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母亲节】怀念我的母亲

作者: 张林初 点击:1410 发表:2017-05-11 15:07:44 闪星:0

摘要:母亲没有读过一天书,但她勤劳、贤惠、善良,一心为我们这个家操劳,是一位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伟大女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我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


  值此母亲节之际,仅以此文深刻怀念亲爱的母亲。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了我们许多记忆,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母亲慈祥的容貌一直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母亲姓顾名文莲,1912年8月24日(农历)出生在江苏省松江府南汇县五团乡二甲,今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星光村七组。听母亲说,外公是一位糕点师,在上海浦东的一家南货店里做工。外婆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母亲家里有三个孩子,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


  母亲家境贫寒,外婆又早早过世,九岁时就来到我们张家门,当父亲的童养媳。母亲终身务农,是一位普通劳动妇女,一生总共生了七胎八个儿女,其中存活五个儿子,一个女儿。母亲一米五多一点的身高,体格瘦小,但她能吃大苦耐大劳,又非常坚强,有一副慈祥的面容,一对总是微笑的嘴角。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一天书,但她勤劳、贤惠、善良,一心为我们这个家操劳,是一位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伟大女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我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生勤劳】


  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地里的农活样样会做,是锄地、播种、插秧、除草、割麦、割稻、打谷等农活的行家里手,甚至像抬河泥那么的重体力活也不亚于一般的男子。除了做庄稼活,母亲还经营着我们家的菜园,按季节播种黄瓜、西红柿、四季豆、波菜、青菜、芹菜、茄子、韭菜等各种不同的蔬菜,还种西瓜、菜瓜、甜瓜等各种瓜果,保证全家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除了自家享用外,我们还经常把多余的蔬菜瓜果拿到镇上去卖,所得收入是我们家日常开销的重要来源。


  母亲还是一位纺纱织布的能手,从轧棉花、纺纱,到经布、织布样样都会。她所织的土布,花式齐全,工艺精湛,质地优良。解放初期,甚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和脚上穿的鞋子都是用母亲织的土布做的。


  除了白天繁重的农活外,母亲每天还要起早摸黑地服伺我们全家的饮食起居,喂养鸡鸭猪等家禽家畜。到了晚上,把我们孩子安顿睡觉后,母亲又要忙碌起来。在油灯下,母亲或在纺纱,或在做衣鞋,或在缝缝补补。夏添单,冬添棉,我们脚上穿的一双双单鞋棉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正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到了冬天农闲时,母亲又在手摇织袜机前不停地织袜。母亲是我们村远近闻名的织袜能手,她不仅给村里的人织袜,而且还给邻村的人织袜,有时还用自家的棉线织成袜,然后拿到镇上去卖,挣一点零花钱。织袜是一项技术活,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一针没有织好就得重新织。用这种手摇织袜机织一双袜子需要大半天时间,却只能挣到三五分钱。有时候,我们一觉醒来时,织袜机还在响,母亲还在织袜,我们在床上看着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不停地摇着织袜机,心里不是滋味。我们劝她早点休息,她总是说你们先睡吧,我一会儿就睡。由于母亲长时期在光线不好的油灯下劳作,早早得了眼疾,后来还得了青光眼。长年的劳累,母亲的双手长满了老茧,脸庞也早早地有了皱纹。



  【一生坚强】


  1964年12月,我们家发生重大变故,父亲在一条小船上罱河泥时不慎掉进河里,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当年才5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父亲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父亲走了,我们家的顶梁柱塌了,天塌了,生活陷入困境,今后的日子怎样过,全家十二分悲痛。


  然而,就在父亲过世前几天,弟弟林祥已获准去部队当兵。在这突然的变故面前,是让弟弟林祥继续按时去部队,还是留下来帮衬母亲度过难关。当时,考虑到我们家的实际情况,公社领导已表示可以免除弟弟林祥的兵役,我们兄弟几个也商量决定让弟弟林祥留在家里,帮助母亲度过难关。然而,母亲毅然决然地决定让弟弟林祥按时去部队。母亲虽然不认字,但是个明理人。她说,家事是小事,当兵是保卫国家的大事,小事要服从大事,有国才有家。况且,林祥到部队后还可以得到锻炼,学到本领,增长才干,以后才会有出息。


  父亲突然离世,弟弟林祥到部队当兵,家里一下子少了两个壮劳动力,家里的困难实在太多了。所以当时许多邻居认为,张家这下子完了,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撑起这个家。是啊,哥哥林根在上海第十一牧场工作,已成家有三个孩子,我在部队上学,还没有收入,每月只有几元的津贴,家里最大的妹妹才15岁,最小的弟弟只有9岁,一日三餐谁来解决,孤儿寡母怎样生活下去?!


  母亲顶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节衣缩食,成年没日没夜地劳作着,忙碌着,奔波着,披星戴月地抢收麦子,抢插秧苗,抢收稻子……干着男人干的重活,为的是多挣几个工分,多分几斤粮食,让弟弟妹妹几个能够吃饱穿暖,健康成长。


  坚强的母亲没有倒下,在哥嫂的帮助下,撑起了我们这个家。母亲不仅让弟弟妹妹们有饭吃有衣穿,而且还都上了学。母亲经常说,自己因为没有文化,一辈子在家里种田务农,希望我们好好读书,能“书包翻身”,让知识改变命运,将来有出息。在母亲的教育下,我们个个尊老爱幼,内和睦邻,事业有成。妹妹玲珍出嫁时,风风光光,嫁妆一件没有少。今年我回老家时,妹妹玲珍对我说,直到现在她嫁妆的被面、土布等还没有用完,回北京时,她还送给我两匹她亲手织的土布。弟弟林祥和弟弟林福成家时,母亲还为他们盖起了在当时相当不错的瓦房。我结婚后回家时,母亲请亲朋好友来我们家喝喜酒。小弟弟林泉结婚时,母亲还大办了几桌酒席。邻居们个个竖起大母指,夸母亲能干,真了不起。


  然而,岁月匆匆,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霜,六十来岁的母亲已是白发苍苍,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纹,背驼了,眼花了,耳背了,腿脚也不太方便了,母亲老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还帮助我们兄弟姐妹一家一家地带孩子,操劳家务。当我初为人父时,母亲还来到北京,为我的年幼孩子忙碌着。母亲一辈子真太辛苦了。



  【母爱似水】


  母爱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母亲的臂似水,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深深地浸透在她的每一份思念,每一份叮咛,甚至每一道目光中。


  听母亲说,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拉痢疾,瘦骨嶙峋,皮包骨头,差点没了命。母亲不仅让我吃奶到四岁,还一口水、一口饭、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拉扯大。由于长年拉痢疾,甚至到二十多岁时,我只要一坐马桶就会有过敏反应。


  我们家孩子多,只要有一个孩子生病,母亲日日夜夜,精心守候,观察病情,求医问药,细致入微,心急如焚。病刚好些后,母亲就想怎样让我们早点恢复身体,总想给我们做点好吃的,那怕是一碗鸡蛋羹。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上高中时,母亲听说我生病了,特地让弟弟林祥送一大饭盒菜饭到学校给我。三年困难时期的菜饭,虽然只见菜不见米,但我狼吞虎咽地吃得特别香。那一盒菜饭,至今余香犹存。


  有一年,我冬天从北京回上海老家。上海的冬天没有暖气,晚上很冷,被窝湿冷湿冷的,母亲怕我挨冻,怕我不习惯,早早地用脚炉把被窝焐得暖暖的,让我睡个好觉。睡在这样暖暖的被窝里,犹如小时候躺在母亲的怀里,感到热呼呼的,“世上只有妈妈好”。


  每次回家,母亲跟我都有说不完的话,从生活到工作再到孩子,她能一个晚上说个没完。离家之前,母亲总是彻夜难眠,帮我收拾行李,翻箱倒柜给我装这个,带那个,那怕是几个鸡蛋,半斤黄豆。离家之时,母亲强忍热泪含笑地一再叮咛和嘱咐我。母亲长时间默默地伫立在家门口,望着我离去的背影,十指连心的泪水只有在无人的地方洒落、纵横。



  【儿行千里母担忧】


  记得1953年哥哥林根到武汉学手艺时,母亲总是不放心,担心哥哥在那里不习惯,吃不好,睡不好,经常要我到祝桥镇上代为我们家存放信件的杂货铺里看看有没有哥哥的来信,一旦有来信就让我快快念给她听,看看哥哥是否平安,生活是否有保障。得知哥哥一切安好,母亲才放下心来。


  1959年高中二年级时,我开始住校。学校在南汇县城,离家不算太远。但因家里困难,没有钱坐车,步行需要近两个小时,所以一般两周我才回家一次。年轻气壮的我倒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生活,母亲却总是不放心,担心我吃穿的好不好,担心我能不能照顾好自己。


  1961年高中毕业后学校要保送我到部队上大学。得到消息后,我飞速跑回家将喜讯告诉母亲,并征求母亲的意见。母亲只是问到了部队能吃饱吗?只要能吃饱,就没有意见。其实,有哪个母亲舍得孩子远离家门,可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能让孩子吃饱是母亲的最大心愿。记得临行前,母亲再三叮咛我到部队后要好好学习。说一个男孩,不能没有知识,不能没有文化,不能没有涵养。有了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国家做事,自己也才能增长才干有出息。后来,母亲知道学校在天寒地冻、条件艰苦的张家口时,又担心起来,担心我衣服能不能御寒,肚子能否吃饱,生活是否习惯。


  1966年组织决定我赴法国留学,准备就绪后,我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很高兴,觉得儿子有出息,并要我好好把握机会,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事(后因“文化大革命”留学未成)。看到了我,母亲又挂念远在山东省潍坊市二十里堡机场当兵的弟弟林祥。母亲要我代她绕道到潍坊市二十里堡机场看望弟弟林祥。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代母亲看望了弟弟林祥,回北京后给母亲写了一封长长的平安回报信,母亲才放心。


  小弟弟林泉在公社外洋捕捞大队工作,经常出海捕鱼,母亲更是担心。海里风高浪急,经常有台风,事故不断。只要小弟弟林泉一出海,母亲的心总是悬着,天天盼着小弟弟林泉能够平安回家。


  我到我驻法国、阿尔及利亚使馆武官处工作后,母亲更是放不下心。总是说,一个人在国外,人生地不熟,能习惯国外的环境吗,能吃好睡好吗。虽然我常报平安,但母亲仍是担心。就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母亲还放心不下我这个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经常托人给我带来她省吃俭用下来的鸡蛋、黄豆、花生。



  【与人和睦】


  母亲九岁走进我们张家门,当父亲的童养媳。九岁还是一个需要父母亲疼爱和呵护的孩子。然而,母亲以特有的悟性,很快融入这个大家庭,孝敬公婆,敬重父亲的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家庭和睦。


  直到我懂事后,母亲还与居住在上海市区的大姑姑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每年总要送点乡下的土特产和父亲捕捉的活鲫鱼。二姑和三姑早年过世,但母亲仍与续姑继续以姐妹相称,几十年间相敬相亲,一个叫阿姐,一个叫弟媳妇,旁人根本看不出是续系关系。母亲不仅与续姑关系密切,而且还非常关心非亲表兄弟姐妹,经常请他们到我家里小住一段时间,款待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舅母的母爱。表姐朱雪南常说,在她小时候失去亲娘后,舅母像亲娘一样关心她,爱护她,她一辈子不会忘记舅母的恩情。叔叔早年离世,婶婶改嫁到南汇县城开了一个江西馄饨摊,每年假期都要带着孩子到我家住几天。妯娌互畅心扉,情同亲姐妹。


  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不可能没有磕磕碰碰。父亲性子直、脾气急,动不动因一件小事发脾气,有时甚至还动肝火要打人。温柔贤惠的母亲便耐着性子,以无言对有言,或去干活。当遇到矛盾时,母亲总是以柔克刚,用好言好语劝慰感化父亲,使父亲急躁的心得以平复,家庭矛盾迎刃而解。父亲对我们子女十分严厉,甚至有点苛刻。母亲则对我们体贴关怀,给我们讲道理,以母爱来感化我们。在我的记忆当中,几乎没有见过母亲责备我们的场景。母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


  许多人说婆媳是天然的敌人。我们家有五个儿媳,各行各业,有务农的,有当老师的,有在工厂务工的,还有在国家机关工作的,每个家景不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脾气、秉性和涵养千差万别。然而,母亲与五个儿媳的关系都处得很好,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争执、吵闹。我与母亲曾讨论过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的问题,母亲对我说她有一套秘诀,我将其归纳为:一要以身作则,二要一碗水端平,三要将心比心,四要不传闲话。母亲曾对我说过,用真诚的心,付于身边的人,相信总是会有回报。于人不要太苛求,亦是不能斤斤计较。原谅别人,也是宽恕自己。要学会感激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永远不要去恨一个人,更不要怀有不良的居心。


  1973年夏天,母亲千里迢迢从上海来北京照顾我刚出生的女儿。母亲以极大的毅力克服生活上和语言上的困难,不仅把我女儿照料得健康活泼,而且还帮助我们操持家务,买菜做饭,洗洗刷刷。更重要的是,婆媳之间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那时,我刚成家,家底子薄,加之北方缺少大米,只有面粉和粗粮,几乎天天吃面食和粗粮,而且那时一切还都凭票供应。因面食吃多了,母亲还得了胃病。母亲不会普通话,来到北京后就像小孩学语一样学习一些常用的单词,与我媳妇交流……从母亲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贤妻良母的典范。



  【乐于助人】


  我们家虽然贫穷,但母亲善于理家,精打细算,一年四季没有断过炊,日子还算过得去。然而,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有的人家就无米下锅。


  有一年春天,宅南的倪全根、倪顺根兄弟俩,吃完了分家的米后无米下炊,无奈之下,他们向我母亲求助。母亲不仅热情地接待他们,而且还送了些大米和面粉给他们,让他们度过难关。后来,母亲还动员倪全根跟着我父亲到奉贤县挖树根,用树根劈成的柴火换粮食。让倪顺根到我姨妈家的豆腐作坊当临时工,挣点工钱买粮食。


  宅北的陆姓三家都是贫苦农民。陆林才家无田,靠他用自行车拉客人养家糊口。遇到十天半个月下雨时,无法出车挣钱买米,就常来我家借点大米、面粉。母亲经常把自家不多的大米或面粉中送点给他们,让他们解决眼前的困难。


  母亲的大度和乐于助人,受到了村前村后人们的尊重和真诚回报。三年困难时期,陆林才家劳动力多,分到的粮食也多,看到我们家里粮食不够吃,就送给我们几十斤大米。陆家媳妇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婆婆救了我们一家,现在我们家过得比你们家好,我们应该做点回报。”


  父亲和同村的人经常到上海市奉贤县挖树根,做猪仔、南瓜等生意,朋友谢庆发的家是他们的落脚点。因做生意需要,谢庆发也经常来我们村,但他每次来我们村都吃住在我们家。他说虽然你们家的条件没有其他家好,但嫂子待人热情真诚,住在你们家里踏实。


  母亲还有一件助人为乐的事情,今我们终身难忘。母亲的伯伯早年丧偶,无嗣后,曾与外公相依为命。外公谢世后,特别是在外伯公丧失生活能力后,母亲像亲女儿一样,照料他的生活。十多年间,一日三餐,缝缝补补,洗洗刷刷,全由母亲负责,最后还为其送终。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然而,无论我离开家乡多遥远,离开母亲时间多长久,我总感到母亲仿佛就在我的身边。母亲永远是我为人处事的榜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质朴,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感人至深,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9岁当童养媳,大字不识一个,培养了六个孩子,体格瘦小,却难以想像的能干,从地里的农活,到纺纱织布,全家的衣服鞋袜,起居,鸡鸭的饲养等等,都担在肩上。最让人敬佩的是,她中年丧夫,却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明事理,顾大局,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毅然送子参军,并且把子女们培养成优秀人才。母爱的点点滴滴,刻在子女的心里。她勤劳,善良,贤惠,豁达,坚韧,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我忽然觉得,这就是中国母亲的缩影啊,是一位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平凡中的伟大。让人肃然起敬。母爱感天,孝心可鉴,母亲永远是为人处事的榜样,永远活在儿女们心中。作者把母亲几十年的经历浓缩在几千字里,生动感人,很有文字功底。推荐阅读。编辑:柴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