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72-73

作者: 呼鸣 点击:193 发表:2024-08-19 18:09:14 闪星:10

***(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连载中)***


72. 1979年我报考了天津美术学院

 

(这是我在考大学几个月前去八达岭长城照的。)

1979年是我24岁的本命年,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经254医院的领导研究,终于同意让我考大学了。条件是考上了就上,考不上回来安心做好俱乐部主任的工作。那年如果过了10月18日我就25岁了。也就意味着,如果今年我考不上大学,明年就过岁数了!今年是第一次高考,也是最后一次高考了……

 

离考试还差几个月,我以临阵磨枪的心态和速度,全力以赴地准备高考,白天去天津二宫学画画,晚上在254医院的医学摄影室的屋里画石膏像。那年也是天津美术学院是第一次面向华北地区招生,中国画专业只招收6名学生,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初试的早晨我穿的是军裤和一件浅豆绿色的的确良衫衣,没有人知道我是现役军人。我一进天津美院的校门已经有许多考生来了,特别是从北京来的考生操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顿时觉得特别亲切。在正面高大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学楼,高高的大台阶上听一个瘦小的女生涛涛不绝地介绍学院的情况,她就是后来我们一届的同学,工艺系染织专业的董同学。

 

(左图:从1977年招生制度改革以来,全国上下的适龄青年都重新复习文化课,准备高考。这是254医院的半脱产文化补习班。)

 

初试开始了,在一间大教室画石膏像,我们画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盗。我的眼睛已经开始近视了,挪着挪着就离海盗不到2米的距离了,我怕遮挡后面的同学就靠边选择了海盗的正侧面。我拿出事先削好的铅笔,开始打稿,画着画着就开始了第一次的休息。我回头一看也没有几个人离开画架的,我快速地看了一圈,有点傻了,真有画得很好,水平悬殊。一个男同学总举起铅笔横过来竖过去,眯着眼睛瞄准石膏像量来量去,不明白他在量什么。他叫陈宏年,后来我们是同班同学。那边还有一个长得结结实实的女生,穿着一件弱粉红色的上衣,手跟一把铁钳子似的,姆指和食指紧紧地捏着一节不长的中华铅笔在画暗部,看她画画真是享受,刷刷地一层又均又轻的铅笔排线,像纱网一样地层层加重石膏头像的暗部。她叫李玉兰后来是我的同班同学。我在回到我画架时的转弯处,又发现了一位学生用橡皮在提着反光,还不时将橡皮往裤子上擦来蹭去的。他叫李津,后来是我们国画班的班长。我迅速又换了一根新铅笔,模仿着刚才的那个女生,也排起了线,真的不行啊,有轻有重的。快接近结束时,我也学着那个男生用橡皮提着反光,总之刚刚看的那几招儿全用上了。这时进来一个老师说:“同学们,石膏像就画到这儿。现在要求用10分钟的时间画一张带手的人像速写……”

 

(右图:这是1979年,北京考生郑毅在旧主楼前台阶上,背靠罗马式圆柱的照片。如今这些大圆石柱都横七竖八地倒在新主楼前了……)

 

三天后初试揭榜。在一群人后,我一眼看到了我的名字,脸顿时一热,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蹬上自行车到了劝业场的顶层买了一刀宣纸,因为我报的专业是中国画,所以复试一定是要考水墨的。我又开始了水墨练习。那时中越边境已开战,边境上也有被越南士兵的冷枪打死的中国老百姓。由于那时我己经很熟悉主题创作的套路,我打算画一张:一个愤怒的母亲怀抱自己死去的女儿,铅笔稿早就打好了,六尺的单宣纸,一裁三张,我一通的猛画,不知画了多少张,也没有一张满意的……

 

这时好了五年的男友,连续几天都抱怨我,不想让我考大学,中心意思就是我只考虑自己,没有顾及他的感受,他要等我四年才能结婚分房,一切都太漫长了……我什么也没有说,但是横下了一条心,就是天塌下来,也不能终止我继续参加考试。

 

(左图:这是79届版画班的6个男生。前排左起:苏新平、宋永平。后排左起:王克非、王玉琦、康小华、沈延祥(老师)、王晶猷(老师)、张越。)

 

复试开始了,第一天拿着国画的工具,大教室的两头儿,已经坐好了两个模特,考生可以自由选择画谁。一个是身背斗笠头戴八角帽的娘子军女战士,另一位是齐耳短发,身穿墨绿旗袍的少妇,画女战士的比旗袍少妇要多,我眼睛不好又凑到了旗袍少女的正侧面,定睛一看,又是距离不到两米。我画得很顺手,特别满意脸色加锌白加胭脂再加一点点石绿,画完后发现身后站着两位老师模样的人冲我微笑着。

 

第二天上午,是复试专业考试中最后的内容:创作。我坐在课堂的中间靠后的位置,惊喜地发现我的前面就是那个画石膏像很厉害的女生,她还是穿着那件弱粉红色的的确良衫衣。

 

考的是命题创作,题目是:春天的早晨。毎人发了一张4A的纸,我有点慌,我拿的宣纸用不上了?那我练习了好几天的愤怒的母亲呢?别的同学都动笔画了,不容多想,我望着这张小纸发了一会儿愣,突然一个好主意来了!我画了一个藏族女孩学英语,藏袍上扣着一本英语书,女孩正侧脸照着小镜子练发音,铅笔稿打好了,我又用毛笔沾上一小点水把纸弄潮(仿宣纸吸水的特点),用毛笔勾线,藏袍和袖口的皮毛很易出墨色的效果。一张命题为春天的早晨就顺风顺水地完成了。我站起身,一看前面的女生,用铅笔画了一幅清洁工在朝阳的逆光中,为城市做清洁。人物虚虚的,画面的素描效果真没得说,我拿着自己的画走到讲台交给老师,还说了一句:”小心,还没有干呢。“出了教室才知道自己居然是第一个交卷的考生……

(2005年10月29日。我们79届的北京的4个女生相隔24年后再次相见。左起:呼鸣、郑毅、李友友、李玉兰。)


73. 文化课我考砸了吗?


(左图:我真感谢李奶奶的痛说革命家史和《社会主义好》的歌词,不然政治考试就更惨了……)

 

文化课的考试,是高考的最后内容。艺术院校是不考数理化的,考的第一门儿课是语文类,包括古汉语。我没上过高中,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所以肯定考得很一般了。接下来是考英语,英语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及格的,我只答完第一道题,默写26个字母。填空题也做了几道,大家都是在很短的时间里纷纷地交了试卷。上午的考试就这么过去了……

 

下午,一上来就是考政治。我心想,自己在军队那么多年,政治是应该多拿些分的。我信心满满地接到了政治卷子,用眼一溜三大篇儿纸,感觉不算太难,我一路答着,一道问答题把我难住了,问:二七大罢工是哪年发生的?在什么地方?我最怕问年代了。我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中李奶奶的痛说革命家史中告诉李铁梅的那段话:“……国民二十七年江汉铁路闹罢工,你爹……”哈哈,太好了,时间和地点都有了,我立马填上二七大罢工是在民国二十七年发生的,地点是在江汉。

 

两篇卷子顺利答完。到了第三篇我真有点傻了,整篇只有一道大题:请阐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占60分),心想这可是大题啊。可是这一大篇纸用什么字填满呢?我苦思冥想,竟然没有一个字可以写,一个监考老师迊面走来,手里拿着一叠白纸,低声问道:“需要纸吗?”旁边的同学要了一张,我肯定是他最后一道题写不下了。眼看着已经有同学交了卷子走出了教室,我还是望着卷子写不出来,身后又一个老师说:“抓紧时间啊!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吧……”教室里只剩下三个同学了,我突然灵光又显现了,想起了《社会主义好》的歌词了,成!“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的建设高潮,建设高潮……”我一边哼着歌一边迅速地把三段歌词全写上了,一抬头教室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右图:这是79届装潢班的同学。左起:郑毅、王怡清、明镜、陈克水、江北、高冬、李友友。)

 

回到医院后,和男朋友讲了我白天考文化课的情况,情绪很低落。男朋友倒是不以为然地说:“谁让你平时不注意政治学习呢?这回考糊了吧。”我喃喃地自言自语道:“英语肯定不及格,那也不是我一个人啊!语文马马虎虎吧,政治也差不多及格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60分,怎么也得算我30分吧,再加上那些问答填空题,怎么也及格了……”男朋友突然打断我兴奋地说:“要是考不上,我们就结婚!你不是想旅游吗?我们就办个旅行结婚,怎么样?”我大喊:“谁说考不上了?我考不上,明年再考!”其实我知道今年是最后一年,明年就超龄了。

 

等待的日子总是很漫长。最终揭榜的日子来了,254医院离天津美院很近,我骑着自行车,心情复杂地骑到了美院,进了大门就发现有哭了的女生,我快步走到那几张显眼的大红纸前,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名字。我的眼泪哗哗地止不住了,我飞快地跑步到存车处,推着车路过传达室。大爷看到我满脸是泪说:“学生,什么时候都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我飞身骑上车笑脸回头向大爷喊道:“大爷!我就一种准备!”

(这是1980年我上学之后李友友给我拍的照片。)


**《油画背后的故事》锐评**

1:24岁时,初中没有读完的呼鸣,在独自走过十年的艰难国殇后要考大学了。她敏锐而稳定地知道自己每一步的方向。即便官职和婚姻唾手可得,也没法安放住自己渴望自由的心。

1979年的中国在校大学生只有102万,平均每1万中仅有10.5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例举的141个国家和地区相比较,当时的中国居于第113位,甚至落后于蒙古(每万人中大学生平均68.3人)。

在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中,元朝和文革时期都曾将科举制中断过,人们既失去居庙堂、达则兼济天下之意,也不具处江湖、穷则独善其身的抱负与清醒。大部分人拒绝思考,任由自己在人性的倾轧与自保中度过一段荒诞而残酷的时光。

 呼鸣对于考试的准备沉静和安然,既然她抱定了必胜的心思,那么高考、以及这一生的努力就不再不是个难事儿。

 谁都以为这四年国画底子以及师长、同窗的帮助,缔造了今天的呼鸣。这一点虽说千真万确,但你也会同时自然地想像得出,那个从时代走来的呼鸣,她从来就不曾改变过,因为,今天的创作是结果,只是前因早已铸就。

答:时代给了我一个负重的背影,我把它扛了起来,继续赶路。这是一个机会,因为,行到水穷处,一条路,打开了,没必要再“坐看云起时”了。

 

2:呼鸣终于考上天美术学院。认识她这么久了,没见她流过泪,甚至没见她眼睛潮湿过,所以在看见她文末那一段描写时,自己禁不住哽咽。

呼鸣作品中自然流露的写意精神,看似轻松却具有很强的线性因素,从而将一个时代的悲凉和残暴用优美和饱满的轻松表达出来,这举重若轻的能力,是优秀的艺术家在成长中历练出来的独特艺术气质。……

所以,呼鸣作品中永远有一种自嘲般的黑色幽默,它无法排遣的荒诞是那个时代的苍凉,更是对自己与时代关系的追问,既散淡又执拗。

答:虽然脚底之下,还有一个短暂的时代,还在纠结不清,但,大街之上,一些关于真理的喧哗,已经开始在大声地讨论了。这,无疑是一个好的信号,清晰而明确。


【呼鸣油画作品欣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随着呼鸣进入天津美院的人生节点打开,读文的诸君,我们也实时地推出了一个新的版块,《呼鸣油画作品欣赏》,读其文,品其画,这才是讲好《油画背后的故事》的好操作。好了,话说正题,我记得川人流沙河的回忆录中,有这么一个细节,令人过目不忘。流沙河的女儿闹腾着在说,妈妈在唱话匣子中的古戏儿呢。唉,十年苍凉,川剧竟成了古戏,白云苍狗,可见一斑了。当然,这个时代,用《科学的春天》来概括,似乎格局还是小了,时代的春潮经过时,真的会大面积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你看,咱们的呼鸣,心境儿活了起来,她不管不顾,要去打开自己的天地呢。这是时代早春最正确的选择,因为,对于出笼的鸟儿来说,只有天空,才可以一飞三千里,不是吧?你听,她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心里在唱着歌呢,“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推荐阅读。编辑:穿越中的书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