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童年】常常想起那片葵花地

作者: 安瑞平 点击:3222 发表:2018-05-18 12:03:59 闪星:53

  


    小时候,家里的孩子多,父母顾不过来,我便有一种被人遗忘的感觉。这样的日子久了,内心常常骚动不安。也许是打从娘胎的时候,就有强烈的叛逆情结在作怪,一遇到烦心的事,我便学会了逃避。

  现在想来,那些所谓的烦恼简直幼稚可笑,无非是小我几岁的弟弟叫我抱着,或是年长几岁的姐姐们欺负我,而我执拗不过。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瞬间就会爆发一场姐妹之间的战争。可这些,对于年幼的我来说,仿佛天要塌下来。我打不过就跑,只好偷偷藏起来。

  七、八岁的孩子能逃到哪里去?在千般寻觅之后,我家后园的那一片葵花地,便成了我向往的乐土,避风的港湾。

  我家屋后,有一块足有一亩多的空地。春天来临,母亲总会领着我们在那里种上一垄垄的葵花。一到夏季,上足粪肥的秧苗疯狂地长,长得足有一房高。我钻进去,就像一只小鸟飞进了树林。

  我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葵花地里,任凭姐姐喊,弟弟叫,我屏着呼吸就是不答应。盛夏的阳光,透过硕大的如扇般的葵花叶照在我小小的身上,总是柔柔的,像母亲温暖的手在抚摩着我。慢慢地,我满腹的委屈,满腔的愤怒,也渐渐弥散开去,等到一切烟消云散的时候,才肯走出来。

  有时在那呆上半天也是有的。因为孩子多的缘故,我失踪的几小时,从未引起过他们的注意。偶尔到饭时,母亲便在院子里喊上两嗓子,见没回来,也就作罢。

  也许是儿时在葵花地里学会自我心灵疗伤的缘故吧,在以后的几十年的人生岁月里,虽然遇到过无数次的大大小小的不愉快,我都保持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在隐忍中让日子充满和谐的快乐。因为我相信,即使再大的不快,再难的坎坷,经过岁月的砺石打磨,也会变得平淡而遥远。有时想起来,只化作一抹淡淡的青烟而已。

  嫁作他人妇后,住的地方仍是平房。每年我都在院子里种上数株向日葵,如扇般的葵叶有着童年里非常相似的圆润和温情。

  在柔和的阳光里,我和刚牙牙学语的儿子坐在葵花秧下,给他编着可爱的小白兔帮助小鹿搬家的故事。每每这时,总会有一些模糊的光影从我心头掠过。

  日子在逐渐地远去,一切记忆有时却如影随形般地重叠起来,撞击我的心扉。

  此刻我又想起那片葵花地,那株株的葵花,仿佛携着诗意,带着阳光向我奔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散文线索清楚。“童年的那片葵花地”是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本文凸显散文的最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首先,叙事性散文形式比较灵活,叙述了简单概括的真实事件。为了表达葵花地对自我心灵的疗伤,就展现了童年时候,家里的孩子多,父母顾不过来,我有一种被人遗忘的感觉和几十年的人生岁月里嫁作他人妇后的两个生活片段。 其次在选材上选取于自己童年亲自经历的事情。所选取的素材触动了强烈的叛逆情结和烦心的事,便学会了逃避的事情。于是就逃到那片葵花地为自己慰藉疗伤。所选事件典型,小中见大,小而精彩。这正如高尔基所说:“采取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制成巨大的典型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再次,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刻画、动作的刻画、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这些刻画不仅仅充当叙事的角色,而在传达着对童年那片葵花地使作者内心充满阳光感激之情的张力;印证了文学中创作的人物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的成果;也正如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本文语言朴素,不卖弄、不堆砌,形象、具体。即如鲁迅谈“白描”时所说,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传达了岁月已逝,记忆深刻的那片葵花地却如影随形般地重叠起来,撞击我的心扉:那片葵花地,那株株的葵花,仿佛携着诗意,带着阳光向我奔来。这样有着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的主题。 感谢赐与精神大餐,倾情推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