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木香诗经》之一:桃——桃之夭夭

作者: 林下蕉客 点击:2457 发表:2018-03-26 16:28:12 闪星:1

 

  《诗经》中提到桃的地方有四处,《周南•桃夭》《召南•何彼襛矣》《魏风•园有桃》《大雅•抑》,我最喜欢的当然是《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树枝叶茂盛,桃花娇艳夺目,枝头硕果累累,姑娘今日出嫁,定让家庭美满。

  多美的日子,多美的愿望,桃花当日,姑娘当龄,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桃之幸?女之幸?这样的桃多美,这样的女子多美,我喜欢这样的桃。

  《召南•何彼襛矣》不过是王族婚嫁,“华如桃李”桃总之是代表着华丽美好。

  《大雅•抑》篇很长,是劝诫的,但提到桃,“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然后有了成语“投桃报李”,还有很多出自此篇成语,夙兴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扪、耳提面命、谆谆告戒,等等。投桃报李,礼尚往来而已。

  《魏风•园有桃》说的是园子里有成熟的桃子,但是我很忧伤,别人不理解我。

  所以说,即使自然有丰厚的馈赠,也不能减弱人精神的痛苦。

  桃是地地道道的国产,后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波斯,再传入世界各地,成为人所共知的水果。《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桃的记载。《礼记》中还说当时已把桃列为祭祀神仙的五果(李、梅、杏、枣)之一。桃子的品种已经有成千个以上,其兴盛广受欢迎可见一斑。桃子品种再多,我喜欢的也就那几种,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的蟠桃,然后就是水蜜桃,还有山桃,山桃并不能吃,但山桃核能玩儿。

  桃花在《诗经》以至汉唐时代一直被广为传颂,春秋时的“桃夭”,盛唐时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就是明证,只是到了宋明以后所有曾经美好的寓意却成了“红颜祸水”的象征,桃花被称为“妖客”,一定和理学大兴有关,一定和“存天理灭人欲”有关。那时候,我们的先辈不再“仲春三月,令男女相会”,而是缠住小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到了明代,甚至以娼妓喻之。只是桃花何罪之有?不过是时代变迁,人的思想变了,人格化的桃花也变了,难免让人兴起“心之忧矣,有谁知之!”( 《魏风•园有桃》)的感叹。

  我依旧是喜欢桃花的,也是度过了“桃之夭夭”“人面桃花”“红颜祸水”的阶段,最后回归“灼灼其华”的自然美好,桃花终究是无情世界的有情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是一篇用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与审美情怀解读古典精品的短文,文章开宗明义,起笔直奔主旨“《诗经》中提到桃的地方有四处,《周南•桃夭》《召南•何彼襛矣》《魏风•园有桃》《大雅•抑》,我最喜欢的当然是《周南•桃夭》”,之后集中笔墨联系现实分析阐释《周南•桃夭》,这使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文中常借香草、奇花、异树寄托爱慕之情,表达赞美之意,“桃树”就是其中一例。“桃树”是古典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在神话传说、民间文学中,也时常能看到对它的赞美与肯定。《周南•桃夭》是民间百姓对出嫁女子的婚礼祝颂诗,作者用今人丰富的思想、个性化的语言解读古代经典,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是对文学普及的有效之作,极好。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

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