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三章(十二)

作者: 湍溪飞瀑 点击:353 发表:2022-11-21 12:31:54 闪星:3

  十二

  时间到了一九五八年的春天,上级对农业水利化抓得很紧,村里开始用最近打出的土井灌溉。可是,有很多村社的土井不但没有多少水,而且上午浇上的水,下午就呈现出一片白色,当时就产生盐碱现象。社员们对这种浇灌开始了反感,大家都议论纷纷:“要是把地都浇成这个样子,以后这地还怎么种啊!”大家只是议论,可没人理会这事。

  为了全部实现“旱田变水田”的计划,又采取了新的建构方式,在农田里增加了更深一些的土井,还修筑了无数的水渠,这样总算是完成了旱田变水田的“形式”。

  张择儒他们在高家屯试验田幸好有书记、社长及生产队长宋金宝的保护,在“打井修渠”的时候,用的地块及距离,都没有受到影响,张择儒他们的品种改良工作还能继续进行。

  不知不觉又一个麦收到来了,张择儒和小刘他们经过嫁接改良的新品种,在二人的细心管理下长势喜人,在收割的时候,终于有了一个满意的结果。

  在同等土质和同等条件的情况下,比其他品种增产了百分之三十。还有那经过挑选后种植的品种,生长情况也明显发生了改变,不但成熟期达到了基本相同,比原来的产量也有所提高。这让大家非常高兴。张择儒马上回到县里,准备向王局长及县委领导,汇报这一令人兴奋的事情。

  可是谁知道,县里正在召开一个重要会议。根据中央文件指示,为了早日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要高举三面红旗,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大干苦干拼命干,共产主义早实现”。从此,“大跃进”的形式拉开了序幕。

  经过各级干部的努力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立了人民公社。基本方式,就是由原来的一个村为单位的高级社,变成一个乡或者几个乡为单位,成立一个大社,即“人民公社”。原来的村社改名为生产大队,下设小队,取消乡政府和村合作社的编制。

  这是一项繁琐而又艰巨的任务,因为人事变动,干部调整,都需要尽快完成。县里领导们不分昼夜地进行开会、研究、讨论,忙得不可开交。

  在人民公社成立以后,为了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又进行了一项新的革命工作,成立了集体食堂。所有社员不分男女老少,不用拿钱和粮票,一律都到集体食堂吃饭。

  从各方面看,全国形势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让张择儒这个专心致意搞科技的知识分子摸不着头脑,就是有些干部也是不知所措。

  大概是因为形势的需要,人们在干活时都急急火火的。本来也是吗,麦收后没几天就落了透雨。这是一个播种的好时机,各大小队长都亲自带领社员们抢播。农民们都知道秋作物,种的晚熟晚,越晚越减产。还有一句谚语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所以农民们在这方面非常急迫。

  大跃进的风浪,一浪高过一浪。墙上的大字标语几天一刷新。前几天写的是粮食亩产达千斤,过两天就写成了超“万”斤,又过了两天就成誓必突破“双万”斤了。形势日趋紧迫,地里处处都有打井挖渠的,到处人头攒动,遍地红旗飘扬。

  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刘县长和王局长他们对农业技术方面还是很重视的,为了让张择儒他们搞好本职工作,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没有让张择儒和小刘离开岗位。

  这一日张择儒和小刘二人骑着自行车去高家屯大队查看试验田,看经过选种的玉米长势如何。当他们走至快到老桥公社的时候,看到有人正用耕犁毁掉长得已经有半米多高得玉米。张择儒感到很不解,急忙过去询问,只听农民们说:“这是上级指示,把这些低产量的玉米毁掉,改种高产量的山芋。”张刘二人听后非常惊奇。他们立即去找原乡长现在已是公社主任的李明义同志。李主任知道了他们的来意后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上级强调高产数量,明确表示山芋的产量比玉米高得多,所以要求改种山芋”。

  张择儒有些着急地说:“只要求单产数量,那玉米和山芋的质量相同吗?再说季节是不等人的,已经到这时候了,种什么也不会高产了呀。”李主任无奈地说:“形势所迫没有办法,这里有县里派来的工作组督促着,规定好每个大队,必须要达到种植山芋的亩数,完不成亩数就得受处分,所以只能毁掉玉米改种山芋”。

  张刘二人默默地离开老桥,来到高家屯。他们先去了试验田,察看了经过选种后种植的玉米,长势还不错,然后他们来到村子里。多日没来,村里变了很多。原来的高社长,现在是大队长了,生产队长宋金宝也成了小队长。他们几个见了面,说起了毁掉玉米种山芋的事。高有才说:“我们大队也毁掉不少,这没办法啊,也是逼得。现在强调的是数量,谁还顾得上质量。”谈了一会别的事。张择儒说去看看宋大爷。高树林说:“这一回就不要在满仓叔家吃饭了,现在咱们食堂里有的是饭,随便吃,一会来啊”。

  多日不见还挺想念的,张择儒见了宋大爷和大娘就像久别重逢的父子一样,亲热得很。他问这问那,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后来说到天昊,宋大爷告诉他,孙子已经在老桥“完小”(五、六两个年级的小学)念书了。大娘说:“哎,现在孩子上学真不容易,上学得经常拿着镰刀给学校里割草干活,有时还拿着锄头铁锨什么的,说是响应大跃进的号召,支援农业生产,去给队里干农活。你说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能干得了什么呀!”宋大爷说:“孩子们光这么干活,还有工夫上课学习吗?”小刘随口说:“各行各业都在表现大跃进的形势呗。”

  食堂的钟声响了,社员们吃饭的时候到了。宋大娘提上篮子,盛上碗筷,还有自己腌制的咸菜。大爷对张择儒他们说走吧,咱们吃饭去。张刘二人跟着大爷大娘往食堂走去。食堂设在村中间两个大院子里,一个院子吃饭,一个院子里做饭。宋大爷说:“这两个院子原来都是有人住的,这里成立食堂就都让他们搬到别处去了。”几个人来到东边大院子里。这个院子是专用来吃饭的,北房有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但还是盛不下那么多人,就在院子里又搭建了一个大蓆棚。宋大爷和大娘领着张刘二人往自家饭桌前走去。

  这时大队长高树林来了,他高声喊:“老张,到伙房那边去吃吧,有才他们都在那边。”张择儒说:“这儿不是一样吗?”高大队长说:“饭是一样的,干部们在一块吃是为了商量点事还方便。你们就和我们一块吃去吧。”张择儒说:“也好。”于是就和小刘随高大队长一起去了西边大伙房的院子。

  这个院子的东西两厢房是灶房和仓库,三间北房是事务长办公室,以及干部们吃饭的地方。高大队长领着张择儒和小刘来到北屋。高书记及各小队的干部们都在。张择儒两年了常来高家屯,这些人们都认识,尤其是宋金宝。不大一会,炊事员送上饭来。一篮子窝窝头,一盆炒豆角(这是干部的专供),还有一桶稀饭。饭来了,大家都自己动手拿碗盛饭。一边吃饭,书记高有才一边以开会的方式说起来:“现在形势非常紧张,大家都得提起精神来!上级的指示是现在各项工作都得像卫星上天一样,我们必须要一天上一个卫星,哪一个单位或个人要是落了后,就得受处分。”有一个小队长说:“这种地和放卫星有什么关系呢?”大队长高树林说:“这卫星和种地,嗯……我也说不清。”高书记说:“按我的理解就是,各项工作每天要有一个新的突破。说白了就是在大跃进的基础上,再大大的跃进……”

  吃完了饭,大家都分头工作去了。张择儒他们也回到宋大爷家和老人们告辞,老人们依依不舍地目送他们去了其他公社大队的路。

  张择儒的工作单位在县政府农业局,吃饭就在政府大院的集体食堂。欧阳兰所在的学校当然也成立了集体食堂,所有的师生和员工都在学校吃饭。小兰已经是五年级学生了,她也在学校食堂吃饭。

  因为县里的领导们整天忙的应接不暇,就连想见王局长一面都很难。张择儒看到满街的墙壁上都写满了大字标语,还有的配着图画。中心意义除了高举三面红旗,让卫星上天等口号以外,又增加了大炼钢铁的标语。而且大街上还有一队一队的小学生们正在游行并喊着:“大炼钢铁,全民炼钢,让钢铁元帅升帐”等口号。他看到这些标语和听到这些口号时,觉得很奇怪,因为他学的专业是农业技术,对钢铁专业一点也不懂。他只知道炼钢是在钢厂的大高炉里炼钢。怎么会在农村炼钢呢?而且是全民性的,觉得有些不解。他信步走在县城的大街上,满腹疑惑地看着发生的这一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三章(十二)节交代了张择儒被打成“右派”的时代背景和人文因素。张择儒和小刘他们经过嫁接改良的新品种,终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于是张择儒马上回到县里,正准备向王局长及县委领导,汇报这一令人兴奋的事情之时,正当他梦想借着这一好事的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之时,恰好赶上了全国政治形势风云突变,祸从天降。这种巨大变化,不但让张择儒这个专心致志一心搞科技的知识分子摸不着头脑,就是有些干部也茫然,不知所措。“大跃进”的风暴席卷全国,更是严重的影响了张择儒他们的科技工作。紧迫的“大跃进”形势,不仅殃及到张择儒的研究优良品种,而且直接波及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有甚者竟然还要再搞跃进,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尤其是竟然还重点连老百姓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也列入跃进之中。文末提到的“大炼钢铁,全民炼钢,让钢铁元帅升帐”的问题让张择儒陷入迷茫,大惑不解。难道是说对于这个问题的“较真”让他大祸临头了吗?还是另有其端倪呢?张择儒满腹疑惑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真的不知道自己应该何去何从了?那么究竟他的哪些有损“大跃进”的行为致使他被打成“右派”呢?倾情推荐阅读赏析!欢迎文友跟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