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贤明传 第九章 有见识存大义的陶荅子妻
真是佩服那些春秋战国时期有见识的女人,哪里都是“三从四德”培养成的逆来顺受,惟夫命是从,没有自己见识,夫云亦云的传统妇道人家,更不是孔老夫子眼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难缠鬼,见一个南子就让老夫子怕了。咱现在说陶荅子妻。
说女人总的先说她的男人,女人从一开始就是“弄瓦”,不能独立存在。说的是陶地的大夫荅子治理陶地三年,没有落下什么好的名声,自己家里却比原来富了三倍,其实和后世“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还差得远呢。身为妇道人家的妻子不仅没有因为丈夫的“能耐”高兴佩服鼓励,反倒不停地劝谏,劝他别太贪婪,但丈夫不听,咱当官为什么?不就是能耀武扬威,八面威风,大捞特捞吗?还真的是为了“修齐治平”?
陶荅子在任上干了五年,更富了,居然拥有100乘车,那是相当富有了,想象一下100辆牛车一列排开,那不得从城这头到城那头?那气势那排场,那叫一个爽!人家陶荅子贪得有厌,感觉陶地没什么油水了,就撤了。美其名曰,归隐。“归隐”那天,那真是衣锦还乡,合族老少夹道欢迎,把个街道围了个水泄不通,争睹陶荅子的风采。
男人们羡慕嫉妒恨,止不住自己的口水,梦想哪一天自己也有今日,女人们更是递上自己的媚眼,只恨爹娘当初怎么不把自己嫁给这样的儿郎,再看眼皮底下的丈夫,瘪三一个,一阵心痛上来,险些晕了过去,那一晚,合族老小男女一夜不眠,各想各的心事。
第二天,荅子家摆开宴席,大宴宾客,全族人趋之若鹜,争相参加,纷纷庆贺,那是全族的光荣啊,荅子的老妈更高兴,自己的儿子荣归故里,满载而归,衣锦还乡,自己脸上有光啊,那光,流光溢彩啊。
正当大家沉浸在喜悦中不能自拔的时候,出现了不和谐音,那不识抬举的荅子老婆抱着小儿子哭了起来。这可大大败了大家的兴,特别是老太太的兴,这是哪门子丧门星扫帚星哭丧呢。一看哭声来处,竟是儿媳妇,她哭的什么劲,别人羡慕她还来不及表示呢,她倒哭起来了,老太太不由怒火中烧,怒不可遏,训斥声立刻暴雨点般砸向荅子老婆:“哭什么哭!太不祥了!”
那荅子老婆不顾婆婆的嘴脸,不顾合族上下的不解,款款言道:“我丈夫什么样我知道,他才能不大做的官却不小,那可不是什么好事,那是缠着祸害啊。治理陶地,没有建立什么政绩,家里却如此兴旺富有,那哪里是什么好事,是积攒灾殃啊。
过去楚国的令尹子文治理国家,人家是家贫而国富,因此,君王敬重,人民爱戴,这样才使得福禄传于子孙,自己名垂后世。但现在,我丈夫却恰恰相反,贪图富贵,还是越多越大越好,根本不顾会留下祸害。
我听说,南山上有玄豹,连续下了七天的雾雨,它就没下山找食物,为什么?就是怕过分的雨水污染了自己漂亮的花纹,这是因为自爱才远远躲避了灾祸。而那猪狗之类的蠢物,见什么吃什么,只管肥壮了自己,岂不是坐而等人杀死吗?
荅子治理陶地,家里富,国家穷,国君不敬重,百姓不爱戴,那正是败亡的征兆。你们只管高兴你们的,我的话你们肯定听不进去,但我的话留在这里。我想带我的小儿子脱离这灾难之地!”
那婆婆听见哭声已然是怒火中烧,又听这媳妇如此这般絮叨鸹噪,更是火上浇油,不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赶紧的,这样的媳妇要来干什么?凭我儿子现在这身份,找十个八个不过是小菜一碟,赶紧的走吧,留下你是我家的晦气!
于是,一纸休书,把荅子老婆休了,那不合时宜的原荅子老婆带着小儿子回了娘家。回到娘家的境况我们不得而知,估计也不会好了,哪里人不是趋炎附势呢?放着好端端的富裕日子不过,说那些丧气话,谁愿意听啊!
但事实是,不听媳妇话灾祸到眼前。过了没一年,荅子一家被盗贼悉数杀掉,只有老母亲,是因为年老才得以幸免。
此时被休弃赶出家门的原荅子老婆并没有因此幸灾乐祸,而是带着小儿子返回婆家,已经是大大的物是人非的婆家,毅然担负起奉养老人的责任,使得那没有远见的老婆婆终老天年。
何等的义行,何等的真知灼见,出自一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真少见。就是出自今天也是少见,要是荅子妻这样的人多了,还成立什么反贪局,妻子这一关把住了,官员就不会等清算时,人仰马翻。
时代呼唤荅子妻!强烈呼唤!
【原文】
陶大夫荅子妻也。荅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数谏不用。
居五年,从车百乘归休。宗人击牛而贺之,其妻独抱儿而泣。姑怒曰:“何其不祥也!”妇曰:“夫子能薄而官大,是谓婴害。无功而家昌,是谓积殃。昔楚令尹子文之治国也,家贫国富,君敬民戴,故福结于子孙,名垂于后世。今夫子不然。贪富务大,不顾后害。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君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征见矣。愿与少子俱脱。”姑怒,遂弃之。
处期年,荅子之家果以盗诛。唯其母老以免,妇乃与少子归养姑,终卒天年。君子谓荅子妻能以义易利,虽违礼求去,终以全身复礼,可谓远识矣。诗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此之谓也。
颂曰:荅子治陶,家富三倍,妻谏不听,知其不改,独泣姑怒,送厥母家,荅子逢祸,复归养姑。
【编者按】从古至今,中国政坛恐怕最不缺的就是贪官了。春秋战国时陶地大夫荅子就是个典型的贪官,治理陶地三五年,有利老百姓的事没做,身家却涨了三倍车马百辆。这荅子也是个见好就收的精明人,油水捞足便“归隐”故里,衣锦还乡,大宴宾客炫耀成功人生。合族人趋之若鹜,拍马溜须,巴结逢迎,荅子的老妈更是乐得一张老脸如菊花般绽放。一片欢乐喜庆中,荅子的老婆却抱着小儿子独自大哭,这女人是个明白人,老公有几斤几两心里明镜一般,苦苦规劝老公别太贪婪无果,现又这般张扬必然埋下祸根。也罢,你炫富我避祸,带着儿子远离这灾难之地才好,此举正合婆婆之意,一纸休书快快滚蛋。哈哈,不到一年,荅子一家就被盗贼悉数杀光光,只留下那没远见的婆婆孤苦一人,卓有见识的荅子老婆却你恩断我不义绝,回家奉养婆婆以终天年,也不知那老婆子羞也不羞?[编辑: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