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26 如何面对学生的 “小报告”

作者: 深山愚翁 点击:330 发表:2022-12-17 20:22:18 闪星:1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学生的方式与渠道是多方面的,日常观察,家庭访问,调查问卷,特别是通过对学生了解学生有时候会得到真实的情况。作为教师对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情况要善于甄别分析,去伪存真,了解情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不能成为对学生固化的认识。小孩子有很强的可塑性,可能所处环境与家庭一时是无法改变的,但孩子的发展是可以变的;一个孩子身上所体现的特征也是多方面的,有些方面表现的不太好,并不代表他的所有,但是如果我们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只获得了学生某一方面的情况,而固执的认为他就是这样或那样,我们教育的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况且,学生对老师反映的情况,有时候带着个人的好恶与情感的取向,如果他对这个同学有好感,他眼睛里看到的全是他大脑里认可的,如果他对这个同学有看法,他或许只能看到这个同学不好的一些方面。在班级里,我们也会经常碰到一些爱打“小报告”的同学,对于这些同学反映的情况,老师要认真分析,决不能根据错误的信息,进行错误的分析,执行错误的决定。在班级管理中,当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个同学的情况后,如果不是特别要紧的重大问题,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同学们都是很敏感的,如果急于解决,同学们就会猜测有人向老师反映情况,进而影响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出现。所以在处理班级事务中,教师也一定要“沉住气”,择机而动。

  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谈她管理班级时的一点感受,与大家一同学习。

  案例:面对学生的“小报告”

  大学毕业以后,我去一个小县城的中学工作,开学后没有多久,学校就让我担任一个班主任的工作。接替工作不久,就碰上了一个同学给我打了一个“小报告”。他说的是一位姓杜的同学。这位同学平时不多言语,给同学们交流很少,让人看上去性格很怪。据这位同学向我反映,这位杜性同学在军训期间,与教官争执,眼睛瞪得很大。我一下就对这位杜姓同学有了“看法”,原来是一位不好惹的“主”,所以,不论上课或者搞其他活动,都对他“特别关注”,生怕他给我节外生枝。

  随着时间推移,我与同学们慢慢的熟悉起来,我发现这个孩子也没有什么特别不靠谱的地方,除了有点沉默之外,既不给同学们闹矛盾,课堂上也不捣乱。同时,我也发现了他的许多优点。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生们统一星期日晚上自习,周五下午五点放学回家),我很早就来到教室,发现教室里学生很少,仅有的几个同学坐在考试后随意摆放的凳子上说着闲话。只有他在那儿默默地搬着班里的桌凳,认真地摆放着。看到这种情景,我没有说一句话,我为我多长时间来对这位同学的“看法”表示内疚。并在同学们面前对他这种行为表示了赞赏。后来,我就此事与语文课的老师进行了交流,问及军训时,他与教官争执的事,语文课老师告诉我:没有此事,班里的孩子们中数他的字写得认真,作文也写得很好。听到这话我非常欣慰,一个小报告中的“问题学生”,原来并非如此。

  这件事对我以后的教育生涯影响很大,对待学生特别是别人眼里的“问题”学生,绝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对待他们,就像在湖边散步,相信不同的路途,有不同的风景。

  以上案例中反映的情况,其实是比较多见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老师习惯通过学生的渠道了解班级的情况,这本身是不可厚非的,但如果在了解的过程中偏听偏信某些学生的一面之词,不掌握全局,就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就爱向老师打“小报告”,说张三李四的情况。作为老师要注意向全班同学了解情况,也就是说私下谈话的范围尽量扩大,这样有助于对班级情况的全面掌握。再者,对一些爱打“小报告”的同学,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团结同学,多做有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的事情。作为老师千万要注意,不能仅凭某些学生的言论做出自己的行为判断,更不能对学生有近远之分。上面案例中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改变了自己对这位同学的看法,实践证明,这位同学并不像其他同学认为的那样,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如何处理“问题学生”?如何看待学生口中的“坏学生”?这是所有中小学老师感到头疼的事。作者文中的老师是如何拨开谜团,看到真相的?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