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七章   对那片乌云的思索

作者: 峭岩 点击:608 发表:2022-07-18 13:35:55 闪星:6

  然而,春天来了,冬天去了,他一直未能再回到邢台,再回到 那个给他以温暖、给他以希望的新集体中去。

  一九六O年五月十日,一架大型客机,飞越万里长天,把魏巍一行载到一个神话般的古国 希腊。他是作为中希友好代表 团的成员之一,到希腊访问的。那里出现的情形并不令人欢快。除 了那些具有神彩、幻想味道的古建筑、精美至贵的艺术品可以赏 心悦目而外,希腊的社会舞台上,仍然演着索福克里斯的悲剧。

  当时接待他们的是希腊进步友好人士,虽然希腊共产党很坚 强,曾涌现出以格列索斯那样的民族英雄,但终未能战胜法西斯 的凶残,就在他们访问的时候,无数热血男儿还被小胡子警察关 在岛上的监狱里,人民不得安生。

  魏巍感叹着:文明的古国,还在被不文明践踏着。

  他们在雅典的大街上行走,浏览各色纷呈的商店、饭馆、小 摊,只有少数穿着入时的男人女人光顾外,那些衣服褴褛的群众 很少问津。在散发着酒香味的饭馆里,在姑娘盛情招待的茶亭 里,小胡子警察在饮酒品茶,不时用凶险的眼光斜视任何一个他怀疑的人。

  在荷马,他们被热情的主人请到家里作客。富有田园风光的 院落,清新整洁,爽气怡人,几盆花草摇着婀娜的身姿,夹竹桃 粉红的花开得正盛;女主人长得也很漂亮,欧洲人的脸型、亚洲 人黝黑的头发,圆而亮的眼睛,楚楚动人——可是,她的丈夫却 还被对面岛上的监狱关着。

  魏巍低头思忖,几句诗涌上脑际:

  我本想来寻访荷马的歌声,

  你那人民的呻吟却更加沉重。

  那山山坳坳的夹竹桃纵然红遍千里,

  又怎能遮住人民的资穷。

  夕阳如血,染红海水,染红山岳,染红草地。在一个不太讲 究的饭店里,摆上了席筵,也有酒、也有肉,也有西洋式的香 烟,也有各种颜色的饮料。不过,这顿筵席不是希腊国王所设, 而是由几个“穷朋友”——希腊的作家,诗人,画家自己凑钱买 的。最美好的晚餐,激起诗人最美的情感:

  朋友呵,并不是菜淡酒薄,

  是我想起你们的艰难。

  实在说,这一支羊肉串呵,

  胜过你们国王最豪华的盛筵;

  这一杯金黄的松脂酒呵,

  足可以使我记忆几十年!

  盛情的船主要陪他们游览一个小岛,那小岛的名字叫斯佩泽岛。远处,那岛在湛蓝的海水里欲浮欲沉,引人遐思。

  阳光很好。海风吹着海水,一波一浪地拍打着海岸,发出哗 啦哗啦的响声,鸥鸟斜着翅膀乘风翱翔,追逐飘泊在海上的船 帆,眼前是幅难得的风景图画。

  海边一个玩耍或者是猎取海物的孩子,看上去十二、三岁的 样子,好奇地走向他们,走向他第一次遇到的中国人。虽然这孩 子穿着不雅,一条破旧的短裤,裤缝还开了线,一件出了洞的背 心,那双鞋也已咧开了嘴,但魏巍觉得他十分可爱。孩子生一头 美丽的卷发,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他们。很快,魏巍和他交上了 朋友,以各自不同的语言交谈起来。魏巍不懂孩子的话,只听懂 一句:“毛泽东!”这个东方大国神秘的内容早已被这孩子所 知。

  船开了,他们只好恋恋不舍地分手,魏巍极力回顾茫茫烟波 里的孩子,仿佛还能望见那副可爱的小脸。一种忧郁不舍之情席 卷心头,《给--个希腊孩子》的诗,在摇荡的船板上诞生了。

  柏拉图讲学的橄揽树呵,尽管长出了新枝,可人民仍然受着 苦难的熬煎。

  受难者在狱中制造的礼物一一小船呵,尽管驶进了中国,可 还没有驶出希腊的苦海。

  魏巍这样概括这次访问的感想:“欧洲的钟摆好似停止了运 动。”

  然而,我们自己的祖国又是怎样的呢?

  一九六O年到一九六四年,这是一个深思的年代、艰难的年 代。

  五五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五八年的农业、工业大跃进,虽然由于“左”的干扰,存在一些弊病,还是使整个国家的 形势,呈现出一派蓬勃的朝气。当时的热烈、激昂的人们,还意 识不到在“大好形势”里面,隐藏着的“危机”,当全国各地的 “旱灾”、“水灾”、“风灾"袭来的时候,尤其是那个“友 好”国家不友好的时候,中国这架天秤出现了倾斜,而且是极大 的倾斜,人们开始以“树叶"、“野菜”充饥了,身上出现了浮 肿,到处是恐慌、疑虑、忧郁、企盼的眼光。

  寒凝中原,雪压百草。一九六二年的元旦,并没有锣鼓和鞭 炮,人民并无欢颜地送走了旧岁,迎来了艰难的日月。

  魏巍此时正在郑州。年初离开北京,又一次作为“人大"代 表,来河南农村调查。这次深入农村,他看到的听到的,令他心 疼。偌大的河南,有山有水、有平有丘,没想到人民的生活这样 艰难。五八年大跃进时,这里的人民还是有股子干劲的,三年过 去了,日子一年不如一年,在旧友家作客,人家把一个月的口粮 拿出来,把给坐月子的妇女吃的鸡蛋拿出来,把留给娃娃吃的东 西拿出来,还要用地瓜做出几种“菜”,每顿饭,魏巍都是和泪 吞下的。没想到自己的家乡竟是如此穷苦啊!

  其实,何止是自己的家乡,整个中国不都是那样吗?人们为 了吃饱,不得不发明制造食品,什么“水晶蛋糕”、“红白猪 肉”、“增量米饭”、“淀粉馒头”、“地瓜点心"……那是个 创造副食品名词最多的年代啊!

  面对呜咽的黄河,面对惨淡的月亮,面对空中那片暂时出现 的笼罩在中国人头上的乌云,怎么不让人思索呢?

  魏巍想起一九五一年十月,苏联庆祝十月革命节三十周年之 际,他访问朝鲜回来,又踏上了访问苏联的旅途。那是中国作家 协会组织的中国作家代表团,那是一次中苏作家团结的盛会啊!

  每当想起那次盛会,他无不激情满怀……

  西蒙诺夫向他们笑着走来了,伊萨柯夫斯基和他们紧紧拉着 手,《铁脚飞将军》的作者和他们拥抱在一起,美丽的城市向他 们捧献出友谊的鲜花,金色的集体农庄向他们敬献出丰收的果 实……

  他们是多么向往和敬佩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啊!

  在别克家中作客时那真挚的友情,使魏巍永生难忘,为了记 住这回难忘的会面,回国后他专门写了《访苏联作家别克》一 文,详尽记叙了会见的情形,将这种友谊传递给更多的人。

  怀着这种友谊,他们拜谒了托尔斯泰的故乡和坟墓,林荫小 路上留下了一个个缅怀的思念;

  怀着这种友谊,他们参观了奥斯托洛夫斯基博物馆,作家失 明后用来写作的带格子的木板,及红军战士在战场上被洞穿的那 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竟使他们流连忘返。

  他多么想做这样一位作家啊!

  怀着这种友谊,他们拜谒了列宁墓,观瞻了斯大林像,那种 油然而生的崇拜、敬仰之感,至今想起来还热在心头。

  十月革命节的晚上,红场之夜中苏作家联欢的盛况,使这次 访问达到了高潮。一张张友善喜悦的笑脸,一束束美丽友谊的鲜 花,一群群热烈而豪放的人们,在广场上腾欢着,雀跃着,不时 会听到发自人群的“中国!中国”的呼声。

  在万人仰望的红场上空,一声礼炮过后,随着烟气的消散, 云端里露出一幅斯大林的彩色画像,探照灯四处交叉,鸽群飞 舞。画像在空中停留数小时之久。这时,红场上人山人海,欢呼 

  不绝。此情此景,魏巍即兴赋诗《红场夜景》,当即在现场朗诵, 诗的结尾是这样的:

  全世界的人民呵,

  请举起头来吧,把这儿观看,

  看空中斯大林的微笑,

  也看他的微笑照着人海灯山!

  掌声、欢声,如雷,似潮。滚过十一个春秋,自然在魏巍的心里萦 回盘绕。

  友谊真的不复存在了吗?

  难道斯大林的微笑不是永恒的?

  难道列宁的生动的面孔……

  但魏巍相信,那《给莫斯科河》的歌,将永久为中苏友谊而 歌唱、歌唱。

  河南省委书记请魏巍吃饭,他应邀前往了。面对一桌子好 菜,喷香的杜康美酒,他竟无心思动筷。那淤积在心里的哀怨, 不满、爱怜,冲撞着他,袭击着他,好似在这桌不太丰盛的宴席 之外,有很多浮肿了的农民在用布满血丝的眼睛望着他,甚至有 一双双颤抖的手伸向他……举箸之间,几次热泪蒙住他的眼睛, 最后,他终于抑制不住了。竟泣不成声地恸哭起来。作家,就是 这样的多愁善感吗?

  在招待所的院子里,他不停地散步,脚步一阵比一阵急,。扑 通啪通的声音,在静夜的寒风里震响。

  他在追思一个故事,一个推翻三座大山的“星火燎原”的 故事;

  他在追思一种力量,一种摆脱一穷二白的扭转乾坤的力量。

  灯下,他展纸疾书,他的思绪又飞往半年前漫疆革命圣地井 岗山的途程——要战胜眼前的暂时困难,多么需要发扬当年的井 岗山斗争精神啊!

  在魏巍的眼前,井岗山上的一条条青石小路,在山上盘旋缠 绕,那是红军走过的小路,曲曲弯弯,一路有松涛、泉水、云雾 相伴,它多么恰似一条革命的征途啊,不尽是直的,更多的是弯 曲的,有弯才有直,战胜了困难就是胜利。他联想眼前的繁杂形 势,不正是这样的吗?应当鼓舞人民,充满信心,要辩证地看待 眼前:

  出了大井面带笑,

  我又跨上羊肠道。

  青石小路野花开, 羊肠小路不算小。

  性急的人儿爱走直路,

  到得头来惹人笑3

  自从那革命睫马奔井冈,

  才寻见柳绿桃红阳关道。

  那曾报道敌军消遁的黄洋界,那轰鸣着胜利炮声的黄洋界,那鼓 舞过困难中井冈军民的黄洋界。如今,那隆隆的炮声,不更可以 继续鼓舞人民渡过自然灾害吗?于是,他激情澎湃了:

  掐把野花歇一歇,

  奋步奔上汪洋界。

  我高唱汪洋界上炮声隆, F举登上最高峰。

  汪洋界,山势高,

  井冈外,白云滚滚卷波涛。

  白云西来乘西风,

  要往井岗山里涌。

  看呵井岗群峰手牵手,

  挡住白云不许走。

  井冈山不怕西风号

  满山竹林舞长矛!

  …岭岭杉树迎山风,

  好似当年喊杀声。

  一阵激曲白云退,

  草木笑它洒青泪。

  白云哪,我笑你妄想上井冈,

  只留下残甲片片随风飞……

  在诗人笔下,“白云”被拟化为“敌人",“竹林"、“杉树",

  注:汪洋界,亦称“黄洋界”?

  “峰峦”被喻为革命的“刀剑”,一场激战活生生地形象地展现 在面前。诗人的感奋与激情充溢其间。

  今天的困难,难道比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后还艰苦吗?

  咦,五马朝天五座岭,

  截住溪水不放行。

  高高崖上站枫树,

  笑看溪水逢绝路。

  前面更有山几重,

  横在半天似铁城。

  井冈山里井冈水,

  遇到绝路决不回。

  井冈水来自井冈泉,

  永远不叹行路难;

  越是路上多险滩,

  你的浪花才越好看!

  井冈水来自井冈峰,

  哪怕人间路不平§

  越是路上多险程,

  你的歌声才越好听!

  似乎,写到此处,魏巍把自己的身心也交付给艰苦卓绝的斗争 T,他怎能在人民危难时期而袖手旁观呢?他既歌唱如火如荼的 斗争,鼓舞人民抖擞精神迎接斗争,而自己也情愿做战斗的一 员;挺起身来,投入到战胜困难的斗争行列中:

  八千条飞泉夭外来,

  八千条山泉挂山崖;

  条条山溪要出幽谷, 条条都带歌声来。

  队伍越走越壮阔, 大水小水来会合。

  来会合呵杨洪波, 大家齐唱井冈歌。

  井冈洪波呵力无敌,

  怪石恶岭呵冲成泥!

  井冈水浪呵永不败, 万里欢腾呵朝大海!

  井冈山里哟井冈水,

  井冈河水哟音调美。

  请你收下我歌一曲,

  我也是你的一滴水!

  夜风呼呼,诗心如火。魏巍一口气写下这宏伟壮丽的诗章, 好似吐出了多年的感奋,情潮起伏不平。那几天,他的精神如释 重负,爽快了一些,自信与兴奋悄悄爬上了他的眉梢。当他走在 郑州大街上,休息徘徊于招待所的林荫小路上,还不时咏诵出那 欢快流畅的诗句。

  魏巍还是在《黎明风景》后记中,就说过这样的话:“我, 一颗小小的种子,被党的手投向了燃烧着的土地。然而,这块土 是党的土,人民的土,是以毫不吝惜的精力养育了我的这一块 "因此,他时刻没有忘记养育他的人民,而时刻想报答她。

  一九六三年夏天,河北省发生了洪水,北京部队上万名指战 员走上了抗洪抢险前线。该年十二月,魏巍的诗集《不断集》由 作家出版社出版,他将一千五百元稿费邮寄给受灾群众,以尽他 的责任。

  一九六四年,他应一家出版社的要求,将近几年写的青年思 想评论文章汇集起来,如《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幸福的花 为勇士而开》、《春天漫笔》、《路标》等,准备出版。可是,在 ——些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争论围绕着《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一 文这样一段话展开的:

  “人类的物质愿望,不断地得到满足,当然是包含在,幸 福'这个概念之内的。”

  “我认为:幸福,既是物质生活的概念,又是精神生活的概 念。既是'享受'的概念,又是'创造'的概念。这才是,幸 福'的完整概念。”

  “我问我自己:譬如说在某一天,国家给了我,一千个工薪 分','漂亮的小汽车'、,美丽的小洋房'等等,总之,都是 第一等的享受,我是否会感到幸福呢?我想,在我踏进这个'美 丽的小洋房'的一刹那,我将会感到幸福;但假若我坐在这样的 房子里,写不出东西,我不仅感不到任何幸福,我感到的将是沉 重的生命枯萎的悲哀。朋友们,假若我不能给这世界添一点什 么,那么,我活着,会有什么乐趣?”

  那家出版社的编辑提出疑义,要他改掉。魏巍深信自己的观 点是对的,曾反问对方说:“假如将来国家给一辆小汽车,一套 美丽的住房,你不去住去坐?这是常理的事吆! ”

  双方闹得都不快活。

  本来,这年他的家乡河南发了水灾,死了好几万人,群众无 家可归,有的住在树上,如果《壮行集》能出版,就将其稿费捐 献给家乡的父老兄弟们。可是告吹了。魏巍和爱人商量,秋华也 说:“书不出也得救济灾民”。于是,秋华拿了存折,亲自取三 千元寄给了河南抗争在洪水中的人民群众。

  哪一个作家,无论他多么天才,不是人民生的?哪一个作 家,他的心不是肉长的?当他的作品感叹人民的痛苦时,他也应 拿出自己的血肉,去为人民承担痛苦才是啊!

  石家庄步校的一幢屋子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还有锅碗 瓢盆,暖瓶水杯,雨伞雨鞋……生活的帷幔拉开了。

  一九六三年底,魏巍为了《东方》的写作,得到步校校长陈 亚夫的支持,把“家”从北京的解放饭店,搬到此地,爱人刘秋 华也在步校幼儿园里安排了工作,两个孩子也都上了学,看来, 距离《东方》的诞生日不远了。

  也许是酝酿充分的缘故,在这个僻静而且与生活有着密切联 系的处所(他曾跟随步校学员到狼牙山野营拉练,又曾重访过大 清河北一带),写作起来格外顺畅。那些熟悉的人物、情节,那 些沾在嘴边上的河北农村土语,源源不断地涌向笔端。

  在这间房子里,集结着两个战场,两支大军,日夜活跃在魏 巍的笔下。他的笔端时而伸向朝鲜战场,郭祥、邓军、乔大夯等 志愿军勇士们浴血奋战,把疯狂北进的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回去; 笔锋又转向国内战场,杨大妈、小契、许老秀等凤凰堡的贫农 们,响应党的号召,风尘仆仆地外出取经,热闹闹的办农业社, 他们还要击破地主谢清斋的破坏阴谋,扫除以李能为代表的农村 资本主义势力的阻碍,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道路。……魏巍 笔下的这场战争,展示了一个多么壮丽的宏伟画卷啊!

  正当他满怀信心写作时,从上边(即后来成为“四人帮”在 军队文化部的亲信的那个人)传话给他,要他停止《东方》的创 作。魏巍一听好似“五雷盖顶"那么难受,立刻血液充上耳根, 当即厉声反驳回去:

  “为什么不能写?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魏巍反复思考过,中朝人民以那样大的代价,打了那么一场 空前漂亮的、使武装到牙齿的世界头号敌人低了头,歌颂这一伟 大的历史事实,有什么错?

  魏巍没有听他的,仍然继续写下去,而且时间抓得更紧了。

  可是,魏巍这一显然是“对抗”的举动,遭到了 “那个人” 的记恨,当风暴卷来的时候,他便做为“首当其冲”的目标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访问希腊,魏巍知道了在这古老的文明古国里还有许多穷人,他感慨万千,写下“我本想来寻访荷马的歌声/你那人民的呻吟却更加沉重”的诗句;看到一个贫穷的孩子,他有了诗作《给一个希腊孩子》。而在国内,中国大地上也正经历着灾难。旱灾、水灾、风灾、饥饿、死亡。 魏巍如何度过这些难关?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