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上海行记:一江烟火,百年风华

作者: 赵富山 点击:291 发表:2025-09-10 08:33:33 闪星:2

摘要:大上海这座城,既有 “中国曼哈顿” 的现代锋芒,也有石库门与外滩的历史厚重;既留存着红色初心的滚烫记忆,也镌刻着文人墨客的精神印记。一江两岸,一昼一夜,都是上海写给岁月的诗。

  

  暮色刚漫过上海的天际线,我便踩着南京路的梧桐影往外滩去。青石板路上还留着白日的余温,两旁老字号商铺的霓虹次第亮起,老大房的鲜肉月饼香混着永安百货玻璃橱窗里的时尚气息,是老上海最鲜活的烟火注脚。

  到外滩时,江风正拂过万国建筑博览群。汇丰银行大楼的穹顶镀着金边,和平饭店的绿色铜皮屋顶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这些百年建筑的廊柱与雕花,像一本摊开的史书,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旧上海的风云。

  江面上,夜游的游轮缓缓驶过,灯光在黄浦江面织成流动的金带,对岸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突然亮起璀璨的灯串,像从夜空垂下的水晶帘,与外滩的古典建筑隔江相望,一半是历史的沉淀,一半是时代的锋芒。

  我们乘船夜游黄浦江,才真正读懂上海的 “双面”。船行至江中心,左侧是外滩连绵的欧式建筑,尖顶与圆拱在夜色中勾勒出优雅的轮廓;右侧的浦东新区则是另一番景象 —— 上海中心大厦直插云霄,环球金融中心的 “刀锋” 划破暮色,摩天大楼群的灯光连成一片,难怪人们称这里为 “中国曼哈顿”。

  江风带着水汽扑面而来,恍惚间像是听见了百年前外滩的汽笛声与当下陆家嘴的繁华交响,新旧时光在此刻交融。

  次日清晨,我走进了石库门弄堂。青砖黛瓦的门楣上,“福” 字砖雕依稀可见,晾衣杆从二楼窗口伸出,蓝布衫与白衬衫在风里轻轻摇晃。弄堂深处,老人坐在藤椅上用沪语聊天,孩童追着皮球跑过,墙角的梧桐树影落在斑驳的墙壁上,时光仿佛慢了下来。

  这些石库门建筑,既有江南民居的温婉,又藏着西式联排的格局,就像上海这座城,总能将不同的风格揉得恰到好处。

  离开石库门后,我又去了外滩。晨光中的黄浦江平静如镜,东方明珠的身影倒映在江面,南京路的早市已经热闹起来,石库门弄堂里飘出了豆浆油条的香气。

  清晨,天有些阴沉,我们漫步在上海外滩游览。游人不多,年轻人在黄浦江畔慢跑晨练,见一红衣长者在放风筝,风筝是由彩纸连缀成的一条苍龙,乘着晨风扶摇直上。

  但见那老伯一会儿放线,一会儿收线,龙筝就摇摇晃晃在天空漫舞,煞是好看。看我们在围观,听口音知道我们是外地人,老人盛情邀请我们试试,我们正巴不得。


  老伴阿臻先接过老人递过来的手轮,按照老人教的练习收线放线,再一次次的抻拽银线,那龙筝就在黄浦江上空忽上忽下的舞蹈起来,逗得阿臻一会儿惊愕、一会儿大笑十分开心。

  接着我老同学冀津华和我女儿蝶舞飞扬也体验了一把。时间过得真快,海关大楼的大钟敲响了,已经八点整,老人该回家了,这是我们抵达上海遇到的第一位和蔼可亲的陌生老人,我们和老人合了影,在快乐的气氛中匆匆握别。这正是:


   上海老伯教放龙,

    一招一式几多情。

   高天流云筝漫舞,

   四人同声:“谢谢侬!



我们和上海放龙老人合影


  这座城,既有 “中国曼哈顿” 的现代与繁华,又守着石库门与外滩的旧时光,一江两岸,一昼一夜,都是让人难忘的上海味道。


上海行记:一江烟火,百年文脉


  那天清晨,和煦的阳光漫过南京路的梧桐树梢时,我先寻到了兴业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青红砖砌就的石库门建筑静静矗立,门楣上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的鎏金大字,在晨旭中透着庄重。

  推开那扇黑漆木门,当年的会议场景在此刻缓缓铺展 —— 简朴的长桌、木质的座椅,仿佛还留存着百年前先辈们的温热气息。这里是上海红色记忆的起点,也是这座城市在风云激荡岁月里,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见证。

  从一大会址出来,沿着黄陂南路往外滩走,沿途的老建筑总让人想起那些曾在此驻足的上海名人。路过一处爬满藤蔓的洋房,恍惚看见巴金先生伏案的身影,他在上海写下《家》《春》《秋》,以笔为刃划破封建礼教的阴霾,字里行间满是对光明的渴求。

  再往前,仿佛又遇见了张爱玲,她曾在静安寺路的公寓里,用细腻的笔触描摹旧上海的弄堂、旗袍与月光,让 “沪上风情” 成了文学史上一抹挥之不去的温柔。

  还有鲁迅,虽非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却在虹口的寓所里度过了生命最后的十年,他的杂文如匕首投枪,在上海的舆论场上为正义发声,也让这座城市多了一份清醒的风骨。


  

  抵达外滩时,江风正裹着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汇丰银行大楼前的铜狮依旧威严,它曾见证过旧上海的十里洋场,如今又静看两岸的繁华。

  和平饭店的绿色铜皮屋顶下,仿佛还回荡着周璇婉转的歌声,这位 “金嗓子” 用《天涯歌女》唱出了老上海的市井与浪漫,让旋律成了刻在城市基因里的记忆。

  江面上,夜游的游轮缓缓驶过,灯光在黄浦江面织成流动的锦缎,对岸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突然亮起灯串,与外滩的百年建筑隔江对峙 —— 一边是百年风云的沉淀,一边是时代奔涌的锋芒。

  我们乘船游江,才真正读懂上海的 “时空折叠”。左侧,外滩的欧式建筑廊柱雕花依旧,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旧上海的商贾传奇;右侧,浦东新区的摩天大楼直插云霄,上海中心大厦的 “龙型” 轮廓与环球金融中心的 “刀锋” 造型相映,被人誉为“中国曼哈顿” 的繁华在此刻具象。

  江风拂面时,恍惚听见百年前的汽笛声与当下陆家嘴的车流声交织,而那些曾在上海书写传奇的名人,仿佛也在这江声里,静静凝视着这座城市的新生。

  次日清晨,我钻进了大上海一条不知名的弄堂。青砖黛瓦的门楣上,“福” 字砖雕被晨光描上金边,晾衣杆上的蓝布衫随风轻晃,老人用沪语聊着家常,孩童的笑声撞在斑驳的墙壁上,又弹进梧桐树影里。

  这里应该藏着上海最本真的烟火,也藏着名人故事的余温 —— 茅盾曾在这样的弄堂里编辑《小说月报》,让新文学的种子在市井间生根;傅雷的家书,也曾从这样的屋檐下寄出,字里行间满是对艺术与人生的赤诚。

  离开上海那日,我又站在外滩。晨光中的黄浦江平静如镜,东方明珠的倒影随波轻晃,南京路的早市飘着豆浆油条的香气,一大会址的红砖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大上海这座城,既有 “中国曼哈顿” 的现代锋芒,也有石库门与外滩的历史厚重;既留存着红色初心的滚烫记忆,也镌刻着文人墨客的精神印记。一江两岸,一昼一夜,都是上海写给岁月的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上海著有“东方曼哈顿”之称,作者游历了它最繁华的地方,夜游了黄浦江,远观到了东方明珠塔,领略到了石库门特有的建筑风格,于上海外滩在热情的老者指导下全家痛痛快快地有了一次放风筝的体验,游历上海城,恍惚穿行于一部史书之中,古老的城市风貌与现代化元素紧密结合,一大会址等红色记忆在这座城市里闪闪发光,文化韵味让其大放光彩,上海是一座魅力四射的城市,她不仅有百年风云的沉淀,同时更具时代奔涌的锋芒。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