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二十八章 天籁之声(1)

作者: 毕化霄 点击:136 发表:2025-05-16 14:52:42 闪星:2

  华阳从读过的一本书中得知,有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学音乐的孩子会更加聪明一些。有的研究人员还公开表示:“研究显示,如果你学习音乐的话,你的大脑运转与没有学习的人是不同的。经过多次测试一再证明,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与未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在一年内大脑反应就会产生差异。”还有研究者表示,年龄稍大的孩子接受音乐训练后,比一般的孩子在智商上会有更大的提高。

  华阳从小就对音乐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这可能是源于他父亲的遗传,因为华阳的父亲在年轻时就特别喜欢器乐。后来,家里有了一只日本原产的乐器——大正琴,这只大正琴是1945年“八一五”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华阳一家人救活了饿昏在家门前的日本难民后,又资助他们路费并留他们在家养息几天,他们为答谢救命之恩赠送的,还在那几天教会华父弹奏技法。之后,华父一有空闲,便坐到这架琴前弹奏几首乐曲,为这个小家带来许多生气和乐趣。有时,父亲也把华阳哥儿俩叫过来,教他们弹奏此琴的技法。父亲告诉他俩:“你俩要好好的学练琴,接受一些音乐知识和训练,这不仅能增强人的素养,而且可以强壮体魄,古语说:‘百病生于气,止于音。’呐!”耳濡目染,在华阳的心里早早地就埋下了渴望学器乐的种子。

  进入初中以后,华阳那酷爱音乐的种子在慢慢地发芽,另外也由于他看到同班同学中有不少人有器乐方面的特长,便更坚定了学习器乐的想法。他最想学的是小提琴。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并征求二老的意见。父亲的意见当然是全力支持了,那是不言而喻的。母亲当年曾是教师,她也懂得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道理,懂得作为家长,一定要多渠道多方面地为子女描绘如何成为有用人才的蓝图。为了绘好这幅蓝图,母亲觉得因材施教和技艺培养是很重要的。其实在好多年前她就发现,每当父亲弹琴之时,华阳常常站在旁边目不转睛地聆听和观察,他还用一块木板画上一些琴键的键位,然后专心致志地模仿并学练。母亲想,既然孩子这么喜欢学器乐,那就应该对他进行切实的培养。父亲就更不用说了。这样一来,父母一拍即合都支持华阳学习小提琴。他们每个月都会额外多给华阳十几元钱作为学习小提琴的学费和资料费。

  在父母的支持下,华阳通过寻访,终于找到了一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小提琴教授工作的日本侨民,教授小提琴的是这家的男主人,名叫伊藤正康,是纯正日本血统的侨民,他也是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战败投降后,被阴差阳错地遗留在了哈尔滨。他们的家住在中央大街附近的一条辅街上。

  艺术殿堂的大门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迈进去的,必须刻苦勤奋和锲而不舍才行。一连几年,不论是朔风呼啸,还是雨雪阴晴,人们经常能够看见一个少年,身上背着一只小提琴,迈着急促的步子,往来于一面街和中央大街附近的一条辅街之间这几公里的路上。有时候,因为学校放学晚了,他只好在夜晚去学习小提琴。静悄悄的夜,街上空无一人。他穿过长长的街道,穿过弯弯曲曲的街巷和胡同,走过一条又一条夜路,为了尽快地赶到伊藤家,他竟忘记了走夜路的危险和恐怖,只顾低头走路,有时甚至是一路小跑着来到伊藤家。

  在伊藤老师的面前,他全神贯注地听讲,每一种弓法和指法及每一个技巧和要领,他都牢记在心并专心揣摩,稔熟于胸,甚至于每一个音符他都从不放过。

  在家里,他每天都会在课余时间抽出三四个小时认真练琴,下巴颏儿磨破了,胳膊累肿了,他忍痛坚持着,从不间断,更不退缩。

  在伊藤家学琴一段时间后,华阳便了解了这一家人的基本状况:伊藤正康是个年近五十的中年人,长着一副十分典型的日本人的外貌——矮小精干,双目炯炯有神,行动敏捷利落,说起话来语调高亢激越,用语简洁干脆。他是在20岁时被日本军方作为移民从日本本土强制迁移来到中国东北地区并加入日本开拓团的。他在中国定居下来。到了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宣战后,在一次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中,他的家乡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他在日本的留守亲人也都未能幸免,均被炸死,家园的房屋及建筑等等也都被毁,他家乡户籍库中的户籍底案也全部被毁,因此,他原来在日本的所有户籍关系已经荡然无存。因此,当日本国天皇发布昭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这就宣告了日本已经彻底战败,其后在华的许多日本人都陆陆续续地撤回日本国,然而那时他在日本已经既无亲人又无任何户籍资料,无法承认他的日本人身份,无人能够为他办理回国的一应手续,因而他就被日本国无情地抛弃了。从此,他孤身一人被滞留在了中国。后来,为生活所迫他与一位十分同情他的中国姑娘结了婚。一年后,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女儿阳子。其后,他的夫人接二连三地生了七八个孩子,几乎是每两年就为他生一个孩子。

  多年后,他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在日本为他出具了一份身份证明,日本政府几经调查和采证,他才得以恢复了日本国籍,成为了在华日本侨民。但是,他要想回国,却并非易事,因为他那个远房亲戚只给他出具了证明,却不肯为他做担保,因为那需要花费一大笔钱,为此,他们一家回归日本本土的事情就一直悬而未决,迁延下来。

  到了华阳认识他们的时候,伊藤家已是九口之家了,他膝下已有六女一男,而且他的夫人又怀孕就要分娩,很快就将成为十口之家了。由于伊藤一直从事器乐演奏和教学工作,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他先是在哈市一家艺术团体当小提琴演奏员,后来因为演奏员的微薄收入已经不足以养活一大家子人时,他便大胆地冲破固有观念,从那个可以每个月领取固定工资的艺术团体辞职,自己申办了个体音乐学校,教授以小提琴为主的各种乐器。

  伊藤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伊藤就教授他们每人各学一种器乐:大女儿阳子学习钢琴;二女儿玲子学习小提琴;三女儿方子学习大提琴;四女儿贞子学习中提琴;五女儿信子、六女儿和子以及小儿子立勇都学习小提琴。可以说,在伊藤的教导和经营之下,这个家庭成为了一个艺术之家,并且是一个既有键盘乐器又有弦乐器,可以自家组成一个小小乐队了。伊藤的这群儿女每天都刻苦学练各自的专攻器乐,他们时常演奏出美妙动人的音乐,就像一群奏响天籁之音在天地间自由翱翔的小天使。他们这群“混血儿”个个聪慧无比而且长相出众,有如天使般温柔清纯并且美丽可爱,个个具有如春天般清朗宜人的气质。那些乐器在他们的弹奏之下,乐音悠扬,美妙动人。逢年过节,一家人围拢在一起就可以随意地举办一场家庭音乐会。如果有亲朋好友相邀,他们还可以与朋友们共同举办更加丰富多彩的又比较大型的音乐会。不仅能给自己而且能给他人带来无尽的欢乐。

  华阳上高中后的一天,在练琴的间隙时段,华阳与伊藤先生闲聊起来,华阳说:“我的女朋友是日本遗孤。”伊藤先生瞪大眼睛说:“哎呀,你还有这么一段情缘呐,真是太好了,哪天你把她领来我家,我们认识认识,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嘛!”华阳应道:“好的,等我与她先通通气再定。”伊藤先生又说:“太好了,有了这层关系,将来你俩一结婚,咱们关系也会更进一步了,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啊!”。伊藤先生立即将这个消息跟他夫人说了,当时他的孩子们也都在场,他们也拍着手说:“将来我们又会多一位姐姐了,也会有一位华阳姐夫啦!”

  华阳在他家学习小提琴这几年里,曾经有幸与伊藤的儿女们有过几次愉快的合作,那就是:第一次是当华阳学到一定程度,可以独奏后,伊藤觉得他完全可以与钢琴合奏了,便让大女儿阳子为华阳伴奏,二人合奏了一曲小提琴独奏曲《牧歌》,并且把这次合奏用录音机录了音,作为伊藤先生日常教学中给学生们作示范用的“样板带”,这在他的众多学生中可是一种殊荣啦!第二次是当华阳学会了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后,伊藤又让他的三女儿方子拉大提琴以及四女儿贞子拉中提琴与华阳合奏了一曲三重奏《新疆之春》;第三次是当华阳学会了小提琴独奏曲《梁祝》后,伊藤又让他最心爱的二女儿与华阳合奏了一曲,伊藤精心地做了录音保存,也作为教学的“样板带”。每次录音完成之后,伊藤都要再回放给大家欣赏,华阳听着合奏曲,觉得这些合奏曲像唱片公司录制的唱片一样完美,琴音交织,情意绵绵,十分感人,觉得自己与她们仿佛完成了几项重大工程一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愉悦感。每一次在录音前,华阳都买一盘录音带,请他们给复制一下,作为永久的留念。可以说,伊藤对于华阳格外器重,也给了他一般学生望尘莫及又无法企及的礼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二十八章(1)节讲述了华阳在家庭熏陶与科学研究启发下,踏上小提琴学习之路的历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串联起音乐启蒙、跨国师徒情、家庭艺术氛围三重叙事:华阳的勤学苦练展现出理想主义者的坚韧,伊藤家族的艺术实践折射出战争创伤下的生命韧性,而中日青年因音乐结缘的情节,更暗含着跨越历史隔阂的人性温暖。从日本侨民伊藤正康的跨国授艺,到异国艺术家庭的温情交融,从艰辛学琴的日夜坚持,到与伊藤子女的默契合奏,字里行间流淌着音乐跨越国界的力量,亦勾勒出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命运交织与文化共鸣。华阳将如何向金瑛提及拜访伊藤一家的邀约?当这位日本遗孤踏入异国艺术家庭,会否唤起她尘封的身世记忆?伊藤子女与金瑛的初次见面,又将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而在时代变迁中,这段跨越国界的音乐缘,能否成为照亮金瑛寻根之路的微光?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