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乡篇(53)母亲买的织布机
(53)母亲买的织布机
上一世纪60、70年代,人们的生活中,依然离不开粗棉布做日常生活用品。包括春夏穿的衣服和秋冬穿的衣服,以及褥子和被子。
因为农村户口的居民,每年生产队都会给每个人分配若干棉花。这些棉花也要经过轧棉花(脱棉籽)、弹棉花(棉纤维绒化)、纺线、排线、浆线、织布、煮染诸过程才能成为基本的粗布料。
家里八口人是农业户口,若人均分配二斤籽棉的话,全家有十六斤籽棉。可以想像,其中的劳动量有多大。小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能被母亲的纺线时的纺机的吱呀声“扰”醒,或许是被母亲织布机的咔咔咔声“吵”醒……只能夜以继日的劳作,这些生活物资才能被使用,才能变成我们身穿的衣裳。无数的夜印记着母亲的辛劳和付出,只缘有纺线机的“扰”、织布机的“吵”,方才使全家人的衣食无忧而得到充分的保障。
会当家自知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用途。因为,完成从棉花到棉布这些工序,大多数时候都是借用邻居们的纺线机、织布机,不仅借用时限有限制,而且搬动时也非常麻烦。母亲还是以30元钱买了一架邻居处理的有毛病的织布机,并亲手修复了故障的织布机。大大方便了自己使用。
记得在母亲七十岁高龄时,还用此织布机给我们每人织了间格条纹的粗布床单,我一直不舍得使用。每次看此物时,都会由衷无限思念!如今也没有谁会使用老式织布机了,织粗布的各个环节也没谁去研究琢磨了。我只所以能清楚地记得这些往事,见物生念,见物泪目,正是织布机上有我们的母亲留下的让子女们动容的故事和曾经付出的心血啊!件件故事都彰显出朴素无华的母亲是多么的智慧和勤劳啊!母亲的音容相貌永远值得后人们怀念!
【编者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描绘了生活的两个基本层面,即家庭责任和感恩之情。作者通过揭示了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和强调了感恩之情的重要性的主题,以“母亲买的织布机”为由头揭示这句谚语的深邃内涵,并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母亲买的织布机不仅充分发挥了使全家人的衣食无忧而得到了充分保障的作用,而且展示了母亲会当家自知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用途的家庭主心骨和感情支柱的重要所在。更印记着母亲的辛劳和付出给予了后代子孙见物生念,见物泪目,难忘母亲让子女们动容的故事和曾经付出的心血啊!尤其是赞美了母亲的朴素无华、智慧勤劳!无论是家庭责任还是感恩之情,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基本道德和伦理。家庭责任让我们学会如何管理家庭,如何为家庭付出;而感恩之情则让我们学会如何珍惜,如何回报。鼓励我们去承担家庭责任,去体验生活的艰辛与甜蜜;去感恩父母的付出,去回报他们的爱与期待。同时,它也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保持谦虚和敬畏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作者的家庭篇还有哪些借物喻人的故事呢?赞美了自己的家人哪些方面的高尚品质呢?进而,又向人们传播了哪些正能量呢?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踊跃赏析跟读!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