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70-71

作者: 呼鸣 点击:233 发表:2024-08-17 17:59:54 闪星:10

***(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连载中)***



70.师大二附中的二年级

(师大二附中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只有操场边的那个白楼是原来的校办工场,真后悔当时没有照张带背景的照片。)

 北京市的师大二附中,建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当时和三十一中并列是北京市的重点中学。当时转学,家里大人也是想让我多学些文化基础知识。当时我和陈阿姨(妈妈的朋友)住在小西天的新开路一号,在原262医院吃食堂,去二附中上学步行五分钟吧,非常方便。

 

师大二附中不愧是老牌儿有历史的中学。明亮气派的教室,带跑道的大操场,图书馆,专用大礼堂好不阔气,想起西山的坨中我就想哭。相隔十几公里怎么就那么不平等呀!我转去时,校长是高云。二附中的师资是没得说,但是,由于是重点中学也就更学不到什么了。工宣队、军宣队双管齐下抓阶级斗争,密切观察教师队伍中的阶级斗争新动向,弄得老师们人人自危,课上啥都不敢讲。一位教语文的女老师平素就爱京戏老旦,居然整节整节的课上都唱沙奶奶,李奶奶什么的,之后又教全班同学唱。我就是那时起发现自己唱奶奶辈儿的不费劲,杜老师也非常惊喜像是发现了知音似的,还送我了一套样板戏的明信片,我至今还收藏着……

 

在坨中我学的是英语,可是二附中因为是全市重点,所以我们要改学法语了。好在原来的坨中英语也没学别的,不过是“毛主席万岁!万万岁!”什么的。法语学来学去,最后我也只记得是“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我当时最爱上的课是体育课了,许老师长得高大健硕,浓密的眉毛、凌厉的眼神、结实虬劲的肩头肌肉,学生们背地里都叫他“许大块儿”。他上课对动作慢的学生和平衡差的学生,总是骂骂咧咧的,可我觉得他特别有意思,他满脸都是青春痘,眼镜腿总是缠着白胶布,眼镜片都快成了毛玻璃了,可是我觉得他就是特别英俊。我也是属于那类动作慢,协调性差的学生,上课时许老师都懒得正眼看我。为了讨许老师的重视,我下学后在篮球场猛练投篮。因为我特想参加校篮球队,还因为许老师是篮球队的队长。


(左图:我到了蓝球场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多么的不协条!)


有一天放学后,我照例在篮球场上练投篮,天都快黑了,身后传来了许老师的声音:“停下!停下!我看了你好几天了,一点进步都没有!我不得不告诉你,你不是一点的笨,而是天生的太笨了!”我看许老师来了就高兴,无论他怎么骂我笨。许老师接过篮球问:“昨天在课上我教的三步跨篮,你给我做一下。”他话没落地儿就把球抛给了我,我当然是没接住了,我跑去捡球时,就听身后许老师说:“连球儿都接不住,素质太差!”接下来我是无比地紧张,拿着球,心里数着123可就是跑到球筐下就停了下来,突然不知抬哪只脚跳,许老师示范了几次,我还是不行。许老师停下来认真地对我说:“学生,你的确不适合打篮球,别看你长得挺高,没用!电线杆儿一根儿!”我什么都没说,失望地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下学我不服气抱着篮球又来到篮球场。许老师已经站在那了,破天荒地冲我笑了笑,我生气地脱口而出问:“您笑什么?我有那么可笑吗?”“你是新转学来的吧?你从前跳过舞是吧?”我吃惊地问:“您怎么知道的?”“你昨天的三步跨篮儿,跟跳舞差不多。行了,跟我走吧,我和王老师讲好了,你适合到她那去。”就这样许老师亲自把我带到了校文艺宣传队……

 

(右图:我们宣传队还要在行军中用快板儿的形式来鼓舞士气,我记得有这么一段“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今天一双铁脚板,明天解放全人类……”)


后来我们学校为了响应毛主席的“……这样训练好……如不这样训练,就会变成老爷兵”的指示,打起了背包北上(房山一带)进行了历时20多天的野营拉练,从来也没有步行那么远的路。当时的口号是“日行百里练红心!脚踩血泡心向党!”我们每个人的脚上都打满了血泡,到了驻地先烧水泡脚,挑血泡。我当时饭量大增,玉米面的贴饼子一顿饭能吃4个。

 

我最怕夜行军,记得最后一天夜行军打道回府向北京进发。困极了的我们就分工走路睡觉,一个人不能睡,手拉着两个半睡的同学往前走,不时有绊倒惊醒了的同学。我是不会半睡,所以拉着同学走了一夜,在大家东倒西歪的关键时刻,老师就猛吹空袭的哨子,大家立刻趴在地上,许多人也索性呼呼地睡着了,可惜的是解除空袭的哨子又响了……在天蒙蒙亮时,我们走到了北太平庄。后来老师告诉大家那个晚上步行了130华里……

(拉练一结束,我一下子胖了许多。那年我是初二的学生,这是我当兵前最后一张单人照。)


71.中学没毕业,我就当兵了

(这是我们二附中文艺宣传队部分队员(我在前排左三),七人合影中我只记得三个人的名字。前排左一:徐湘桐,左四:商春风,后排左二:江南。在建国二十一周年国庆期间我们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

进了二附中的文艺宣传队,正是全国普及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年代。我们也排了样板戏的折子戏,除了钢琴伴唱《红灯记》外,其他都排了片段,所有的加起来,正好是一台节目。二附中的乐队是在全市中学中最棒的一支乐队,一水儿的是西洋乐器,管弦乐队的阵容强大是中学文艺宣传队中罕见的,演奏者许多是本校的高中男生。

 

 遵照毛主席兼学別样的指示,我们也开始了半工半读,高年级的同学,在本校技术性较强的二极管厂学工,我们就在教学楼后的一排平房里做教学用的学生椅子,是那种铁架子的椅子,我是电焊打眼儿组的组长,基本上都是男生电焊,女生打眼儿。打眼儿用台钻,用流动的水来冷却着钻头……我真的觉得自己挺像工人阶级了,一到下午,马上系上围裙套上套袖,扣上一顶蓝色帽子,再戴上白线手套,随时随地地准备外宾来我们校办工厂参观。

 

(左图:我至今还会跳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大刀舞片段。在初中二年级时,我已完成了学工、学农、学军的全部过程。)

 

那段日子,我迷上了样板戏中的芭蕾舞,其实也不是正规的那种用足尖跳的皇家芭蕾舞,我们称是“土芭蕾”。只是不用足尖跳,舞蹈动作和样板戏的芭蕾舞是一样的。拿着学校的介绍信,我们一遍遍地看样板团的排练,还去过中国芭蕾舞团学过《红色娘子军》的片段。后来我在《红色娘子军》担任了连长的角色。前面说了我唱京剧中的老旦不费力,所以样板戏中的沙奶奶和李奶奶也都归我来演。那时可真忙,由于有许多为外宾演出的外事任务,所以,我们宣传队集体住校,在校和老师一起吃食堂。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演出任务,一直演到我15岁当兵。

 

(右图:那个清晨我是那么的高兴,这条梧桐树小路和入伍通知书将带我走上了一条更新更陌生的路。)

 

尽管当时生活看似紧张丰富,但是我还是想当兵。终于妈妈走了个后门儿,我真的要入伍了,回家准备了行装,陈阿姨把入伍通知书递给我,我兴奋极了!几乎一夜没怎么睡。记得那天很早,我匆匆地来到学校,深秋梧桐树的落叶铺满了通向教学楼的小路上,我和扫树叶的李师傅打着招呼。李师傅问:“你怎么这么早来上学?”我高兴地回答说:“李师傅,我不上学了,一会儿就去当兵了……”我一口气跑进了教室,把黑板又擦了一遍,把班里的钥匙放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给全班同学留言:同学们好!班上的钥匙放在讲台上了,我入伍当兵了!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班长呼鸣。

 

(刘桂芬阿姨在军区后勤时是妈妈的好朋友。是刘阿姨亲自给我领的冬装,帮我穿上新军装的人,第二天我就从西山入伍出发了。)


**《油画背后的故事》锐评**

1:呼鸣这一段描写有一种小人物在大背景中懵懂前行的况味。她写得妙趣横生,她有本事让今天的自己回到每一个她落笔的时代——各个幕次在一个半大孩子眼中自然满是趣意。连春草一样细密萌生的倾慕,都细细地藏在文字中,成为城南旧事。

无数的人在随波逐流中成长,没有谁能逃离环境的影响,豆蔻年华的呼鸣,她真实地记录着豆蔻年华的清晨和黄昏。只是,聪明的你,你在读这些文字时,要知道,呼鸣的记录里有绵里藏针,……

 呼鸣的创作就像她的绘画,既是随时随地超越现实的束缚,也无时不刻不在回到真实的自我。在漫无目的的记录中,她,始终在关照着现实和人生。

答:并不是我有多么的特立独行,是因为,他们还睡着,我就已经上路了。

 

 2:人一生的行为和心路,都能从童年乃至少年的时光中,找到其中的来路。呼鸣的青葱岁月在一路欢歌中走过,这使她对自己有一种终极催眠——一切都会过去,眼下就是最好的——她转换了当今各类鸡汤甚至是宗教意欲信徒达到的理想,这对于她而言,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没法变更。

你很难给呼鸣的绘画贴上一个标签。她永远要自己的作品从既定的生活以及流派的逻辑中逃逸出来,何种表现形式都不重要了,她给自己与万物的唱和留出了足够的时空,她,只聆听自然的声音,阅读自然的光彩,就算是苦难,那也是生命最隐秘的悲悯。

答:如果点不行,就用线。如果线不行,那就抹。如果抹还不行,那么,我就投入到画中,成为那最惊艳的一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好了,随着小呼鸣在师大二附中黑板上的留言,她的少年生活结束了。似乎有点匆匆,但同时,似乎又有一些画外音,可以在此浓墨重彩地说说。你看,呼鸣和她的小伙伴们,经常性的迷路,这,或许就是她们的天性未灭在纠错;你看,她们的演出,又时常遇到电闪雷鸣,这,是不是上天在多情地提示呢?还有,女儿是家中的宝,小呼鸣为何15岁就进入了军营呢?当然,时代的风尚,左右着人们的选择,不过,这里面难道就没有父母的一片苦心吗?胆大如呼鸣,率真如呼鸣,这一匹脱僵的野马,一旦进入到社会的宏流中,她还能不失其自己天生的本心吗?所以,是顽石,就应该将她投入军营,那里是最好的修练地,是好钢,那里有最好的火炉,足以让凡铁百炼成金。因为,几年的“全民运动”,让质朴的人们,多了一双警惕而复杂的眼睛……出发的呼鸣,没有辜负自己和亲人,这,就是呼鸣为何从军营起笔,又峰回路转写童年和少年的最温情的理由。环环相扣,又自成一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人的呼鸣,这样的不确定,不也正好符合了生活和时代的本真吗?推荐阅读。编辑:穿越中的书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