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请让孩子唱儿歌

作者: 重庆霜儿 点击:1331 发表:2018-01-18 13:56:30 闪星:3

摘要:  为了杜绝 “童年生态危机”泛滥,请让你的孩子唱儿歌吧!给你的孩子在人生的起点上,留一份珍贵的童真和童趣!

  今天看到《齐鲁报》一篇社论,呼吁全社会关注儿歌,为孩子写首歌,撕开了我心底为儿歌担忧的口子。

  稍晚,看《我要上春晚》,一名五六岁的小男孩儿,载歌载舞地唱了一曲《最炫民族风》,赢来台下一片喝彩,评委褒奖有嘉。心里真是五味陈杂。

  其实,并不是这个节目才有这样的镜头。在很多的儿童节目里,在大小场合里,但凡才艺表演,那些连词都还吐不清的孩子,都会惊人地演唱一首首或低俗或颓靡或个性乖张的成人歌曲。稚嫩的童声,传唱的却是庸俗的内容,完全丧失了孩童应有的童真与童趣。而社会却包容和助长这种儿童成人化,有些家长甚至把这作为孩子发展的方向,因了孩子的“早熟”表现而沾沾自喜。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

  儿歌和童谣,是对儿童社会教育最初的文化启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人物场景描摹、活泼明快的旋律、以及充满朝气和时代气息的人文主题成为小朋友的精神粮食。儿歌有着特殊的德育功能,在培养情操、提高修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首好儿歌,往往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能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可以说,当我们还在襁褓中听妈妈唱那《摇篮曲》开始,就已经与儿歌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大后,无论走到人生的哪个阶段,不管身处何方,无论听过多少中外名曲,唱过多少老歌新调,张口就能哼唱的,无外乎还是童年的儿歌童谣。真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唱儿歌?为什么媒体不宣传儿歌?为什么人们对孩子唱成人歌曲习以为常?

  儿歌干净、舒服,没有任何杂质,没有压力,是一种真正的音乐享受。即使我这天生五音不全的人,也能在一个人的时候,随口哼唱那么几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上网一查询,原来这首《小燕子》居然是五十年代的。那时,新中国刚刚解放,是儿歌创作的高峰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儿歌和儿歌词曲作者。到现在依然传唱的,还有《上学歌》、《娃哈哈》、《拨萝卜》、《让我们荡起双桨》、《丢手绢》等。而六十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中国刚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又逢文化大革命,许多的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批斗。这一时期的儿歌相对匮乏,但流传下来的,依然有《一二三四五》、《董存瑞》等童谣。到了七十年代,中国粉碎四人帮,知识分子重新得到重视。虽然儿歌被分为批林批孔和歌颂知青“上山下乡”两大类,却已进入儿歌的复苏期。到今天都广为传唱的有《爷爷为我打月饼》、《采蘑菇的小姑娘》《铃儿响叮当》等歌曲。八、九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迎来了历史的新纪元,也是儿歌创作的繁荣期,不但儿歌质优量大,充满童趣,而且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同时,随着电视的普及,大量影视作品的主题歌、插曲和片尾曲成了孩童们追捧的对象。如《小螺号》、《聪明的一休》、《泥娃娃》、《世上只有妈妈好》等。

  同时,在五十至九十年代,曾涌现过无数优秀的儿歌词曲作者,如瞿希贤、刘炽、李群、乔羽、金波、潘振声等优秀少儿歌曲作家,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可自从2000年以后,能让人耳熟能详的儿歌却屈指可数了,且还大多是影视主题曲。儿歌词曲者更是寥寥无几。

  因为孩子的缘故,我会经常上网搜索儿歌下载,放歌给孩子听。可在海量的歌曲名目中,儿歌少之又

  少。而且在这为数不多的儿歌里,大多是不见传唱的,词句晦涩难记的、甚至许多是成人翻唱的。只有少量经典的老儿歌,听来觉得舒适自然。

  我在一遍遍地给孩子放着《小白兔》、《两只老虎》、《小手拍拍》等老到外婆都能哼唱的儿歌时,常常不自禁地问:儿歌都到哪儿去了?

  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儿歌的断层已经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童年生态危机”已成了一个频繁使用的

  词汇。而“儿歌成人化、粗俗化”现象,已引起家长和教育界的忧虑,不仅仅是我这个门外汉妈妈个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全社会的需求。

  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关注儿歌,像李谷一、李双江等老一辈音乐家,亦提出想为儿歌的发展出份力;

  中国音乐家协会还曾在北京举办了少儿歌曲创作研讨会,思索优秀少儿歌唱作品匮乏的原因,并连同

  共青团、中央电视台举办“全国少儿歌曲作品大赛”及“首届全国少儿歌手电视大赛”,旨在挖掘音乐人才,挑选好的儿歌推广。甚至还提出找明星来推广儿歌的提议。

    为了更好地推广儿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每年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旨在寓教于乐,充分发展少年儿童的才智个性和身心能力,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民族语言和价值的认同。

  可见,社会对儿歌的需求是迫切的。但事实上,收效如何呢?

  迄今为止,还没发现一首具有时代特征、琅琅上口、经久耐唱的优秀儿歌问世。目前小朋友传唱的,要么是老一代的儿歌,要么是快节奏的成人歌曲。

  究其原因,专业人士提出两个方面的症结。

  一方面,是音乐人缺乏奉献精神。认为写儿歌稿酬低,不能一夜成名,赚不了钱。但写流行歌曲的收入就可观得多,甚至可以藉此一举成名。所以鲜有音乐人愿投入儿歌创作。

  另一方面,是有些创作人闭门造车,缺乏对儿童的了解,和对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写出的作品,严重与社会脱节。主要表现为:内容枯燥、缺乏时代气息、说教意味太浓、或者对象模糊、概念模糊、诗词歌曲不分、成人腔……唱不出儿童的心声。故此,造成 “儿歌被情歌代”的市场局面。

  而从儿童方面看,大一点的儿童认为,流行歌代表着进步和时尚,象征着某种身份和能力,唱儿哥显得土气、幼稚。但是,成人歌曲要么是失恋、单恋的内容,要么是过分宣扬自我,具有强烈的自恋和排他色彩,孩子唱多了难免会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好比是毒药。

  如何来杜绝孩子过早地陷入成人化,还他们以健全的身心,健康成长呢?我想,远离成人歌曲,多唱儿歌就是一个方面。

  的确,唱老儿歌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歌曲是具有时代性的,一些儿歌的内容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就显得跟现实脱节了。比如《一分钱》 “我在马路上,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这首歌本是教导孩拾金不昧的。可是,现在分币已经不流通,除了我们上了年纪的人还能回想起一分钱的模样和作用,对当下的小孩来说,简直是不知所以。

  所以,社会迫切需要大力提倡写儿歌,写具有时代特征,贴近生活,适合孩子,并干净纯粹、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好儿歌。这,一方面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能多扶持儿歌创作,给儿歌创作者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为孩子们留下更多能伴随他们成长的经典之作。同时,也需要社会给作品生存的市场,让更多的音乐人愿意参与到其中来。

  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新鲜感,却缺乏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这需要家长的引导,需要社会环境的净化。试想想,孩子每天耳里听的是艳俗颓靡之音,见的是明星八卦丑闻,感受的是明星的光环和人们的盲目崇拜,他们能有正面积极的思想吗?看当下层出不穷的追星族负面新闻,能不说这跟社会的放大明星效应、滋长艳俗风气有关吗?

  社会,就像是土壤,我们的孩子,好比土里的种子。如果土壤腐烂了,还能长出茁壮的树苗吗?

  我们的媒体,天天充斥的是各种各样的选秀活动。给人们的感觉,只要善于表现与模仿,就有机会获胜。只要获胜,就能出人头地。所以,我们有些家长,过早地把一举成名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这样那样的培训,参加这样那样的选秀。选秀本无可厚非,可悲可气的是,为了博出位,非得把孩子成人化包装成人化培养,跳诸如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唱《江南style》、《爱情买卖》等劲歌。而那些评委、主持、观众,纷纷在这种模仿后,给予高度的赞誉与吹捧。这种肯定,无形中是筑起了孩子成人化发展,人生观价值观取向错误的温床。同时,也给做观众的小朋友带来了错误的明星效应—成人化、粗俗化、速效化。

  讲到明星效应,就想说说中国音乐家协会关于请明星推广儿歌的提案。实话说,就我个人来讲,是非常反对听成人翻唱的儿歌的。明星要唱成童声那般的清澈,童真,必须添加进一些声乐的元素和技巧,而经过加工的声音,听着让人听得特别扭。儿歌,不仅仅是指歌词通俗流畅、曲调清新活泼,还需要能引起听众的共鸣。那清亮的、童稚的、干净的嗓音,会激发孩子的童趣,也能引起大人对自己童年美好记忆的回归。这一点,再优秀的成人名星,也是弥补不了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多举办一些健康的、积极的、有教育意义的儿童透秀节目?在大小的节目中,不再以孩子唱成人歌曲,跳成人舞蹈为风气,多发掘和鼓励适合儿童的作品。以纯粹适合儿童的标准,来选拔童星,推广儿歌?

  我想,只有净化了社会环境和风气,孩子才会回归到自己的位置,静下心唱属于自己这个年龄的歌。只要孩子们唱,就会激发音乐人的写作热情。这好比超市的货物,要有人买,才会有新的货源进来。

  为了杜绝 “童年生态危机”泛滥,请让你的孩子唱儿歌吧!给你的孩子在人生的起点上,留一份珍贵的童真和童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富有童趣,形象生动,它的音律美能带给孩子美的熏陶。儿歌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多变的旋律,但正是因为这样简简单单的儿歌,才成为纯真的孩子们的精神粮食。短小的儿歌,蕴含着德、智、美知识,孩子们在哼唱儿歌的同时,也提高了素质,美化了心灵。如今,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成名,让幼小的他们穿上成人的装束,让他们唱着成人歌曲,更有甚者让孩子们模仿成人的劲爆舞蹈,这的确有点拔苗助长之嫌了。作者掷地有声的呼吁,仿佛一场春雨,洗涤了整个儿童的世界,让一切纯真和美好回归。颇为正能量的文章,推荐阅读! 【编辑 蓝心物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