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3阅兵看:蘑菇云笼罩下的人类八十年

编制按: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世界最关注的是“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东风-3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和覆盖全球的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这些战略核导弹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核武器技术的顶尖国家。
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个曾被西方核大国进行核威胁和核讹诈的国家,是如何发展成世界核大国?是如何用核武器捍卫世界和平?是如何向世界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本文将逐一道来。
七、面对世界列强核威胁、核讹诈,中华民族从未低头屈服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遭到核威胁和核讹诈最多的国家,也是大国、多国对中国进行核威胁和核讹诈的最大受害国。美、苏、英三个核大国都对中国进行过核威胁、核讹诈,而且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核讹诈多达5次,令世界震惊,但中国从未低头,从未屈服。
——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核讹诈。美国先后对中国进行了五次核威胁、核讹诈。
第一次核威胁、核讹诈。1950年11月30日,在一次新闻记者招待会上,下达人类第一次使用原子弹命令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表示:美军可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原子弹。杜鲁门公开说“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挽回朝鲜战局。”在场的《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惊讶地提问:“您所讲的一切必要措施,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杜鲁门明确回答:“当然包括原子弹。”几分钟后,合众社广播:“杜鲁门总统今天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美联社紧接着也发表了以下新闻:“杜鲁门总统于11月30日表示,美国政府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有必要这样做的话。”之后,杜鲁门向全国发表讲话,警告莫斯科和北京,不要对联合国军进行空中攻击。接着,杜鲁门下令向关岛地区紧急运送核部件,9架B-29轰炸机受命飞越太平洋,接着美军举行了公开的核战演习。一时间,核战争的阴云密布朝鲜。
(美国用足以毁灭全世界的核弹头进行核威胁、核讹诈)
杜鲁门要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核武器新闻,立刻传遍了全世界。西欧各国,特别是英国,更是惊慌失措。他们认为,当时苏联已掌握原子弹,中国是苏联的盟友,如果美国对中国使用原子弹,西欧各国是美国的盟友,这样英国等国同样处于危险状态之中。英国首相艾德礼立即飞往华盛顿,会见了杜鲁门,陈述了利害关系,希望杜鲁门慎重考虑,如果用原子弹攻击中国,西欧各国也有可能遭到苏联用原子弹回击同样的命运。杜鲁门听了艾德礼的诉说,面对苏联同样拥有原子弹,和西欧各国的危险处境,权衡利弊,终于把伸向核按钮的手,缩了回来。杜鲁门欲对中国扔原子弹的可怕念头未能得逞。这是美国第一次对中国进行核威胁、核讹诈。
对杜鲁门准备对参加朝鲜战争的中国投放原子弹,英国为何反应如此强烈?当然不是因为英国对中国友好,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自从苏联拥有原子弹之后,英国就一直担心驻有美国B-29轰炸机部队的英国领土将成为未来苏联核攻击的目标。一旦美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苏联很可能对在英国的美军B-29轰炸机动用核武器。在伦敦,大约100名工党议员联名向首相艾德礼致信,反对美国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核武器。
艾德礼不请自到,匆匆于1950年12月4日赴华盛顿同杜鲁门进行会晤。临行前,艾德礼还与访英的法国总理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应当阻止美国动用核武器,把战争扩大到中国。
(朝鲜战争期间曾对中国进行核威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
迫于国际国内的种种压力,最后杜鲁门被迫正式声明“不使用原子弹”,投放原子弹的B-29轰炸机返回美国途中,一架在旧金山附近坠毁,美国为核威胁付出了代价。
但是杜鲁门还在暗度陈仓。12月初,他下令把分解的核弹部件空运至远东,储存在美国的一艘航空母舰上,以防不测。美国飞机还对北朝鲜首都平壤进行了模拟核袭击,作为打核战争的应急计划的一部分。
第二次核威胁、核讹诈。在整个朝鲜战争中,美国一直考虑、策划“在危急时刻”使用原子弹。杜鲁门下台后,接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也曾想动用核武器。1953年2月11日,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次秘密会议上,美国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将军介绍说,在“三八线”附近的开城地区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结有大量的中朝军队和军用物资。于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开始考虑在开城地区使用战术原子弹,他甚至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亲自参与选定了攻击目标,目的是为了迫使板门店谈判尽快达成协议,以减缓国内外的巨大压力。
艾森豪威尔要动用核武器还因为美国武器库中增添了一种新的核武器。1953年1月中旬,在新墨西哥州核试验场,一种适于大口径火炮发射的原子弹第一次爆炸成功,这意味着核武器也可以用于战术目的。
(对中国进行第二次核威胁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然而,这时的国际形势又有了变化。1953年3月初,斯大林去世,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便有所松动。3月30日,中国宣布有条件地接受双方自愿遣返战俘的原则。美国再次坐下来与中、朝两国进行谈判。
7月19日,双方谈判代表已就所有问题达成一致,停战协议的签订指日可待。艾森豪威尔在国家安全委员会7月23日的会议上却担心“停战可能是一个危险的骗局”,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如果中国共产党人违反停战协议,我们必须以核力量去对付他们”。
在签订停战协议前夜,艾森豪威尔批准把全部核武器移交给军事部门监控,以进行海外部署。但由于板门店谈判出现转机,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美国才最终放弃了核打击计划。
第三次核威胁、核讹诈。195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成功解放了一江山岛。一江山岛解放后,盘踞在大陈岛及其周边岛屿的国民党军队失去屏障,在美国舰艇掩护下于1955年2月撤离,大陈岛及周边岛屿随后由解放军和平进驻,美国国会正式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根据这一授权。美国军方研究,并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80年代,从美国已解密的档案中,可以看到以下记载,1955年3月1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国务卿杜勒斯在会上说:“我们将不得不使用原子武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对付中国大陆机场。”3月15日,杜勒斯公开地对新闻界宣称:“我们对中国可能使用某些小型的战术原子武器,以取得我们的胜利。”但美国仅是虚张声势。
(对中国进行第三次核威胁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
第四次核威胁、核讹诈。195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震撼了美国当权者。美国的五角大楼国防部和国务院又一次做出使用核武器的决定,杜勒斯再次表示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参谋长联席会议也表示赞同对中国进行核打击。8月25日,美国派遣第7舰队到了台海。至少有一个装配有核弹头的“斗牛士”导弹营驻扎在台南空军基地。
另一项资料也显示,美军已用核武器瞄准中国大陆28个城市及其重要军事设施。9月4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紧急会见杜勒斯,两人又具体讨论对中国使用原子弹的问题,杜勒斯表现非常积极,艾森豪威尔则犹豫不定,他的顾虑主要是使用核武器,会引起国内以及全世界的恐慌,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没有下此决心。
第五次核威胁、核讹诈。60年代美国欲与苏联联合摧毁中国核武设施,后来在苏联不肯合作的情况下,美国仍制订了单独摧毁中国核武器设施的行动计划。在1966年4月全面性作战计划第64号的第八次修订中,美军规划了20架B-52驻防在关岛;另外10架则负责“远东航空警戒”巡逻,以提供更多对中国的核打击能力。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发进程,美国政府对此非常担心,认为中国发展核武器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和核优势。1963年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08次会议上说:“任何能够阻止中共的谈判都是重要的,因为他们已渐渐成为60年代后期以及将来的主要对手。”
1月23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哈里曼在致肯尼迪的信中提到:“在我看来,您谈及的是关乎我国安全利益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努力防止红色中国获得核能力和为此目的而与苏联合作的可能性。”
7月2日,肯尼迪指示哈里曼寻求与赫鲁晓夫在禁止中国核武器试验和开发方面的合作。肯尼迪在给哈里曼的电报中说:“相对比较小的力量掌握在中共手里时,都可能对我们大家造成很大危险,你应当征询赫鲁晓夫在限制或者阻止中国核开发方面采取什么办法的意见,并且了解他是否愿意由苏联方面采取行动,或是接受美国按照这个方向采取行动。”
(主张摧毁中国核设施的美国总统肯尼迪)
依照这种思路,美国制定了破坏中国核设施的具体措施。1964年4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起草了《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直接行动的基础》的报告,提出了四种摧毁中国核武器设施的办法:“(1)假定单靠美国执行,公开的非核空中打击。为把中国核裂变物质生产设施摧毁到需要完全重建的程度就必须采取没有限制的非核空中打击。(2)美国试图使自己摆脱干系的任何特别努力都很容易被人发现。(3)利用在中国的特工进行秘密进攻。(4)空投破坏小组。结论是一支100人的破坏小组能够制服中国核基地的警卫部队并毁坏核设施,但要完全彻底地摧毁它则很困难。”
最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下,美国这一核打击计划流产。
——苏联对中国的核威胁、核讹诈。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对中国也进行了核威胁。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了“珍宝岛事件”,苏联打了败仗,吃了亏。为了解决中苏冲突,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主张对中国实行核打击,“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也有人提出,有限地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摧毁中国的核设施。
1969年6月和8月,勃列日涅夫一度要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导弹部队,对酒泉、西昌的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和北京、长春、鞍山等城市进行核打击。同时还任命战略火箭军副司令托卢勃科上将为远东军区司令,以加强核打击行动中的指挥力量,命令在远东的战略导弹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等候发射命令。
(上世纪60年代主张对中国核设施进行核打击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美国国务院对苏联的行动进行了如此分析:“苏联领导人可能认为,即使是少量的中国导弹也会改变战略形势,随着力量的增长,中国人在使用地面部队时会更少约束。苏联人可能希望通过利用空中优势,摧毁中国的核武器和导弹设施,以阻止事态朝这个方向发展,同时用他们的威胁力量,防止中国人在地面的报复进攻。”
为了更大程度地限制中国,苏联还试图与美国合作来共同摧毁中国的核设施。当时,中美关系已经出现缓和迹象;再加上为了牵制苏联的扩张,当苏联向美国试探苏美合作摧毁中国核设施的设想时,美国政府拒绝了。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给苏联的行动计划以很大影响,据联合国原副秘书长阿·舍甫琴科回忆:“在轰炸中国的问题上意见分歧使政治局陷入僵局。他们有几个月不能就这个问题作出决定。格列奇科的好战立场是以下列假想为依据的:当时美国公开敌视中国,不会积极地反对苏联的惩罚性行动,而会把它‘吞下去’,于是决定通过各条渠道伸出触角来测定这种想法。由外交部、克格勃和军事情报局探听华盛顿对一场核打击可能作出什么反应。苏联驻华盛顿使馆奉命非正式地向美国中级官员进行了了解。但是多勃雷宁的报告作出了估计:对中国进行这样的打击,美国不会袖手旁观。他的结论是这将冒苏美对峙的风险。苏联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
美国此时最大的威胁来自苏联而不是中国,苏联对中国的核攻击将会危及到美国的全球利益。为此,要制止苏联的核攻击,并让中国及时了解苏联核攻击的企图,美国决定通过媒体散布有关消息。1969年8月28日,美国小报《华盛顿明星报》称:苏联准备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酒泉、西昌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9月16日,伦敦《新闻晚报》刊载苏联“自由撰稿者”维克托?路易斯的文章说,苏联可能对新疆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进行空袭。
关键时刻,美国把苏联出卖了,中国对苏联可能进行的核打击,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策略,后来由于中国的充分准备,加上美国的反对,苏联放弃了对中国的核打击计划。
——英国对中国的核威胁、核讹诈。
冷战时期,中国还受到过英国的核威胁、核讹诈,英国对中国的核威胁是因为香港问题,发生在1952年至1964年期间,英国人秘密制定了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计划,并且在新加坡部署了核轰炸机。
(英国也曾利用其爆炸成功的原子弹对中国进行核威胁)
1842年8月29日,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通过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
朝鲜战争的胜利扭转了近百来中国屡战屡败的耻辱历史,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高涨,英国人在朝鲜战争之后认识到,如果中国用武力的方式收回香港,英国人用常规战争的方式是无法进行抗衡的,因而英国把对亚洲地区的军备重点放在了核武器上。
1952年,英国在澳大利亚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当量为25万吨,在海底炸出了一个直径为350米,深度为1.8米的弹坑,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57年,英国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20世纪的50年代,中国香港经济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对于英国人来说,继续占据香港,对于维持其大国地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英国感到常规战争方面与中国交手已不具备继续占领香港的实力,因而到了1956年,英国开始秘密制定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计划,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姆在给英国首相的信中就秘密谈到“假如中国用武力收回香港”的问题,道格拉斯·赫姆认为,如果中国用武力收回香港,英国人可以动用核武器,并且认为核战争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世界首屈一指的中国足以覆盖全球的东风—5C战略核导弹从未威胁过任何国家)
为了增强底气,英国还邀请美国入伙,英国军方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进行过多次秘密接触,英国表示,如果美国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话,英国空军和海军将会进行密切的配合,英国人企图使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想法也得到了美国人的赞同。
英国与中国相隔万里,核武器如何才能对中国构成威胁呢?当时英国的战略洲际核导弹还没有问世,原子弹主要靠空投。于是,英国想到了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基地部署轰炸机。在1963年之前,当时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还有完全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1957年,英国人开始扩建新加破的丁加机场,1958年,英国人还在丁加机场秘密修建了一个永久性的核武器储存基地。1962年,英国人将一枚代号为“红胡子”的战术原子弹运送到了丁加机场,4个原子弹轰炸中队也同时入驻丁加机场。1963年,英国人开始在新加坡进行原子弹的投掷训练,当时英国在新加坡大概部署有4到6架核武轰炸机。
与此同时,自1960年开始,英国的两艘航空母舰也抵达新加坡,并在东南亚一带游弋,必要时配合英国空军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英国人在东南亚地区部署核武器的行动,遭到了东南亚国家的强烈反对,1963年,马来西亚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1965年,新加坡也独立建国。英国驻军和部署的核轰炸机无可奈何地撤回了国内。
历史上美、苏、英三个世界大国7次对中国的核威胁、核讹诈,中国都没有屈服,在上世纪60年代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勒紧裤带,忍辱负重发展核武器,自中国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特别是中国陆基、海基、空基战略核导弹打击能力的实现,世界列强再也不敢对中国进行核威胁、核讹诈,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也是世界和平的一条重要的安全屏障。还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核武器发展到世界顶尖之后,也从未对任何国家进行过核威胁、核讹诈,而且从未参加过大国之间核竞赛,核武器的数量始终保持在自卫的程度。
【编者按】想读懂中国核力量为何“诞生即和平”?《全景透视世界核武器发展中的中国责任(七)》兼具史料价值与思想深度,是解读中国核政策历史逻辑的优质纪实内容!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用美国解密档案、英国核轰炸机部署记录、苏联高层决策细节等“硬核史料”,还原美、苏、英7次核讹诈的真相;它也没有片面的情绪宣泄,而是客观讲述中国从“勒紧裤带搞核武”到“坚守和平核原则”的全过程——你能看到旧中国的屈辱,更能看到中华民族的不屈;能看到核力量的威慑力,更能看到中国对和平的坚守。既传递了民族骨气,也展现了大国担当,对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核政策的误解、引导读者理性认知核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军事迷,还是关注国际安全的普通读者,读此文都能厘清一个关键问题:中国核力量从不是威胁,而是对抗强权、守护和平的“安全屏障”。倾情推荐,值得一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