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的坚守与创新

小资青睐的大上海田子坊
这么长时间没来上海了,已是我如今的大部人生,上海这个地方只是一景罢了。四五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看到上海一步步的向国际大都市发展,却少了那份市井,多了些浮夸。如今这里,已经从大都市向世界特大城市迈进。
大上海在前进,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面貌火箭般的提升。我们在兴奋高兴享受之余,我们是不是在忘记什么?我们是不是在渐渐忽略一些重要的东西。发展固然是好,但也是有个度。城市太大,真的就那么好?
傍晚时分,我们降落在虹桥机场,年已花甲的老战友、革命后代博客圈圈主八月桂花亲自驾车来接机。走过高架公路,浦江隧道渐渐进入市区,桂花一路开车一路讲解,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灯红酒绿,我看到的是摩天大楼簇拥着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大上海。
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晚安,上海!谢谢你,八月桂花!次日,在上海新天地寻找石库门的印象很淡薄,遗憾新天地里缺了石库门里弄的市井气息,那浓浓的商业气和时代感,让石库门老式弄堂变了味。
女儿说去看看田子坊吧,那里有真正的上海老弄堂。不老不少的女儿也有那种小女孩的小资情调,我想那里也许是老电影《马路天使》里上海旧式里弄的风情,于是跟着女儿去寻那赵丹、金嗓子周璇唱的《四季歌》发祥地。
在泰康路的田子坊现如今已成了外国游客和中国小资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在这里老外的嗅觉比我们中国人还要灵,石库门早年的破破烂烂民房摇身便成了富有情调的店铺,狭窄的小巷内有咖啡馆、酒吧、茶馆、画廊、创意工艺品和异域风情的手工小店、旧巷里有各国风味的餐馆,满街飘着美食的香气。
据说早年的上海外滩有情人墙,当今的田子坊可以当情人街了,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对一对的情侣搭肩挽臂招摇过市,让整个一条条里弄散发着浓浓的各种品牌的香水味,小店有民族风格的服饰,有风格迥异琳琅满目的饰品,真正的一个情侣世界。
漫步在小巷,可以闻到餐馆里飘出的阵阵香味。露天咖啡座和茶座一处接一处,走累了坐上一会儿确实非常惬意。放眼望去,在这里悠闲喝着咖啡和品着西餐的人里头,大多是老外。
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里应该有很多石库门那种老式黑油漆大门啊,现在却被换成了可视性的玻璃大门,多了点时尚感,少了点老屋的原味。原先的黑色油漆大门有是有,但已所剩无几了。
田子坊并非是一条标准的上海街道弄堂的地名。有人说是画家黄永玉几年前给这旧弄堂起的雅号。据史载,“田子方”乃是中国古代的画家,人们取其谐音而已。
这里曾是海派著名画家陈逸飞、摄影家尔东强高举创意大旗,与一批海内外的创意人士入驻,在废弃的工厂和仓库里,点燃了变废为宝的创意之火,集聚了艺术、服装、建筑、环境、广告等各类头脑型的设计公司。
田子坊的创意之火,吸引了全中国的眼光,海外媒体纷纷前来报道,全国各地前来学习,效仿田子坊老厂房保护与改造的模式。然而田子坊的创意之路一刻没有停止,很快从弄堂工厂扩展到紧邻的700多户居民石库门。
海内外的创意人士们,竞相在石库门里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创意大合唱。据说,有的老外在这里用当地的废物搞了不少创意,作品加工之后高价卖出,如此的变废为宝,让老外和当地的原住民挣了不少钱。
上海田子坊弄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我感觉田子坊有味道的是巷子里原地居民们仍在这里居住,游客的头上可见在狭促的楼堂凉台上飘着的花花绿绿的“万国旗”,正是有了他们的居住,才有这老上海历史街区的原生态风貌。初冬的上海不见花草凋敝,却有田子坊氤氲温雅的小资情调让人心里暖暖的。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上海一处兼具旅游、文创、商业、弄堂风貌于一体的综合风景区。田子坊南起泰康路、北至建国中路、东临思南路、西至瑞金二路,其核心区“三巷一街”,拥有154幢近百年历史的老式石库门建筑。
20世纪20、30年代,这里渐趋成熟,分布着各类小手工业作坊和工厂。1998年,旅美艺术家陈逸飞率先在此设立工作室,众多艺术家和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
2001年,画家黄永玉为其题名“田子坊”。特色店铺云集,田子坊内有众多特色店铺,如守白艺术,致力于打造海派艺术的“城市名片”,将重彩画和剪纸相结合展示上海风情;盈稼坊主营纯手工苗绣,有传统老绣衣、绣片等;路上海是原创T恤专卖店,以插画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环境呈现在T恤上。
田子坊守白艺术,田子坊路上海艺术场馆,这里有夏侯文青瓷艺术馆(上海分馆),主营龙泉青瓷;田子坊逸飞艺术展示馆位于陈逸飞工作室旧址,展示有瓷器、名家书画等。
这里同样是美食天堂,田子坊汇聚了丰富的美食,有网红老字号阿大葱油饼,酥脆葱香;老大昌的上海冰糕、蝴蝶酥值得尝鲜;还有泰厨的平价泰国菜,冬阴功汤必点;La Creperie的法式可丽饼,颜值与口味双在线。田子坊老大昌冰糕、田子坊老大昌蝴蝶酥、田子坊泰厨冬阴功汤香飘海外。
田子坊的弄堂风貌具有独特的历史韵味
石库门建筑保留完整:田子坊核心区由15条弄堂组成,保存着上海传统的“前店后厂”空间格局。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黑漆大门配铜环,红砖外墙嵌着西式百叶窗,展现了典型的石库门建筑风格。
上海田子坊的石库门建筑,弄堂狭窄且纵横交错:田子坊的弄堂最宽处仅4米,最窄处不到2米宽,蜿蜒曲折,宛如迷宫,行走其间,仿佛穿越回三十年代老上海。
田子坊地处原来的法国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建筑风格包容了折中主义、英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中国传统砖木结构风格等。
田子坊建筑是新旧元素融合共生。弄堂里既有青红砖砌成的拱券门、乌漆木门上的铜环等旧时光的元素,又有新潮的涂鸦、精致的小店等现代创意元素,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碰撞,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这里生活气息浓郁:田子坊至今依然居住着一些原有居民,他们的生活形态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旧上海生活方式,晾衣杆上晾晒的衣物、煤球炉上炖着的红烧肉等,都为弄堂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田子坊的弄堂是上海文化的一帧底片
青红砖在时光里褪成温润的赭色,铜环叩响黑漆木门时,总带着几分老上海特有的钝响——田子坊的弄堂,从20世纪的晨光里蜿蜒至今,不是封存在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着上海城市文化血脉的活影。
这里的石库门是文化的“混血儿”,最见上海的兼容并蓄。中式的院落格局藏在西洋的红砖拱券后,乌漆门楣上雕着传统纹样,窗棂却嵌着百叶,任阳光漏成细碎的光斑。
早年这里是小手工业者的聚集地,“前店后厂”的格局里,曾飘着棉线的软香、木器的温味;如今弄堂深处仍住着老居民,晾衣杆从二楼垂下来,蓝布衫与花裙在风里轻晃,煤球炉上偶尔飘出上海本帮菜的甜香,那是老上海“烟火气” 最本真的模样——不是刻意营造的怀旧场景,而是一代代人生活的延续,让城市记忆有了温度。
更妙的是新旧在此的温柔相撞。斑驳的墙面上,老弄堂的砖缝里钻出了新潮的涂鸦,老字号的油饼铺子旁,开着摆着青瓷茶具的小店。陈逸飞曾在此伏案作画的工作室,如今成了展示海派艺术的展馆;当年市民工人穿梭的窄巷,现在走着举着相机的游客,脚步声与店里的咖啡香、手作银饰的叮当声混在一起。
没有谁取代谁,老弄堂的肌理托着新的创意,新的活力又让老建筑免于沉寂,恰如上海这座城,永远在回望历史,又始终向前奔跑着生长。
如果你喜获拍照,可选择工作日早晨或傍晚,穿搭浅色系或复古风更出片,还可前往泰康路 210弄主入口拍摄红砖墙与晾衣杆的经典老上海场景,或到琉璃博物馆顶楼俯拍田子坊弄堂全景。
【编者按】散文以作者寻味老上海的视角展开,先叹新天地商业气冲淡市井味,再聚焦田子坊——从其由画家题名、艺术家点燃创意之火的渊源,到石库门建筑新旧交融的风貌,既写网红美食、特色店铺的小资情调,也记原住民晾晒“万国旗”、煤炉飘菜香的烟火气。文末赞其为“上海文化的一帧底片”,道尽田子坊在商业与传统间的平衡,是鲜活的城市记忆载体。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