,其政治命运是否会对华阳产生影响?汪大壮老师在“牛棚”的经历,又将如何揭开“文革”初期校园里的派性斗争?而华阳与玲子、方子等伊藤家女儿的跨国情谊,能否在动荡年代中延续?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