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家乡的年味

作者: 梦秋 点击:1493 发表:2017-01-09 16:00:59 闪星:2

    离开家乡十多个年头了,每逢春节,无论路途再远,我都会携妻带女,星夜兼程,赶赴老家。常言说,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合家团圆,更能感受年的味道。

    记得小的时候过年,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在苏北的农村,农事基本结束,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会去赶集置买年货。刚进腊月,每家屋檐下准有那一串串让人馋涎欲滴的咸肉腊肠风鸡干鱼,年的味道也在祭灶的鞭炮声中慢慢散发开去。

    扫尘是每家每户年前必做的事情,意思是辞旧迎新。还要准备足够的柴禾,以供应到元宵节前充足的燃料。

    最正统的年味要从除夕开始,一大早,母亲让我们穿上新衣服,父亲展开笔墨纸砚写春联,哥哥姐姐帮母亲张罗年三十的午餐,我和妹妹里里外外忙着把父亲那蘸着墨香的春联贴到门窗上。

    祭祖当然是少不了的一件大事情,因为我们家的祖坟就在村前山坡上,通常是由母亲带着我去祭拜,母亲在一座座坟茔前焚烧冥币,口中念念有词,说着一些告慰祖先和请求祖先保佑我们全家吉祥安康的话语,我只顾鸡啄米似的一一叩头。也有的人家在家中堂屋的祖先牌位前祭祀膜拜。

    年三十中午的饭菜是我记忆中最丰盛的,鸡鸭鱼肉一应俱全,但一直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母亲不准我们吃鱼,要过了小年才能动,说那样才能“年年有余”。午饭后母亲还会把锅里的米饭盛起,用小火将锅巴变成一只大大的“元宝”,我们都相信新的一年我们家一定会有一个好兆头。

    除夕之夜“守岁”更有趣,母亲跟姐姐们忙着包饺子,父亲和哥哥支起一大堆柴火,我和妹妹把花生、黄豆之类的吃物放到火堆里用树枝翻拨爆着吃,等着新年钟声的响起。最让我们开心的是,父亲会给我们每人发一份“压岁钱”,那都是父亲特意准备好的新钞票,虽然面额不大,但我们都把它当成宝贝。而大多时候是零点未到我和妹妹都早已进入梦乡,等睁开眼睛迎接我们的已经是新年的太阳。母亲每每都会在我们的枕边放几片米糕,说可以“年年高升”。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除了吃喝玩乐,人们可以什么事情都不做,意思是幸福的生活开始了。甚至连扫地也被说是会赶走家里的财气,于是,我们不梳头洗脸,姐姐们针线活也不能做,否则你将会挨上终年劳碌的命运。

    年初二是接财神的日子,初一的夜里我会硬撑眼皮等零点过后跟着哥哥姐姐带着鞭炮去村头井上挑到第一桶“财神水”,尽管来年未必能大福大贵,我们一样快乐开心。

    接着是去给外公外婆拜年,我们兄弟姐妹一行浩浩荡荡拎着母亲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去外婆家。外公外婆把一堆好吃的捧出来让我们尽情享用,舅舅舅妈更是将家中厨房里的珍藏拿来款待。

    村里的各种庆祝活动此时也陆续上演,跑旱船、舞龙灯、文艺表演……应有尽有。我们从一个村子赶到另一个村子,一个个兴高采烈。

    初五是“忙日”,做生意的人家开始打开门面迎接宾客。农人们依然可以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打麻将、玩纸牌、掷骰子,用他们的话说是“难得快活一把”。但也不乏勤劳的人家,已经搬出犁耙准备着新的一年开始,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就这么,小村的年味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汤圆,祈愿新的一年美满幸福。

    而今的我背井离乡,父母亲已经年逾古稀,家乡的年味成了我心中的一份牵挂。一通长途电话,除了万语千言的问候,更多是思乡的泪水。

    “常回家看看”,一句让多少游子锥心的承诺,有多少人能兑现?

    每一次匆匆的聚散,给他们带去的只是短暂的欢愉,回程的行囊里却揣满他们沉甸甸的嘱托和一串串饱含深情的咸肉腊肠风鸡干鱼。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远在异乡的我们只能在心中默默地为家人祝福,其余的我不知道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望着一串串从家乡带来的年货,我又深深陷入家乡那浓浓的年的味道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春节,对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是一个喜忧参半的话题:喜的是,可以与分别已久的亲人团聚;忧的是,短短的相聚眨眼而过,余下的又是长长的乡愁。所以,一百个游子的记忆里有一百种年的味道。亲,你的年味是怎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