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草香诗经》之二十九 红蓼——游龙红蓼

作者: 林下蕉客 点击:3403 发表:2018-01-18 16:22:10 闪星:2

  

  红蓼最是寻常的村野植物,秋天时池水边,农人的房舍旁,小路的两侧,红蓼总是不经意就长成一片,红色长长的花序微风中摆动,自有一种村野的风情,一种不动声色的搔首弄姿,是你能感觉秋天美好的惬意和心动。

  红蓼在《诗经》中称为游龙,想来是因为红蓼枝干原本纤细,再加上枝头摇曳生姿的红色蓼花,好似条条小龙在空中游动,因而称为游龙吧。

  游龙红蓼出现在最有争议的《郑风 山有扶苏》中: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山上有唐棣,水洼有荷花。不见美男子,倒见你这个轻狂人。

  山上有松树,水里有红蓼。不见美男子,倒见你这个轻浮人。

  夏秋之际,一个女子戏谑男子的调情诗,可以是女子对自己情人的“打是亲骂是爱”,也可以果真是期待子都一般的美男子,所会却是莽撞的小青年,但女子是喜悦的,是俏骂,是期待。但历来说法大相径庭,以《毛诗序》为首,说此诗“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就是说这是讥刺郑昭公忽的,不知道老先生怎么想的,如今的我们完全看不出这层意思。

  还有五花八门的解释,不妨列举几例开开眼,让人脑洞大开,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高亨《诗经今注》以为这诗写“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

  朱熹更是认为此诗“淫女戏其所私者。”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我以为袁梅的说法更贴近实际,当然,朱熹若是把“淫女” 二字换成“女子”他的言语也是可听的。

  就这么短短八句诗,引来“多少风流人物竞折腰”,我却只看到轻松愉快,看到良辰美景,有山有水有荷花,有松有蓼有情人,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不必寻远方的“诗和远方”。

  红蓼在女子眼里就是动人的,轻巧的,风中飞舞的游龙,就像她戏谑的小情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还真别说,诗经这首确实很容易引发争议,真要说起上来,似乎哪种解释都不偏离。红蓼的游龙姿态,总归是衬托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期盼之情吧。当然,个人倾向于打情骂俏的说辞,那种小儿女之态越发情趣横生,更有生活的味道。但无论如何解说,无非是眼前所见之人,或许并非其心上人罢,女子思念的情态是不变的,而红蓼亦是不变的——这就足够了,毕竟作者的写作方向不是考证一首诗,而是通过这首诗来透析一种植物:游龙。对红蓼的笔墨集中在收尾那句,读来似乎真有轻灵娇俏之感了。推荐阅读。编辑:金豆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