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和姨太 (4--7章)
四 大妈和姨太
父亲原配夫人张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亲结婚的。她不识字,小脚,皮肤黑,很瘦,一双大眼睛,性情刁蛮,使人有些畏惧。她生下三个女儿,都出嫁了,外甥都比我大几岁。除了她的大女儿远嫁外地,二、三女儿常回娘家。她经常闹的整个家里都不安宁。
我父亲对她是无可奈何,不敢说,不敢管,惹不起。如果谁说她有不对,她会大哭大闹,拍桌子,摔家具,闹得翻天覆地。我爸爱面子,怕邻居听见,有损声誉,只有说好话才能平息她的吵闹。
所以在我们家庭里大太太是无上至尊,谁都不敢惹。她才五十多岁,日常生活从不自己动手,都等着别人侍候。为她打的洗脸水,凉一点热一点都不行,温度要合她的心意。刷牙打好漱口水,还要将牙膏挤好。头要别人梳,重一点就骂,头发梳下几根,也得生气。小脚要别人修理,裹脚条子更臭不可闻,还要别人洗。
她还抽水烟,那种水烟袋必须天天刷洗干净。过去的那种水烟袋,现在看起来还是比较卫生和科学的,水烟袋像茶壶一样,它有两个口子,一个装烟丝,另一个是吸水袋在下面,这样烟必须通过水才能吸入口中,经过水的过滤之后可减少烟的毒害。
家里的几个佣人,都怕大太太,稍不在意,她就会骂人家“蠢货”。
我妈到我家后,侍候太太的工作就落到我妈身上,她更变本加厉地刁难和折磨我妈。
伯父李宝镛作品
父亲的大姨太约四十来岁,相貌平平,不爱修饰,不善言语。据说她从小失母,她爸娶后母又生了一个弟弟,对她更加嫌弃,因此常常哭泣,闷闷不乐,长到二十二三岁,还未找到婆家。我父亲盼子心切,一心想娶妾生子,这样经人说合,以一千两银子的重金将她买到我家。她生了一个女孩,四五岁时患病死了,从此她的精神更加郁闷,更不爱说话,喜欢抽水烟。我母亲看她总是郁郁寡欢,上街时便经常约她一齐去,让她开开心。她爱抽烟,就给她买一些较好烟丝,还给她买些爱吃的糕点。她很感谢我妈,说我妈心好。她知道妈有钱,因为妈夜间侍候爸,很得爸的宠爱,爸时常会多给些钱,而爸规定给她们每月每人二十大洋作为零花钱。
我父亲的二姨太约三十多岁,人长得不漂亮,但特别爱打扮,脸搽得很白,像泥人一样,再涂上红胭脂,真像台上的京剧演员,她还爱看戏打麻将。这样一来,那二十元不够花,就经常找我妈借钱,可是从来也未还过。我妈也不计较,还是有求必应,不过有时少给她几块,如她要五元,妈就给三元。她常同一些社会上的无业人员在一起吃喝玩乐,最后这位二姨太竟然失踪了,可能是跟人跑了,家里也未找她。
五 我的姐姐
在我的前面,父亲一共有过八个女儿。大妈生了三个女儿,大姐李长芳、二姐李长源、三姐李长芝,两个姨太生的五个女儿在我出世时就已夭折。我妈去世后父亲又娶洪氏,生两个女儿李长芬和李长珍。
二姐是大妈二女儿,我记事时她约四十岁,小脚,不识字,皮肤黑,很瘦,个子高,抽大烟,性情和她妈一样,爱嫉妒人。她经常叫她子女来我家打我,那时我比她的孩子小两岁。有一次我妈很客气对她说,请她的孩子不要无缘无故打我。她听后,大发脾气,将我妈推倒在地,拳打脚踢,打得我妈口鼻出血昏死过去。我在妈的身旁叫妈,妈妈你醒醒,妈才苏醒过来。我们娘俩真无奈,除掉悲伤哭泣外,别无办法。
二姐嫁给一个开钱庄的丈夫,由于她不孝敬公婆,家庭吵闹不断,她的丈夫常来家要求大妈教育她女儿。可大妈哪里听进这样的话,马上大发脾气,骂她的女婿“不是人”。她女婿还嘴说,你的女儿,心狠手毒,长得又丑又高,三斤水粉擦不白,什么锯子也锯不矮。大妈气得昏死过去,家里人连佣人也不理她,大家像看热闹一样,心里都出了一大口气。
不久,二姐的丈夫得急病死了,她成了寡妇,被公婆赶出家门,最后只得低声下气地在娘家要口饭吃。
三姐也是大妈的女儿,三十多岁,不识字,解放脚,也就是比三寸金莲大得多,皮肤白,看上去还很漂亮。她嫁给一个财主的儿子,是大学毕业,学英文的,在汉口洋行当翻译。那时我记得,有人问我三姐,你丈夫做什么工作,我三姐总记不住,有时答他当“译翻”,人家不懂,便大笑。她丈夫经常给她写信,她总找我妈讲给她听,回信也是我妈妈代笔。三姐脾气坏,在家里与公婆关系不好,她总想给丈夫说说心里话诉苦,但自己不会写,这些又不好告诉别人写。我妈常借此事,教育我要好好用功读书,一个女人不识字,一辈子只得靠男人养活,还被人看不起,看你三姐活得多难。
三姐夫对她的无知和出口粗俗常常不满。有一次我在她家,她有个女儿,大概六七岁,要睡觉了,我三姐说,去挺吧。我不懂什么意思,姐夫解释说就是挺尸,你看多骇人的口语,姐夫无可奈何地说,你三姐就这样粗鲁,真不像书香门弟人家的小姐。我听后,真有些脸红。
我爸对女孩子从不教书识字,而是放任自流,家中的女人没有一个识字的。就是我的妈能看书写字,我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
六 伯父李宝镛
父亲出生于书香门第。我的祖父李树蕃,字芙塘,是一位书画皆能,文化修养深厚,为时人所重的知名书画家。他擅长绘画书法、诗词文赋。行家认为其书法四体皆精,尤其以草书成就最高。草书初学张旭、怀素,后得山谷、枝山、道复之精髓。取诸家之长,熔于一炉,自成风格。其草书以侧险取势,纵横奇绝,潇洒自如,奔放豪气。其绘画以写意花鸟木石为主,兼画山水人物。所画花鸟木石其笔意在白阳、青藤之间,以取高雅孤清之境。尤其善画奇形怪石,苍老浑古,墨气淋漓,其形悠然立于纸外,形神兼备,生动自然。荆州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李树蕃《石头牡丹图》,认为是其绘画艺术成熟时期具有较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其上押角印文:“意居笔先,神游天半,超似象外,得其实中。”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与书画境界。祖父一生清贫,辛勤创作,笔耕不辍,多有书画作品传世。他还以画螃蟹最为著名,世人称“李螃蟹”以喻其才。祖母亦能丹青,以刺绣出肆,以补家用。由于家庭环境熏陶,耳濡目染,其子李宝镛和李宝常兄弟俩从小就读书写字习画,后来宝镛专工画艺,宝常专工书道。
祖父李芙塘书画作品
我的伯父李宝镛(1860—1933),荆州志云:李宝镛字笙舫,号友松居士,斋室曰啸篁轩,名画家李芙塘之长子,幼受庭训,及成年,仍孜孜不倦于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所画无不工,集诸家之长,熔工笔与写意于一炉,自创一格,用笔泼辣,形神兼备,至晚年造诣更深。行家评论:不亚于青藤、石田。作品流传鄂、豫、湘、桂、川、黔数省,所绘松树独创乱针法,别具一格,尤以《松鼠偷葡萄》一画最为著名,为美术研究部门所收藏,并擅长指画。他一生贫素,无地产积蓄,赋性耿介,不趋炎附势,以“闲来写悟青山卖,不使人间作孽钱”自勉自慰,深受里人敬崇。今观其作品,书法落墨清丽、洒脱。
我的伯父作为画家,以卖画为生,他膝下无子女,老两口就住在我家大花园外面的一幢房子,有四间居室。他的画室在右边,窗外就是竹林和花卉,他休息时常坐在石台上看竹看花。
我伯母很厉害,她自己不能生养,但不让伯父娶妾,因此老两口很孤独。虽然他们的收入还不错,但过日子非常节省。我小时候常看伯父在太阳光下点煤纸,因他抽水烟,要用火柴点煤纸。他为了节省一根火柴,就借太阳光,用一块放大镜对着聚焦点,慢慢点燃煤纸。所以一直到现在,每当我划火柴和点燃煤气的时候,常常会想起老年的伯父节俭的情景。
伯父李宝镛作品
伯父也很爱花,特别爱菊花,有多种名贵品种都是由他亲自培育的。因此,在菊花盛开的季节,我爸常请诗友们在花园赏菊,我妈也忙着给他们煮又大又肥的螃蟹,蘸着调料,更增加了螃蟹的鲜香。
我的伯父母在七十多岁时双双死去,后无子嗣,显得很凄惨。
七 荆楚名士
满目琳琅留浊世,一生洁白付清流。
此联为朱畅九先生为我父亲李宝常辞世所作挽联。父亲以其书法造诣和文化学养,被称为“荆楚名士”。
家父李宝常,自幼习诗文书画,年青时考中秀才,并以优秀成绩成为第一批官费去日留学生。回国后“初入张之洞府幕僚,后以知府官蜀”。辛亥革命后回归江陵,息影家园,不问世事,其在《鬻书润格》所述:“夫博览百家,耕驭数十年,于古法稍有所获,愧为公员,鬻书为生,本壮夫之末路,自食其力,亦志士之苦心,识者谅之。”
父亲李宝常书法作品
父亲一生喜爱金石书画,精考证,广泛收集历代碑刻及秦汉玺印、瓦当、封泥。对诗词文章、书法绘画都有较高的造诣。时人评论其绘画以写意花鸟最精,风格在继承其父李芙塘家学的基础上,兼学徐青藤、八大山人、任伯年等人。他以篆书、草书的笔法入画,笔墨浑厚苍劲,豪放雄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早年学习颜真卿、欧阳洵及唐宋诸大家;中年以后,在广泛临摹汉碑唐刻及历代法帖的基础上,又借鉴周秦金石、刻版的笔意体势,形成了他自己雄浑古拙的书风。尤其是篆书、隶书,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其篆书虽植根于秦汉碑刻,但却学法不学形,从而创造出有别于古人而具有自己鮮明个性的新体势。其隶书亦是在继承历代刻石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书体。其书用笔苍劲老到,刚中有柔,古朴庄重,笔画奇崛,浑厚豪迈,具有浓厚古拙的金石韵味。李宝常的书法艺术对荆沙地区的书画家有较深的影响,是清末民初荆沙地区不可多得的具有较高成就的书画家。
父亲的书法才华是多方面的,六体皆工,书法风格有清代印记。其真书融篆隶魏碑笔法,独自成溪,斩筋截铁,严谨端庄。于行草通畅流利,姿媚横生。所写小篆为李氏正宗笔法,受邓石如影响极深,结体参以杨沂孙,秀劲,典雅,流畅。同时也书大篆、钟鼎、甲骨文,笔力雄强、古拙。隶书追学多家,渊源甚远,其中以摩岩字体成就最高,章法、气韵宽博宏大。他写字大能到丈尺开外,小能到蝇头小字。行书多用藏锋,深沉流畅,行笔稳健,不落凡俗。综观其真行篆隶,其最大特点是学古人“得其精,挥其宏,取其神”。对诗词他也很有研究,写了很多诗作,并有诗稿遗存。
我十二岁离家在外读书,与父亲即离多聚短;而随着抗战爆发从十八岁逃难渝蜀之后,仅是大学毕业时回乡看望过一次父亲。父女因缘和记忆稀少而更显珍贵。经过战乱迁徙和后来接连不断的运动,自己前半生的所有资料荡然无存。
还是孩子后来从网上发现,家乡有一位陈礼荣先生对我父亲非常有研究。更为幸运的是,他们还与陈先生取得了直接联系。陈礼荣先生为《荆州日报》社主任编辑,是研究荆州和沙市历史文化的著名专家,几十年来,他为研究我父亲花费了很多心血。不仅本书的两篇重要附文《李宝常和张大千的师友缘》与《凝聚李宝常心血的沙市中山公园》均出自他的手笔,而且他还为这本自传的写作和编辑提供了好多宝贵资料和重要帮助。经他成全,孩子还与我失联几十年的妹妹李长芬的家人重建联络。
乡贤陈礼荣先生古道热肠,诚挚周到,认真严谨,令我非常感动,真是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陈礼荣先生曾写道:
可惜,由于李宝常身后萧条,生前所有文书、函件、信札、日记等文字性材料全都飘零散尽,所以在此后的若干年间,哪怕是穷搜苦索,所知依然十分有限。而李宝常已经“淡出”公众的视线有好多年了,只是当编写地方志时,人们才从几位耆旧宿老处,偶尔听到一句半句的评说。如今,这些老先生都早归道山,人们更是所知寥寥。现存于世对他最权威的介绍,也唯有1990年新版《江陵县志·文化科技人物》中那则既非十分确切、又不相对完整的二三百字小传。《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虽然也对李宝常有所介绍,但亦扑朔迷离,语焉不详。
李宝常篆刻作品
后来,有幸得缘看过一张李宝常生前所用过印章的纸拓片,才粗知了这位“荆楚名士”一星半点、只鳞片爪般的身世、学养,以及艺术造诣:
荆州绩丞审定金石之宝(上图右):是说在金石古董的鉴赏识别方面,李宝常具有极高的威信与声望,任何器物只要一经过他的法眼,真伪立判,令人心悦诚服;
李氏小篆:是说李宝常在小篆文字的书写上,能于圆中见方,方中寓圆,章法秀劲典雅,结体润而不燥,笔力古拙雄强;
绩丞古隶:是说李宝常在古隶文字的书写上,能气韵宏大,落笔惊风,师法多家,渊源甚远;
江陵李氏珍藏书画印:说李宝常在收藏书画方面卓然自成一家,他意趣高雅,学富五车,但凡过目书画,无不择其珍品妥为庋藏;
三岛归来(上图左):是说李宝常年青时留学本是清朝末年最初迈出国门、放眼向洋看世界的我国早期代留学生中之一员……
前些年,西南师范大学书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曹健教授在《晚清帖学研究》一书中还提到了李宝常。书中写道:现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还珍藏有一面《文焕碑》,原藏于苏州,十分珍稀。
国家博物馆藏李宝常撰文并书之《文焕碑》
陈礼荣先生回忆:那年沙市古章华寺重新翻修,发现大殿外一块碑刻为李宝常亲笔所书;可下半截尚埋在瓦砾中,我去找市佛学协会秘书长赵楚晖学长,让他转告主持心继法师,一定要妥善保存,最好如西安碑林那样用玻璃罩起来,以防风化。这碑终于刨出来,也有了一定的保护。后来,我告诉在沙市的李宝常外孙李雪君,他挺努力,也十分擅长此道,特地赶去做了个拓片,拓得十分好,能够映现出宝常公书作品的神韵。
陈先生还找到父亲李宝常与伯父李宝镛合作的两帧合一的扇面,是当年赠予沙市友人、我国近现代著名古琴演奏家向笙阶先生的。这位古琴演奏家解放后曾为人民政府整理出《平沙落雁》的“工尺谱”,于上世纪60年代去世。专家称赞他与父亲同为德艺双馨的地方文化耆宿。
父亲李宝常与伯父李宝镛合作赠予著名古琴演奏家向笙阶先生的扇面
父亲广结书画名流,以为翰墨之友。留日归来之时,他游历蜀皖吴沪等地。在江浙同李瑞清、曾熙等名流交往很深。他们之间年岁相仿,学书渊源同父亲相似,相互影响。武汉著名女书法家冯铸,受业于李瑞清和吴昌硕,而她也正是我父亲的入室弟子。
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十九岁随兄张善子出川,经过江陵时,因仰慕李宝常书法,遂登门造访,在我家习字数月。张大千而后投于曾熙、李瑞清门下,所以有人评价父亲与张大千的关系为“尽在不言中,至少是张大千的启蒙老师”。
张善子、张大千许多画作都有父亲的题诗。
【编者按】这篇连载集合了长慧娘家亲眷,让我们看到旧时大家族的家庭结构和陋习。父亲李宝常妻妾成群,“后宫”尽是佳丽,满地鸡毛,父亲在外名士风流,在内焦头烂额。家眷里大姨和二姐骄横无礼,其他女眷大多目不识丁,命运飘零。作者母女被大姨二姐欺负,忍气吞声。大伯李宝镛和父亲李宝常同是荆楚名士,一个擅长丹青,一个擅长书法。身逢乱世,大伯和父亲作品遗世不多,幸亏《荆州日报》社主任编辑陈礼荣对父亲多有研究,对其书法成就多方搜集实证,其艺术造诣和成就才得世人知。这个连载四个章节汇集同出,长慧的成长背景纷乱复杂,长慧在乱中亦得光亮,在伯父和父亲艺术香薰下,感知文化的重要。推荐阅读。编辑:梁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