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二章 家乡篇(55)第一次乔迁

作者: 在海边漫步 点击:380 发表:2023-12-06 20:42:15 闪星:3

  (55)第一次乔迁

  1998年,我家属随军住复兴路14号院已经六年了。虽然期间多次调整住房,但是依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帮助我们建造的筒子楼营房。住4号楼时,是两家住三居室单元,我家分配18平方米和10平方米各一间,厨房、洗手间共用。后来调整到7号楼四居室单元,依旧是两户人家,只是我家分配的都是两间18平方米的房间。洗澡都是用自己购买的燃气热水器,倒也算是“方便”实用。公共场所的卫生也是由各家排班轮流清扫,每家一星期,因为各门每层居住着八、九户人家,每家基本上是两个月左右才能轮到一次。凡是轮到值班周,大家都是非常认真地清扫拖地保持公共环境清洁卫生。邻居间关系非常和睦。

  面对空军官兵住房困难,空军首长也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在筒子楼夹缝中加盖新楼,再比如提倡单位之间合作,一方出资金,另一方出地皮,成楼后均分。但是这只能解决短期问题。空军气象局盖了夹缝楼5号楼,合作盖了34号楼,甚至于在西山白家疃盖了一幢团职和一幢营职官兵住宅楼,依旧没能满足实际需求。

  于是有了单位再次向司令部首长打报告购买地处万寿路南口电子工业部出版社本为职工建造的宿舍楼。由于我处在室处领导职位,组织考虑为方便工作,方才有资格分配到独立的三居室。尽管存在楼层高不足2.5米,布局结构、采光不合理的缺陷。可毕竟是独户独家使用,比起筒子楼的脏、乱、差,真是天壤之别。

  在复杂的心情扰动中,最终毅然决定迁入新居。从此,住房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有了餐厅,有了会客厅,有了孩子学习的房间……生活是其乐融融。为了更好地回报组织的关怀,大人们在自己的岗位更是工作劲头十足,几乎都是一心扑在工作上,我在金家村居住十五年中也研发了不少非常实用的群众性科研成果。受到组织多次嘉奖和多次评为装备管理先进个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第二篇五十五节自述了主人公第一次从脏、乱、差的筒子楼搬迁到天壤之别的新居。虽然第一次乔迁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但是作者感到住房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促使自己家的生活其乐融融。为了更好地回报组织的关怀,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更是工作劲头十足,取得了卓越成绩,于是越来越感恩组织。面对空军官兵住房困难,空军首长千方百计为官兵们提供改善住房条件的福利待遇,主人公受益之后,为了表达组织对自己的关怀、爱护、照顾和厚爱的感谢之情。主人公在岗位上展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行谢是指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激之情。这是最重要的感谢方式,因为它通过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来回报组织的厚爱。通过行谢,不仅仅表达了感激之情,还展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今以后作者像这样感恩图报之举还有哪些呢?主人公又是如何回报的呢?进而展示他怎样的精神风采呢?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踊跃赏析跟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