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我的几位老师

作者: 符泽尔夫斯基 点击:1579 发表:2018-01-26 13:00:37 闪星:8



  寂寞的春夜,静谧的书房,我独坐于开启的电脑前,我在深切怀念几个人,几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

  白天,我回家乡母校参加了“导墅中学七六届同学联谊会”(我是八零届的,是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的),这次相隔了30年,热烈而欢快的师生大聚会,使我感慨良多,望着那些年近知天命之年的学兄学姐,特别是看到那些年逾古稀之年,曾为我“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我思绪万千,非常强烈地想念起我的良师,我的忘年交。他们虽然没有来出席聚会,有的永远也不可能来和他们的学生、同事聚首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强烈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久久不能挥去,永远不能忘却。一个人一生中会经历许多事,结识许多人,但上学的事,遇见的老师,是终身不会忘怀的,也是不可以忘记的。

  终于,我开始敲起了键盘。




  上海来的杜老师


  他是杜老师,一个戴玳瑁眼镜,中等身材,白白净净,不嗜烟酒,讲话慢条斯理,细言软语,给人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之感。

  他的一只眼晴是义眼,不知什么原因造成的。时常在课堂上,讲完课,布置完作业后,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长久地注视着窗外,想着什么问题,他是我两年的高中语文教师。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告诉我们,他是上海下放知青,当初让他挑选下放乡镇时,他从当时丹阳的29个公社中,一眼就看上了“导市公社”,因为当时很多人怕烦,常把导墅写成导市。他心想,既然地名中有“市”,总应该是个大地方,至少是富裕、集市繁荣的地方。他还自嘲地解释,他当然也看到了吕城,但他很快就排除了这个念头,因为有深厚汉语言功底的他,自然很清楚,城终究不会比市大呀!后来,当他了解了丹阳后,他也丝毫没有任何后悔之意。他说,虽然事实证明,吕城比导墅大,人口也多,但导墅出了个匡亚明,他能在南京大学校长,研究孔学的著名学者的家乡任教,是他的明智选择呢。

  他是一个极其认真、很讲诚信的老师。记得他在给我们讲解鲁迅的《故乡》一文时,讲到橄榄,他认真地问我们,看到过橄榄吗?吃过橄榄吗?见我们摇头,他不无遗憾地说,是了,是了,你们丹阳这里不产这东西!这橄榄可是好东西,可以生吃,可以泡茶,生的有酸涩味,有清香,山里的小孩常含在嘴里慢慢地咀嚼,有滋有味呢!把我们说得嘴里口水直涌。他又说,这样吧,下次我回上海探亲,一定带点来给你们尝尝。这是上学期讲的话,时间长了,我们也忘了。没想到的是,到了下学期,过了国庆节,一次上课,杜老师在课堂上掏出了一个小包,取出几颗青青的,长枣似的小东西,他极其认真地说,这就是橄榄!本来要每人发一颗的,可这小东西现在还挺希罕呢,我找了几条街的农贸市场……只好请前面几个同学代大家品尝啰!那时,我个子还没长好,坐在第一排,也分到一颗,虽然我从没品尝过它,但我终于没舍得吃……

  我本来自幼喜欢书画,很想长大当书画家,而后来选择了写作,这与杜老师的引导有直接关系。他见我作文写得较好,鼓励我立志当作家。每次作文后,他总是把我的作文拿出来当范文,经常让同学把我的作文抄在教室后的黑板报上,他还把他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的文章《祥林嫂的眼睛》给我看。看到能在大报上发表大文章的人就是我身边的语文老师,本来认为当作家是多么遥远的我,自然增强了信心,明确了目标。于是,才有了今天,真正成了作家的我!

  后来,听说杜老师落实政策,调回了上海,再也没有见着他了。我多想见一见这位恩师,奉上我出版的几本书,让老师也高兴高兴啊……

  杜老师,你那时孤身一人远离都市,远离亲人,一定很寂寞,是在常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还是在构思你的文章呢?

  杜老师,你的那只玻璃假眼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我曾多次作过多种假设,而终于没有答案。

  杜老师如果健在,该有70多岁了。我相信,他一定还健在着,好人自会平安……




  贫苦一生的汤老师


  早就想着为己故去的汤国盛老师写点文字了!虽然,他只教了我一年的语文,虽然,他足足比我大了几十岁,但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的忘年交。

  我从来没有为一个做我老师的人写过挽联。去年盛夏,我听到汤老师因患肺癌去世的噩号,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他撰写一副挽联,因为,我想,再没有比这样更可以表达我对他的一份哀思了。我含着热泪,几乎不加任何思索,便饱沾浓墨,大笔挥就:“悲乎清贫一生?伟哉桃李满天!”

  记得二十多年前,在上省丹中市委秘书班时,汤老师教我们语文和书法。有一次,他真诚地邀请我上他家玩。他家的窘况,让我这个从农村上来的,家境本也很贫寒的我不敢卒睹。汤老师一家三口局促在一个深巷的四合院内:一个是邻居走道用木板隔起来的一个鸽子笼似的,最多只有3米宽长,3米高度的,没有窗子,几乎没有任何家什的黑乎乎的空间里,挤着一张双层床,床头便是一个煤球炉子……他是金坛人,老伴是农民一直体弱多病,女儿在丹棉做临时工,金坛老家里还有他的两个成年儿子,因生产队穷,两个儿子尚靠工分养不活自己。

  由于这些原因,汤老师直到退休后,还要靠到学校兼书法课,每年写大量的门联来接济家用。写一副门联,只能赚几毛钱。因而,汤老师每年总是从年初就开始买回红纸、笔墨动手写,有高血压的他,他把他的几乎所有的退休晚年生活,都耗在写门联上了。他告诉我,一年写下来,到年底如果卖得好,可以赚个两千来元,但由于从事这营生的人越来越多,而买门联的人往往只图便宜不认书法的好坏,因而他写的门联往往不能卖完,所以,赚钱并不理想。我替他出主意,要他与一些厂家单位联系,搞批量销售,还动员我的一些同学帮他。可他却很知趣,很少找人帮忙。

  那一年,有十多年了吧!只见汤老师红光满面,喜孜孜地到我单位,他摸索了半天,居然从口袋中摸出一支皱巴巴的红塔山香烟,他递给我,不住说,这是喜烟,喜烟!我那里拆迁了,我有新房分了!

  我知道汤老师从不抽烟、喝酒的,过去,经常到我单位来,只有两件事,不是来给他老家儿子或者外地亲戚打电话;就是把新写的,他比较满意的书法作品给我看。当时,我不由得为他活了大半辈子,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晚年终于能分到房子而高兴!可很快,他的神色就黯淡下来了,新房子虽说只有不到70个平方,但由于旧房面积太小,因此还要补一些差价,还要装璜,自己只有几千元积蓄,如何是好呢?

  那时,我刚买了套140平米的新房,囊中也羞涩,但我一再劝说他,无论如何也要他先认下来,好在拆迁单位是我工作过的单位,我为他找了有关领导,先欠了一些房钱……我送汤老师下楼梯,从背后注视着他那已很稀疏的银发,想起他在课堂上,语声朗朗,眉飞色舞地为我们上课的情景,我的鼻子直发酸,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这可是一个在本市最高等的学校里执教了几十年的人民教师呵!

  熟识汤国盛老师的人都知道,汤老师是个对人宽厚,对学生关怀,对社会从不抱怨的大好人。他从来兢兢业业,克勤克俭,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我想,晚年汤老师患了肺癌,也许是他执教几十年,吃粉笔灰吃的;或者,是他在他住了几十年的那个鸽子笼里的煤炉废气使然……因为,在这世上过了七十年的他,始终没有享受过抽烟的嗜好呀。而这些,恐怕汤老师从来就没有想到,从来就没有抱怨过。

  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汤老师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三个民办老师


  教师中有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合同教师,缺额代课教师,代课教师之分。这是时代的产物。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孕育了教师特殊的分类,赋予了从事同样工作,却有着不同身份的人们!除公办教师外,其余四种教师,是由于师资缺乏,从农村中选拔的,边干农活边从教,常常拿着低薪,却干着崇高事业的,因而被人们称之谓“背袋袋的先生”,或者“赤脚教师”的老师。笔者在农村受教育九年余,上述几种教师都有幸遇上过,而遇上的民办教师则更多。

  张老师是个女民办教师,她不高的个子,温和的脸,是个命运多舛而对人和善的人。她高中毕业,遇上文革,上边取消了高考制度,实行推荐上大学,因而,虽然成绩不错,她也只能回“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大有作为”了。

  她是我初一的班主任,又教我语文。那时,我很调皮还爱出风头,仗着自己书画不错,常常在课堂上把任课老师以漫画的方式画出来,在老师对着黑板板书时,高举给同学们看,博大家一笑。那次,当张老师回过身去写字时,我又如法炮制了,我把画有她头像的画举了起来,在大家尚未及笑出来时,张老师竟然突然回头!我当时就像是个被抓住的月亮底下的小偷,又惊又怕,恨不能地上有个缝,能一下子钻进去。我这幅漫画,是把张老师的脸上缺陷进行肆意夸张了的,在我的杰作上,张老师的圆长脸成了冬瓜,她的细长鼻子成了丝瓜,她的略显蓬乱的短发,成了一堆乱韭菜。

  出乎意料的是,张老师并没有怒声训斥我,而是走过来,把我手中的画收了去。放学后,她把我叫到她办公室。简单批评了几句却说,你的字、画是你的特长,今后,班里的黑板报就由你负责了。于是,我再也不在上课时乱画乱涂了,而把每周一期的班报搞得漂漂亮亮。

  她丈夫在外地工作,独自带着3个未成年的孩子,忙时要去生产队插忙,可她的工作从来没马虎过。不久,她丈夫患了脑瘤,人长成又肥又胖的畸形,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默默地服侍照料了丈夫五年多,直到丈夫去世……至今,我始终不能忘怀经常红肿着眼睛,耐心地给我们上课的张老师。

  郜老师长得矮小精瘦,一双眼晴绿豆似的很小,却炯炯有神。他家庭成份不好,家境很苦。那个年代,民办教师的工资只有公办教师的一半都不到,郜老师的月工资收入超不过20元。而他烟瘾很大,每天不抽两包烟绝对过不了门,于是他只买一毛多一包的“大跃进”烟。我从没见他喝过一次放茶叶的茶。常常在上课铃声刚响过,他才满头大汗,一只裤腿高、一只裤腿低地冲进教室。我们何尝不知,我们辛苦的高老师是刚从忙完农活的田里赶来的……

  那时,每年都有民办教师有转为公办教师的机会,也不知什么原因,教书年限并不短,教学质量也并不低的他,一年又一年的“民转公”都没有他,直到我市最后一批“民转公”,己做了近30年中学老师的郜老师才成了正式教师!

  与郜老师同事的一位老师,我不能也不想讲他的名姓。这个老师虽只有小学未毕业的学历,什么课都不会上,却不仅早早地由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还当上了校领导。有一次学校开师生大会,他主持会议,为了表达他让大家开会时不要交头接耳,要维护会场纪律的意思,这位先生严肃地对在坐上千名师生大声说:“话不能讲,屁也不能放!不要在家吃了点好东西,专门来放屁,一定要坚决把屁门夹住!夹住就是胜利!”讲了这话,他自己觉得好笑,便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鼻涕交汇。听了这话,很多人都跟着笑……而我却笑不出来。

  ……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片言之赐,皆我师也。”作者秉承这一信念,讲述了他一生难以忘怀的几位老师形象。“从上海来的杜老师”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给我们品尝“橄榄”的情节回味无穷,可以说为无知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得之幸矣。为作者遇到这样一位引领自己走向文学之路的老师庆幸。第二位汤老师,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老师的缩影,贫穷两个字,一直不离不弃地跟随着他,如影随形般折腾着他。而汤老师努力生活,不抱怨不放弃的生活态度也感染着激励着很多人。“三个民办教师”的经历,更是让人唏嘘不已。民办教师,特殊时期特殊身份,虽然地位卑微,收入低微,但却尽职尽责。谁敢说中国的教育事业,没有他们的汗马功劳呢。五十左右岁的人有谁敢说没有遇到过“民办教师”呢。民办教师的苦,民办教师的泪,通过作者的描述,让我们再一次对他们产生深深的敬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形象的真实写照,也送给作者笔下的这几位老师吧!读完此文,心里总有什么堵着呢。希望几位老师能晚年幸福吧,唯有此愿,心里才安吧!感谢赐稿,推荐阅读! 编辑:安瑞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