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二十八章 温情后记

作者: 修蝉 点击:129 发表:2024-10-11 09:24:42 闪星:3

  父亲母亲的婚姻,爱情是我与弟弟羡慕不已的,也是邻里亲朋羡慕不已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虽偶有争吵,偶有磕磕绊绊,但这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相濡以沫这个词,在很多人看来或许只是一种美好的憧憬,然而在父母的婚姻中,它并非遥不可及。他们用行动诠释着,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浪漫,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温情。平凡人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波澜壮阔,有的只是锅碗瓢盆交响曲,在这看似平淡的旋律中,却蕴含着无尽的爱意与坚守。他们携手走过的每一个日子,都是对爱情与婚姻最朴实的注解。 

九十年代初期,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变革的时代。对于个体户而言,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飞跃时期。在这个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市场经济的浪潮汹涌澎湃。个体户们犹如勇敢的弄潮儿,纷纷投身于这股时代的洪流之中。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气,在各个领域开拓进取,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街边的小摊贩到初具规模的店铺,从传统的手工业到新兴的服务业,个体户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篇章。这个时期,政策的支持、市场的需求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为个体户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们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这个飞跃的时期,个体户们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经济价值,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父亲母亲和弟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赶上了大好时机。在那个充满希望的九十年代初期,机遇如同满天繁星般散落各处。那时新兴的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经济的浪潮蓬勃兴起,到处都是等待挖掘的商机。据很多人回忆,那个年代啊,即使是个傻子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话虽夸张了点,但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咱这一家人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力前行。父亲每日天还没亮就出门,一直忙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他忙着到处寻找上乘的货源,周旋于形形色色的供应商之间,协调着各种复杂的关系,眼睛里常常布满血丝,但那坚定的目光从未消失。母亲则默默操持着家里的后勤事务,就像一颗稳定的螺丝钉,确保家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内敛的弟弟,虽不常言语,却总是一丝不苟地照看着那些排着长龙的大货车,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家里的氛围忙碌而又温暖,大家齐心协力为了更好的生活拼搏着。夜深人静时,一家人虽然疲惫不堪,但看着一天的劳动成果,心里满是踏实之感。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同村很多同学也纷纷开始外出打拼,不时传来他们的好消息。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只有我,因为婚姻被锁困于一寸方地。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家务,操不完的心。看着同学们在外面的精彩世界里绽放光彩,我的心中难免涌起一丝失落和无奈。可我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我的选择或许在当时有着它的必然性。我只能在这琐碎的生活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抹光亮。 

  也许是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积淀,“嫁出去的女儿犹如泼出去的水”这句话仿佛成了一道无形的枷锁,让我在面对娘家蒸蒸日上的日子时,心中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我深知自己已组建了新的家庭,不能再和从前那样随意地在娘家出入,生怕给父母添麻烦。 

  于是,我尽量减少回去的次数,只是在父母实在想念我儿子们的时候,我才会带着儿子们回去小住几日。当再次踏入那个熟悉的家门,看到门前排着长龙的各种车辆,那场景既熟悉又陌生。弟弟和父亲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却也透着坚毅。弟弟来回穿梭于车辆之间,指挥着调度,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父亲则忙着和司机们交流,安排着各项事务,嗓音有些沙哑。 

  而母亲,在忙碌之余,一看到我家儿子们,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母亲小心翼翼地抱起小儿子,轻轻地逗弄着,嘴里还哼着温柔的小曲儿。小儿子被逗得咯咯直笑,那奶声奶气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看着母亲那满是慈爱与欢喜的神情,我的心中却涌起一股无名的酸楚。 

  曾经,我也是这个家的一份子啊。曾经,我在这个院子里欢笑、嬉戏,和弟弟一起追逐打闹,帮着母亲做家务。曾经,我也是母亲引以为傲的女儿,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虽然偶尔会做些父母预料不到的傻事儿,可我还算乖巧懂事…… 

  那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温馨而又幸福。如今,我却仿佛成了一个局外人,只能在这短暂的相聚中,寻找着曾经的温暖与归属感。 

  故事写到这儿,突然就卡壳了,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往下写。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段难熬的至暗时刻。我呢,婚后就好像和快乐绝缘了,不过好在有三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他们就像小太阳一样,给我的生活带来不少欢乐。当然啦,那些不开心的事情都已经是过去式了。 

  那就聊聊家人的情况吧。 

  姥姥在2020年离开了我们,她可是活到了102岁的高寿呢,在罗城村那可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还记得姥姥过百岁寿宴的时候,汾阳电视台都专门派记者来采访,还做了个专栏。那天的姥姥啊,面色红润得像熟透的苹果,笑得太开怀了,假牙都好几次差点掉出来,把亲朋好友们逗得笑得直不起腰来。好多人都是冲着姥姥的长寿喜气来的,整个院子被围得水泄不通,到处都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氛围。可如今,昔日的热闹早已烟消云散。姥姥走后的第四个月,舅舅也跟着去了。老院子里就剩下舅妈、两个小侄子,还有西房的赵二舅母了(赵二舅早在二十几年前就去世了)。那个装满我童年欢乐回忆的老院子,现在成了心里最容易触景生情的地方…… 

【姥姥百岁大寿图片】 

  五叔和五婶离世没几年,六叔也因心脏病复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大姑在2003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二姑也于2017年油尽灯枯,溘然长逝。大姨父在2005年因脑梗与世长辞,小姨父则在2022年的疫情中永远地走了。 

  岁月缓缓流淌,他们离去后,仿佛未曾在这世间留下痕迹。一位位长辈的离去,宛如生命的接力棒在传递,时刻催促着我们这些晚辈加速成长。 

  父亲和母亲在2008年之后便不再经商,带着我的女儿搬去了汾阳市居住(那时正是我打拼事业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根本顾不上照看女儿,所有交由父母来带)国道旁的房子也失去了往昔的繁华热闹景象。目前,弟弟与弟媳跟着我的儿子们在杏花村经营酒生意。 

  说起这酒生意,它可是我三十岁时与夫家共同拼搏创建起来的产业。当初产生做酿酒生意这个念头的时候,我们正在省城躲债呢。父亲和母亲实在看不得我们这般窘迫,于是给了夫家一笔资助款,这才使我们挖到了第一桶金。有了启动资金后,我们便返回老家开始创业。创业成效颇为不错,如今酒厂已经是声名远扬的企业了,儿子们在前些年接手了这个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 

  父亲母亲现在在汾阳城里过着悠哉悠哉的日子。每天清晨,他们会早早地起床,到附近的公园里散步。公园里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空气格外清新。母亲每天把父亲收拾的干干净净,经常穿一身休闲服和几个健在的老战友说着他们年轻时的趣事,几个老爷子每天都会在老地方碰面,他们就爱听父亲挨个取笑他们的小缺点,漏风的牙齿间流露出他们对往事的追忆。那是我们体会不到的快乐。 

  2021年父亲得到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那可是党中央颁发的纪念章,2021年首次颁发,颁发对象是党龄达到50周年、一贯表现良好的党员。纪念章通径50毫米,材质为铜和锌合金,主色调为红色和金色。党龄超过五十年才会有的荣誉。这枚纪念章在父亲眼中如同稀世珍宝,被母亲小心翼翼地收藏着。

【父亲佩戴“光荣在党五十年”图片】

  每次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会忍不住催促母亲拿出那枚纪念章,眼中满是自豪的光芒。他会缓缓地讲述自己入党后的点点滴滴,那些为人民服务的岁月,那些和同志们并肩奋斗的日子。那枚纪念章见证了父亲的青春热岁月,见证了他坚守的信仰。 

  母亲每天则喜欢在小广场和一群认识的不认识的老太太们一起跳广场舞,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生活中的烦恼都被这舞步驱散。 

【父亲母亲2009年照片】 

  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父母那不大却温馨的屋子里。父亲会坐在摇椅上,泡上一壶自己最喜欢的茉莉花茶,轻轻摇晃着竹摇椅,翻开平板电脑看着军事新闻,沉浸在国防的现代化上,时而笑着时而得意着什么。母亲则会坐在一旁,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针线,为重孙子重孙女们缝补衣物或者绣制一些小物件。父亲母亲偶尔也会互相打趣几句,翻翻旧账,翻翻那年代久远的尴尬瞬间,笑声在屋子里回荡。 

  到了傍晚,父亲母亲会到街边的小市场逛逛。看着琳琅满目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挑选着自己喜爱的食材,准备做一顿简单却可口的晚餐。他们享受着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曾经忙碌于生意场的疲惫早已消失不见。对于他们来说,现在的生活就像一首舒缓的乐曲,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宁静与祥和。 

  如今,在父母身旁,往昔的画面瞬间涌上心头。菜刚上桌,我就偷偷摸出头茬酒来,想和父亲小酌一番。父亲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可眨眼间又皱起了眉头,佯装埋怨却又难掩馋酒心思地看着我说道:“你这丫头片子,明知道我有三高,还撺掇我喝酒。” 我正打算说话呢,母亲听到动静就过来了,满脸忧虑地看向父亲。父亲像个小孩子一样,对着母亲摇了摇手,还往我这边靠了靠,小声嘀咕着:“就抿那么几下,没啥大不了的。”说罢,他便小心翼翼地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小口,脸上满是惬意,嘴里念念有词:“好久都没喝到这么棒的酒喽。” 

母亲呢,既嫌弃又带着嗔怒地说:“医生都叮嘱了多少次了,不能喝酒,你咋就是记不住呢!”我嬉皮笑脸地打趣道:“老太太,您再唠叨,我可就让儿子们把咱家酒库里的酒拿过来给俺爹泡澡用喽,到时候看您还说不说。咱酒库里的酒啊,多到拿出来给老爹游泳都绰绰有余。”母亲斜睨了我一眼,骂道:“没正形儿。” 母亲瞅着父亲这德行,真是又气又无奈,指着父亲数落道:“你呀,就会趁着我不注意偷偷喝。”我在一旁瞧着这一幕,忍不住嘎嘎嘎笑起来。 

  到了这个年纪,还能依偎在父母身旁,享受这份宁静祥和,真的是一种福气。我正眯着眼想事情的时候,母亲会递过来一杯热茶。母亲可比年轻的时候温柔多了。曾经那个扎着齐肩麻花辫的李家二丫头,如今已经是有五个孙辈、三个重孙辈的老太太了;曾经那个和生产队里的后生们比赛割麦子的李二宝,现在变成一位温柔的太姥姥了;曾经那个端着半自动步枪能连发二十多发子弹的军嫂,现在成了银发苍苍的老人了;曾经那个举着高粱杆儿狠揍我和弟弟的娘亲,现在已经没有半分当年的果敢了。如今的母亲就是我们宁静的避风港,不过我还是习惯报喜不报忧,就这样陪着母亲慢慢变老就是最大的幸福。 

父亲见母亲给我端了杯茶,马上说道:“我的呢?”母亲略带娇嗔地说:“没出息,看见饭就饿,看见水就渴,给你,喝吧!”我在一旁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可爱的父亲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了呢!曾经那个在孤儿院古灵精怪的三小儿,现在已经是满头华发的老头儿了;曾经在禹门河修渠时抢夺母亲胸前毛主席像章的精干小伙儿,如今动作也不再敏捷了;曾经牵着母亲的手漫步在罗城村夕阳下的军人,也不再有帅气的模样了;曾经为了母亲拒绝著名编剧马骉(马骉曾邀请父亲做演员,之前章节里有写)的父亲,眼里心里始终装着母亲。一切都在改变,可父母之间的爱还停留在他俩“约法三章”的岁月…… 

  2019年春,我与弟弟以及儿子们一同陪伴着父亲母亲前往 316 备战油库故地重游。曾经熟悉的家属院那排窑洞,如今已被米家庄的一位村民租下,改建成了饭店。往昔的热闹场景早已消逝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回忆中,天惠姨的贤淑、七斤姨的泼辣、春兰姨的冷幽默,还有母亲时不时因我和弟弟闹出来的笑话,使得整个院子里笑声不断。那清脆的笑声仿佛刚刚落下,余音仍在耳畔萦绕,可时间却过得如此之快。大院里郭伯伯曾住过的小楼,依旧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如今,它被开饭店的村民涂成了粉色,看上去感觉怪怪的。当父亲站在小楼前时,我迅速按下快门,留住了那个珍贵的时刻。而母亲则呆站在窑洞门口,若有所思,似乎沉浸在对过往的回忆之中。

【父亲站在粉色小楼前照片】 

【母亲站在宿舍窑洞前沉思照片】 

  同年秋天,我们一行人再度踏上旅程,前往父亲曾经驻守过的部队——大同市阳高县1667部队旧址。因为几十年过去了,老营房按导航是找不到的,我们在大同市阳高县辗转寻觅了一个小时,终于找到了1667部队617团旧址大门。那一刻,全家人激动不已,心中的情感如潮水般汹涌澎湃。全家人齐刷刷地敬上一个军礼,向千千万万如同父亲一般奉献青春热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全家人在617团原址门口敬礼照片】 

  岁月流转,树已苍老,房子也变得陈旧,但战友们的心却始终念念不忘那段青葱岁月,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令人欣慰的是,旧址都完好地保留着,地方政府也没有权利改建这片承载着无数回忆与情怀的净土。门卫说,时不时就会有上了年纪的老兵过来看看。是啊,我们也是陪着父母来到这里,看看父母曾经相爱的军营,重温那一代人的热血青春,触摸这片见证中国军人情怀的神圣土地。 

  一排排平房静静地伫立着,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一排排白杨树在秋风中飒飒作响,似在欢迎曾经的芳华少年归来,仿佛在感谢他们把热血青春留在这里。那一颗小小的檀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父亲站在树下,感慨万千。还有曾经的部队礼堂,依旧静静地等待着那帮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再次登台演出《沙家浜》《红灯记》,等待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新被唤醒。

【父亲站在老檀树旁照片】 

时光虽逝,但那份深深的眷恋与敬意,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那片土地,那些回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着过去,也温暖着现在和未来…… 

  从部队旧址归来后,我怀着满腔热忱,用美篇精心编辑了一篇以《父亲母亲的芳华》为主题的图文并茂的文章。父亲随即将其转发到他们的战友群,机缘巧合之下,一位病入膏肓的战友看到了这篇文章。当他的目光触及那些旧营房的画面时,瞬间泪流满面。他伸出无力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屏幕上那一排排营房、一排排白杨树,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 

  两天后,他便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听父亲说,他嘴角是挂着笑意走的,仿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到了那熟悉的营房,看到了曾经一起奋斗的战友们。他的心中是满足与欣慰,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离去的路。他带着对青春的眷恋、对战友的深情,毫无遗憾地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那个美篇作品犹如一颗投入心湖的巨石,在父亲的战友们中间激起了千层浪。他们争相观看,无不热泪盈眶。对于很多人来说,身体条件已然不允许他们远行,无法再次踏上那片曾经奋斗过的土地,可他们的心却始终紧紧系着那个充满热血与回忆的地方。那片土地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岁月,见证了他们的拼搏与奉献,那是他们心中永远的圣地。即便岁月无情地流逝,即便身体被时光渐渐侵蚀,但那份炽热的情感、那份深沉的眷恋,却从未有一刻消散。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故事,却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过去,也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我的父亲母亲写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历经一年多,终于要给这个故事画上句号了,突然感觉心里有万般不舍。不舍得那些喜欢看我故事的朋友们,不舍得开笔时的冲动与激情。 

  这一年多的书写过程,像是一场与过去的深度对话。我将父母的故事、家庭的温暖与爱,一点点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回忆的记录,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对家庭、对亲情的致敬。 

  故事虽有结尾,但父母带给我的影响,以及家庭给予我的力量,会永远鲜活地存在于我的生命之中。就如同星星点点的火种,散布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持续地发光发热。 

  如今,我将合上这书写父母故事的篇章,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爱,会在我以后的讲述中,在每一个被触动的读者心中,不断延续。我放下笔,心中满是感恩,感恩父母给予的一切,也感恩读者陪伴我走过这段回忆之旅。愿我们都能珍视身边的亲人,珍视那血浓于水的亲情。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们后会有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是一部充满温情与回忆的家族故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母的婚姻、家庭的变迁以及岁月中长辈们的离去与传承。从父母年轻时的奋斗到晚年的宁静生活,从家族的酒生意兴衰到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每一个情节都仿佛带着读者穿越时光,感受那个特殊时代的气息。故事中既有生活的琐碎与无奈,又有亲情的温暖与力量。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令人羡慕,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同时,长辈们的离去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催促着我们珍惜当下,珍视身边的亲人。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父母故事的记录,更是对亲情的赞美与致敬,它将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激励着我们传承家庭的爱与精神。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