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暗破金汤(五)

作者: 武立金 点击:627 发表:2022-02-13 06:36:41 闪星:0

深秋时节,是东北大地色彩的消耗战,绿色、红色和黄色被大地的本色一点点击垮,最后全军覆没。虽然有些残酷,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历史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情景犹如舞台上的武打戏,预示着今后的表演会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十一月二十三日,东北野战军主力遵照中央军委五天前正式下达的《东野尽速入关,突然包围津、唐、塘等处之敌》的命令,在棉衣、棉帽、棉鞋尚未配齐的情况下,停止休整,立即“取捷径,夜行晓宿”秘密向华北挺进。

这些戴着狗皮帽子的“东北虎”,眼含泪花,挥手告别了浴血奋战三年的黑土地,颇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之遗风。

他们把高山大河甩在了身后,把城镇村庄甩在了身后,把田野道路甩在了身后,甚至把汗水疲劳也甩在了身后……在一种极其隐蔽的状态下浩浩荡荡地快速行进着。

此时,新华社、东北各广播电台,按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继续播发东北野战军在沈阳、营口、锦州等地庆功、练兵、开会的消息。

他们把“欢庆”的声息提到最高处,跨过长城,跨过长江,直接传到北平和南京,制造东北野战军仍处于休整状态的假象,以迷惑敌人。

头顶星空、伴着鸟鸣的东北野战军如出鞘的利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陆续分头向关内挺进。随风翻卷的红旗上抖展出一个新的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由于连续打了几个胜仗,东北野战军的官兵均斗志昂扬,士气高涨,甚至连他们的士兵都牛气冲天。

当年这支来自五湖四海的十多万骨干力量,就像撒在黑土地里的种子,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队伍不断壮大,不但一举消灭了国民党在黑吉辽的所有军队,解放了东北全境,自身也发展成一支近百万人的强大战略机动力量。

东北野战军气势之宏伟,场面之壮观,实力之雄厚,怎能不让它的官兵们为之自豪呢!

 

山风嗖嗖,迷雾蒙蒙。

为了隐蔽战略意图,东北野战军一律夜行晓宿。

在行军路线的选择上,毛泽东提醒林彪:“傅、蒋在山海关的一个军尚未撤退,其目的是估计你们主力入关必走该地,让该部先挡一挡,争取主力逃跑或固守之余裕时间。因此你们主力入关应取四纵、十一纵所走道路,不要走山海关。”

为此,东北野战军主力只好避开“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舍近求远地绕到热河经冷口、喜峰口入关。

长城,这个因战争而诞生,因战争而延伸的庞然大物,助推着王者的霸业,客观上也助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如今,它已完成历史使命,像一条巨大的青龙无言地静卧于群山峻岭之上。

伟大的长城是用尸骨奠基的,是用鲜血浇筑的。它经历过多少烽火硝烟啊!它是中国战争史的见证,现在又是中国人民武装部队胜利的见证!

在朦胧的夜色中,古老漫长的长城线上,山道如肠,人潮如涌,旌旗猎猎,烟尘滚滚。

十个纵队和特种兵部队共七十万人,连同大炮一千门、坦克一百辆、装甲车一百三十辆、战马十万余匹,三路大军人潮如流,车隆马嘶,歌声阵阵,汹涌西进。

在雄鸡高歌、微曦初露的时候,部队、辎重便全部遁入村庄、山谷、树林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山风乍起,树冠摇动,东野八纵来到久慕其名的长城脚下。目睹雄伟挺拔的长城,战士们无不为之振奋。

在苍茫的月光下,长城像一条青色的巨龙,于崇山峻岭之间逶迤绵延,或翘首于峰巅之上,或俯身于山谷之中,跌宕起伏,望不到头。多少年来,这条巨龙一直静卧不起,在寂静的寒夜,只有满天的星斗和它作伴,向它频频微笑,向它暗送秋波。

这座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像一首磅礴浩大的叙事长诗,把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吟唱至今。它被诗人用思绪交织,吟诵出一首首清新高雅的诗句;经画家用水墨调和,描绘出一幅幅淡淡相宜的画面。

战士们盯着这座古老的长城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一发思古之幽情:

那么雄伟高大的城墙,一个柔弱女子是怎么把它哭倒的呢?“孟姜女”这个美丽而凄凉的传说,多么强烈地表达了苦难人民对残暴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愤恨。

然而,伟大的长城是属于人民的!

在冷口关楼上,几十面红旗迎风招展,“千里行军真铁脚;进关杀敌是英雄”的巨幅对联高挂于城门两侧,浩浩荡荡的东北野战军进关了!

冷口关,是长城蓟镇的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迁安县东北三十二公里。“关城为砖砌,高二丈九尺,周三百八十七丈有奇,东、南各有一门。”明初所建,时为蒙古兀良哈三卫进京入贡的通道,也是商旅歇宿、豪杰聚义、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

冷口关建在地势险峻的凤凰山上,是喜峰口至山海关中间的一个较大关口。据史料记载:冷口关原名“清水明月关”,流经关口的沙河曾以清水驰名,关左城南水域宽阔,皎月凌空,映照潺潺泉水,山水夜景由来已久,不愧为“清水明月关”之誉。

如今的冷口关,仍保存完好的城墙高三四丈,上面有宽阔的马道,城砖由糯米汁拌灰浆砌就,异常坚固,完好整齐的垛口体现了冷兵器时代的战术特点。

城墙外有护城壕,不过由于年深日久,已干涸淤塞,生长着一些蓬头乱发似的灌木。

通过冷水关时,一连指导员闫玉河非常兴奋。他情不自禁地说:“我们进关啦!我们进关啦……”

甩着长胳膊长腿的五班长赵安顺边走边问:“指导员,明明是一道长城,一个城门,怎么叫‘关’呢?”

“你知道‘關’字是怎么写的吗?就是在门里缠上两团铁丝。关就是关口,指通往一个地区的山口,有士兵把守。那两团铁丝,也可能是指两个士兵。”

赵安顺又问:“那这里怎么叫冷水关呢?名字有点怪怪的。”

爱读史书的闫玉河解释道:“这个关原来叫清水明月关。相传一年冬天,康熙帝骑着毛驴私访来到冷口,欲过此关,但因雪大风急,几次未能通过。后来,他学着张果老倒骑驴才艰难地通过。但到了关口时,因路太滑,驴失前蹄,康熙被摔了下来。他感慨地说了句‘袭人的冷口、难过的关’,于是,‘清水明月关’就改名为‘冷水关’了!”

“指导员,过了冷水关,前面是什么地方?”

“前面就到冀东了!”

“冀东是个县城吗?”

“冀东不是城镇名,是一个地区的称呼,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东就是河北省东部。”

“哦,我们到河北省啦!”赵安顺又问,“那么,再往前走呢?”

“往西走是北平,往南走是天津!”熟悉家乡地理的闫玉河脱口而出。

“天津!”赵金顺突然想起,“天津不是你的老家吗?”

“是的,我的父母和姐姐都住在那儿!”

“还有你的媳妇……”赵金顺调皮地说,“指导员,到了天津,你可不能老婆孩子热炕头,丢下我们不管了呀!”

“尼了(你)介斯(这是)说嘛?”闫玉河的天津味又来了,“再胡说,当心我关尼了禁闭!”

说到“媳妇”,未婚的闫玉河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人来,那是一个美丽的姑娘,他上中学时认识的,她比他低一届。她家住在津西杨柳青,有时她星期日不回家,就到闫玉河家里玩,吃完晚饭后再和阎玉河返回学校。

有一天晚上,那个女同学和闫玉河一起返校,路上突然窜出一条大黄狗,把她吓得直往闫玉河身边靠。闫玉河一边驱赶黄狗,一边保护同学。

紧张过后,那个小姑娘发现自己的身子在小伙子怀里,不但二人肌肤相亲,呼吸相闻,而她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胸脯也被紧紧地挤压着。这不是主动投怀送抱吗?她顿时羞得满脸飞红,不知所措。

闫玉河在尴尬之余,被女人特有的脂粉味和羞涩柔媚的表情陶醉了,体内怦然涌出一种莫名的激动和冲动。于是就大胆地抱着这个姑娘脑袋,对着她的红唇狠狠亲了一口。

其实,那个姑娘早已进入青春期,也同样渴望鲜花怒放的激情。只见她双眼微闭,屏住呼吸,一脸任君采摘的羞花模样,只是胸口急速地起伏着。

在暮色的帷幔中,他们尽情沉浸在幸福和甜蜜的二人世界里。

彼此相拥默默感受对方的心跳之后,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虽然没到谈婚论嫁的程度,但双方都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那个意思了。在闫玉河去东北时,她还到车站为亲爱的人送行呢!

分别已三年了,归心似箭的闫玉河快到了天津地界。虽说已过了菊花黄、草木染、雁南飞最易引起每个中国人乡思、乡愁和乡恋的中秋节,但思乡心切的闫玉河恨不得长上翅膀立即飞到城里,与他亲爱的人牵手言欢。

然而他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过,一想到很快就能与他亲爱的人见面,闫玉河心里还是乐开了花。

 

山里的农舍高高低低,东几间西几间散落在山脚有限的星星点点坪地上,一眼望去,如同唐代诗人杜牧所说的“白云深处有人家”。

一进河北大地,闫玉河感到那里的风轻轻的,暖暖的,迎面吹来,抚慰心灵,舒展筋骨,令人浑身清爽。那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亲切,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那里的道路走起来平稳,那里的村庄住进去温馨。

走进民居和天津相似的村庄,看到农家的烟囱上冒出缕缕炊烟,闫玉河贪婪地吸了一口含有柴草的气味。这气味对他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他从小就闻惯了这种气味,他是在这种气味中长大的,和它结了缘。

当地人说话的腔调,闫玉河也非常熟悉。那是他从小就听惯了的父老乡亲的声音,虽然与天津话有点区别,但是他听着顺耳。

在行军路上,更为壮观的是炮兵部队。对于步兵来说,徒步千里的行军并不是一个比战场撕杀轻松的任务,而炮兵部队则更是不怕打仗,就怕行军。

这是一支在东北鏖战过程中用缴获的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炮兵部队,十分威武壮观。他们接到开拔的命令后,翻山越岭,经过七八百公里的艰苦行军,向平津挺进。

在此东北野战军入关之际,一支支金戈铁马的雄伟炮队,穿插行进在百万大军的队伍之间。

华北的老百姓从未见过这么神气的队伍,那些用美国十轮卡拖着的美式重型榴弹炮,炮筒子竟比路旁的大树还粗,直看得他们目瞪口呆:“从咱们这儿过的队伍,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这么粗的大炮?”

真是世易时移,今非昔比啊!沿途群众还清楚地记得,三年前这些头顶高粱花子、满腿泥巴的“土八路”也是由这条路出的关。不过那会儿除了步枪、机枪之外,他们顶多就是几门扛在肩上的六〇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紧随其后出关的“国军”,飞机、大炮、坦克装备齐全,那是何等的威风!

武器是不祥之物,更是力量的象征。当时这里的老百姓,即使是同情共产党也不敢相信,就凭他们这点儿队伍和武器,能打得赢国民党?

共产党就是神了!几乎是赤手空拳出关的炮兵将领,入关时带回的则是一支五大野战军中最强大的特种兵纵队。

武器装备一直是实施军事对抗的基础,武器相差过大,再高明的战术,再勇猛的精神都将失去意义。然而当双方武器的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那么这个差距将不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了。

辽沈战役国共炮兵强弱的逆转,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缴获了国民党军的大批火炮,其中榴弹炮一百七十五门,野炮六十九门,山炮一百八十一门,战防炮一百六十二门,高射炮六十六门,速射炮二门,平射炮五十一门,步兵炮五十七门,机关炮三十四门,火箭炮二百八十八门,迫击炮一千一百一十一门,六〇炮三千四百八十一门。

在武器装备方面,尽管与国民党军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经过辽沈战役一仗,解放军火炮的数量不但多了,而且炮兵的技术、战术水平也都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官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与对手一比高低。

有炮没弹等于废物,甚至不如烧火棍。

在解放沈阳时,市内许多军需仓库存有大量弹药、武器及其他军用物资,估计可装六百个车皮,另有几十个车皮的弹药在车站未及运走。

失去沈阳的国民党军要让沈阳变成废墟,屡屡出动飞机轰炸这些仓库和车站。一旦命中目标,势必引起连环爆炸,当地军民都有性命之虞。

东野指挥部命令军管会组织人员在敌机轰炸的情况下,紧急强运武器弹药,并迅速运往平津前线。

一路上,看到火车上拉的是大炮,汽车拉的是大炮,大马拉的也是大炮。

闫玉河对炮兵非常羡慕,也非常嫉妒,就走过去拍拍粗大威武的炮管,笑着说:“咱们有这么多大炮呀!”

“这些大炮一部分是我们自己造的,一部分是鬼子留下的,一部分是蒋介石送的。”一个膀大腰圆长得像炮弹的炮兵说,“美国送给蒋介石三十六门最大的炮,蒋介石在辽西送给我们十八门,在沈阳把剩下的十八门全送给了我们。”

“这个运输大队长很慷慨啊,那真得要谢谢老蒋了!”闫玉河激动地说,“有这么多大炮,敌人再坚固的碉堡也能砸烂!”

“那当然!”那炮兵自豪地说,“你知道斯大林把大炮誉为什么吗?誉为战争之神,‘二战’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伤亡是大炮造成的。”

“大炮的作用这么大呀!”闫玉河为之一惊。

“大家都知道,大炮能摧毁敌人的工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知道俄军缺乏大炮,因此大胆地把大炮推到距俄军仅一公里处轰击。俄军在一战中巨大的伤亡,多半是大炮造成的。”那个炮兵侃侃而谈,“另外,大炮还能掩护自己的部队进攻。炮火掩护,炮火延伸,是环环相扣的。战斗一开始,向对方阵地轰击,压制敌人的火力,使得敌人火力点哑火,躲在工事里不敢出头。紧接着大炮沿着进攻路线延伸轰击,掩护部队依次抵进刚刚轰击过的区域。”

闫玉河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说:“大炮还可以打击敌人的威风,助长自己的士气。据说苏军在冷战时期的军事思想是‘数量就是质量’,很多时候苏联人并不是造不出高质量的武器,但是他们仍然倾向于用能造一门好的迫击炮的钱造两门稍微差点的迫击炮。这种军事思想的产生是因为苏军认为两门炮轰击的气势要大于一门炮轰击,打仗其实也是在打气势。”

那个炮兵又当仁不让地说:“大炮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对于没有工事的部队威胁最大。一枚榴弹炮的炮弹威力可以覆盖一个足球场的面积。‘二战’中有一个德国军营在集结时被一枚榴弹击中,结果当场伤亡过半,番号直接撤销。”

“长知识了,长知识了!你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课!”虚怀若谷的闫玉河说,“那好,炮兵同志,在平津战役中,就看你们的了!”

“没问题,咱们的大炮吼一声,就没有敌人的发言权了!”那个炮兵还没从辽沈战役胜利的激情中冷静下来。

“不过,平津和东北不一样,那里的城防更为坚固。”

“不管他们的城防多么坚固,我们一定让他们坐上土飞机!”

“那好啊,只要你们把北平的城门轰开,我们就能活捉傅作义!”

“放心吧!我们保证把你们护送城去,让你们去活捉傅作义!”

“炮兵同志,希望你们先轰开天津的城门,好让我们的指导员回家看媳妇!”赵金顺咧着弯弯的蛤蟆嘴恶作剧地大笑起来。

“指导员,你是天津人?”不等闫玉河答话,那炮兵便用带着海河水味儿的乡音说,“我也是天津人!是河东的,姓王,叫王河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英雄四野,晓宿夜行,绕路避敌,秘密进关。遥望平津,暗生乡情。将士们,回顾四野的日益壮大,信心满满。平津战役,开战在即。推荐阅读。编辑:邵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