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一章 孤军守危城 抬棺战南阳

作者: 竹林子 点击:1869 发表:2017-11-06 10:38:16 闪星:7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有过这样一句名言:“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战场上穷兵黩武的同时,暗中与欧洲战场上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遥相呼应,以“德、意、日”轴心国的阴谋,企图称霸和瓜分全世界,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1941年12月7日凌晨,深陷于亚洲战场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中不能自拔的日本侵略者,其海军纠集6艘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350多架,突然对停泊在珍珠港内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实施偷袭战术,打得美国海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美军8艘战列舰中,4艘被击沉,一艘搁浅,其余皆受重创。6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伤,188架飞机被击毁,数千名官兵伤亡。
  紧接着,日军大本营组成强大的海空兵团和登陆作战部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以凌厉的攻势攻占了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关岛、新加波、缅甸和越南,使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军事设施和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打击。
  面对如此骄狂的日本人,在亚洲战场上一向保持中立态度的美国罗斯福总统和国会议员们,在国民的一片哗然声中,终于不再保持沉默。12月8,继珍珠港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美国公开向日本宣战。
  随即,英国、加拿大、荷兰、东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法国等国为了自身利益,也都纷纷对日宣战,让孤军深入的日军四面楚歌,顾此失彼。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迫使侵华日军从中国战场抽调大批军队增援前线,导致占领区兵力薄弱,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日战争随之进入相持阶段。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面对美、英盟军的联合进攻节节败退。陷入印、缅战场的日军被中国远征军和英军拖住后腿不能自拔。陈兵东北中、苏边境的关东军,亦将面临着从欧洲战场上腾出手的苏联红军迎头痛击。随着战线的拉长,高消耗的战争已经让日本这个弹丸岛国兵员枯竭,财力空虚,国民厌战,难以为继。面对内外交困的艰难处境,日本天皇和大本营意欲尽快解决中国问题,纠集优势兵力作困兽斗,企图打开通往重庆的门户,迫使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就范,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1945年1月29日,南京城原国民政府的一处建筑内,此时已成为日本大本营支那军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指挥部。在中国战场上混迹多年的冈村宁次,是臭名昭著的中国通,他紧急召集侵华各方面军和各军司令官亲临南京参加军事会议,传达帝国大本营的命令,部署进攻湖北老河口地区、湖南芷江地区的作战方案。
  冈村宁次抬眼扫视一遍就坐的下属,隔着眼镜片透出咄咄逼人的目光说道:“本总司令官决心在三军将士奋起之下,确保大东亚共荣圈,在西方排除万难,挺进重庆。”
  冈村宁次扶一下滑到鼻尖的眼镜,挥手狂妄地叫嚣道:“当此决定帝国存亡之秋,唯赖全军昂扬意志和敢死精神,不惜一切代价,悉力攻击,摧毁老河口、芷江中美空军势力,把支那变成我大日本帝国的决战基地。”
  按照冈村宁次布置的作战任务,各路指挥官领命而去。
  同年3月3日,河南郑州,在侵华日军第12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中将的指挥部,一场大战悄悄拉开帷幕。
  内山英太郎召集所属第115师团师团长杉浦英吉中将、第117师团师团长铃木启久中将、第110师团参谋长末永光男大佐、战车第3师团师团长山路秀男中将、骑兵第4旅团旅团长藤田茂少将、第5航空军参谋前川国雄少佐等部将,传达冈村宁次总司令的作战部署,同时对各部下达进攻老河口的作战命令。
  3月18日,在抗战烽火中平静多日的豫西南大地,狼烟突起。日军第110师团受领作战任务后,由临汝、登封地区发兵,一路向南猛插,计划夺取南阳城之后,转道向西攻占镇平、内乡、西峡口及西坪镇。
  日军战车第3师团在前,吉武支队在后,组成步坦协同机械化部队,迅速向叶县集结,沿方城、南阳、镇平一线,突破当面守军阵地,向西峡口、淅川快速推进,吉武支队则乘势攻占南阳城,使之成为进攻西安、重庆的前哨基地。
  与此同时,日军第115师团配属军直野战重炮第6联队向舞阳集结,以主力突破象河关守军防线,由唐河向南阳南侧推进,击退南阳以南守军,孤立南阳城,而后攻占邓县及老河口以北地区。
  骑兵第4旅团配属115师团独立步兵第30大队向驻马店集结,在第115师团后面跟进,攻占南阳后,超越115师团向老河口快速推进,攻占中国空军基地。
  面对日军第12军纠集7万大军分三路压境,按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命令刘汝明的第二集团军据守南阳一线,保证战区长官部老河口的安全。
  3月16日,位于南阳城西十八里岗东坡刘相公庄,第二集团军司令部战将云集,一片喧嚣,刘汝明总司令在此召开军、师长作战会议。
  第二集团军少将参谋长宋聿修手握指挥棒,对着墙壁上悬挂的巨幅作战地图,向参加作战会议的各路将领详细介绍敌情和守军部署。宋聿修指着用红蓝铅笔标出的南阳城区布防图说:“南阳城四周梅溪河、护城河、温凉河环绕,东面、南面是100多米宽的白河,城北有独山,城西有卧龙岗,外围构筑有十几处独立防御工事,防御体系比较完整。但由于城区狭小,鉴于日军炮火猛烈,不宜投入过多兵力防守。第五战区总部命令我们坚守南阳一个月,最少十天,迟滞敌人行动。”
  宋聿修回头扫视一下与会的将军们,见大家满身戎装,正襟危坐,一扫刚才进门时刻相互握手寒暄的轻松表情,一个个面沉似水。在这些端坐的将领中间,宋聿修深知黄樵松善打阵地战,在血战台儿庄和小界岭战役中以少胜多,坚守多日,靠的就是忠勇效命和临危不乱。因此,刘汝明总司令才临阵选将,决定让黄樵松率领143师死守南阳城,为战区长官部的撤离争取时间。
  宋聿修停顿一下,提高声音说:“南阳城是日军进攻线路上的咽喉,必将受到重兵围攻。敌众我寡,非智勇双全知己知彼之将,不能当此大任。”
  宋聿修转身注视着黄樵松说:“怡墅兄多年与日寇较量,又率部在此驻防,堪当重任,不知意下如何?”
  黄樵松闻言,立马起身作立正状,大声冲宋聿修参谋长说道:“遵命!”
  在黄樵松的心目中,宋聿修也是冯玉祥先生西北军的老部下,可以共事的好朋友。他在27师任职时,手下的两位团长杜幼鼎和陈扶民因牵扯到共产党案件,遭集团军总司令部抓捕,危难时刻,就是宋聿修将军找原来的集团军参谋长何章海通融关系,联名各处处长硬逼总司令放人的。黄樵松一直对此事心存感激,如今大敌当前,临危受命,军人的职责让他义不容辞。
  宋聿修参谋长见黄樵松爽快地接受了任务,冲他报以会心地微笑,接着说:“为了应对日军坦克和飞机的进攻,考虑到143师兵力欠缺,军部将两个野炮连、1个战防炮连、外加1个高射机枪排配属给你师。”
  此前,为了加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的防卫力量,刘汝明总司令已经将427团的2营和3营抽调走。143师所辖谭安和团长第427团1个营、王子福团长第428团、刘云生团长第429团,加上师直属队人员在内,总兵力不足3000人。
  这时候,刘汝明总司令插话说:“怡墅老弟,我知道你向来善于防守,敢打恶战。这次,你我没有退路,你师必须死守南阳城,最少10天。”
  黄樵松再次起立,声音响亮回答道:“请刘长官放心,我143师誓与南阳城池共存亡!”
  “南阳城,我要!143师,我也要!少一个,对不起冯将军。明白吗?”刘汝明总司令表情严肃,声如洪钟。
  “卑职明白!”
  黄樵松确实明白刘汝明总司令的良苦用心,143师于1933年长城抗战中组建起来,是冯玉祥先生西北军的老班底,由刘汝明当第一任师长。此刻黄樵松心里更清楚,这次孤军守城,凶多吉少,恐怕难以像徐州大撤退那样全身而退。刘汝明为了保住143师的番号,届时部队万一被打光了,不至于被蒋介石撤编,所以才指令谭安和团长亲率第427团团部和2营、3营编入第二集团军司令部警卫团,临时向西撤退。
  会议结束之后,黄樵松迈步走出总部大门,心思沉重,知道此一去必然是死地。他苦笑着伸出手,与戎马同僚们一一握手告别。然后接过卫士递上的缰绳,跃身跨上骡子,紧勒丝缰,勒得坐骑前蹄立起,打着响鼻咴咴直尥蹶子。他转身抱拳,冲相送的宋聿修参谋长和熟识的同僚们悲壮地说道:“南阳城就是我黄某的葬身之地,各位好友,来生再见!”
  说完话,黄樵松抬手行一个军礼,扬鞭绝尘而去。
  同僚们目睹黄樵松逐渐消失的背影,心生感慨,那情景犹如荆轲刺秦的悲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南阳地处豫西南与湖北和陕西接壤区域,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的盆地,自春秋时楚设宛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故称之为宛城。南阳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扣马谏王”的地方。城西卧龙岗,为一代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之地,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城东有一代名医张仲景的医圣祠,更有那马武塚、玄妙观等古迹遍布于城区,自古乃兵家征战之地。
  历经数百年的战乱和风剥雨蚀,南阳的旧城垣早已多处坍塌,千疮百孔。修建于明朝的内城护城河与城墙环绕,清朝咸丰年间修建的外城廓南至白河,东到温凉河,西沿梅溪河延伸到小西关一带,内外城布局状若梅花,故又称“梅花城”。1939年4月,日军飞机频繁轰炸南阳城。为便于市民疏散,遂拆除了部分城门和城墙,东、北、南三面已无险可守。
  从27师调往143师,黄樵松率部一直驻防于南阳境内,耳闻目睹,对这座古城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前两年,河南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旱灾,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他闻听防区一带的穷苦人饿极了,为了活命,居然挖岗地的红观音土吃,吃得拉不下来屎,涨肚而死。他也是农家穷苦出身,从小经历过忍饥挨饿的滋味,对遭难的灾民深表同情,在全师上下公开对官兵们说:
  “弟兄们,老百姓是我们的主人,我们是老百姓的仆人。部队肩负着守土安民的责任,现在百姓有难,作为他们的仆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在黄樵松的号召下,全体官兵每人每天节约二两粮食,救济灾民。他自己取消小灶,跟士兵吃一样的饭菜,每月还拿出三分之一的薪水,在南阳近郊师部驻地的石桥村和他妻子的住处方城县赵河村开设两处舍饭场,免费供灾民饭食,南阳老百姓称他为“黄青天”。
  如今大敌当前,孤军守危城,黄樵松身为南阳的城防司令,心急如焚。他心急火燎赶回驻地,即刻在南阳县政府会议室召开作战会议,亲自部署守城防御事宜。
  143师副师长阎尚元、副师长兼师政治部主任韩世俊、冯玉祥先生的二女婿、参谋长谷云明、南阳专员兼抗敌自卫军司令褚怀理、南阳县县长兼抗敌自卫军副司令赵芝庭,以及镇平、内乡、淅川、邓县四县联防办事处主任刘顾三等人,被紧急召来参加军政会议。会上,黄樵松神情严肃地介绍了日军三路大军由北向南凶猛扑来的战况,细说战区下达给本师死守南阳的作战任务后,针对当前敌情,研究制定出对策。首先由褚怀理专员负责,发动政府工作人员沿街包片,做到家家户户无遗漏,于3月19日傍晚以前,动员城内所有平民全部疏散到城外山区地域,免遭战火伤亡。其次是由韩世俊副师长负责、南阳县保安团配合,屯积粮秣弹药,严禁城内粮油物资外运。同时在天主堂医院设立野战医院,抢购储备药品。最后安排赵芝庭县长负责协调南阳县商会,租借自行车72辆,交给谷云明参谋长,由谷参谋长在军中挑选会说宛东方言的官兵装扮成行商,分散到敌占区收集情报。
  是夜,南阳城内蚕桑场143师师部,灯火通明。黄樵松连夜召开各团营、连长会议,指着由参谋长谷云明用红蓝铅笔标绘出来的作战防御图,直接对各团、营下达进入预设阵地命令:
  王子福团长率428团部署城东琉璃桥、七孔桥、紫竹林、地藏寺、以及城外的独山、大盆窑等据点,逐次展开抵抗,借以迟滞敌人的进攻。
  刘云生团长率429团部署城西玄妙观、铁瓦庙、朝山街、南寨门及城外岗王庄、马武冢、卧龙岗等据点,与城东428团遥相呼应。
  配属的两个野炮连8门野炮、山炮分别布置于望仙台和医圣祠,战斗打响后,对日军攻击部队实施炮火延伸打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战防炮连4门反坦克平射炮隐蔽在关帝庙,寻机攻击日军阵前的装甲战车。
  高射机枪排4挺机关炮架设在拱辰台,负责对空袭的敌机拦截打击,保证地面部队的安全。
  谭安和427团剩下的第1营,集结于城内王府山,为师预备队。
  在召开作战会议之前,黄樵松叫来师部副官处长张世发,让他派人到城内的棺材铺,购买一口白木茬棺材,决定效法三国大将庞德,抬棺抗敌寇,誓将南阳变成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与城池共存亡。
  此刻,副官处长张世发带领几名士兵抬着棺材穿街而过,棺材前面草书一行大字:“黄樵松之灵柩”。沿途所到之处,招惹得市民围观,一群青年学生紧随其后,群情激奋的年轻人振臂高呼口号:
  “誓死不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南阳城!”
  “南阳就是台儿庄,143师打胜仗!”
  “向黄师长致敬!向143师全体官兵致敬!”
  在人们的心目中,三国时期的大将军庞德抬棺抗敌,只是《三国演义》里边虚构的故事而已,谁也没有亲眼目睹过。如今眼见守城国军师长抬棺与日寇决一死战,这激动人心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让成百上千的市民自发跟随在棺材后边走,一齐振臂高呼口号,整座南阳城有如开了锅的滚水沸腾起来。
  师部作战会议刚刚结束,黄樵松下令将那口棺材抬进会场,他提笔蘸墨,挥毫亲笔在棺材前挡板上竖写一行醒目大字“黄樵松之灵柩”。
  继而,黄樵松掷笔,抬手指着棺材,冲在场的部下高声说道:“我如果战死,阎副师长接替。阎副师长战死,韩副师长接替。韩副师长战死,谷参谋长接替。各位团长、营长也要这样指定。”
  散会后,黄樵松亲手扶着棺材,让士兵放置在师部防空洞门口。借着手电筒的光亮,他再次挥毫,饱蘸着浓墨,趁兴在防空洞口书写“黄樵松之墓”五个大字,抱定慷慨赴死信念,激励官兵们与日寇决一死战。
  按照黄樵松师长的作战部署,各团随即进入预设阵地,在阵前空地上大量埋设了地雷,并在城门外开挖一道深约丈余的宽沟,阻挡日军坦克的进攻。
  3月19日深夜,日军第12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中将为了便于指挥,秘密将指挥部前移到襄城县城南首山刘家沟一座窑洞内。此时的豫西南已进入梅雨季节,从18日开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个不停,将满目青山洗涤得更加青翠,道路上充满了泥泞,使日军的装甲战车和辎重部队行动迟缓,难以按时到达攻击位置。
  时间延迟到3月22日拂晓,日军第12军司令官下达了对南阳外围中国守军阵地的攻击命令。23日,日军一部突破南召、方城、赊店、源潭、桐河守军防线,迫使国军暂编第36师向南召县山区撤退。同日,日军第115师团与国军第55军激战,55军防线被突破,随即向唐河、新野一带撤退,日军逐次对南阳形成合围。内山英太郎司令官自信地认为,一座区区南阳古城,被他的各路大军包围其中,只需施以猛烈炮火打击,中国军队就会望风而逃,城池唾手可得。日军选择南阳城西北方向的马武塚为突破口,调集重炮和装甲战车轮番轰炸守军阵地,再以步兵集团冲锋,连续攻打了两天,阵前的开阔地带倒下成片尸首,却啃不动143师这块硬骨头。
  3月25日,内山英太郎司令官恼羞成怒,遂投入两个师团的兵力,在战车第3师团和吉武支队的配合下,从四面八方围攻南阳城。日军第110师团由城东的独山一线发起进攻,瞅准守军的制高点,电令师团炮兵狂轰滥炸。国军第428团1营营长张传炯率领2连和师直属工兵连负责防守独山,由于提前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在日军炮击的时候,张传炯命令一线阵地的官兵戴着防毒面具躲入坑道,避免了伤亡。日军只是对独山守军阵地实施轰炸,直到天黑,步兵却没有像以往那样急于进攻。
  入夜,面对防御阵地多处被炮弹炸毁,独山已无险可守,张传炯接到上级命令,带着1营2连和工兵连在阵地上布满地雷,伪装战场后迅速撤退至二线防御阵地。
  当夜21时,日军第87旅团第204大队攻占城东北大盆窑。上户正树大队长令部下捆扎几十个稻草人,套上军服,利用夜暗掩护企图偷渡白河。白河西岸,守军428团3营官兵察觉水里影影绰绰似有人影晃动,遂发射照明弹。刹那间,白河两岸亮如白昼,偷渡的日军暴露在河水里,西岸守军的防御阵地也暴露无遗,随之成为日军大炮和重机枪打击的目标。东岸日军对西岸守军阵地实施火力压制的同时,素以武士道精神著称的士兵一窝蜂跳入湍湍激流中,推着用棉被包裹的稻草人前行,棉被上溅满河水,湿漉漉的遮挡了守军射来的枪弹。日军利用稻草人做挡箭牌,嗷嗷叫往西岸冲锋。守军在3营长杨洪勋的指挥下,冒着炮火拼命阻击,终将偷渡的敌人消灭在河水里。日军接着发动第二轮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守军防御阵地炸毁,眼看据守独山的张传炯营已经回撤,日军占领了独山一线阵地,杨洪勋孤军奋战,渐感不支,主动收缩兵力,撤到二线阵地。
  日军第204大队主力借机抢占渡口,国军白河防线失守。
  战斗进行了两天,日军突入守军放弃的外围阵地,并未攻破南阳城防。此战的目的,日军并非占领一座小城,而是要吃掉国军第五战区的主力,攻陷老河口,进而打开通往重庆的门户。当内山英太郎司令官得到情报,国军第五战区主力部队此刻正沿着公路向西峡口、丹江、汉水一线地区撤退,随即下令,将攻城的主力部队撤出战场,转向白河右岸,越过南阳兵分两路,迂回前进。日军一路自宛北、宛西沿镇平、内乡、西峡口公路全力向西进攻,另一路自宛南向邓县、老河口方向进攻,在攻下邓县和老河口之后,随即以一个旅团的兵力掉头回击南阳,对南阳城形成三面包围。
  日军先后占领了东郊的独山和西郊的卧龙岗国军一线阵地,炮兵居高临下,对南阳城守军工事轮番炮击,城内一片火海,房倒屋塌。设在蚕桑场的143师师部中弹起火,韩世俊副师长的战马被当场炸死,另有多名幕僚卫士伤亡。鉴于指挥所已不安全,夜晚,黄樵松令卫士将那口棺材转移至城南小水门一家酱菜店内,并在楼顶开设指挥所,用望远镜可以俯瞰城区内守军的战况。小水门傍依着由东向西南流淌的白河,黄樵松指着作战地图对幕僚们说道:“这就叫背水一战!”
  3月28日,日军吉武秀人少将第87旅团206大队从西北方向攻击卧龙岗。守军第429团刘云生部2营2连1排负责防御阵地,排长赵新芳就是南阳县人,他不仅熟悉卧龙岗的地形,从小就喜欢听《三国演义》,对神机妙算的军师诸葛亮更是崇敬有加。遥想当年,诸葛先生躬耕于卧龙岗,修身养性,静观天下之变,初出茅庐,辅助刘皇叔取西川成霸业,是何等的大智慧。祭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谈笑间让曹魏大军土崩瓦解。如今,日寇入侵,战火烧到卧龙岗,让一代军事家蒙羞。赵新芳身为本地人,守土抗敌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按照黄樵松师长的命令,他带领弟兄们从一线阵地收缩到二线防御,埋设大量地雷,节节阻击,迟滞日军的进攻,为战区长官部安全转移争取时间。
  日军206大队长日野原松市从正面难以突破守军的阵地,眼看阵前死伤累累,随即调整主攻方向,将一个中队迂回到后岗村西,于午后由3辆坦克在前面开路,突然对守军防御薄弱地方发起猛攻。战至傍晚,日军一部突破守军侧翼阵地,兵逼武侯祠。排长赵新芳见状,急令张排副带一班人掩护,全排后撤至武侯祠内,准备与日军最后一搏。
  张排副完成掩护任务,被敌人缠住,撤退不及,遭日军枪弹袭击,战死沙场。
  3月29日上午,日野原松市大队长见武侯祠里无动静,派1个小队进入祠内搜索。赵新芳排长将1挺重机枪、2挺轻机枪和弹药集中在鼓楼上,等这股敌人走近了,一起开火。一时间,轻重机枪和手榴弹从上边搂头盖顶倾泻而来,打得日军猝不及防,伤亡殆尽。
  日野原松市目睹鼓楼下死尸堆积,变成了屠宰场,不由得大怒,拔出指挥刀嚎叫炮火支援,意欲将武侯祠夷为平地。
  赵新芳率弟兄们冒着炮火退入祠内,堵死山门,依托高墙和房屋作掩体,不断杀伤日军。日军在卧龙岗1排阵地上横尸300多具,早已打红了眼,增兵将赵新芳残部团团围住,逼至宁远楼顶,集速发射炮弹轰炸,将这座古建筑的圆木大梁和立柱炸断,赵新芳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
  战至最后,赵新芳和手下的1排弟兄全部阵亡,血洒卧龙岗。
  当晚,日军放火焚烧武侯祠,一代名相诸葛先生躬耕地遭到空前浩劫。
  位于南阳城西北部的马武塚,史书记载为汉代 “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武大将军陵墓。坊间传说,这位骁勇善战的大将军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故有“二十八宿保刘秀,保得刘秀坐洛阳”之演义。1700多年之后,面对日寇的入侵,神勇的马武大将军虽长眠于地下,其杀敌报国的精神犹在,激励着国军将士奋勇抗敌。
  3月29日凌晨,日军第115师团步兵617大队从三里河出发,在大队长山内昌彦少佐的率领下,向守军429团阵地猛攻。
  国军1营2连1排长刘国旺也是南阳县人,带领全排40名弟兄坚守阵地,连续打退敌人四次进攻,自身伤亡过半。眼看防御工事被敌人炮火轰炸的残缺不全,日军的人海战术仍在继续,剩下的10几名弟兄防不胜防,阵地危如累卵。情急中,刘国旺排长抓起电话,大声向团长刘云生请求支援。
  此刻,惨烈的战斗打成胶着状态,429团的防线早已顾此失彼,刘云生手中仅剩下的一个连预备队也顶上去了,手中无兵可派。于是,刘云生将电话直接打进师部向参谋长谷云明告急。
  黄樵松满脸灰土,一把拽过电话,让刘云生接通马武塚阵地,对着听筒大声呼喊:“刘排长,我的好兄弟。你听清楚了,我是你们的师长黄樵松,援兵马上就到!”
  黄樵松撂下电话,高扬起满是泥土和汗水的黝黑面孔,长呼出一口气,不由得想起大别山小界岭战斗,第30师官兵受日军毒气弹袭击失去了战斗力,张金照师长紧急请求后撤,孙连仲总司令命令道:“就是剩下你最后一个人,你也要站在一线。”危急关头,像这样冷酷无情的军令,军长冯安邦冲他下过,他也冲坚守阵地死战不退的158团团长孙国祯下过,甚至还将一面国旗作为“革命金棺”派人送上雅雀尖阵地。想到此,黄樵松伏案疾书,凭借记忆,在一张纸上草写下老朋友臧克家为他创作的诗句:
  “军令: 有阵地,有你!阵地陷落,你要死。锦绣的国旗一面,这是军人最光荣的金棺。黄樵松即书”。
  黄樵松掷笔,落泪。继而大声呼喊卫兵。
  贴身侍卫贾相臣闻声而入,接过师长写给刘国旺的信,转身疾步消失在硝烟里。
  20岁的贾相臣原系南阳方城县赵河镇白营村人,6岁时曾遭土匪绑票,力逼其家人拿出大洋和烟土赎身,幸遇国军剿匪部队营救,才逃过一劫。1942年,中原大旱,颗粒无收,17岁的贾相臣为逃活命,经黄樵松的妻子王怡芳介绍,投军到143师,成为黄樵松的贴身侍卫,忠诚可靠。
  贾相臣一路狂奔,气喘吁吁冲上马武塚阵地。刘国旺接过师长的命令,展开一看,知道为国尽忠的时刻到了,抹一把满脸血污,冲阵地上大吼一声:
  “弟兄们,师长与南阳城共存亡,我们与马武冢共存亡!”
  日军久攻不下马武塚阵地,便使出惯用伎俩,调生化部队上来发射毒气弹,以此摧毁国军的战斗力。
  顷刻间,一团团黄色烟雾笼罩了马武塚。日军戴着防毒面具冲向国军死守的阵地,刘国旺和几个尚且能动的弟兄紧握手榴弹,从高坡上一齐滚入敌阵,随着一声轰隆隆连环爆炸,1排的弟兄与日军同归于尽。
  黄樵松闻报,再次奋笔疾书,含悲草就几句诗,告慰阵前死难弟兄:
  战士冲敌群,自戕敌开花。
  壮烈恸神泣,怡墅泪滔滔。
  誓杀小倭寇,浩荡慰英魂。
  3月29日下午,日军617大队以伤亡惨重的代价夺取国军坚守的马武塚阵地后,山内昌彦少佐未及喘息,当即挥师玄妙观,一鼓作气向守军阵地发起攻击。
  玄妙观地处南阳城西北隅的梅溪河畔,历史上亦称“元妙观”,其前身为东汉时期的老君堂,与北京的白云观、西安的八仙庵、山东的长青观齐名,并称为中国道教四大丛林。
  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之下,一向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家及其玄妙观,亦未能幸免于战火。
  国军429团排长朱占鳌带领全排60多名弟兄坚守玄妙观,他与战死卧龙岗的赵新芳和马武塚殉国的刘国旺都是南阳县人,有着共同的保家卫国坚强信念。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朱占鳌率领众弟兄拼死抵抗,厮杀半天,仍死战不后退半步。
  眼见玄妙观阵地危急,黄樵松头戴钢盔,拎起一支冲锋枪冲出指挥所,带着卫士和万祥冒着随处爆炸的炮火赶往前沿阵地。小身薄量的黄樵松行动敏捷,健步如飞,穿梭在炮弹爆炸的烟幕中。他刚拐进王府山夹道,一发炮弹迎面呼啸而来,军人的第一反应让他迅速匍匐在地,双手紧紧护住头部。身后的卫士和万祥见师长有危险,纵身跳起趴在黄樵松身上。耳听一声巨响,就地爆炸的炮弹炸得土石乱飞,和万祥以血肉之躯保护了自己的长官。
  黄樵松从地上爬起来,抖落浑身碎石块,发现卫士和万祥已被一块飞来的大石头砸中后背,这个忠诚的南阳汉子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黄樵松忍痛将和万祥的遗体放下,弯腰抓起卫士的冲锋枪,旋风一般向打得最惨烈的玄妙观冲去。
  眼见师长拼命,参谋长谷云明、副师长阎尚元和政治部主任韩世俊,随后也一个个冲出指挥所,操枪赶往前沿阵地督战。
  守卫在玄妙观的弟兄咋见师长冲上阵地,双手握着冲锋枪一齐开火,将喷火的枪弹射向敌人,朱占鳌高喊一声:“弟兄们,师长来啦!”随即扑上去夺下黄樵松手中的冲锋枪,将他拉进战壕里。
  黄樵松就地捡起半截被炸断的枪托,另一只手掂着士兵盛饭的搪瓷盆敲打起来,他在战壕里来回跑着,一边敲打瓷盆一边高声呼喊:“弟兄们,打!打!打!狠狠地打!”
  台儿庄血战最危急关头,黄樵松就是这样将27师歌曲队拉到前沿阵地的,那种鼓乐齐鸣的喧嚣,不亚于古战场上两军对垒的气势,足令厮杀的士兵们热血沸腾。
  果然,有师长亲自督阵,朱占鳌和众弟兄个个奋勇,以一当十,喊杀着冲入敌阵,一鼓作气将丢失的阵地重新夺了回来。
  待弟兄们巩固了既得阵地,黄樵松才长舒一口气,转身赶赴北关战场。
  日军对玄妙观国军阵地接连发动4次进攻,凌厉的炮火几乎将前沿战壕犁耙了一遍。朱占鳌带着弟兄们被迫退入观内,日军蜂拥而至,一场短兵相接,厮杀得鬼哭狼嚎,血溅玄妙观。
  143师也是西北军的老班底,官兵随身都携带着一把大刀,平时训练的无极刀术,系国学武术中凝聚的精华,攻守兼备,刀刀致命。当年宋哲元将军曾率领西北军第29军驰骋于长城喜峰口,士兵用大刀砍杀日寇500百人头。今日朱占鳌与众弟兄操刀在手,背靠背腾挪闪躲,左劈右砍,将涌入玄妙观的敌人赶出山门。
  山内昌彦少佐恼羞成怒,再次组织进攻,在204大队的增援下,从东边突入玄妙观。朱占鳌排弹尽粮绝,全部战死。
  黄樵松闻悉玄妙观失守,挥拳砸在桌子上,心痛不已。
  激战数日,南阳城仍在守军控制中。第五战区长官部转来蒋介石签发的嘉奖令:
  “黄樵松师长,喋血抗敌,忠勇用命,着即传令嘉奖”。
  30日拂晓,日军第204、206、617、386大队扫清国军外围阵地,成攻击队形逼近南阳城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炮火突袭,日军第386大队在5辆坦克的引导下,开始攻击朝山街。守军李德明排长带着赵万国和葛子明的两个班,凭借残垣断壁阻击敌人。巷战中,李排长和两个班的士兵全部遇难,仅剩下身负重伤的班长葛子明。日军冲入阵地,举枪刺向无力反抗的葛子明,在他身上连扎6刀,逼迫他带路。葛子明挣扎着站起来,一瘸一拐地向前走去,直接将这股日军引向守军的雷区,随着一阵连环爆炸,与敌人同归于尽。
  3月30日下午,黄樵松再次接到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汝明转达蒋介石的电令:
  “143师已完成牵制、阻击日军的任务,现敌人分别西犯和南犯,南阳城已无死守必要,着令该师迅速撤出城垣”。
  黄樵松当即召开团、营长会议,紧急布置撤退任务。他令428团团长王子福从张传炯的1营和杨传勋的3营各抽调一个加强连,1营负责据守北门以西城垣阵地,3营据守北门以东城垣阵地,掩护全师撤退。同时命令师预备队的427团1营,在朝山街和小西关一线佯攻,给日军造成一种死守城池的假象。待各部完成掩护任务后,相机脱离战场,到预定集合地点唐河县源潭镇归队。突围部队分为两个梯队,黄樵松亲率428团和师部以及直属队人员为第一梯队,429团和427团1营一部为第二梯队。具体部署为:
  第428团向北、第429团向南、师直属部队和427团1营向东,突围时集中火力猛打猛冲,向预定地域会合。
  午夜,部队开始突围。黄樵松临离开师指挥所时,凝视着那口伴随他10多天的棺材,原以为孤军守城,此番恶战,在劫难逃,自己会像老长官冯安邦、张自忠将军那样,抱定必死决心,为祖国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却未料到能够全身而退。他百感交集,挥毫在“黄樵松之灵柩”旁边题写一首打油诗:
  苦战十昼夜,南阳成废墟。
  始将好头颅,留待最后掷。
  黄樵松回望着硝烟四起的南阳城,到处是断壁残垣,惨不忍睹。想起连日来喋血卧龙岗、马武塚、玄妙观的弟兄,以及为了掩护部队突围仍然坚守阵地的官兵,他不禁触景生情,随口吟出:
  大军被迫去,孤师守宛城。
  倭寇倾巢犯,血战马武冢。
  撤退途中,各部相互策应,终于突出重围。待伤亡过半的427团1营脱离战斗跟上来,全师仅剩下700人。
  时至初春,乍暖还寒。黄樵松与官兵们身穿棉衣,徒步跳进冰冷的白河,涉水而去。与数百倍于己的日军苦战多日,部队虽然伤亡惨重,全师官兵却不打折扣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他心间并无颓废情绪,军中儒将的乐观精神,让他即兴赋诗一首:
  别矣南阳城,回顾复回顾。
  红杏暗送香,白水牵衣诉。
  待到胜利日,再望诸葛庐。
  可惜,负责断后的428团1营和3营的两个加强连,被日军紧紧咬住难以脱身,激战一昼夜,随着天明南阳城池被日军攻破,官兵们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以大义赴死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谱写下一曲浩然壮歌!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军民坚持14年的艰苦抗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泪水欢歌,祭奠英烈。
  同年11月,国军143师429团团长刘云生、副团长何畏率部重返南阳,凭吊战场,搜寻忠骨掩埋处,感慨万端。遂由刘云生团长执笔,撰写《陆军第68军第143师429团保卫南阳战役阵亡官兵纪念碑》碑文,在武侯祠山门前仙人桥南侧竖立。其碑文如下:
  春秋时,齐人侵鲁,鲁僮汪踦应战死,国人葬之,不以殇待。孔子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勿殇也。为国捐生者,自古重视之。夫齐鲁之战,仅属边患,若日寇之侵略南阳,则已深入我国腹地。我军官兵之抗战,以卵石之势,冒炮火之毒,壮烈情绪十倍于齐鲁之战矣!当时但知尽抗战天职,皆能视死若归。今则日寇势绌力竭,已作降俘,而我军死士,亦已不可复生。然英魂灵气,实不没于天地间。则收敛遗骸,招魂营葬,固后死者之责也。民国三十四年春,日寇已在粤贵间受挫,乃作孤注之掷,逞其渗透战术之奢望,以南阳为豫南名城,当陕鄂孔道,企图由宛西出武关,窥汉中,胁我西安,悉力并师围攻南阳。时,一四三师奉命坚守,以四二九团布防城西南方,据靳家岗、马武冢、卧龙岗、元妙观、尚志学校各点为阵地。三月二十四日以后,日军以飞机掩护其多数之坦克、战车、机枪、重炮各队,倾力分犯。我官兵以一当百,浴血苦守,毙敌累累。卒以众寡悬殊,被其突入。而马武冢④、卧龙岗、元妙观三阵地守军排长刘国旺,赵新芳,朱占鳌,均以所余十数人歼敌盈千,卒至弹尽粮绝,全部殉国。当就难前一时,尚以电话报战况谓云曰:死矣!望团长保重,与寇周旋到底!此景此情,永永难忘。抚今追昔,感奋涕零。念南阳战役为抗战中最后战史,殉难官兵取义成仁,固虽死犹生,且优恤身后,厚待其家属,国府自有成例,然云生眷恋袍泽,萦绕梦寐,爰依古礼遗意,为营葬地,并将战役经过勒诸贞珉,以垂不朽。区区之忱,非仅告慰泉壤,亦使后之人知此次战役谒敌进展,俾不能迳窥陕鄂,本团阵亡各官兵与有力为。庶以备编纂战史者有所采摭,不致诖遗云。
  陆军68军143师429团团长刘云生率各营连官佐挥泪撰文
  政治指导员副团长何畏监修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榖旦 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1941年日军悍然发动了珍珠港事件,继而攻占了南洋许多国家,美英等国被迫对日宣战,日军最高指挥紧急部署,重庆成为觊觎目标,日军一路向南直扑南阳,企图把它变成占领重庆的基地。南阳历来是兵家征战之地,守住它就是守住了中国西大门。国军第二集团军召开紧急会议,黄樵松临危受命死守南阳城,他率部疏散百姓,布置岗哨,埋设地雷,开挖壕沟,储备粮食,购买弹药,做好战斗准备。他效法三国大将庞德,抬棺抗击日寇,写有“黄樵松之灵柩”的棺材极大的鼓舞了战斗士气。一场恶战即将开始。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