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黄河上下的民俗与传奇

作者: 铁血胡杨 点击:1673 发表:2017-05-09 21:03:01 闪星:0

  【一】长城随想之秦川烈风


  记得那是09年春天乍暖还寒的时候,我在闲暇之际不经意地在网上阅读了一部题为《望长城》的电视报告文学,这是一档描写长城沿线几千年风云变幻和民俗民风的节目,十几年来一直对华夏故国民间传统风俗很感兴趣的我被深深吸引了,不禁为生活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所积累的生存智慧而感叹。


  长城中段的秦晋两省,有许多风俗就和华北地区大相径庭。比如在陕北榆林一带农村,每逢中秋节就有吃蒸月饼的习惯,据当地的老乡讲,他们之所以吃自己蒸的月饼不只为了省几个钱,而是因为要让牙口不好的老人们嚼着方便。但据我所知这种习俗或许与明清时走西口的山西人有关,三晋的面食天下闻名嘛,当然这种面食文化也会影响到秦晋两地。


  说到走西口,其原因可能大家都知道,山西虽说地大,但除了晋中盆地之外大多数地方都是山地,人多耕地少,农民无地可耕,如果不占山为王当响马,就得外出打工挣钱,而这些当代打工仔的前辈们当年进城谋生的必经之地是地处长城内外的陕西和内蒙古,因此生活在陕北榆林的乡亲把制作月饼的工艺和方法进行山西化改良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离榆林不远的韩城县,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乡。据说在古时,这里盛产“书生”,当地民间有“上了韩城死牛坡,秀才比驴多”的说法,可见昔日陕北这一带读书风气之盛。自古儒家的书生爱认死理,再加上秦人刚烈直率的秉性,陕西的读书人于是就有了在天王老子面前仗义执言主持正义的胆识和本领,古如太史公,今如冯玉祥、杨虎城。如此每当我看见与长城有关文章以及书籍和纪录片,都觉得沧桑。听到与长城有关的故事,都觉得悲壮。


  在长城两边像这样的故事古往今来民间有很多流传,比如孟姜女哭长城、苏武牧羊、王昭君出塞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所以历朝历代的中国文人才会写下那么多或悲壮或豪迈的诗篇。于是我们听到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凉。看到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的豪迈。就好像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者,又仿佛一个为驱逐鞑虏不惜马革裹尸的戍边的七尺汉子,一边警觉的注视着塞外虎狼的动向,一边默默的将故乡家国的歌谣吟唱,一种莫名的沧桑感会让人热泪盈眶......



  【二】鲁西北鼓子秧歌的传说与除夕的家庭祭天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不知不觉间我们又迎来了春天。不过说实话,若不是几天前读了几篇网友近期在博客论坛上发表的与春节有关的博文,远离乡村的我对春节的感觉似乎已经很茫然。毕竟这些年过春节味道已被越来越多西式节日冲淡。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事在人为,或许我们应该微笑着迎接春天,而不应该是多愁善感的自叹自怜。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农历虎年的春节,近日看到有很多博友在互联网博客论坛上发表与春节民俗有关的博文,不知不觉自己也随之心动并摩拳擦掌。


  我所居住的山东省德州市地处华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因此这里过年的民间习俗跟黄河以北燕赵之地及三晋高原大同小异,不知道这是否与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执政者从山西移民山东有关,只不过在鲁西北儿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是在正月初三。而除夕的年夜饭则被我们这儿的先辈们有意无意安排在了中午,据说这种风俗源自古代民众除夕家庭祭天的仪式。鲁西北的旧式庭院,北房屋门的左右墙壁上,都会设置东西两个神龛,东边的是供奉天地之神“老天爷”牌位的天地堂,西边的则是供奉住宅之神“宅神爷”牌位的宅神堂,在旧中国,每到农历除夕的中午,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要在家中掌门人的带领下举行祭天仪式磕头烧香。当然祭祀老天爷不止是烧香磕头,还要给玉皇大帝摆上非常丰盛的美味佳肴,这里面包括寓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双喜临门四喜发财五福临门吉祥如意岁岁登高人寿年丰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的荤菜五碗——黄焖栗子鸡,糖醋鲤鱼,红烧猪肉,酱肘子,四喜丸子、什锦糕点及新鲜水果与干果各五盘、枣糕两个和一个面制寿桃还有一碗红枣米饭,待家庭祭天仪式结束,一家老少将会围坐在八仙桌旁把这些色香味俱佳的贡品品而尝之分而食之。有道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那。不过此种风俗新中国建立后或许已销声匿迹,而这一习俗或许也渐渐的与年夜饭合二为一。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华夏故园幅员辽阔吗。说到我们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可谓五花八门蔚为大观,比如过春节时家庭祭天和吃家庭团圆宴的时间,鲁西南的菏泽就是在正月初一的中午,想必当年选择异地安家的我的父亲刚开始的时候一定非常不习惯,因为陪伴他度过童年的地方就是鲁西南,而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鲁西北并在这里娶妻生子以后入乡随俗也就自然而然。


  在大河上下大江南北及长城内外人们过年的春节民俗中,大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经过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积累约定成俗的,要不然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不会深入人心。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距离今天已有百代千秋,却仍让人津津乐道,大概也是缘于这样的文作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吧。


  在我们鲁西北的乡间,要说春节期间最值得人们一观的要数正月十五的民间春季社火表演了。每当逢年过节若你有幸来到这里的乡村,往往会看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忙碌了一年的庄稼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策划指挥下,男人们不论老少一身古装披挂,伴着震耳欲聋的鼓点和着节奏欢快的唢呐,在十里八乡的大街小巷扭起鼓子秧歌载歌载舞尽情狂欢,那场面或许会给观众以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而这种古老民间舞蹈的来历或许会让你惊讶,那不是由衷的喜悦,而是一肚子的悲凉与辛酸。


  话说元朝末年,当时执掌中国的蒙古贵族骄奢淫逸昏庸无能且贪财好色,再加上连续多年的风霜雪雨以及瘟疫流行,普天下的布衣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且敢怒不敢言。传说有一年腊月的一天,鲁西北地区的一个县衙张贴出一份布告,说是三天内要在当地征集一百名能歌善舞能拉会唱的村姑组成艺术团到一个蒙古贵族家里去唱迎春堂会,若征集不到就将会把全县的农村壮汉全部抓起来去开凿京杭大运河。熟悉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或许都清楚,旧时给王侯将相唱堂会的艺人他们的命运是如何的凄惨,而这个地方平民百姓的家里看起来又要经历一次骨肉分离的生离死别。就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万分危急时刻,村民们万般无奈只好将自己家里比较年轻的儿子男扮女装送给官府交差以避其祸。后来这一离奇诡异的民间艺术逐渐在冀鲁平原乡村民间流行,并与其他的地方戏曲艺术相融合形成了当下我们逢年过节时不时在大街小巷见到的“德平鼓子秧歌”。



  【三】李自成与武城旋饼的传说


  明末崇祯年间,华夏大地因为无情苍天时不时降下的令天下苍生难以预料的天灾和朱家王朝掌门人有意无意制造的人祸而民不聊生,迫使天下布衣纷纷揭竿而起,历经沧桑的中华帝国又到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候,不过这样的年代背景在民间也孕育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历史掌故和流传千年的民间传说。


  话说崇祯十七年,在西安称帝的李自成率军东征朱明的首都北京,一路上是摧城拔寨势如破竹。据传这一日李闯王路径京杭运河位于鲁西北武城的运河渡口,行路间一阵好似烤猪排的香味随风扑面而来,李闯王顿觉腹中饥饿,因为此时正是中午时分。于是李闯王就勒住战马的缰绳,坐在坐骑上四下张望。但见渡口旁有一家草棚饭店,门前立一木制招聘,上书四字【李纪馅饼】,这烤猪排的香味就是从此处随风飘来的,只不过店家买的是馅饼而不是烤猪排罢了。那一路征尘且饥肠辘辘李闯王见此后随即翻身下马,大步流星的向那家草棚饭店走去。


  且说这家草棚饭店的主人姓李,祖籍山西洪洞,明初永乐年间奉朱家王朝掌门人朱棣之命背井离乡移民山东,因为祖上在东迁之前创制一种色香味极佳并兼具三晋与清真风味于一体的李记馅饼烹制手艺而远近闻名,东迁落户武城以后在运河渡口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的地方开了一家【李纪馅饼】店并世世代代以此谋生,那天当李闯王走进饭店的时候。他正站在灶台边现做现卖自己家祖传的这种馅饼。那李闯王进得店中,冲店家唱个大诺,自报家门说明来意,那店家知是李闯王便让店小二将其让进店内落座,那李闯王见店家正在烹制馅饼,好奇心驱使他也站在灶台边一边和店家聊天一边观看这种令他垂涎欲滴的烤猪排味馅饼的制作过程。只见得那草棚饭店门口右侧盘旋饼灶,制作时备有两双火筷,一双挟柴续火,一双专旋饼。锅灶一尺多高,三尺多长。前边是撑子,内有若干碎瓦粒子(不能用石子)有盖子;后是鏊子,再后是氽子(即座壶底部加上圆柱形水桶,既增加水容量又易干加热)。最后是二、三尺高的烟囱,依次紧紧排列,能充分用火,节约能源。制作时用文火,不能用爆火。从生饼上鏊子到放撑子上烤片刻即熟一个。


  而那店家先将猪、牛、羊肉切成玉米粒大小的细块,并配以菜码。即牛肉配大葱,猪肉配韭菜,羊肉配香菜或者大葱,鸡蛋配韭菜,馅里另加适量食盐、花椒面、味精、生姜、香油等作料调和。和面时要以气候定水温。一年四季用温水,反复揉揣,要求面软有劲,这样饼面才会起泡,上花,色艳。面与馅的搭配一般是一两水面一个饼,一斤生肉出五个饼。烙饼生火的燃料多为豆秸、树枝、高粱秸。待鏊子上的油略冒青烟,撑子里瓦粒微红生饼上鏊,在擦油的案板上把面团轧开,把馅摊匀,卷成筒收边,拧几下再轧成饼,饼内有面有馅。饼大如盘,厚如指。先在鏊子上刷油旋转烙挺,再放入撑子瓦粒上悬着烘烤,盖盖,并不时旋转刷油翻个,刷几遍油后,饼双面成黄褐色,皮酥内嫩,香味四溢,肥而不腻,清香可口,越吃越香,回味无穷。


  如此烹制令曾经走南闯北十几年的李闯王啧啧称奇,品尝之后更是赞叹不已,并对那店家言道;“李老伯伯;你闪持着馅饼牌子,看这做法岂不是旋饼吗?”那店家听后连连称是。李闯王随即让人取来笔墨,将那草棚饭店的“李纪馅饼”改为“李纪旋饼”,随后辞别店家朔运河北上横扫千军如卷席是直取燕京。武城旋饼也因此而得名。当然,此事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我们也无法知道,而现如今,我们这儿老百姓逢年过节或者宴请宾朋时都会点上几份别具特色的武城风味小吃李纪旋饼,那个味道真的非常地道。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作者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讲述民众生活中的风俗和传说。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民情。作者这般细细归纳、娓娓道来,给我们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秦川大地风俗特异、原来长城传说荡气回肠、原来鲁西北鼓子秧歌充满着悲凉与辛酸,原来李自成与武城之间有着旋饼的传说。在作者的笔下,每个故事传说都满是地域特色,让人读起来充满好奇,但又通俗易懂。好文推荐阅读。编辑:剑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