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曹靖华

作者: 一二·九运动后代群体 点击:686 发表:2022-01-05 18:24:29 闪星:6

协助北方局向党中央转送信件 

1936年初的一天,邹鲁风匆匆找到曹靖华,问他在上海有无“政治上最可靠的熟人”,曹答:“政治上最可靠的熟人莫过于鲁迅先生了。”邹问:“能否 将我介绍给他,请他帮帮忙?”曹知道邹是北平学联成员,基于对邹的了解与信任,知道他一定有紧急与重要的事要办,便慨然应允。

他一方面向鲁迅先生禀报,一方面详细对邹说明到上海后怎样与先生联系,应注意些什么。后来曹才得知,邹去上海,一是筹备成立全国学联,二 是受姚依林转达的北方局之命, 设法向党中央转送信件(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之后,北方局一直无法与中央取得联系)。邹两次化名“陈蜕”去上海会见了鲁迅先生, 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白色恐怖下, 鲁迅先生出于对曹靖华的信任,不顾自己安危,倾尽全力,终于协助邹顺利完成了任务。

解放后,邹素寒将自己名字改为邹鲁风,一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坚持在山东(简称鲁)打游击的经历; 二是感念在上海鲁迅先生不顾自身安危, 协助他完成所负任务,并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三是易名 “鲁风”是决心学习鲁迅先生,处处以鲁迅先生的风范自励。邹能够与鲁迅先生相识,离不开曹靖华的鼎力帮助。

 

协助女作家丁玲逃离魍魉世界

1936年5月间,中国共产党创使人之一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在中国大学校园里找到曹靖华, 说女作家丁玲想见他。原来, 三年前丁玲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特务绑架,秘密押解南京。特务用尽一切手段威胁、利诱,丁玲不为所动。迫于她的名气,以及宋庆龄、蔡元培、柳亚子等著名人士与社会团体发动的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国民党不便对她下毒手,丁玲利用表面上给她的有限“自   由”,苦苦寻找党的关系。她打听到李达、王会悟夫妇在北平,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北平。当她向王会悟打听北平有无熟人时,王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曹靖华在中大教书丁玲后来这样描述:“我并不认识曹靖华,但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一点火光那样高兴,好像有一种本能的对他的信任。” 因为她知道曹靖华是《铁流》的译者,是瞿秋白在莫斯科时的老朋友,同鲁迅先生有很亲密的交往。她立刻请王会悟转告曹靖华,说自己想要见他那时曹靖华并不认识丁玲,但知道她是左联刊物《北斗》的主编,很得鲁 迅先生器重。他们很快见面,并如丁玲所说,他们“像一对老朋友,像亲密的战友,商量开了”。曹靖华应允,将设法将丁玲的情况和愿望托鲁迅先生转告 党,并要她先回南京等消息。丁玲回到南京, 一周之后,党果然派作家张天翼 来找丁玲,并帮助她逃离南京,经西安奔赴延安。

丁玲晚年写的回忆录中,深情记述她与曹靖华的那次会见:“就在这 几十分钟的会面中, 解开了我几年的痛苦和积虑, 打开了我回到党的大门 我的新的生命便从这里开始……”a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在“一二·九”运动推动下,各地抗日救亡运动也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者依旧飞扬跋扈,在河北征招大批华工开矿或秘密修筑工 事,华工死了,像猪狗一样被丢进海河。海河浮尸真相被揭露后,舆论大哗。1936年6月 13 日,北平学联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组织北平各院校参加抗议海河浮尸事件示威游行。曹靖华像往常一样参加东大的队伍,同他在一起的除 东大同学外,还有中大的教授齐燕铭和曾参加过上海工人运动的木刻家温涛。

那天,游行队伍经西四到西单,两旁人山人海。走到电话局附近,呜呜的  警笛声骤然响起,一些军警们举起棍棒,把围观的群众连推带搡地赶开,另一些  军警、特务、便衣挥舞棍棒、皮鞭,劈头盖脸地向手无寸铁的男女学生们打去。男学生举手挡住落下的棍棒,掩护着女同学向前冲出一条路,两旁的市民、店员也纷纷挺身而出,把受伤的学生拉进店铺和小胡同,掩护他们安全撤离。游行队伍被冲散后,曹靖华、齐燕铭同几名东大学生拥进西单商场旁边的胡同,军警在后面紧追不舍,他们又拐进六部口,直到进了《北平新报》编辑部才得以脱险。

就在抗议海河浮尸事件游行示威5天后的6月18日,忽然传来苏联作家高尔基逝世的消息,这在中国文化界及青年学生中引起不小的震动,学联、民先决 定组织纪念高尔基的活动,动员更多青年学生投身到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中去。学联领导人邀请曹靖华做有关高尔基著作与影响的主旨演讲,他爽快地应允了。

纪念会的时间定在7月 10 日上午,地点选在西郊燕京大学的贝公楼礼堂 (即现今的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各院校参加纪念活动的学生像涓滴细流,涌入燕大,汇聚在贝公楼礼堂。曹靖华到燕大后,遇到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  一——平大女子文理学院的学生张晋媛,他们一起走进礼堂。只见台上悬挂着 “文化巨人高尔基追悼大会”的横幅,横幅下是高尔基的巨幅画像,会场已座  无虚席, 就连过道也黑压压地站满了人。主持人与各单位代表致辞后, 由曹靖 华做《高尔基生平与思想》的主题讲演。他系统又扼要地介绍了高尔基生平、 思想、主要作品的社会影响, 以及学习与纪念高尔基的现实意义。他在驳斥国 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谬论时说,中华民族已到存亡关头,我们每一个人都 应当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去,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只能像高尔基  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主人公巴威尔所说:“如果敌人不投降,就消灭他!”他 的演讲,不时被“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内战!”“反对投降!”的口号声打断。这是一次成功的动员会。当曹靖华引用高尔基的《海燕之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时,与会者纷纷起立,不约而同地举臂高呼高尔基的这一名 句,窗外倾盆大雨伴着轰隆隆的雷声骤然而至,一扫连日的沉闷。

 

肩起鲁迅先生留下的重担

令曹靖华没有料到的是,进入1936年,鲁迅先生的健康每况愈下。6月份,华北时局紧张,曹靖华因忙于教学与学运,未及时与鲁迅先生联系,后听说鲁迅先生已卧床不起。曹靖华焦虑万分,一方面设法购买豫西家乡土特产让鲁迅先生滋补身体,一方面劝他换换环境,去外地疗养。为此,曹还专门与中共常驻莫斯科第三国际的代表萧三联系,看可否安排鲁迅先生去苏联疗养。

让曹靖华终生难忘的是,鲁迅先生花费了近一年时间,以“诸夏怀霜社” 的名义为瞿秋白搜集、编校、出版了两卷集《海上述林》,同时也将曹被出版商长期扣压的《烟袋》《第四十一》等文稿要回,计划安排为他出版一本翻译小说集——《苏联作家七人集》。同年 10月 16 日,鲁迅先生抱病为曹靖华的这本翻译小说集写了序,序中说,这本书可让读者“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它“不亚于古人的发见了火可以照暗夜”。鲁迅先生将它列为“要赶快做”的事中,并于 10月 17 日写信告知。

曹靖华万万没有料到,此信他尚未收到,鲁迅先生竟于 19 日骤然病逝 了给他带来这噩耗的,是东大的岳欣、唐南屏两位学生。曹靖华听后脱而出:“谣言!谣言!反动派故意造谣!”然而噩耗很快得到证实。记者金肇野匆匆赶来,请他为《北平新报》专刊写一篇悼词。他拿起笔,颤抖着写下“吊豫 才”三个字,便抽泣不已,勉强写完300字的悼词,便禁不住号啕大哭。第二 天,他把所有的课都改为鲁迅先生的追悼会,同各院校学生一起悼念鲁迅先生。

下课后,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踏进家门时,书桌上恰有一封信,那熟悉的信封,熟悉的笔迹,他的心不由得狂跳起来!然而,事实是无情的,他收到的这封信,正是鲁迅先生 17 日写给他的,也是鲁迅先生平生写的最后一封信。在那段悲痛的日子里,他每天与各校学生座谈、演讲,应各进步报刊之约撰写悼念文章,批驳反动当局和御用“帮闲文人”对鲁迅先生的造谣、污蔑。他大声疾呼:在这民族危机最紧张的关头,救亡图存的艰巨工作,需要我们噙住热 泪,奋力肩负起鲁迅先生留下的担子,向他指示给我们的道路迈进!


图片2.png

1937年5 月,曹靖华之子曹彭龄百日时全家合影

 

图片3.png

为郑伯奇主编的《救亡》杂志撰写的《十二月的风》文稿


 备注:

a    丁玲:《魍魉世界风雪人间——丁玲的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主要参考资料

上海鲁迅纪念馆:《曹靖华纪念集》,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7 年版。

(撰稿人:曹彭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曹靖华受鲁迅和瞿秋白的影响至深,帮助很大。曹靖华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一生追求进步,坚持革命,董必武曾以"洁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动骨弥坚"的诗句,赞誉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不凡风骨;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踏实苦干,不务虚名,鲁迅先生曾称赞他"一声不响,不断地翻译着"的实地劳作精神;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谦逊朴实,平易近人,对青年循循善诱,关怀备至,培育了几代人;他革命一生,战斗一生,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