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土炕

作者: 左甲庚 点击:2825 发表:2018-06-05 10:47:05 闪星:2

  生在土炕上,又在土炕上长大,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多年,每天晚上都在土炕上睡觉,因此与土炕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几年没睡土炕了,很是想念。

  土炕,首先是宽展、踏实。乡下的土炕,一般的都有八九尺宽,五六尺长,一盘土炕上睡六七个人,也不觉着太挤,更不用担心掉下去炕。以前大部分的人家,都有四五个孩子,几个孩子在土炕上玩,都很宽展。特别是到了冬天,孩子们很少在外边玩,土炕就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场地了,他们在炕上又蹦又跳,又翻跟头又打滚儿,土炕决不会塌掉,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就是在土炕上长大的。

  土炕,另一好处是冬暖夏凉。冬天在土炕上睡很舒服,土炕的炕箱,全部是用土坯砌起来的,土坯的特点是散热慢,能保持恒温。冬天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做饭,火炉里的火,着上一天,把土炕烧得很热很热,整个晚上,土炕也是热乎乎的,一夜睡在被窝里暖暖和和的,没一丝凉意。冬天,土炕上的最佳地方,就是炕头,睡炕头,这可是论资排辈的事。夏天,土炕上只铺芦席,芦席不但光滑,而且透气功能好,盛夏三伏天,劳作归来,一进窑洞就有一股凉气,再往铺芦席的炕上一躺,更是凉乎乎的,拉上窗帘,睡上个午觉,真是痛快极了。

  土炕,另一用处是招待客人,这已是乡下人的传统习俗了。谁家来了亲戚客人,进门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上炕、上炕,这是对亲戚客人们最热情、最礼貌、最尊重的招待。一般的人来了,是不会让你上炕的。

  小时候逢年过节,父亲的客人们来了,一张小桌儿往炕中间一放,一壶茶、一包烟,几个人天长地短,云里雾里的就聊开了。到了饭时四个碟,一壶酒,往桌儿上一放(碟,就是巴掌大的小碟,酒盅,也就是指甲盖大小的酒盅),吃着、喝着、聊着,抿上一口酒,夹上一口菜,把筷子放下,讲呀,讲呀,讲上好半天,再抿上一口酒,夹上一口菜,又讲起来了。一顿饭吃不了多少酒菜,但时间很长很长。让人信服的是,这些老爷儿们,几个钟头,都是盘腿在炕上坐着,可见他们从小在炕上养成的盘腿功,也反映了一种原始、古老传统的土炕文化。

  还记得小时候,姑姑、姨姨们来了,母亲把他们让在炕上,姑嫂、姐妹们盘腿对坐,什么侄儿长高了,外甥长胖了,婆家长了、短了,讲起来没完没了。往土炕上一坐,她们就有一种共同的感受,踏实、亲切、温馨。有时母亲领我到姥姥家去,白天母亲帮姥姥洗洗涮涮,干上一天活,晚上母女俩往炕上一坐,就拉起了家常,有时我睡得醒来了,朦朦胧胧的还看见母亲与姥姥在昏暗的油灯下唠唠叨叨。土炕上的女人,在灯下盘腿对坐,已成为一种民族艺术的象征,已成为一道远古的风景。

  屈指算来,也有十八九年再没睡土炕了,前几年,我领着孙女儿卓君,到西山里去探望二姐,到了二姐家,孩子见了那么大的土炕,高兴地大喊大叫,石头床,石头床,并在上边又蹦又跳。时过多年了,现在问起她,你还记不记得老姑家?她说:“记得,老姑家有石头床,很大很大,可好玩哩。”

  现在的村里人,也不兴土炕了,印象中,八十年代后,新建的房子,人们都不盘土炕,有些人家,把老房子里的土炕也拆了,换上木床、席梦思等。但有些人家,娶媳妇时,为了赶时兴,把土炕拆了,到媳妇坐月子时,赶紧又把土炕盘起来,说坐月子、育孩子,木床不如土炕好。

  我家窑洞里原来也是有两盘土炕,1992年长子结婚时,拆了一盘,我执意留了母亲睡过的那一盘,也许就是因为留下了那盘土炕,我才时常想念。等再过几年,孙子们长大了,上学不用接送了,我一定再回村里,在母亲睡过的那盘土炕上,再睡几年。也许这盘土炕,之后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北方很多地方都有睡土炕的习俗,可惜我家那边没有,因而小时候看一些东北的电视剧里一家人盘腿坐在土炕上的场景,心里极是羡慕。作者笔下的土炕承载了他许多童年的回忆,生活气息浓郁,读来颇感温馨。编辑:穆凌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