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刀郎的歌,就像巷口那碗老豆腐

作者: 卢春文 点击:778 发表:2025-09-05 09:38:51 闪星:1

摘要:文章以刀郎歌曲在网络引发的热议为契机,将刀郎的歌比作巷口常见的老豆腐,通过老王头、老张头等普通人对刀郎歌曲的真实反应,生动展现刀郎歌曲质朴无华、贴近大众生活的特质,批判对其过度解读的现象,强调听歌应追求情感共鸣,肯定刀郎歌曲回归音乐本真、温暖人心的价值。

    巷口的老墙根儿下,老王头今儿个又蹲那儿了。他身子跟着哼的调儿一摇一晃,脑袋也跟着节奏一点一点,嘴里不停地嘟囔:“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正哼在兴头上呢,“啪” 地狠狠一拍大腿,旁边路过的人都被吓得一哆嗦。有人打趣问:“老王头,啥歌把你迷成这样?”老王头咧开嘴,露出几颗豁牙笑道:“刀郎的歌啊,现在网上为这歌吵得不可开交呢!”

  我一听,好奇地凑过去看。可不是嘛,网上那叫一个热闹。视频里,有人把刀郎的歌词拆解得像本密码本,这个词影射谁,那句又暗讽啥,分析得比高考阅读理解还细致入微;可转过头,又有人骂骂咧咧:“净装神弄鬼,这歌词压根儿就不通顺!” 两边吵得面红耳赤,比菜市场讨价还价还来劲。

  老王头听着,忍不住乐了,一边笑一边摇头:“这帮人啊,听歌都听傻啦,跟解数学难题似的。想当年咱村大喇叭放《西海情歌》,放羊的二柱听一回哭一回。他懂啥和弦乐理呀?就觉着那‘风似刀割我的脸’,和他丢羊那天刮的风一模一样,吹得心里直泛酸。”

  确实如此。刀郎的歌,可不是那种镶着金边、高高在上的瓷碗,而是用粗瓷大碗盛着的老豆腐,看着普普通通,可吃到嘴里,又烫嘴又暖心。早年他唱“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就有人较上劲了,非说“八楼咋能停汽车”。但对那些背井离乡的人来说,一听这词儿,就想起自家楼下那叮当作响的公交,想起在站台上和亲人分别时哭红的眼睛,心里头一下子就被揪起来了。

  再看他现在这张新专辑,把胡同里的家长里短、田埂上的喜怒哀乐,全揉进了曲调里。就拿《花妖》来说,“君去时褐衣红,小奴家腰上黄”,这不就是巷口李婶常讲的老故事嘛——当年她娘等她爹回家,从春天盼到秋天,天天守在村口,新做的黄衣裳都磨得起了毛边,眼睛都快盼瞎了。

  网上那些解读,就好比有人对着一碗老豆腐,一门心思琢磨“这黄豆是啥产地,海拔多少”“用的卤水pH值是多少。”看似研究得头头是道,实则离听歌的本意越来越远。听歌,本就是为了感受里头的情感,就像吃老豆腐,是为了品尝那份质朴的味道。这么一折腾,倒忘了这豆腐吃起来烫嘴,是因为灶火够旺,带着生活的热度;咽下去暖心,是因为做豆腐的人下了真功夫,饱含着生活的诚意。

  王大爷说得实在:“以前戏班子在村口搭台唱《铡美案》,台下的人哭的哭、笑的笑、骂的骂,谁会去管包公的帽翅是纸糊的还是竹编的?能把人的心搅得翻江倒海,那就是好戏。”刀郎的歌就有这股子魔力,不用你端端正正地坐着,也不用绞尽脑汁去琢磨,他一开口,你心里那些藏着掖着的酸甜苦辣,就全被勾出来了。

  前阵子小区超市放《翩翩》,收废品的老张头推着车刚好走到门口,一下子就像被定住了似的。他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超市里头,手里夹着的烟卷都快烧到手指头了,他却一点没察觉。后来跟人聊起这事,老张头眼眶泛红,声音还带着点颤抖:“那‘谁不是错过了四下报更的鼓声’,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年轻时赶火车没赶上的那会儿。大冷天的,我一个人蹲在月台上,冷风呼呼地吹,心里头那叫一个失落,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感觉自己就像个傻子。”

  你瞧,听歌这事儿,就该像老王头蹲墙根晒太阳——咋舒服咋来,不用讲究啥姿势,也不用琢磨太阳是咋核聚变的,只要暖烘烘地照在身上,心里舒坦,那就够了。非要把一首歌拆得七零八落,到处找什么“影射”“隐喻”,就好比把老豆腐搅成了豆腐渣,白白糟蹋了原本的好滋味。

  刀郎自己也说得明白:“歌是给老百姓听的。”老百姓听歌,才不管什么榜单排名,也不看专家打多少分,就看这歌能不能唱到自己心里去。就像巷口那碗老豆腐,老板从来不扯着嗓子吆喝“我这是非遗手艺”,可每天早上来排队的人,比超市打折时还多。为啥?就因为这味道对了,能暖人心。

  一阵风刮过来,老王头又扯着嗓子哼起了“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那调子忽高忽低,跑调跑得没边儿,可听着就是亲切。旁边卖菜的李姐也跟着哼起来,连手里称菜的秤都跟着晃悠。这样多好,歌就该是这样,不是摆在玻璃柜里供着的展品,而是揣在兜里的糖,是藏在心里的念想,谁都能尝,谁都能懂。

  至于网上那些吵吵嚷嚷,随他们去吧。在现在这个信息满天飞的时代,人心都浮躁得很,而刀郎的歌就像巷口那碗老豆腐,吃下去能暖胃,听了能暖心。它让咱明白,音乐就该回到生活里,贴近咱老百姓的心。比起那些虚头巴脑的榜单排名、专家打分,这种能触动人心的歌,才是咱真正需要的,才能让咱在这繁杂的世界里,找到一丝温暖和慰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以粗瓷碗盛人间烟火,用乡野调唱众生心事。当刀郎的歌声从胡同墙根漫进网络浪潮,老豆腐般的质朴旋律正消解着过度解读的浮躁。从《西海情歌》的风沙到《花妖》的布衣乡愁,他始终用生活的灶火煨暖人心——原来真正的音乐从不是密码本,而是让老王头拍腿、老张头落泪的那份感同身受。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