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三坊七巷咏福州

作者: 童地轴 点击:1640 发表:2017-05-16 17:12:59 闪星:0

摘要:小小的三坊七巷究竟凭借什么样的神奇造化将“人杰地灵”一词组合的如此完美无缺?唐宗宋祖已作古,明朝已经远去三百载,清朝亦已消亡一百年。但粉墙还在,青瓦还在,那些明清甚至唐宋时期陈旧斑驳却又宽敞高阔、镂金错彩的老房子,曾经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一堆怎样的往日故事?

曾在郁达夫的文字里阅读过福州,《福州的西湖》、《饮食男女在福州》以及《闽游滴沥》等,至今还历历在目。福州,名曰有福之州。至于为什么叫福州,却无从考证。也许福州人认为安宁的生活就是他们的福气吧。然而翻阅历史,或许你能从中得到答案。福州,偏隅一方却独享宁静。这里出了很多文化学者、教育家、佛学家。仅三坊七巷这几个小小的胡同里,就走出了“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 ,中国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船政之父” 沈葆桢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 林旭 ,“五四”运动引发者 林长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一二·九”运动组织者 陈矩孙 以及严复、谢冰心、邓拓、郁达夫、林徽因等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或少映现在三坊七巷,他们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思想、科技和军事的发展进程发挥了重要乃至影响全局的作用。

小小的三坊七巷究竟凭借什么样的神奇造化将“人杰地灵”一词组合的如此完美无缺?唐宗宋祖已作古,明朝已经远去三百载,清朝亦已消亡一百年。但粉墙还在,青瓦还在,那些明清甚至唐宋时期陈旧斑驳却又宽敞高阔、镂金错彩的老房子,曾经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一堆怎样的往日故事?

在福州不能不去三坊七巷!

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宫巷、 黄巷、安民巷、吉庇巷,这里是中国现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踏上南方特有的青石板巷道,两边是斑驳的高墙,墙上用青瓦铺成的飞檐,抬头只看见一条细细的天空。三坊与“七巷”相通,巷内坊内,房子和院子纵横交错,简直是个庞大的迷宫。走几步就有“×××故居”、“×××纪念馆”,仿佛砖瓦缝隙中都透着唐宋遗风,轩窗拱门内都流淌着明清古韵,那陈年的书卷气息更是荡气回肠。

在三坊七巷徜徉,寻访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气韵,更是一种精神。在严复故居,我看到了四壁的照片,看到了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赤子情怀。严复1877留学英国,培养了自己深邃的学养。甲午战争后,因民族情怀而内心沉痛,开始发表政论文章,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 的进化观点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警醒人们启蒙人们。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在《原强》中,他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大学时代,曾经读过林觉民的绝笔《与妻书》,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的信,洋溢着对妻子无尽的爱恋,对生活的满腔热爱,那些文辞优美的字句,让人敬仰不已。“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

漫步在林觉民的故居,再次重温委婉曲折又不乏闲情逸致 的《与妻书》,不禁叫人潸然泪下。作者将儿女私情上升到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中,那种不为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精神和不怕牺牲自我的革命情怀让读者崇敬,为前来拜谒的人们平添几多愁怅和心酸。1911年4月24日晚,广州起义的前三天,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陈意映的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斯人已去百年,然而情真意切、字字泣血的《与妻书》充满激情,充满浩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眷恋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令人振奋。作者对妻子忠贞的爱情,对国家兴亡的责任,舍生取义的气度和 风范,依然令人动容,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这是福州杨桥巷86号,这是林觉民故居。

看着这些再现的历史,蓦然觉得, 撼人魂魄的气息一直在这里延续着,从清代延续到了民国,从悲壮豪迈延续到了温文尔雅。

就是在这个故居,同时还走出了著名作家冰心。“清晓的江头,白雾茫茫;是江南天气,雨儿来了——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这是我父母之乡!”。“ 我生于一九○○年十月五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七个月后我就离开了故乡——福建福州。但福州在我的心里,永远是我的故乡,因为它是我的父母之乡。我从父母亲口里听到的极其琐碎而又极其亲切动人的故事,都是以福州为背景的。”

这是冰心《 我的故乡 》中描述的福州。

“……这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就过起了福州城市的生活。新年、元宵、端午、中秋……岁时节日,吃的玩的都是十分丰富而有趣。特别是灯节,那时我们家住在南后街,那里是灯市的街,元宵前后,“花市灯如昼”,灯影下人流潮涌,那光明绚丽的情景就说不尽了。总之,我很喜欢我的父母之乡。那边是南国风光,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小溪流更是清可见底!院里四季都有花开。水果是从枇杷、荔枝、龙眼,一直吃到福桔!对一个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惬意的呢? ”

这是福州杨桥巷86号,这是谢冰心的故居。

走进冰心的《我的故乡》,那种文化气息令人歆羡。“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这个住址,现在我写起来还非常地熟悉、亲切,因为自从我会写字起,我的父母亲就时常督促我给祖父写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写。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的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六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成了我的乐园,我一得空就钻进去翻书看……”

在“紫藤书屋的过道里”,外叔祖父送给祖父“有子才如不羁马,知君身是后凋松”的对联;具有“海阔天高气象,风光月霁襟怀”的尊亲;严复给父亲出了一道诗题“月到中秋分外明”;西院客室楼上有祖父自己写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些都不难看出,冰心在这个簪缨诗书之家所受到的熏陶。

同是这个故居,还走出了一位 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 。

“你来了,画里楼阁立在山边,交响曲由风到风,草青到天!阳光投多少个方向,谁管?你,我如同画里人掉回头,便就不见!你来了,花开到深深的深红,绿萍遮住池塘上一层晓梦,鸟唱着,树梢交织着枝柯,——白云,却是我们,悠忽翻过几重天空!”这首《你来了》就是这位眼波灵转,顾盼生姿 的 才女留下的才情 。

她就是林徽因。

在散文《一片阳光》里,林徽因深情地回忆“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得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有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我们不难看出,她对故乡有着怎样的依恋之情。

也许,在夜深人静或悄然来临的黄昏,在剑桥或者哈佛,在爱情的不经意诗意中,林徽因会想起福州,想起街巷里长髯飘拂的榕树,想起榕树下纯朴的笑靥,她在人间四月天那伤感的泪水会潸然夺眶而出。“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我依然在杨桥巷86号里徜徉,长廊、翠竹、 厢房、天井、紫藤书屋……临窗一角,花木扶疏,竹影摇曳,梅溪沁寒。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悲壮的豪情,那些温婉的情调,那些四月天的人间,我久久不肯离去,仿佛能追寻到那些远去的身影,那些遥远的缱绻往事。

这是福州杨桥巷86号,这是林徽因的故居。

福州杨桥巷86号,林觉民在这里挥泪告别,谢冰心在这里温情怀旧,林徽因在这里放飞情愫,收藏一片阳光。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副对联把我引入了林则徐故居——纪念馆。这个“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福州这座城市的灵魂,虎门销烟,伊犁戍边,那篇著名的奏折,指出若再任鸦片泛滥,几十年后中原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无可以充饷之银”,他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无不表达了一种英雄的气概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就在林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在前往伊利的途中,他听到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痛心疾首,深感国事艰难。他在致友人书中说:“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他不禁感叹:“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新韶明日逐人来,迁客仙时结什回?空有刘光照虚耗,竞无神诀卖痴呆 。 ”(《除夕书怀》) 他一人这样在除夕之夜叹息。“雪月天山皎夜光,边声惯听唱伊凉。孤村白酒愁无奈,隔院红裙乐未央。”(《中秋感怀》)他一个人又这样面对一轮明月感怀中秋。

我在纪念馆内缅怀民族英雄那种气壮山河的誓言和行为,眼前的木牌上赫然写着,“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领导者;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近代运用国际法第一人;近代翻译西方报刊第一人;近代倡导自铸银币第一人;近代倡导创建新式海军第一人;近代倡导商人机子开发矿业第一人;近代引进西方制造武器技术第一人;近代主张保护利权发展对外贸易第一人……”

……

阳光微弱,我在柔软平坦的福州长乐海滩,面对茫茫大海,三坊七巷那温软的 阳光 依然洒进我的心房,那些马鞍墙 、雕饰 、建筑门和水榭台,那些仁人志士,那些往事,那些美丽的花儿, 决明子、 三角梅 、海棠…… 还有那些流芳唇齿的美味小吃,红糟醉香鸡、鸡茸鱼唇、荔枝肉、太平燕、佛跳墙、白炒鲜竹蛏、燕皮、芋泥、锅边(糊)、线面、鱼丸……让我怎么也走不出三坊七巷。

此刻,林徽因的《一片阳光》再次在我心头萦绕,“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白粉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夹着一个开敞的厅堂。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西头是婶婶的住房。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惟一留守的主人……时间经过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这样一泄阳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议流动的而又恬静的瑰宝,我才明白我那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事实上仅是如此: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美丽小孩子的病名——便凑巧永远同初春静沉的阳光整整复斜斜地成了我回忆中极自然的联想。”(林徽因发表于1946年。)

咏不完的悲欢离合,诵不完的风花雪月。看不完的三坊七巷,看不够的三坊七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诺大的福州城,小小三坊七巷的几个胡同里,聚就古香古韵的古文明,同时也铸就一代代的民族英雄,如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船政之父的沈葆桢、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 、“五四”运动引发者林长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一二·九”运动组织者陈矩孙以及严复、谢冰心、邓拓、郁达夫、林徽因等一大批中国近现风云人物。该游记表现出三坊七巷的厚重记忆,发生在三坊七巷的故事可歌可泣,推荐阅读。编辑:星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