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虔心求艺

虽然华阳是从初中起就拜一个日本侨民伊藤正康为师,开始了小提琴的学习和训练,他的音乐知识已有了一些基础,但是,他从许多经典著作中看到,自古以来,文人名士、才子佳人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他觉得自己也应该在琴棋书画各方面都能有所造诣,另外,他也发现,文史一班的同学们,不论男生、女生,几乎个个多才多艺,特别是那个人称“小才子”的汪放以及齐英、鲁英、文琪、郝钢和洪林森等人,他们真的是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在文史一班这种良好的班风的熏陶之下,华阳努力提高自己,他就是这么一个不甘示弱、不甘落后的人。他认为学画可以培养人的观察力和捕捉灵感的能力,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画与书之间有着更为密不可分的关联,人们都说,诗书画本一家。不久,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残疾人画家。这位画家叫田文。
这田文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曾经是国民党的一个地位较高的文职官员,田文的母亲长得很美,是他父亲的小姨太。田文受他母亲基因的遗传,外貌长得也比较标致、周正。就在小田文刚刚考入中学的那一年,也就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1944年,他的父亲在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中,因为遭到诬陷,后来含冤死于狱中,由此家道中落。
由于田文的父亲已死,狠心的大太太就将田文母子赶出了家门。被赶出家门的田文母子没有经济收入,生活十分贫困,田母不得已做了妓女,依靠出卖肉体来养活田文和她自己。当年,田母原本是一所美术学校的学生,因为她姿色出众,被田文的父亲强迫纳为小姨太。
真是“屋漏又逢连阴雨”,小田文在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突遭车祸,腿部受伤,虽经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右腿却不得不做了截肢手术。出院后的小田文只能依靠双拐行走。由于小田文成了残疾人,又加家境贫寒,他只好辍学在家。
田母面对这可怜的孩子心如刀绞,心想,田文小小年纪就成了残疾人,又只是个中学生,自己干这种出卖肉体的肮脏生意,说不准哪一天染上病或是遇到意外,那么他在自己的身后以及长大后的生活依靠什么来支撑呢?我必须要让他有一技之长。她想到自己是学美术出身的,何不就教他学美术呢?
田母想好了之后就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教田文绘画,这小田文天资聪明,经过母亲的几年调教,他的美术造诣和技能竟然突飞猛进,不到20岁,他就已经能够独立作画搞创作了,他比较善长的是人物肖像画。
华阳拜田文为师的那一年,田文已经40多岁了,从面相看,他长得还算年轻俊朗,可是,华阳发现他的妻子却是个与自己年龄不相上下的女孩子,那女孩子长得十分清秀,就像是从画中走出来的一般,白嫩嫩的皮肤,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她的嘴长得十分奇特,不仅小而圆,就像一只红樱桃,两片小嘴唇既红且润,说起话来,那两片小嘴唇上下开合时,就像两片花瓣儿在随风飞舞,又像一只红色的小蝴蝶在扇动着两只美丽的翅膀。真是个十足的美人。
华阳不明白,像田文这么个残疾人,怎么竟然会有如此美丽而又迷人的妻子?况且看上去,田文比这个女孩子至少能大十五六岁,这种老夫少妻的“特型婚姻”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非常少见的。尽管有些好奇,可是刚刚拜了人家为师,怎么好冒冒失失地打听人家的家事,说不定那其中可能有什么隐情呢!
华阳在田文老师的指导之下,按部就班地学习人物肖像画。华阳发现这田文还真是有才,也挺有本事的,他不仅画得好,而且还有一套比较好的教学法,他能把十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够把十分难懂的高深艺术理论,通过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授出来,他还有很强的观察力,在指导学员作画时,他能一眼就看出学员习作的毛病所在,并且三笔两笔就能化丑为美。
华阳在田文的教授之下,学习绘画仅仅半年多就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已经初步掌握了人物肖像画的基本技法,他勤学苦练,经常主动地给别人画像,他不仅给父母及哥哥每人都画了一幅肖像画,还想给金瑛画一幅。想到就要做到,他从金瑛给的一大堆照片中精心挑选了自己最中意的一幅,以此为蓝本立即动手画了起来,他使出浑身解数,倾注全部身心,专心致志地投入,并将所学的绘画技艺全部凝结在画像上,他基于原片又不拘泥于原片,凭着自己对金瑛平日的热爱、欣赏以及入微观察,抓住她的一笑一颦都巧妙地融汇于这幅画像上。他很下功夫,画得很细致也较慢,真是精益求精并美上加美。以前,他给别人画像只是两三天的事,可是画金瑛竟用了近一个月。当这幅肖像终于完成之后,凡是见到的人都连声赞叹,都说这幅画像除了十分形似外,还特别神似,忠于原形又高于原形。当他画完之后交到金瑛的手里的时候,不仅金瑛笑得合不拢嘴,在一旁看这幅肖像画的金瑛的养父母也都赞不绝口:“好好好,真是好!画得太好了,太像了,这才真叫做‘妙笔传神’呢,简直就是活灵活现跟真人似的!”
金瑛接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十分喜爱,如获至宝,她立即去商店买回一个精美的艺术相框,然后细心地把那幅肖像镶嵌起来,再将它端端正正地挂在了自己的床头,每天早晚她在起居坐卧之时,一抬头就能看见它,而每逢看见它时,她的心中总会溢出一阵感激与爱慕相互交织的情思。
除了给家人、友人画像之外,他还经常临摩一些伟人和明星的画像,他画过列宁、鲁迅,画过赵丹饰演电影《聂耳》中聂耳拉小提琴的剧照肖像,画过黄婉秋饰演刘三姐的剧照肖像,画过杨丽坤饰演《五朵金花》中的金花的剧照肖像,还画过孙道临、于洋、王心刚、白杨、秦怡、王晓棠、谢芳、田华、王丹凤、上官云珠、祝希娟等等一大批名人、明星以及艺术家。这些画他都画得十分认真、细致,几乎每一幅都那么栩栩如生而且惟妙惟肖,他把其中的几幅悬挂在自己家的墙壁上,凡是到他家里来做客的人,一进门,最吸引他们的肯定是这些肖像画,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走到画前驻足凝神观赏,捻须玩味,从他们的表情看得出,他们确实觉得这些肖像画有着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华阳把这些画像中的一部分明星画像送给了金瑛,因为她对这些画像十分喜爱,甚至于爱不释手。也许是她太崇拜这些明星了,也许是她出于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凡是出之于他手的作品她都喜欢吧。其中有一幅明星的画像,不仅她喜欢,华阳也十分喜欢,那就是谢芳的画像,因为他在画完了谢芳的画像之后,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像金瑛在他们临毕业时送给自己的一幅大照片,他立即找出那幅大照片来一对照,发现果然十分相像。金瑛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她又把这两幅画像分别用十分精美的镜框镶嵌起来,并且端端正正地挂在了自己房间的写字台旁边,在自己平日写字和看书时都能经常看到。
其实,金瑛早已是谢芳的影迷了,因为谢芳曾经在电影《青春之歌》中饰演女一号——林道静,并因此而一炮走红,成为举国上下家喻户晓的大明星。而早在电影《青春之歌》拍摄之前,华阳就买了一本杨沫著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给了金瑛。课余时间金瑛手不释卷地阅读此书,甚至废寝忘食,不到半个月便将这本洋洋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读完了。她还写了近万字的读书笔记,同时她发现写读书笔记有许多好处,这种好处在于:读了别人的著作和文章,有了一些感悟及摘抄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字和语句,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点评,就能让自己从中汲取许多文学养料,借以丰富自己,这也是迅速提升自己的好方法。她觉得在读书和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获益非浅,也觉得生活如此的美好,她很感激华阳,是他送给了自己这么好的精神食粮,让自己得到了如此美妙的精神享受,她对华阳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拾,接连又读了好几本小说。想不到在其后不久,在全市开展的“社会主义读书运动”中,正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在金瑛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开展读书运动”文件的号召之下,华阳也踊跃地参与其中。他与金瑛商量俩人列出一大篇书目,特别是“读书运动”所规定的那些必读图书,例如:《林海雪原》《红日》《百炼成钢》《红旗谱》《烈火金刚》《暴风骤雨》《红岩》《上海的早晨》《创业史》《苦菜花》《野心春风斗古城》《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然后,俩人抽时间陆陆续续将这些书购买回来,利用课余时间抓紧阅读。
金瑛对其中的《青春之歌》特别喜欢,对书中的林道静这个人物也特别喜爱,把她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和偶像,并且由此及彼,对于后来根据此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青春之歌》也十分喜爱,在这个电影上映期间,她连续看了好几遍,也将林道静的饰演者——谢芳奉为自己的偶像。
这一时期,金瑛阅读这些优秀作品竟然到了“废寝忘食”和“如醉如痴”的程度,她简直就像一只贪婪的书虫或者说是一个迷醉了的书痴一般,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上课、做作业之外,从来都不随意外出游玩,而是全神贯注且一门心思地读书,不肯浪费一分一秒时间,她一旦拿起一本好书,就像吞食了兴奋剂,立即振奋精神,也不论是在车船颠簸的境况之中,或是行立坐卧的状态之下,也不论是黑天或白天,她都是手不释卷并全神贯注地连续读半天乃至十几小时都是常事,而且不知疲倦。她深切地认识到,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在体验对作品的感受,要想不断加深这种感受,就必须深入地分析和评价这个作品,这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阅读的高层次,因为阅读的过程是渐进的、渐悟的,是蕴藏着反复阅读的深层次理解的。其实,人可赏书,书也可赏人。正如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所说:“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又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
金瑛牢记并遵循那句至理名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她从不走马观花或匆促而过,而是动脑及动笔,认真地写好读书笔记。她的这种状态和这种精神,令周围的人们既羡慕又吃惊。许多同学都受其感染,也开始争相购买或借来这些好书并且如饥似渴地虔心阅读起来。一时间,在学校、在班级、在邻里之中掀起了十分感人的读书热潮。这一时期,她也的的确确被这些引人入胜的好书所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华阳看到正在读书的她,那种全身心投入和专注的状态十分感动,觉得她就像是遇到了日思夜想的故友,也像是正在面对着谆谆教诲的老师,正在与自己对坐倾谈或交流,她又像是一株对知识和智慧的甘霖渴望已久的禾苗,终于逢上了这许多理性的、智慧的、充满魅力的、妙趣横生的文化知识有如及时雨般的润泽,她正在尽情尽兴并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这些美妙的、神奇的、独特的精神营养。有时她读到精彩和动人之处,竟然情不自禁地眼睛发亮并笑逐颜开,就像一个寻宝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发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闪闪发光的宝藏一般。她是那么激动,那么快乐!仿佛身临其境地与作品的情节及其人物同呼同吸,同进同退,感同身受。这一时期,金瑛与华阳俩人就像是一对既比翼双飞又争先恐后的飞鸟,在知识的天空中奋力翱翔着,他们又像是一双既完善着自己又借力于波浪的游鱼,在书籍的海洋里自由遨游着……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他们读书最多而且长进最迅猛的时期,也是他们生活知识、间接经验及人生道理获取和积累最多的时期。古语有言:“书痴者文必工”,还有人说:“在中学阶段如果能够打好基础,那么,到了大学阶段就可以坦然面对并轻松走过。”至此,他们的文字能力及文科基础越打越牢,越积越厚,也进一步地增强了他报考中文专业的信心和决心。
后来,在“读书运动”即将结束进行评奖时,由于金瑛读的书多——她在短短的半年之内就读完了当时书目中规定的几乎所有图书,而且她还撰写了洋洋数万言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因此获得了奖励。
金瑛也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她最擅长画花卉,她画的牡丹花、樱花、玫瑰花、梅花、牵牛花等等栩栩如生,有时她突然发现一朵盛开的娇艳的鲜花时,常常会不觉间灵感闪现,于是,立即从自己的背包里拿出平时总是随身携带的写生本,对着鲜花埋头写生,但见她只寥寥数笔,一枝鲜嫩欲滴且娇艳无比的花朵便活灵活现地“开放”于笔端,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令人不禁拍案叫绝!此外,金瑛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都是较高品位的,她有较强的审美素质,她对于服装类、室内用品类、布艺类等物品的色调、款式,仿佛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每逢她和其他女友一起去商店购物时,她的品评、她的眼光、她的选择常常令同行的女友们心服口服并且惊叹不已。她是个具有美的灵性和审美潜质的人。
其实,华阳在美术方面虔心求艺,多多少少也是受了金瑛擅长绘画的潜移默化影响,他既然从心往外地爱着她,就很想从各个方面都要与她接近并看齐,不仅要在兴趣爱好上,而且要在学养技艺都要志同道合。不曾想,他潜下心来竟然也学出了较高的绘画水平。
【编者按】第二十六章以“学艺求美”为脉络,巧妙串联起人物成长与情感羁绊。华阳在田文指导下的绘画突破,既展现了艺术追求的执着,也暗合对金瑛的深情;金瑛对文学的狂热与绘画的天赋,塑造出一个灵动鲜活的才女形象。作者通过大量细节刻画,将人物的才情与精神世界立体呈现,同时借“社会主义读书运动”的时代背景,赋予故事深厚的历史底蕴,使个人奋斗与集体思潮交相辉映,充满感染力。此章文字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艺术长卷,在琴棋书画的雅韵与青春爱恋的柔情中交织出动人篇章。华阳拜师学画的历程,不仅是艺术造诣的淬炼,更是对理想伴侣的深情呼应;田文跌宕的人生与“特型婚姻”,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而金瑛对文学的痴迷与艺术的才情,则如春日繁花,绽放出知识女性的独特魅力。田文神秘的“老夫少妻”背后藏着怎样的隐情?华阳与金瑛在艺术与文学的共同追求中,还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随着两人学业精进,他们报考中文专业的道路是否会一帆风顺?金瑛在艺术审美上的独特眼光,又是否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引发新的故事?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