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诗经》之二十 二鹡鸰——鹡鸰在原
鹡鸰鸟原本常见,只是人们不知道它叫鹡鸰,是一种比麻雀纤细黑白相间的小小鸟。麻雀是跳着走,鹡鸰是快步走,是一种看起来清秀机灵的鸟儿,我知道的仅此而已。
但是鹡鸰鸟却和一位鼎鼎大名的皇帝有关,是他专门写了《鶺鴒颂》让这种寻常到不知道名字的小鸟得以传扬至今,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除了和杨贵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的《长恨歌》,更多的是创立的让全世界仰慕的“开元盛世”,写《鶺鴒颂》是为了表达他和自己兄弟的情义,鹡鸰就是兄弟友爱的象征。因其珍贵,我把他写的序言也摘录了:
朕之兄弟,唯有五人,比为方伯,岁一朝见。虽载崇藩屏,而有睽谈笑,是以辍牧人而各守京职。每听政之后,延入宫掖,申友于之志,咏《棠棣》之诗,邕邕如,怡怡如,展天伦之爱也。秋九月辛酉,有鹡鸰千数,栖集於麟德殿之庭树,竟旬焉,飞鸣行摇,得在原之趣,昆季相乐,纵目而观者久之,逼之不惧,翔集自若。朕以为常鸟,无所志怀。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才雄白凤,辩壮碧鸡,以其宏达博识,召至轩楹,预观其事,以献其颂。夫颂者,所以揄扬德业,襃赞成功,顾循虚昧,诚有负矣。美其彬蔚,俯同颂云。
伊我轩宫,奇树青葱,蔼周庐兮。
冒霜停雪,以茂以悦,恣卷舒兮。
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
蓐收御节,寒露微结,气清虚兮。
桂宫兰殿,唯所息宴,栖雍渠兮。
行摇飞鸣,急难有情,情有馀兮。
顾惟德凉,夙夜兢惶,惭化疏兮。
上之所教,下之所效,实在予兮。
天伦之性,鲁卫分政,亲贤居兮。
爰游爰处,爰笑爰语,巡庭除兮。
观此翔禽,以悦我心,良史书兮。
说的是开元九年秋,有数千只鹡鸰鸟飞集在麟德殿前,欢噪终日,见人不避,也不飞走。过了十天这些鶺鴒仍不离去,甚至连人在旁边拍手它们也不飞走。唐玄宗大喜!因为鹡鸰鸟向被古代人视为兄弟友悌的象征,见此佳兆,就邀请五位兄弟齐集麟德殿,一边观赏鹡鸰鸟,一边吟咏棠棣诗,共同畅叙兄弟情。
鹡鸰和棠棣喻兄弟友爱就出自《小雅 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节录)
大意:
棠棣花儿多么鲜艳,花萼花托也清新可人。凡是天下的人,哪里有比的上兄弟间的友爱。
死亡这样让人恐惧的事情,只有兄弟才会悲痛欲绝。抛尸在荒郊野外的乱坟堆,只有兄弟才会不顾一切找到他。
鹡鸰鸟落在原野,只有兄弟才会奋不顾身解救危难。就算是有好朋友,也不过是长叹一声。
兄弟之间在家里也免不了争斗,但是遇到外辱一定会共同御敌。就算是有好朋友,再多到时候也帮不上忙。
此诗道尽了兄弟的核心关系,是歌颂兄弟情义的最早诗篇,棠棣——常棣也因此成了兄弟情义的代名词。鹡鸰鸟也是,只是没有棠棣有名,直到唐玄宗的《鶺鴒颂》。
于是,再看见鹡鸰鸟的时候,有了不寻常的感觉,天下至真至纯的兄弟情义,尽出此鸟,壮矣,鹡鸰鸟!
【编者按】鹡鸰鸟本是普通的鸟,却因李隆基的感赋诗篇,将之赋予兄弟深情,感人至深。但本文最令人动容的是作者深厚的古文基础,引经据典,顺手拈来,文字洋洋洒洒,尽显风韵。好文共享,值得推荐! 编辑:陌上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