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102-103

作者: 呼鸣 点击:151 发表:2024-09-14 16:26:59 闪星:10

***(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连载中)***


102:《火烧圆明园》是我第一部参加拍摄的影片

 

(左图:这是我刚到八一电影厂时,为办公室的王寅老师做模特。她是雕塑家,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在办公室搞创作。)

 我由总政调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报到,分配做了特技美术设计。准确地讲,是当时的特技主任柴山林向技术处要的我。我在上美院前,在北京军区美术创作班就和柴山林一起搞过创作。柴山林当时就已经在业内很有名气了。他听说我调配到了八一厂,二话没说就把我领到了特技车间。我们办公室当时的设计人员是:龚玫、佟翔天、王寅、躹峰、孙立新、胡斌。

 

什么是电影特技呢?电影特技指的是利用特殊的拍摄制作技巧完成的电影画面。比如影片中的战斗场面,硝烟弥漫的战场、炮楼上天、战舰起火、飞机坠地、房屋倒塌、火车出轨等,自然灾祸场面,如河堤决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等。这些都属于成本很高、难度大、费时过多、耗资巨大和危险性大的摄制任务,是一定要用特技方法拍摄完成的。八十年代中期,中国还没什么数字特技,电脑合成,全靠最传统的设计来解决。什么假透视合成,蓝银幕合成,停机再拍等等特技手法。

 

(右图:这是我上美院前,北京军区组织的美术创作班,我们一起去上城合影留念。其中左二是柴山林,也是我后来的主任。)

电影《火烧圆明园》,是香港导演李翰祥的作品。片子中的特技部分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来完成,带我的是佟翔天老师。佟老师交给我画景的任务,我到图书馆查了一通资料,圆明园的资料照片甚少,我找了一张颐和园長廊的照片代替圆明园,在两张半五合板楞是临摹出了一个长廊拐角,佟老师很满意,我不放心地问:"这行吗?"佟老师说:"放心,加上烟火效果,用摇动的镜头根本就看不出来是画的。"


 这就是特技手法中的用平面绘画手法,替代拍摄的实景的一部分,称之为同期接景法。这个方法是特技方法中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也是我们能显示自己绘画实力的时候。因为学得是国画,我那会儿用水粉表现,其实是挺吃力的。我们一行人把画好的景片和几位特技摄影,置景师傅,烟火控制一起来到了官厅水库八一厂拍摄基地,准备大干一场。虽然城里挺热,可是在水库边上真是挺凉快的。

 

记得是个黄昏,我们要去拍几个水中爆炸的镜头,我沿着水库走,像是梦游似的,进入深深的空白的感觉之中……天空的桔黄色,均匀地分布一小片一小片鱼鳞般的倒影,在水面上闪烁着。云,一条一条的都很薄,很淡,满天都是这样的云。我想象着TNT,如何在水不可触及的深处,遭遇这巨大冲击波,那些闪烁黄昏余光的磷片们都来不及“啊”地惊叫一声,就将会使腾起水柱砸碎打散……我所看到的这些画面的结尾,是水面上浮着一些被炸死的翻了肚皮的小鱼正躺在平息的水面上。这些倒霉的小鱼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也许现在是幸福的吧……

 

(左图:就是参考这照片,我完成了第一张以绘画替代实景的景片,在电影《火烧圆明园》的镜头中,这张燃烧着大火的景片也就一晃而过。)

我刚上班时,柴主任就对我说:"你就是正规大学毕业生,现在做特技助理期间,也不会在影片上出现你的名字的,你要做好思想准备。"第二部片子好像是一部合拍的片子,内容是731细菌部队的故事,上这部片子带我的是龚玫老师。731细茵部队的情况我是挺熟的,当时在上学的时候我就画过这个题材的插图。

 

这个电影剧本忘记是谁写的了,但是,有些细节竟然记得一清二楚。其中对一个日军军医的描写,是这样的:他在车厢里用酒精棉球细细地擦着一个苹果,苍白纤细的手指象女人似的不断更换著棉球……他在烈日高台上举着他自己发明的尿液过滤器,叫台下的一个士兵上台,往一个容器中当众小解了一泡尿。他小心翼翼地把那泡黄的有温度的尿液倒入手中的过滤器中,随后从容地喝下⋯⋯这是多么精彩的电影画面啊!特别是在1985年的时候全国的电影都还带着"帮味儿"。

 

我当时查了许多东北地区的日伪时期监狱,还画了好多效果图。听龚老师讲,我们可能要去东北看外景,我心里好兴奋啊……可是许多天之后,龚老师对我说:"小呼啊,我们的片子下马了!"我说:"为什么呀!多好的剧本啊!"龚老师严肃地看了我一眼说:"就是本子的问题!"后来许多年之后,很多描写731细菌部队的影视作品,说实在的都不如我85年读过的那个电影剧本。


103:西打磨厂76号

 

(右图:这是我和邵飞(左一)在八十年代的春天照的,而且那春天留驻在我心中。)

北京前门的后面有条胡同叫西打磨厂。我的八十年代的春天就是从那里开始的。好友邵飞和北岛也是在那开始了他们的新婚生活。我自从调配到八一电影厂工作后,就成了他们家的常客。还记着第一次去邵飞家的情景。那是一个冬天,八十年代的大街小巷还是自行车的王国,一个自由的王国!我骑着我的二六永久左拐右拐,快速熟练地前行。抬头一看正是西打磨厂76号。把自行车往胡同墙上一靠,只身往里走去,好家伙,整个是76家房客!绝对是一眼望不到头儿的那种准大杂院。先侧身穿过两旁堆满自行车黑暗的大门过道,躲着墙上贴的煤饼子,再低头快步冲过矮烟筒冒出的黄烟,跨过烟油子结成的大冰坨子,再绕过后院公用水池子边的冰溜子,在最后的一间房子里,终于找到邵飞。

 


(左图:这是邵飞八十年代的油画《变形》。

在近30平米狭小的屋子里,邵飞已经是身怀六甲,一个新生命将要降临这个世界。邵飞正在急火油烟地炒菜。这是那个阶段的常态。她做为年轻的家庭主妇,每天要招待着四面八方的朋友,聆听着各路文艺青年的不同遭遇和远大理想。蜂窝煤炉子上沸着一大砂锅海米炖白菜,墙上挂着邵飞未完成的巨幅国画,画中是女娲用黄泥捏小人什么的。家猫“黄疯”尾巴像不倒的旗杆,随着门开门关进进出出。家中的饭香、墨香和隐约的猫尿香交替着扑鼻而来⋯⋯那时,不知多少朋友羡慕过邵飞和北岛这个充实的小家,那种介于责任与义务之中的,流动于新鲜活水的生活。解放、新起点、反叛、新创意、反思、新思想,那势头儿,真叫一个火!仿佛一个星星之火已燎原之势,希望在人间啊……

 

(右图:春风伴随着春雨,滋润着干冷的大地,春苗破土而出,就是想看看太阳。)

许多许多年后我才懂得,婚姻生活的亮点,不在于它能亮多久,只要还能闪在你的记忆中,就值得珍藏。后来回想那个时期在西打磨厂76号见到年青的男女同路人,如今有的去世了,有的过着平实的生活,有的成了大腕名流。遇罗锦,白桦,刘索拉、曲磊磊、芒克和毛毛、黄锐和夏丽、顾城和谢烨、严力和李爽,阿城、甘铁生、甘少诚、刘羽、毛栗子、马德升……。等等,那时我们好年轻啊!那细长大杂院的尽头曾经跳动着一对年青火热的心,像一股暖流,流淌在老朋友、新朋友的心中,这股暖流凝聚于永恒⋯⋯


1985年2月,邵飞和北岛的女儿田田出世了,给周围的亲人和朋友添了许多快乐。我觉的田田鼻子以上像妈妈,鼻子以下像爸爸;爷爷说长得像姑姑珊珊,姥姥说田田像她。总之在一胎的政策下,邵飞是“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了一个小尾巴、尾巴鱼儿。”(儿歌)这是一条联系所有亲人的小金鱼,星座是双鱼座。


从此邵飞的画中,开始频繁出现了母与子的题材和多彩的童话世界。我也在享受着结婚第一年的甜美生活。

(1984年时我和艾端午去北戴河渡密月时照的。)


【呼鸣油画作品欣赏】


**《油画背后的故事》锐评**

1: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其实,电影更是。它通过一个个镜头语言,让人和时代活了起来。它通过编剧的“再度创作”,让文字有了画面的落脚地。据说,经典之中的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就是一笔一笔手工画出来的,那样的手工“绝活”,即使是放在现在,一样的毫不逊色。

答:参与在其中,乐在其中,艺术,有时,真跟功利无关。

 

2:没料到全国闻名的北岛,就生活在北京的胡同中,条件还如此的简陋。诗穷而后工,是诗人之幸,还是不幸呢?对于真正的诗人而言,他们一方面要面对平凡人家的柴米油盐,另一方面还得像神一般地思考和打量人生。当然,邵飞一家人的温馨和内心满足,多少都有八十年代初的背影,和一个时代特有的质感和温度呢。

答:西打磨厂76号,想一想,就心有千千结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有时,比如说采风,写诗,画画,拍电影诸事,在寻常人的眼中,是一件风光而幸福的事。其实,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那一份精神折磨劲,真的是让人无法摆脱,方生方死。再比如说呼鸣文中提到的那个剧本,它的命运,不也像一个人的一生吗?一道墙摆在那里,你,真的没法看到天空和星子。当然,北岛一家人的生活,也有那个时代的缩影。解冻的土地,打开的国门,自由,向望,充盈的灵魂,即便是在西打磨厂76号,野百合也有春天,那里,也有时代阵地的信息呢。这就对了,艺术也是需要解冻和打开的,这样,才能开出漫烂的花朵啊。推荐阅读。编辑:穿越中的书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