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56

作者: 深山愚翁 点击:155 发表:2024-01-20 22:02:55 闪星:1

  56  让学生学会感恩

  教学的最高层次是“有意义”层次,也就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忽视第三个维度目标的落实,不是任意地拔高,就是忽略不计。如何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下面的一个案例,是一位语文老师讲述的,通过语文课文中莫怀戚的《散步》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的。

  案例:让爱充满生活

  莫怀戚的《散步》宣传的都是父母之爱子女,然而我觉得亲情不应该成为父母无条件的付出,更应该是儿女无言的回报。记得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因此,我更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们更一步体会父母之爱,更希望他们把我们民族这种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身体力行。把这种美德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心去孝敬父母,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学习这篇课文以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即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包括洗一次脚,擦一次鞋,做一次饭等。做完后写一篇感想。

  上课的时候,我先给学生放了一首歌《母亲》,在听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经被歌词打动,被情绪感染。于是,我马上让他们拿出纸做一个经典的小游戏:用笔写出生活中你最爱的五个人。然后,根据你地判断每次用笔划掉一个人,划掉就意味着离开。随着学生们对名字的划掉,我发现他们越来越难以下笔,神情也越来越严肃,并渐渐笼上了一层悲伤。当我让他们继续划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同学偷偷地哭了起来。

  我将他叫起来,问他为什么哭泣?他哽咽着说,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们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来看他,但是爸妈每次来看他要回去时,那种不舍的眼神让他永远不能忘记。

  接着,还有其他同学纷纷谈起了自己的父母、家人,谈起了父母家人如何爱护自己,为自己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从他们的言谈中我看到了感恩。

  接下来,我说:“我们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地工作中,为家庭创造着幸福和安宁。在父母日渐催生的皱纹里,我们日渐长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家庭,感受他和家人的情感。”

  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阅读与讨论两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本文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更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怀。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我”为什么要委屈儿子,你们在家里受过委屈吗?心情怎么样?二是文中说“希望母亲能平安地度过难熬的冬天”,为什么作者如此地渴望春天的到来呢?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感受,思维与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虽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提及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在这些小事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与想念。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是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与深情。

  最后,我让学生拿起笔来,抒写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并推荐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作为课下阅读书目。

  上面案例中,这位老师利用学习《散步》这篇课文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效果是不错的。同学们,一方面学习了语文知识,另一方面感受了情感教育,而且这种情感教育是一种自然的感受,并不是“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目标的实现,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许多时候,老师们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也有一些老师为了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背离了学科教育,还有一些老师对一些知识进行“强词说理”式的教育学生。笔者以为,不要随意拔高,也不要忽视矮化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目标,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课文本身知识的特点来确定人文教育目标的层次与高度,既要“润物无声”,又要适时“点燃”,让学生的人文情怀在知识的熏陶中不断升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知识,还需教会学生懂得感恩。文章用语文老师的实际案列告诉老师,教学中要巧妙的使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