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四章 初中前后 3—4节

作者: 谢瑞和 点击:429 发表:2022-07-27 10:04:01 闪星:11

  14.3 人民战争打麻雀

  1958年4月下旬的一天,据说是全县总动员,打一天麻雀歼灭战。头天的晚上,农业合作社就召开了战斗动员大会,社长掏出4月2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的醒目标题是《首都人民除四害战斗一大胜利 三天歼灭麻雀四十万只》。他放开嗓门念了起来:

  ……从19日至21日……首都全城沸腾,由三百多万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战士和居民组成的剿雀大军连日向麻雀猛攻猛打……中国科学院有两千多科学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战斗。鸟类学家郑作新一面指挥一面轰赶。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等今天早晨不到五点就带着“武器”进入了“战区”。……据北京市围剿麻雀总指挥部的统计,三天中消灭四十万零一千一百六十只麻雀,每只麻雀连吃带糟蹋的粮食每年按五斤计算,就可以节省粮食二百万零五千八百斤。又按每年每对麻雀繁殖十五只计算,又可节省了一千五百零四万三千五百斤粮食。把这些粮食加起来,可以供五万六千八百三十一人一年食用(按每人一年吃三百斤粮食计算)……

  念完以后,他激动地说:“同志们,党中央和人民政府早就提出了消灭苍蝇、蚊子、老鼠与麻雀的号召,可是我们的行动很缓慢。现在首都带了头,全国要紧跟,掀起消灭四害运动的高潮。”

  会上对第二天的活动作了周密的布置。会后各家各户的老老少少都自觉行动起来,连夜准备参战的器具。

  当时的乡里人对麻雀恨之入骨,只知道它们干尽了坏事。每当庄稼成熟时,成百上千的麻雀往往抢先一步,开怀饱食,个别地方会让主人颗粒无收。晒谷场上晾晒谷物时,成群结队的麻雀也会不失时机地作最后一博。地里播了种,麻雀与其它鸟儿有时也会捣乱,嘴刁爪扒,掀开薄薄的那层草木灰或者盖土,将种子吞掉,令人咬牙切齿。

  农民不得不煞费苦心,挖空心思加以防范,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塑造“守护神”。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随处可见头顶破草帽、手持干树枝的稻草人。这种招术是否真的见效,恐怕谁也不知道。

  偶尔可以见到麻雀之类的小鸟站在破草帽上活蹦乱跳,还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似乎它已经识破了人们的诡计,正在喋喋不休地告慰同伴们:“喂!这是假的,快过来。”

  同老鼠相比,麻雀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人们无计可施。乘着“破旧立新”这股强劲的东风,驱使敢想敢干的国人将“人民战争”的历史经验移植到平日里只能望而生叹的麻雀身上。

  第二天早饭后,大伙静静地等候远处传来的三声土炮响,那是全乡同步,全县统一的行动信号。生产队闻队长一声号令,全队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各尽所能,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民战争”打响了。

  除了令鸟儿四散飞逃的鞭炮外,还有惊天响地的土炮。这种炮身酷似爆破筒,前端的三个炮膛成品字形排列,方言称“三眼铳”。是我国明朝使用的一种射杀武器,流行至近代民间用于放礼炮。

  土炮手往炮膛里筑进火药、砖头与砂石混合物后,点燃仅约一寸长的引爆火药线,趁着引线火星四溅,“刺刺”作响的瞬间,双手将炮筒高高举起。刹那间,炮筒大幅震动,一柱火星升起,浓烟尘土飞射上空,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足可响遍数里。土炮没有任何安全措施,时有炮筒本身炸裂导致炮手伤残的险情。

  成人们奔向山上各自的岗位,闻队长带几个人敲锣;还有几个民兵打鼓;妇女队长领着各家主妇在半山腰掀起破布烂衫,摇旗呐喊;老人领着孩子们在屋前屋后敲打破烂的容器与锈斑累累的破铁锅。总而言之,万众一条心,要使尽千方百计,不给麻雀落脚栖息之地,将其逼上绝路。

  对于贫穷落后而又一年劳累到头的山里人来说,一辈子也难得有这么一次全体老少都能参与的带有娱乐气息的活动,不仅挣到了一天的工分,而且还有其乐无穷的享受。民兵班长不知是从别处学来的,还真是他自己创作的,一边放炮,一边大喊:

  四面楚歌全是兵,

  东南西北到处奔,

  急得雀爸没了睛(精),

  吓得雀妈断了筋(经)。

  真是一呼百应,小孩和大人都跟着附和起来,小孩有小孩的理解,大人有大人的发挥。

  大地上辟辟啪啪的鞭炮声、不三不四的各类乐器声、五花八门的破铜烂铁击打声、乱七八糟的狂呼吆喝声交集在一起,震耳欲聋,此起彼伏,不停地在空中回荡。还有彩旗破布的摇晃,形成了声势浩荡的天罗地网,营造了“麻雀过坡,人人喊打”的悲烈壮景。惊恐万状的飞鸟一时间无处落脚,不得已在半空中来回盘旋、发出哭泣般的哀叫。一些疲惫不堪的幼小麻雀走投无路,时而堕落地面,即使没有摔死,也会立即被擒。

  我带着弟弟妹妹玩纸炮,在当时那是最高档的一次性儿童玩具,能爆破发声,安全、经济与实用。炮丸是薄薄的,圆圆的一小点火药,粘附在两张牛皮纸中间,点阵式分布,间距约莫十毫米,很像现在的药丸包装,一张炮纸上可含上百粒。

  撕下一粒放在石头上,用铁锤猛力一砸即爆炸。能听到一声响亮的鞭炮音,但不震耳;能见到一小团黑烟,但没有明显的火光;能闻到淡淡的火药气味,但不会呛人。更高层次的玩法是当作自制木头手枪的子弹,枪栓一拉,橡皮筋释放,让其在两块铁皮的撞击下炸响。

  尽管一角钱可以买好几张炮纸,但山里伢崽还是玩不起。我们玩的那半张,还是一位同学送我的,那可是感之不尽的大礼啊。

  小学生们上窜下跳,在山腰间来回奔波,有的玩纸炮,有的敲击手里的破锅铁,有的吹着自制的哨子,有的还带着一只小弹弓。我们从未见过如此热闹非凡、群情激昂的场面,而且还能与大人们一块同乐,感受从未有过的狂欢。

  面对麻雀的空中优势,“战无不胜”的人们也无法赢过它。农村,毕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哪里都有麻雀的藏身之地,整整一天的功夫,人们筋疲力尽,可是战绩平平,只有少量的幼雀成了牺牲品。

  持续了多年的“除四害”运动,对于麻雀而言,真正造成一定威胁效果的也就只有这么短暂的一天,不过天上所有的飞鸟一块受到了惊吓与牵连。

  这类全民行动已经将大众推到了狂热的路口,下半年接踵迎来的“大跃进”就成为不难理解的自发参与了。

  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渐进的,那时候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麻雀也是错划的“右派”。每年的粮食丰收,居然还有麻雀捕食害虫的那份默默无闻的贡献,麻雀只是来分享本该属于他们的那一丁丁点,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才能为来年的丰收再作奉献。

  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今天的认识去偏激地批评那时的全民打麻雀。

  42年之后的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麻雀被收录其内,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规定的一般陆生保护动物,也就象征着人民政府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为麻雀彻底“平反”。

  不受欢迎的还有乌鸦,有时候它在夜里故意作弄人,发出刺耳的尖叫,划破寂静的长空,将人们从甜美的睡梦中惊醒。小时候,家乡的大人们都视乌鸦为不祥之物,设法捅掉它们的窝,杀死它们的孩子,让它们无处藏身。

  有研究结果表明,乌鸦对垂死危难病人身上腐败的有机物异味特别敏感,它是向人们告警的友好信使,然而没被知识有限的人类接受与理解,反而稼祸于乌鸦……

  “四害”中还有令人咬牙切齿的苍蝇与蚊子,灭了几十年也没有灭净,仍然活得自由自在,照旧满天飞。即使在卫生环境很好的城市里,苍蝇照常有,蚊子也不少。

  人类可以将自己分成好人与坏人,朋友与敌人,但人类不可以只从自身狭隘的利益出发,将动物简单地分成“益”与“害”两类,提出保护有益的,消灭有害的。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出发,益与害就有些鱼目混珠了。苍蝇、蚊子与老鼠对人体健康有害,如果将它们灭绝了,那么以它们为食物的那些鱼、鸟、兽类与昆虫就不能生存,食物链会遭受连锁的破坏,动物会被饿死一大串,最终必然危及人类自己。

  为了人类的健康,普及科学知识,指出某类动物对人们生活可能造成的危害,是完全必要的,在局部范围内实施捕杀也是顺理成章的。然而提出“消灭”的最终目标,那就违背了大自然的生态发展规律。我想那时提议“消灭四害”的专家或者学者,本身也会知道办不到,但出于当时社会活动的需要,或者达到增强宣传效果之目的,才作为一种响亮的口号提出来,因而现在也就无可厚非了。


  14.4 挑卖柴火聚学费

  尽管大伙都知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个传统理念,但总认为那是专属于城里人和富户人家的事。山沟里的孩子想上中学简直是白日做梦。原因不言而喻,一个学期的花费,至少也得三、四十元,其中最大的开销是寄宿伙食费。对于用鸡蛋换盐而勒紧裤带过日子的农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鉴于我的学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有把握考上初中,能给家人脸上添光加彩,父母才准我报名参加了中考,他俩明明知道没有实力送儿子上学,但是能向外表露一下子女的实力,同时也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侥幸心理。

  1958年夏季,高小第26班近50个同学,大部分放弃了报考初中的权力,应考的少数考生中,最终只有3个人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与我同桌的那个小女生考上二中,我和一个姓张的女同学考上三中,遗憾的是那位女同学不知何故而最终未入学。

  湘乡县城里有县第一中学、县第二中学、县第四中学与东山学校4所中学。县第三中学位于县城外约七里的泉塘农村,学费最低,仅仅如此,我只能填考县三中。

  县三中创办于1926年,最初是一所私立女子职业学校,1943年扩改为初级中学。解放后再扩建,而且从1958年开始和县二中一块增设高中部,跻身全县仅有的三所完全中学之列。

  车到山前必有路,穷人想出了穷办法,使得当时的中学生分解成三个群体。除了住校“寄宿生”与家居学校附近的“走读生”之外,还有极少量乡里的特困生,在学校周边找个好心的人家“借住”,自己备锅碗、扛柴火、挑大米、担蔬菜,自行烧煮。那就只需交一点学杂费,曰之上“假通学”,意为假的走读生。

  初级农业合作社已升格为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天天强调共同富裕,一家人挣的工分再多也富不上天天吃鱼肉,工分再少也穷不至时常饿肚皮。父亲母亲还在壮年,能够承担一家人平淡的生计,不强求13岁的孩子过早当劳力。

  我家世世代代贫苦,父母哪会没有改变命运的期盼,面对已经拿到升学通知书的大儿子,他俩还是有所触动,反复商量,终于决定让儿子试一试租屋自煮的假通学。

  俗话说“靠山吃山”,山里人穷得叮当响,但只要勤快,柴火倒是烧不完,到县城卖干柴是冲里人的一招好戏,只可惜农活太多,平常腾不出时间。

  眼前要筹集学费,紧要的农活干完后,父亲不得已挑柴进县城。他还让我跟着一块去,他挑一百多斤,我挑一丁点,只是打个伴,更要让我学着怎么同外界打交道。

  干枯的柴火左右两大捆,几乎淹没了父亲,想要柴火的买主老远就会打招呼,大声呼喊:“喂!同志,你的柴怎么卖?” 回答是伍毛钱一百斤。

  “好吧!挑过来,让我看看。”挑到主人的面前,主人掀开柴垛细细地检查,搜索里面是否隐藏了近日才砍的湿柴。父亲说:“同志,您一万个放心吧,这些全都是半年前砍的枯柴,我不会做那种缺德的坏事。”

  主人验收完毕,拿出黑里透亮的木质杆秤。父亲弯下腰,扁担穿过麻绳制作的秤毫,让铁质的秤钩勾住柴火。父亲伸直腰后,还要踮起脚,这捆柴就悬空了。主人小心翼翼地在秤杆上挪动秤砣的位置,使秤杆基本保持水平状态,但让尾部微微抬起,然后用手指掐住秤砣绳。父亲这才放下担子,和主人一块数着秤杆上闪闪发亮的秤星:

  “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啊,七十八斤。”

  父亲转过身,配合主人再称另一捆,接着又称我挑的两小捆。父子两人的加在一起,买主给了九角钱,两人乐滋滋往回赶。

  街上有几个孩子手里抓着短棒,边嚼边吐,一路上留下他们吐出来的残渣、表皮与节疤。我好眼红,细细察看,吃惊不少,那不是高粱秆吗?怎么也能吃?可是看到别人那津津有味的模样,又顿生疑惑,居然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自己,愈感饥饿难忍。

  我快步靠近,似乎有了新的发现。便放慢脚步,故意拿开距离,接着往后扫视半圈,发觉附近再没旁人。机会来了,猛然弯腰出手,麻利地捡起他们吐出来的一块节疤,塞进自己的嘴里,启动那钳子一般的牙齿,细细品嚼起来,连同沾在上面的灰土一块捣烂。

  哇,好甜啊!我几乎惊叫起来。既不是高粱秆,也不是玉米棍,我的问号只能埋在心底。这副馋猫模样去求教父亲,那不是自讨耳光吗。恰好,从没吃过甘蔗的父亲,也就幸免再次被问倒而犯难。

  路过一个小吃摊,父亲的肚子有强烈响应,不得不放慢脚步,搜扫两侧,最终才下定决心,给我买了一个两分钱的煎油饼。我肚子饿得叫,黄灿灿的圆饼又是首见,倍感新奇,便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没料到里层的糖汁破饼而出,一条火龙钻进口腔与食道,顿时满口火泡,蹲在地上,压着绞痛的肚皮,泪水直淌。父亲轻轻拍着我的背部,抱歉地说:“我不晓得里面还包了糖,没提醒你,烫坏了吧?”

  我一听,原来爸爸也没吃过,我怎么一个人独吞了呢,内心愧疚不已,更加隐隐作痛了……

  用不着吆喝,柴火就卖掉了,这种生意好简单!没过几日,我决心自己单独试一试。父亲为我准备了两捆上好的枯柴,四十二斤。这个重量同平常挑水浇菜地相比,只算小菜一碟,轻轻松松上肩。沿着进县城的道路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旁有人叫我:“喂!细伢崽,你的柴怎样卖?”

  “四十斤,两毛钱。”主人召唤我过去,他掂了一下柴火:“你这两小捆哪有四十斤,三十斤了不得了,一角伍分钱。”

  “大叔,我在家里称过了的,四十二斤,不信您称一下。”主人挥挥手,满不在乎地说:“称不称无所谓,角把钱。”

  我望着主人那貌似阔绰大方的架势却虚情假意的脸态,蹲下去挑起了柴火:“一毛伍,我不卖!”

  我满怀信心地又上路了。不知不觉挑到了城里,拐进了一道小胡同。街旁的一位妇女喊住了我,最先的对话与前者几乎一个样。我挑到这位大娘的跟前:“大婶,您要就称一下吧。”

  “看你这模样,是个勤快老实的好伢崽,我信得过,不称了。”大娘还朝楼上喊了一声:“妹仔,快下来帮忙。”哪有什么忙可帮的啊? 我想她要女儿下楼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要让她看看农村孩子的辛酸。

  小姑娘急忙下楼,两个孩子年龄差不多,一个婷婷玉立的阔小姐,一个破衣补丁的小樵夫,相互对视了一眼。这天壤之别,让我十分尴尬,感觉狼狈不堪,不得不扭身就走。大娘叫住我:“孩子,还没给你钱呢!”

  我这才猛然清醒过来,停住脚步。大娘从缸子里抓了一把花生,塞进我的衣袋里,又递给我两张角币。我激情地望着大娘,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大婶,我……”大娘说:“好伢崽,快回去吧,以后还可以给我送柴来。”

  我深情地朝大娘鞠躬后,又觉得在这个小姑娘面前丢了丑,赶紧转身,飞步离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十四章第3—4节 作者的好记性好笔头把一场轰轰烈烈人民战争——消灭四害之一的麻雀,通过惟妙惟肖的文字再现了一场规模宏大,男女老少全员参入统一行动的人民战争。这场运动激发作者的感触,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对麻雀的害与利进行科普。第4节,作者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县三中学,为筹集学费,自力更生挑柴去县城里卖,足以见得能吃苦的孩子,脚踏实地的做事又诚实作人,将来必有出息。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