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往忆悠悠:听抗联前辈唱抗联战歌

作者: 那瑞琴 点击:982 发表:2025-09-14 18:25:55 闪星:5

摘要:我终生难忘的一件往事,是亲耳聆听抗联前辈唱抗联歌曲《调寄·满江红》和《落花调·露营之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延寿县任妇联副主任,有一段时间参与县党史研究室对抗日战争时期“红地盘”延寿境内铁血烽烟跃马江川的不朽先烈李秋岳、赵一曼、张佩珊英雄事绩的调查和采访。那个过程是我心灵升华,感知震撼,家国情怀刻骨铭心的过程。我写过多篇文章在网络平台上介绍给读者,一是缅怀先烈,二是奠慰在天的忠魂。

       这两天,我反复地看“九三”大阅兵和那台震撼人心的晚会,总觉得我的几篇文章意犹未尽,还有存在心灵深处难忘的往事想要和大家共享。其中就有这催人奋进、慷慨激昂、感天动地两首诗词歌曲《调寄·满江红》和《落花调·露营之歌》。

 

       一 、赵尚志将军和他的《调寄·满江红》

      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延寿在政府机关上班,从象牙塔学府出来步入社会大课堂,高兴之余,却得到爸爸妈妈的严肃提醒:咱们那家老一辈人生和共和国同命运,外公、二爷在另个世界看着你,舅舅、舅妈在天之灵也寄希望那家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县政府里工作是你的又一个课堂......

       这些话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好在,我在延寿县政府的几年遇到了终生难忘的领导、同事,受益匪浅,学到了做人做事之道。我写的那篇《社会大学里的三位老师》即是记录这段难忘岁月。

       延寿县,是哈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等领导,这里有对他们无法割舍的记忆,有历史留下的往事,他们的后人、部下,和那些健在的革命前辈常常来延寿考察遗址、遗迹,搜集史料。

       季铁中,曾是三军少年连指导员,建国后任国家石化部副部长。他原籍宾县,我在和县党史研究室共同调研抗日先辈历史事迹时,他从大庆到延寿 ,提出让我们帮他完成两件事,一是搜集抗日史料,他要写回忆录;二是寻找他的战友三军少年连连长。他说,那时他叫王生,连长姓万,延寿人,其它因属于军事纪律,一概不知!我和萧索是参与寻找万连长人员之一。当我们把找到万连长的结果告诉季副部长,他专程回到延寿。我记得,在宾馆二人相见的那一幕,难忘的震撼心灵的是他两个共唱悲壮震撼、慷慨激昂的一首抗联歌曲《调寄·满江红》,那歌声在宾馆的楼内回荡,我看到听到的是人们的泪水和掌声。(*《寻找万连长》请见萧索在银河阅读平台征文获奖文章。)

       季副部长走后,我和萧索说,将军的《调寄·满江红》我们没记录下来!萧索说,部长走了,还有连长啊。

      于是,我们到延寿镇南关村找到了已经是党支部书记的万连长万凤山,那时他已经年过花甲,提起那首《调寄·满江红》,他摇头说不知道,说到和当年的指导员唱的那首歌,他竟然规规矩矩立正,郑重地唱起来,我当时记录的是:

       黑水白山,被凶残日寇强占,我中华民族倍受摧惨。

       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

       想故国家园无复见,泪潸然。

       ......

       这位万连长满脸泪水唱不下去了,他说忘记了歌词,想起了军长赵尚志!已经几十年了,梦里的少年连,夜幕下哈东战场上,那些十七岁以下战友喊杀声的战斗场面,他记忆犹新。我们要他讲讲这首歌,他打开回忆的闸门,讲了起来。

       他说,1933年年末,他在珠河三股流参加赵尚志创建哈东反日游击队。经过一年多的战火烽烟洗礼,司令任命他出任少年连连长,指导员是王生。原指导员韩光调去满洲省委。

       司令赵尚志很注重作战军队的后方建设。1935年春天,三军就在延寿东山里金高丽沟开建后方基地,这个基地除了有密营,有训练场、医院、枪械修理所、执法处,还建了淘金场,在这个基地,作战部队可轮换休息,新兵还可以得到战前培训......

       万连长说,1935年秋天,少年连在战斗空隙进密营休整,司令亲自给大家上课。他写了一首歌,逐句讲解给少年连战士听:

       黑水白山,被凶残日寇强占...... 黑水白山,那是我们的家呀,

       我中华男儿倍受摧残...... 我们少年连父母被日本人杀害,姐妹们受凌辱......

       大家听了泣不成声,个个表示要练好杀敌本领,报仇雪恨,赶走日本侵略者。

       司令教我们唱这首歌,我们唱着歌上战场......

       然而,这首歌词却没有完整地记录下来,成了当时我的一个遗憾。

       但有一点几乎可以认定了,这首歌词的作者是赵尚志,1935年秋天创作于延寿东山里金高丽沟密营。

       这个遗憾出现转机,也是在这不久后的一次采访。

       我有一篇《殇冢》在平台发过,那里边提到一位抗联情报人员是赵尚志的老乡,为了核实一份史料,我和萧索去了辽宁朝阳赵尚志纪念馆,在哪里,我一眼就看到了这首歌词:赵尚志将军遗作:《调寄·满江红》

       黑水白山,被凶残日寇强占。我无辜中华男儿(中华民族无辜)备受摧残。

       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仇冲天)怨载天。

       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连连)。

       争自由,誓抗战。笑马援,裹尸还。

       看(男儿奋斗疆场)拼搏疆场军威赫显。

       冰天雪地矢壮志,霜天雪雨勇倍添。

       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喜开颜)。

       这首词出自赵尚志将军之手无疑,但没有写于何时何地,现在可建议:1935年秋,将军作于延寿东山里金高丽沟密营。

       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有一部《征途岁月》回忆录,里边提到,1938年抗联六军23团在德都猴石山密营联欢会上,抗联军中歌手小王演唱了这首词《调寄·满江红》,文字略有出入,我在这首词里做了标注,括号里是小王唱的歌词,他的故事我在后边还会提到。

      赵尚志将军戎马倥倧,作战频繁,所留下文字文章微乎其微。萧索和我说,他编辑完《松江省委迁驻延寿前前后后》,曾把资料部分送交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备存,询问过赵尚志将军的诗词,得到答复是:中央党史研究室所掌握的赵尚志诗词只有《调寄·满江红》一首。

 

       二 、《露营之歌》和她的故事

       1964年,朝鲜国家领导人崔庸健访问中国,他去密山岳父家路过哈尔滨,向黑龙江省有关部门请求一个帮助:寻找战友张佩珊,说,那怕是在火车上见一面也行。

       张佩珊是谁?人在哪里?没人知道,当时,时任黑龙江省民委副主任,省长陈雷夫人李敏得知,告诉省有关部门,张佩珊是满洲临时省委书记张兰生的遗孀,延寿人。

       有关部门赶紧和延寿联系,结果查无此人!后来有人说,玉河乡永胜村朝鲜屯李高丽女儿曾是抗联,去人寻找,没有查到张佩珊,得知李家女儿名字叫李英根!那时正是雨季,当时交通不如现在,加上李英根已不在玉河乡,所以崔庸健想在火车上见一面张佩珊的愿望终没有实现,而张佩珊是不是李英根就不得而知了。这个遗憾,作为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崔庸健也许是一辈子的梦里回忆了。

       这个张佩珊,确实是李英根,她还有个名字张玉华,1910年出生在朝鲜,8岁时全家迁到延寿县永胜村朝鲜屯,父亲李云岗以种水稻为业,不久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地主。李云岗弟弟李云健,化名张铁,共产党员,和金志刚(即崔庸健)在黄埔军校毕业,1926年受组织派遣回东北开展农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两人最初住在哥哥家里。李英根父亲很反感,扬言要“报官”。李云健和金志刚连夜离开李家,李父醒来,不但不见了弟弟,16岁的女儿也无影无踪!

       李英根就这样走上了革命征程,她改名张佩珊,先后在通河、汤原、鹤岗等地和叔叔李云健、崔庸健等人一起参加革命斗争,并经冯仲云介绍入党,成为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

      1936年,她调入满洲临时省委机关做秘书工作。同年,也是经冯仲云为媒和满洲临时省委书记张兰生(原名鲍巨魁——档案写鲍,实为“包”)结婚。1940年冬,她在六军被服厂生下个男孩,被服厂遭到厄运,她被捕,被辗转关押在佳木斯监狱。此时丈夫已经牺牲,她为烈士血肉坚强如钢,舍命护雏。不久,因患伤寒病被赶出监狱,不想因祸得福,李父得知离家多年的女儿在佳木斯,于是花重金买通官府把母子接回玉河。

       大地主李云岗怕抗联女儿惹来麻烦,硬是把她嫁给他家长工,安排到宾县的大山里。

      新中国成立后,冯仲云找过张佩珊,但没有结果,写信给黑龙江省民政厅,证明:张佩珊,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张兰生妻子,有一遗腹子,应按烈士子女对待。

       李敏,时任省民委副主任,和张佩珊是战友,得知消息,责成延寿有关部门一定要找到张佩珊!

       后来,我和萧索采访县民政局寻找张佩珊的同志,他说,他在宾县民政局协助下,在万春镇大山里找到了张佩珊。他说,那时她正在晒晾山菜,搂着十几岁的儿子唱《露营之歌》......

       李敏主任马上接走了烈士的儿子,亲自给孩子取名包武雄,就住在省长家里,开始上学念书,张佩珊恢复了李英根的名字,在玉河乡当选县人大代表......

       1964年,不仅崔庸健遗憾没有见到张佩珊,李英根也留下了终生遗憾,错过了和战友崔庸健的见面机会。

       李英根,她的抗联经历,她的曲折的人生,她的高尚的共产党员品格,我此生铭记在心,我把她的几十年衷心不懈及坚强意志写在我的《社会大学里的三位老师》一文里——抗联妈妈李英根。

       这位抗联妈妈李英根我只见过一面,而且是终生难忘的一面。,

       我们把抗联先辈的调研采访写成资料报送有关部门,其中包括李敏老人,那时她是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

       包武雄在省长家念书,毕业参军,复员在县广播局上班,我们因为多次采访交流,成了朋友。

       萧索从浩瀚的采访资料中,以李英根和李敏老人故事为主线,写了个电影剧本《叛逆的女儿》,他把原稿送李敏老人,请求过目。

       1976年春天,抗联妈妈李英根身体大不如前,但还坚持参加县人代会。记得是个周六,包武雄打电话,让萧索通知我,说省里李妈妈来看抗联李妈妈,在宾馆,提出要见我和萧索。

       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见省里的领导。包武雄告诉我们,李敏妈妈说,大学生写的材料很好,萧索的电影剧本《叛逆的女儿》也看过了。

       我们三人一起走进宾馆,刚上二楼,看见走廊里站满了宾馆服务人员和县里的几位领导,和我们说,李副主席正在和李英根妈妈叙家常,然而,我们没有听到家常话,传出来的是《露营之歌》: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那歌声催人泪下,四段歌词唱完,屋里没有了声音,我们推门进去,看见两位妈妈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这是我又一次听到看抗联先辈唱抗联歌曲《露营之歌》......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那一天,李敏妈妈告诉萧索《叛逆的女儿》剧本不要写她,要写抗联斗争。听说我大学刚毕业,鼓励我在社会大学校里继续学习,成长自己。

       分别时,我突然问道《露营之歌》在抗联队伍里怎么创作出来的?李敏妈妈没有直接回答我。

       我后悔自己的冒失,问了不该问的问题。

       1976年5月份,抗联妈妈李英根走完了自己坚强曲折的人生。李敏妈妈在外地开会,她派人送来了悼词和挽幛以及一盘 《露营之歌》的录音带。给我带来一本打印的《露营之歌》资料。我读后泪眼模糊,心潮澎湃,那一首歌是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的斗争史,是不朽的战歌,是抗联战士的冲锋号角。

       其中,有关的文字部分我摘抄在这里:

       ...... 在四块石密营,忽然大山里狂风大作,头上乌云翻滚,我们生起的篝火,怕大雨浇灭,战士们一个劲地加干柴,雨中大火烧得很旺。我不知为什么来了诗兴,觉得这种为民族生存,为三千万东北父老,我们这些类似原始人生活在大山里,是在争取光明的未来。抗联将士的生活应该写出来,唱出来,用以鼓舞我们的斗志。于是我在桦树皮上奋笔倾述革命情怀,张政委(李兆麟)过来看我在写什么,他饶有兴趣地坐在我身边,不时探头观看,我写完初稿,本能的又谦虚地向张政委请教,他接过一看,高兴地说《露营之歌》,好极了,没有作曲呀?我说,就用古曲落花调吧。于是我俩拿着桦树皮一同唱起来: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这时,密营里的所有人,都在齐声高唱这首《露营之歌》

       这就是《露营之歌》的诞生。

       时间是1938年夏天,地点在四块石密营基地。

       原来《露营之歌》的歌名出自陈雷省长之手。

       李敏老人说,陈雷省长写完了第一段,艰苦的行军,频繁的战斗,铁马冰河,流血牺牲,征程万里!《露营之歌》又得到充实,张政委、冯主任(冯仲云)等前辈在和日寇浴血鏖战之中陆续加写了二、三、四段,成了今天唱出壮志凌云、感天动地的不朽战歌!

       十四年抗联战士唱着《露营之歌》和日本侵略者战斗十四年!

      《露营之歌》其他三段,歌词如下。

       第二段: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渍汗滴气喘难。烟火冲空起,蚊蠓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奋斗哟!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第三段:

       荒田遍野,白鹭横天,野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草枯金风疾,霜晨火不燃。兄弟们!镜泊瀑泉唤醒午睡酣。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片刻熄烽烟。

       第四段: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入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层,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我看到李敏妈妈给我的资料时,省长的回忆录《岁月征程》还没有出版。李敏妈妈的资料里还有几句话:六军二十三团的军中歌手小王还健在,但已是耄耋老人,他得知李敏妈妈在编辑抗联诗词歌曲集,让孙子捎话给李敏妈妈,那首《调寄·满江红》一定要放在歌曲集前面,那时他还不知《调寄·满江红》的作者是谁。可见赵尚志将军遗作《调寄·满江红》在十四年抗日斗争烽火硝烟的历史里,是最早传唱的立志杀敌冲锋号角。

       东北抗日联军浴血鏖战十四年,这感天动地的岁月时光,是忠魂烈骨的民族意志,以坚不可摧的血肉之躯,抗击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虐杀十四年。

       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战火硝烟,在冲锋的号角里不仅有杀敌的呐喊,还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歌声。

     《调寄·满江红》《落花调·露营之歌》写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骨气,唱出了中华民族捍卫独立自由的坚强意志!

       十四年东北抗联是历史的见证!

       抗战胜利八十年大阅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

       中国,不可战胜!

 

      附:

     落花调:是一种很久远流行下来的古曲,原曲谱已散失,老年人多有记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我于2023年9月参加银河悦读中文网组织的“九三东北行”活动,在参观东北抗日联军博物馆时,首次听到年长文友面对墙壁上的《露营之歌》高声歌唱,后又在电视连续剧里聆听到这首歌曲。今天,那瑞琴老师用厚重的文字讲述了她与抗联老战士结缘,亲耳聆听老战士见面再次唱响这首歌曲,并目睹了他们相拥而泣的场面。文章还详细叙述了《调寄·满江红》和《落花调·露营之歌》两首歌曲的创作过程及背后故事,使读者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抗战14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今年,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更应该缅怀抗联英雄,向他们的英灵表达崇高的敬意。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