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九十、军医夫妇,革命伴侣—记守备一师卫生科科长张俊、史志娟夫妇

作者: 黄爱民 点击:2182 发表:2022-06-28 12:56:08 闪星:9

      不久前接到大院小学同学张靖东来电,沉痛告诉我,他爸爸走了……听完这个消息后心里依然是沉甸甸的。老同学告诉我,之前一直想把自己爸爸妈妈的经历发给我,让我把这对为革命奉献一生的军中伴侣写入本篇连载中。只因为那段时间一直照顾年迈的老父亲,没有心情顾及此事,结果给耽误了,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自责。

       当靖东办完父亲的后事整理生前遗物时,看到了父亲许许多多身穿军装的珍贵老照片,心里又激起了那份涌动。他把我的这部连载读给依然健在的老母亲听,老人家耳聪目明,仍然清晰地记得我这个当年经常去大院医务室找她看病的小屁孩。然而当发现我把她的姓搞错了,说自己明明是历史的史,可是这个小明(我儿时的乳名)竟然把我写成了方也施,说一定要让我给她纠正,否则她饶不了我。

       呵……这话听得我是感慨万千。是的,当年在部队大院就是这样,父母这一辈大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无论是谁家的,都像对待自己家的儿女一样。我小学毕业前患了肝炎住院,出院后经常去医务室找史医生看病,她总是亲切地喊我:“儿啊,你受苦啦,让我好好看看。”此情此景一直难忘,如今岁月沧桑,一别四十多年了,老人家依然健康长寿,而我们这些当年的孩子也已经退休了,怎不让人嘘唏不已。好在她老人家还在世,因此在这里我愿意给敬爱的史医生、哦不,应该叫一声史妈妈,请接受孩儿的真诚道歉。

        说起张俊叔叔和史志娟妈妈这对在周浦部队大院有着传奇经历的军旅夫妇,几乎无人不知。两人都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离休老干部,张俊叔叔1945年参军入伍后,被分配到靖江独立团当了一名见习医务兵,从那时候起这一生就与医务工作分不开了,而大半辈子都交给了人民解放军的军医事业,说他是人民军队医务工作的先驱毫不为过。

       说起来我们两家还特别有缘,张叔叔和父亲黄国平曾经是南京军区守备十五师崇明七十七团的战友,以后又同属于改编后的上海警备区守备一师四团战友。那时候父亲是三营营长,张叔叔是团卫生队队长,我们两家同住崇明北堡100号部队家属大院,我又与同龄的靖东成为了小学同学。

       六十年代底,父亲和张叔叔又先后晋升为守备一师军务科科长和卫生科科长,我们两家又先后从崇明搬到了南汇县周浦镇的师部家属大院,竟然还住在一个门洞,门对着门。我和靖东也从崇明北堡小学转入南汇周浦公社中心小学,还是同班同学,这样的经历实在不算一种巧合。

      说起张叔叔不得不提曾经在浦东和上海赫赫有名的守备一师医院,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周浦部队医院。这家医院前身就是张叔叔领导的师卫生系统。包括师部卫生队和附近的炮团、教导队等卫生队,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统筹和利用部队医疗资源,由张叔叔牵头组建了师医院。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周浦部队医院坚持军民两用的办院原则,开办了中医针灸等特色门诊,成为浦东一代颇为有名的医院,这里也同样凝聚着张俊叔叔的心血。

       当“文革”结束后,部队开始搞正规化建设,父亲和张叔叔这样的老一辈军人历史性地退出军队,脱下了穿了几十年的心爱的绿军装,分别转业到地方。靖东一家转业回到了史妈妈老家江苏常州,而我父亲则根据组织安排,转业回到崇明,去了上海国营农场,从此我们天各一方,失去了联系。

       得益于2016年5月,我们当年的周浦公社中心小学同学在分别四十三年后重新聚会,我又一次见到了久别的太久的靖东同学和吕海渠、吕林平、陆小华、彭建红等大院发小,从此我们又建立起了联系,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当靖东告诉我,当年他随父母转业去常州那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时,心情甭提多难过,很长时间不能适应。我也回想起跟随父亲转业去崇明长江农场,又去参军的经历。往事一幕幕总难以忘怀,只是早已物是人非,因为那一年父亲已经去世了,而张叔叔依然健在,我特别羡慕靖东。从靖东那里得知,张叔叔转业后,就任常州市精神病医院院长,继续转战医务领域,直到离休前出任市民政局督导员,享受县局级待遇。

       要说史妈妈的经历更为传奇,她贵为常州地主家庭的千金大小姐,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于1949年6月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同样安排学习医务,成了一名部队的医护人员。最让人叫绝的是,她一生竟然两次入伍,一生为兵服务,这等经历实属罕见。

       史妈妈入伍学习医务后被分配到解放军86师疗养所任护士,1955年随改编为解放军铁道兵的77师挥师南下,开拔福建修建闽夏铁路,任师托儿所护士。为了推进部队建设需要,上级决定军以下单位所有女兵全部转业到地方工作,史妈妈第一次转业到福建省建阳专区医院任护士。为了提高自身医务水平,她刻苦学习,先后进入福州医士学校、省卫生干部学校、厦门卫生技术学校进修深造,学成归来后晋升为一名见习医生。

       1960年史妈妈根据部队需要和征召,第二次参军入伍,进入上海警备区第八五医院儿科,成为一名见习军医。后又随张叔叔去了崇明七十七守备团卫生队,成为他手下的一名助理军医。五年后史妈妈第二次转业,退出现役,依然留在卫生队,依然是医生,只是身份变了,不再是军医。

       1970年当张叔叔调任守备一师卫生科科长时,史妈妈因其特殊的经历和一直为兵服务的专业,考虑到当时师部及其直属部队有文艺演出队、通信连等大量女兵,加上更为庞大的部队家属的需要,经上级批准,史妈妈继续留在部队卫生系统,成为师部卫生所一名在编在册不穿军装的军医。后家属大院入住人数越来越多,师首长批准在家属大院设立医务室,把史妈妈派回大院主持医务室,直到随张叔叔转业回到故乡,安排在常州市职工大学医务室,可以说,张叔叔和史妈妈这一对军中神雕侠侣,从参加革命后一直在部队卫生系统工作,为军队的卫生建设鞠躬尽瘁,贡献了青春和美好年华。

       如今,张叔叔虽然已经走了,我凝望着张叔叔和父亲他们威武俊朗的五四军衔军装照片,忍不住潸然泪下。相信两位老战友在另一个世界依然军容严整,军姿笔挺,昂首阔步走在洒满阳光的大道上。然而令我欣慰的是,史妈妈她老人家虽然已经九十高龄了,却依然健康长寿。衷心祝愿这位革命老人永远年轻,就像那芬芳的玉兰花,芳香四溢,香飘万里。

       致敬!这对人民军队的医务开拓先锋,历史不会忘记,风范永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军医夫妇 革命伴侣”。张俊叔叔和史志娟妈妈这对在周浦部队大院有着传奇经历的军旅夫妇,两人都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离休老干部。张俊叔叔1945年参军入伍后,被分配到靖江独立团当了一名见习医务兵,从那时候起这一生就与医务工作分不开。先后任团卫生队长、师卫生科长;转业后又任常州市精神病医院院长。史志娟妈妈贵为常州地主家庭的千金大小姐,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于1949年6月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同样安排学习医务,成了一名部队的医护人员。最让人叫绝的是,她一生竟然两次入伍,一生为兵服务。更为传奇的是,如今史妈妈已经九十高龄,仍然矍铄健康,生命之树常青。文字以两家两代人的交往为脉络,通过质朴的叙述,将一对革命伴侣听从召唤、紧跟党走的战斗意志和悲怜情怀跃然纸上,可歌可颂,可敬可亲。特推荐阅读。 编辑: 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