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儿留在中国
中村牵着小记者的手离开开拓团废墟,漫步在林阴道上。
小记者看见中村心情沉重:不去想了,都是日本侵略者的罪恶,我妈妈爸爸给我讲过大粮川开拓团,原来您对这里是那么熟悉呀。
中村:你妈妈爸爸怎么讲的大粮川那?
小记者:爸爸说,大粮川和欧洲一个叫荷兰的国家在同一个纬度线上,这里的植被气候水质都适合黑白花奶牛繁育……
中村蹲下来,摸着小记者的脸蛋:孩子,你懂得的不少啊。
小记者:妈妈大学毕业就看着爸爸绘制的大粮川地图,共同研究,共同起草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建大粮川牧场。
中村:噢!你还知道什么?
小记者:后来,外公外婆也参加进来,据说是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向国务院打了报告。
中村:后来呢?
小记者:这不是就建成了大粮川牧场了吗?
远处有汽车声。
小记者:来车了。
一辆小汽车驶来,在中村面前停下,下来个工作人员,拉开车门:先生,专家活动开始了,请您过去。
中村和小记者上车,车启动,
中村看了眼工作人员:你们来接我。
工作人员:是乔市长的意思——
小记者:我外公——
工作人员笑了,摸一下小记者的头:还有賀校长——
小记者:我爸爸。
中村:乔市长?贺校长?
工作人员:是啊,乔光宇、贺重光,都是老革命了,当年在这里打过游击。
小记者无比自豪的看看中村。
中村:是啊,是啊,打过游击,打过游击,都是为了这一天那。还有朴锦珠呢!
工作人员惊奇:先生,您还认识科委的朴主任?他是乔市长的夫人,今天也来了。
小记者:我外婆。
工作人员仔细地打量中村:您就是——
中村:中村玉吉。
工作人员:哎呀,我知道了,知道了!您就是那位——
汽车驶进场区,在一座大楼前停下。
工作人员下车开车门,中村下车。小记者也下车。
大楼门前大标语:庆祝黑白花奶牛的培育和管理国际研讨会在我场召开。
小记者拍照,然后挥手。
工作人员:你去哪里?
此时,大楼的门前电子屏幕上出现一个女人的工作照,下面用中英两国文字打出:乔子森,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肉牛培育专家,高级畜牧师——
中村站在那里不动。
乔子森工作室。
乔子森已近中年,但脸上仍然可以看出当年日本小姑娘森子模样,此时她聚精会神的看着眼前的大屏幕:那是各式各样的电钮、红绿灯,大屏幕的上半部是大粮川牧场所有可控的现场画面。
乔子森调整画面,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墓碑,上面写着:中村吉子之墓
乔子森画面定格,她似乎要站起来!
一个红色指示灯发出信号,乔子森打开话筒,里边传出:乔总,专家们到了。
乔子森按动电钮:大屏幕上是干干净净的牛舍,里边是并排着膘肥体壮的黑白花奶牛,
外国专家穿着已经消过毒的白大衣鱼贯的走进牛舍。
乔子森工作间,她的手下红灯,有中英文“送水”字样。
屏幕上一股清泉水流进干干净净特制的水槽里,黑白花奶牛争相喝水 。
牛舍里。
一位美国学者走近中村:教授先生,培育黑白花肉牛是您三十年代提出的理论?(英)
中村想了想:理论变成现实要有个实践的过程。(英)
乔子森工作室。
她手下电钮标识是“送饲料”中英文字。
牛舍里。
空中一个特制的管道伸过来把经过配制的饲料依次投进食槽里。
那个美国学者还跟在中村的身后:教授先生,中国人的实践是不是以您的理论为依据?
中村:先生,您大概也同意科学无国界吧?(英)
那个美国专家无言以对,只好摸摸肉牛,自嘲的:真漂亮,膘肥体壮!(英)
中村笑了一下,也慢慢伸出手,好像是同意美国学者的话,点点头,深情的摸着黑白花奶牛。
乔子森工作间。
乔子森调整荧屏,她把画面推到中村近景,乔子森看到他的胸标: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教授:中村玉吉
乔子森一下站起来,她几乎扑到屏幕上!
牧场。
屋里坐着乔光宇、贺重光、朴锦珠,笑着在看陪中村玉吉的小记者呕气。
朴锦珠:看见了吗?已经不是哈尔滨《世界儿童手拉手》报的记者了。
乔光宇故意说:那是什么呢?
贺重光:记者同志,让你外公给你录个像吧?发在你的《世界儿童手拉手》报上。
小女孩一下跳起来,跑向门口,回过头:你们早就该告诉我。
乔光宇起身把小女孩拉到自己身边:上门口看什么?
小女孩:看我妈妈。
乔光宇看见朴锦珠过来,把小女孩推给朴锦珠:外婆会告诉你的。
朴锦珠把小女孩搂在怀里,坐下来,无限亲密吻了她的额头:孩子,这不是咱们家,这里是大粮川牧场,这里在举办黑白话肉牛培育国际研讨会,而你,是代表哈尔滨《世界儿童手拉手》报的记者,你是代表团成员之一呀。
小记者仰脸问外婆:我没有耽误采访吧?
贺重光:好像还没有——
小记者:爸爸,我妈妈怎么还不过来?去见——教授爸爸啦?
乔光宇:至于中村教授和你妈妈见面,那是一次很郑重的外事活动,你不但要录像、拍照,还要在国家报刊上发消息、照片的。中村先生在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又有着悲伤的往事之处的科学研讨会上与自己的女儿重逢,这是一堂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课。
贺重光:外公说的你懂了吗?
小记者:那,那,这个见面会什么时候开呀?
朴锦珠:有关人员正在准备呢,你就带好你的长枪短炮,是录像还是拍照啊?
小记者真的把录像机照相机背在身上,屋里人都笑了。
大粮川牧场招待所,灯火通明,夜空,繁星,看来似乎是很宁静。突然,中国古琴曲《樱花树下是我家》的日本民歌曲在空中飘荡,是那么深沉、悠远,伴随夜风沁入心扉。
街灯下,中村玉吉教授循着琴声一步一步地走向灯光明亮的小院,中村站下了,他在那品味着夜空里的琴韵,接着又慢慢的移动脚步;
另一处,乔广宇夫妇互相搀扶着,听着琴走过来。
夜很静,琴声飘出很远,在大粮川场部——这个山中静谧的小城里与夜风同在,回旋荡漾。
乔子森的办公室。
一个长桌上,摆着鲜花、水果,桌中间一个铜制的旗坐插着中日两国国旗。
乔子森双手灵动,琴声酣畅,她整个身心投入在琴声里,
贺重光坐在沙发上,欣赏者全身浸在琴声里的妻子。
小记者此时在母亲的身后真的架着录像机、照相机对这门口。
门开了!
琴声大作!
乔子森站了起来,她看见
中村玉吉走进来,
乔广宇夫妇走进来,
贺重光站起来,
乔子森迎向亲人,
小记者把这一切都收进镜头。
大山中的大粮川牧场一片灯火,天空中流星划过,明月当空,在万籁俱静的夜空里,偶尔传出奶牛的牟叫,羊仔清脆的咪咪声。
【编者按】中村牵着小记者的手离开开拓团废墟,乘车来到黑白花奶牛的培育和管理国际研讨会场,看见大楼的门前电子屏幕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肉牛培育专家,高级畜牧师——乔子森的工作照后惊呆了……大粮川牧场场部,随着悠扬的曲子,中村、乔广宇夫妇、贺重光等人相聚。这是一次很郑重的外事活动,中村先生在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又有着悲伤的往事之处的科学研讨会上与自己的女儿重逢,这是一堂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课。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