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108章、知青三兄弟

作者: 黄爱民 点击:467 发表:2022-12-26 15:40:22 闪星:9

        知青是一个时代特有的记忆,哥哥海明也是数百万知青大军中的一员,七六届的哥哥作为家中的长子毫无例外地提着行囊,坐着滴滴叭叭的拖拉机去了离家十几里远的周西公社太平大队下面的一个生产队,成了一名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开始了两年短暂且漫长的知青生活。

        印象中哥哥插队的是上海市南汇县周西公社太平大队第四生产队,这个生产队也实在和咱们师部大院缘分不浅,先后有三名知青在这个小小的生产队插队落户。最早来到这里的是原炮团团长、后任师副参谋长的李政叔叔的儿子李少华大哥,他家当年就住在我家对门,中学毕业后少华大哥来到太平四队插队。

        那时起,每天黎明时分,少华大哥就骑着自行车,顶着满天的星斗踏上了农耕的征途,留在背后的是李叔叔和阿姨目送的背影,那一幕我曾经晨起锻炼的时候,多次遇见,总是心酸的很。没想到两年后哥哥也复制了少华大哥当年的一样的情景,只不过送行的人换成了我爸我妈,一样的难过。

        第二年廉孝诚大哥也提着行李来到了这里,和少华大哥成为同住一个小破屋的知青兄弟。当年年底少华大哥如愿参军去了济空,结果哥哥海明又接班去了太平四队,住进了少华大哥刚腾出来的空位,延续着师部大院子弟和这里的知青情缘。

       当哥哥提着行李来到生产队的时候,最高兴的当属孝诚大哥了,哥哥的到来,对于刚刚眼巴巴地看着少华大哥穿着上绿下蓝空军军装,带着大红花参军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安慰,也由此他荣升为“老农民”了。

        刚开始的时候,哥哥也像少华大哥一样每天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去生产队劳动,晚上骑车回家吃饭。每天清晨四点多,哥哥就起床准备出发了,我们家就早早的都起床了。母亲给哥哥做了一锅热腾腾的馒头,给他装满一大包,哥哥背着父亲的军用水壶,头戴棉军帽,穿着母亲药厂的蓝色短大衣出发了,我和爸妈一起为哥哥送行,那一幕与当年少华大哥家的情景是多么相似,一直以来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没多久哥哥就不再回来了,原因是一天的劳动体能消耗太大,下工后已经筋疲力尽了,根本没力气再骑半个多小时的车回家。更主要的是自从哥哥插队后,每天我们家晚饭都是要等哥哥回家后一起吃的,再晚也等他,因此哥哥不忍心让我们全家都跟着他一起受累,于是他和“老农民”孝诚大哥一起搭伙吃饭。

        曾经多次和爸爸骑着自行车去哥哥的生产队看望他,一到生产队,就见到一个水泥的打谷场,场边有一排平房,西面大间是堆放农作物和农具的仓库,东面一间小屋就是哥哥他们的知青小屋。

        推门进去,外间是一个江南农村典型的灶台,旁边还堆着一堆用来烧饭的棉花杆,边上一口水缸。里间面对面摆放着两张单人床,上面的被子也是乱糟糟的,看的让人想掉泪。

        中午了,哥哥和孝诚大哥想留我们吃顿饭,父亲想了想竟然爽快地答应了,脱了军装,撸起袖子对哥哥他俩说:“你们俩去淘米洗菜,我先把炉子热热。”说完就熟练地用火柴点燃了一把稻草塞进炉膛里,再将棉花杆折断都缓缓地塞进炉膛了,顿时小屋里烟雾缭绕,弥漫着呛人的味道,我忍不住是喷嚏眼泪一大把,看的一旁的哥哥和孝诚大哥哈哈大笑。

        我抹着眼泪问父亲:“爸,你不是十五岁就当兵了吗?你咋会生炉子呢?”

        正在洗菜的哥哥扭头对我说:“小明你不知道,爸当年的部队经常住老百姓家里,要帮助老乡干活的,当然会了。”

        我把疑问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只见父亲笑眯眯地望着哥哥,露出满意的神色,我敬佩不已。

        印象最深刻的的是一次哥哥终于回家过夜了,原因竟然是想回家改善一下伙食,毕竟两个大小伙子在大田里干了一天的活,还能捣鼓出啥好吃的,熬不下去的两人这才骑着自行车,拖着疲惫的身躯摸黑回到了家,于是全家紧急动员,给哥哥准备晚饭。

        打量着黝黑的哥哥,但见他头上戴的棉军帽由于系的绳子不知道啥时候断了,因而棉帽仿佛猪八戒的大耳朵似的垂在两边,蓝色棉大衣中间竟然用稻草绳扎着,上面的纽扣也早不知道啥时候都掉了。那模样看的真让人心酸,不仅没觉得好笑,反而心里特别难受,眼泪忍不住往下流。哥哥反倒安慰我道:“弟弟,别哭啊,农民嘛不就这样吗?你哥我当了农民你以后不就可以进工厂了吗?谁让我是你哥呢?”哥哥的话让我更加难过,扑在他肩头放声大哭,哥哥的肩膀也颤抖着。

        从来滴酒不沾的父亲和哥哥喝起了酒,我和母亲边吃边听哥哥和父亲的对话。第二天满天星斗的时候,哥哥又走了,那一刻我终身难忘。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熬出头的孝诚大哥步少华大哥后尘,带着大红花当了一名和他父亲一样的陆军,而他一走就剩下哥哥一个人了,因为从那以后再也没插队知青了。

        当时知青要想上调、读书或者参军,都要遵从在农村两年的规定,因此哥哥还要咬牙坚守一年,这日子再苦也要挺过去。

        幸好哥哥的运气还算不错,正当他一天天数星星苦苦煎熬的时候,市里举办农民运动会,要组建县农民篮球队,哥哥凭借这曾经的县中学生篮球队长的资历如愿入选,这样从集训到比赛,一晃两三个月就混过去了。

         结束了农运会的比赛后回到生产队不久,公社中学的体育老师因故空缺,需要找一个代课老师,公社想到了刚参加完市农运会篮球比赛的哥哥,就这样,哥哥又混了一个多月代课体育老师,很快就度过了难熬的一年。

        又到征兵的季节,插队满两年的哥哥终于也接到了应征入伍通知书,穿着空军军装坐上北去的军列,成为北空的一名战士。

        从少华大哥到孝诚大哥,再到我哥,连续三名师部大院子弟接力在一个生产队插队落户,又相机从这里去参军,创造了一个知青传奇故事,述说着一代知青艰苦的岁月,相信那些早起晚归的农耕日子,一定会在他们心中留存,成为弥足珍贵的不灭记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从少华大哥到孝诚大哥,再到我哥,连续三名师部大院子弟接力在一个生产队插队落户,又相机从这里去参军,创造了一个知青传奇故事,述说着一代知青艰苦的岁月,相信那些早起晚归的农耕日子,一定会在他们心中留存,成为弥足珍贵的不灭记忆。”这一章作者集中写他哥哥和另外两名战友当知青插队的光阴。从文字反映,于其说“知青三兄弟”,倒不如“知青小屋”更艰辛柔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有没有作为并不重要,但这二年的艰苦岁月定会成为这弟兄仨日后成长的沃土和生命之活的源水。为他们祝福吧,为他们欣慰。推荐悦读。 编辑: 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