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二章 农业合作化 1节

作者: 谢瑞和 点击:501 发表:2022-06-12 18:57:42 闪星:11

  12.1  首场电影太刺激

  那个年代,无论男女老少,无人不知中国人民的最凶恶最大的敌人是美帝国主义,中国人民的最亲密最强大的朋友是苏联老大哥。

  不仅仅是学校的老师,还有乡里的大小干部,无论会议规格与主题,都会不失时机地向大伙宣扬苏联老大哥。苏联如何的先进,苏联人民的生活多么的幸福,苏联的集体农庄如此的优越,极力鼓励农民向老大哥学习,走集体经营的道路。号召大伙尽快迈出第一步,首先组建互助组,然后再搞合作社,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天,从不同的渠道传开了谭家祠堂要演一种相当高级的“影子戏”,说是从苏联老大哥那儿传过来的,“影子”特别大,而且跟真人真事几乎一模一样。乡亲们无不半信半疑,大家都想去看个究竟。

  各家各户提前吃了晚饭,大人们背着树皮火把,男女老少中只要走得动的几乎都出来了。父亲背着妹妹,母亲牵着大弟,我紧跟在后,倾家出动。三五成群的人流络绎不绝地向着同一个地点进发。

  谭家祠堂的大坪里,已经人山人海,异常喧嚷,个个喜笑颜开,其热闹场景创下了建祠以来的历史之最。

  天黑了,乡长大声发话:乡亲们,今天是县里派人来慰劳我们,给大家放电影。这玩意是什么东西,我也说不清楚,大家看了就会明白。我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好好看一看苏联老大哥集体农庄的农民是怎么过日子的, 怎样耕地的,是如何收割的,是咋样运粮的,人家先进到了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地步啊!好,还是大伙自己看吧。现在,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感谢县电影队的这几个同志。

  全场热烈鼓掌,乡长摆一摆手,大伙停止鼓掌后,他接着又说:" 同志们,大家要遵守纪律,全体都要坐下,才能看得好,中途不许任何人站起来看。好,听我指挥,坐下!"

  本来是一群不知道什么叫纪律的泥腿之众,历来我行我素,此时大伙看戏心切,竟然都很听话,几十秒钟内一个个席地而坐。数千人的场地上顿时鸦雀无声,人们都焦急地等待着那神奇的时刻。

  一个大力士手握铁竿使劲摇动了几下,一个油渍斑斑的铁壳装置随即发出“突突隆隆”的响声,冒出一股浓烟。接着,前方的大幕布上映出了活生生的画面,旁边的黑箱子里居然还发出宏亮的声音。场地上一片“哇!”的惊呼声,几秒钟后各人又都被影像和音响所吸引,惊喜交集的观众们,眼圈圆滚滚的,嘴唇微微张开,竖着耳朵,全都成了如痴如呆的笑脸菩萨,不再吱声……

  乡里开天辟地的首场电影,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美好记忆:农场里车水马龙,战天斗地,喜迎丰收;城里高楼大街,人流如潮,热闹非凡;工厂里机器轰隆,高炉里流出火红的钢水,机器里卷出漂亮的花布;志愿军战士躺在冰天雪地的山地上射击……

  回家的羊肠小路上,星星点点的火把连成了一条磷光闪闪的巨龙,人人感觉这段时光太短暂,余兴难消。一路上众人议论不休:

  “哇,这种电影戏好巧妙,太过瘾了!我今天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真有‘千里眼’和‘顺风耳’哩。”

  “搭帮共产党,搭帮毛主席,分了田,分了房,让我们翻身了。又能看到这么高级的大戏,还不花一分钱呢。”

  闻大伯说:“大家看到了吧,苏联的农民老大哥好享福啊,好过瘾啊!干活都是用机器,拖拉机翻地,收割机割麦,汽车运粮。现在就是要大家向苏联农民学习,走集体化道路,将来大伙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劳累了。”

  民兵班长说:“我们现在的田太小,一块地不到一亩,汽车、拖拉机与收割机转不过弯来,只有集体化了,将来才有可能将小块地整成一大块,才有条件用得起拖拉机这样的大机器,才能干成大事,才会有大的发展,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花瓦屋的一个中年人说:“每家几亩地,样样农活都得自己干。尤其是插田扮禾忙不过来,家家要请人帮忙,今天东家帮西家,明天西家帮东家,轮到哪家吃哪家饭,互相还有攀比,总得弄几个像样的菜吧,烦死人。要是大伙凑到一起,一块干,你不请我,我也不请你,彼此彼此,那多省心啊。搞互助合作社,我举双手赞同。”

  又有人响应,并对我父亲说:“这几块田好难种啊,一年忙到头,太辛苦了,我累得不想种了。大家合到一块搞,我不仅举双手,还要举双脚。要不这样,谢大哥,你会种地,我把田租给你种,我们两家签个约,规定一下秋收后几几分成就行了。”

  父亲说:“你想害死我呀,让我当地主。你呀,就会睡老婆,弄得她差不多一年生一个,当猪崽子卖呀!”

  大伙都笑了,那位大叔不以为然,大言不愧地说:“要不是政府说做人口生意犯法坐牢,我真要卖伢崽、妹仔了。”

  父亲也兴致勃勃地说:“片长,班长,那你们俩就带个头,领着大伙先搞个互助合作试试,我报名参加。”

  农业生产的发展步步高,集体化宣传吸引人心, 大伙感觉个人单干确实有些力不从心。这个时候,“互助合作,共同致富”已经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广大农村干部与农民共同的呼声,农业合作化运动应运而生……

  长大以后的我才知道,首场电影中那些有关农业生产的镜头,大多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国内记录片,应该是东北或新疆某地国营农场的劳动场面,只是在整个社会“全盘苏化”的宣染氛围下,在当时还不知世上有四色人种的文盲乡巴佬当中,脑海中处处都埋着“苏联老大哥”的影子而已。

  几个月以后,学校里也放电影,那是大白天。老师请来了不少的家长,在堂屋里搭木架封闭天井,又用篾席与破布遮掩所有的门窗,忙乎了两个半天,才将堂屋装扮成黑洞洞的“电影院”。

  学校的首场电影放映“鸡毛信”,仅仅几十平方米的屋子里挤满了师生和学校四周的邻居。大家都是首次观赏故事片,别提学生娃娃和周边邻居们那一副傻里八机的呆子模样了。就是那三个老师,也是喜上眉梢,目瞪口呆,忘了自己的身分,一个个像庙里的福菩萨。

  堂屋犹如一个大土窑,数百人挤在里面转不过身来。有人满脸通红,有人全身冒汗,有人恶心欲吐。我只感觉四周重物压身,胸口发闷,气味愈来愈难闻,呼吸越来越难受。真想溜出去透透气,却又被精彩异常的剧情深深吸引,舍不得挪开半步,情不自禁地顽强忍受着。

  放映结束,人们迫不及待地挤出堂屋,也有不少人靠着墙壁喘气不止不挪步。我起身,感觉四肢麻木,头重脚轻,房子似乎在晃动,几乎栽倒在地,身不由己地也赶紧扶着墙,等待着从一场美梦中苏醒……

  这场电影讲述的故事,描绘的许多情节与镜头,儿童团长海娃的英雄形象,在我和同学们的脑海里深深扎根,终生不忘。60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十二章第一节 第一次放映队走进山村,把农业现代化的电影展现在从未见识过电影的农民眼前,让七里八乡的农民大开眼界。在村民心里种下了向往合作互助的梦想。一次学校组织师生在一个临时搭建成封闭的堂屋里放电影,令师生几乎“窒息”,也无人舍得离开堂屋透透气。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示了山村文化生活奇缺的真实的一幕。无疑,证实了村民渴望新生活新文化。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